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群體智慧:三個臭皮匠與三個和尚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是傳統智慧;「三個和尚沒水喝」,也是傳統智慧。兩句話矛盾,但都可以找到無數例證。團隊可以集眾人之智而聰明, 團隊也可以抑制個人智慧而愚蠢。關於後者,有個世界著名的案例:美國入侵古巴豬灣的失敗。

1961年4月17日,一支由流亡古巴人組成的1500人美軍僱傭軍,在美軍飛機艦艇支援和兩名CIA官員直接指揮下突襲古巴豬灣,試圖佔領一個臨時機場,再由一個自邁亞密飛來的古巴流亡政府從當地向美國發電求救,為美國軍事製造藉口,顛覆新生的卡斯特羅政權。誰料,入侵僱傭軍三天後被全殲,一千多人被俘。剛上任90天的肯尼迪政府顏面盡失。這一役被視為美國外交決策最大敗筆之一。

入侵計劃是肯尼迪與五角大樓和中央情報局官員的聯席會議批准的,是一批美國精英的共同決定。事後覆盤卻發現,這樣一個軍事假設錯誤百出的計劃竟然得以批準執行,荒謬至極,並成為心理學上「集體迷思」(Groupthink)的著名案例。

集體/團體迷思(或盲思),是指集體決策時,成員傾向於與團體保持一致,不敢提出異議,使集體無法客觀分析問題,從而作出錯誤決策。這是羊群效應、從眾效應、錨定效應等的特殊表現。

羊群效應其實把羊污名化了,魚、鳥、蟑螂……以至人都愛從眾,隨大流。實驗證明,用遙控機械魚可以操控魚群。一個魚群有幾十萬條魚,要多少機械魚才能操控? 生物學家發現,只要 5~10% 的機械魚就可以,而且魚群越大,需要的機械魚越少。也就是說:群體數量越大,越容易操控!

對人群亦然,對人群的操控,有比機械魚先進百倍的訊息傳播工具。想想英國的脫歐公投、特朗普與希拉莉的選戰,想想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橙色革命……人群操控,不是比羊群、魚群操控更易?

美國社會學家Scott E. Page 有個「多樣性預測定理」(Diversity Prediction Theorem):判斷的多元化,包括判斷錯誤的多樣性,是群體智慧必不可少的的因素。亦即群體內越多樣性,各人越有自己的主見,集體預測就越準確,集體智慧就越高。試想,如果「烏合之眾隊」的棋手不是來自五湖四海,而是來自同一個棋社,能接卡斯帕羅夫幾招?《清醒的思考藝術》(德:Rolf Dobelli)一書甚至在〈團體迷思〉一節提出:「如果你領導着一支團隊,請你指定某人唱反調,他將不是團隊裡最受歡迎的人,但也許是最重要的人。」

不幸的是,多樣性今天很脆弱。這既因為人的隨眾心理傾向,不愛獨立思考,也因為網絡化的大環境,讓人們越來越受網上訊息、輿情支配,以致向兩極同質化。多樣性既不存,何來群體智慧?

(三之三)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群眾智慧:烏合之眾大戰棋王

《群體的智慧》一書有個長長的副題:〈為什麼大眾比小眾聰明,及集體智慧如何造就商業、經濟、社會、國家〉。這其實是說: 在一個集體中,由成員單獨作出的決策,往往不如由匯集群眾智慧作出的決策。而通常,無論集體多大多小,決策多是由其中的少數精英分子作出的。

這觀點與群眾心理學的經典之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一書的觀點恰恰相反,這書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一八四一至一九三一年)認為個人融入了群體後,個性、理性都會被群體淹沒,「人獨處時聰明,成為集體就蠢了」。歷史上,不盡的群眾失控非理性暴動為此提供了大量例證。

法國大眾研究學者邁赫迪.穆薩伊德(Mehdi Moussaid)則有《人群探秘:群眾對我們的評價》(Fouloscopie, Ce que la foule dit de nous,中信出版社的中譯本名為《新烏合之眾》)一書。書中對高爾頓發現的「群眾猜牛智慧」歸納為:「當人們預估一個數值時,無須任何專業資質,所有普通個人估值的平均值最接近正確的答案,它肯定比這群人當中任何一個優秀個體的估計更準確。」

穆薩伊德就此組織了十幾個實驗,比如猜測一座紀念碑的高度,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一條河的長度,一間屋的室溫,一個公園的面積……。結果,據他說,受試群眾都給出令人滿意的平均值答案,哪怕個別人的答案錯到離譜。

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可能是烏合之眾與國際象棋棋王卡斯帕羅夫的大戰。

1999年,微軟遊戲平台向全世界發帖,邀請玩家組隊挑戰卡斯帕羅夫,不問水平、資歷,阿貓阿狗誰都可以同世界冠軍較量。 每步棋,微軟平台給烏合之眾隊24小時思考,每個參賽者獨立下棋,多數人下的一步會下到棋盤上與棋王對弈。這吸引了75個國家五萬多名棋手擠上擂台。卡斯帕羅夫此前兩年剛受過電腦「深藍」的重創,會不會再被五萬名九流棋手集體羞辱? 

1999年6月21日,棋賽開始,下了四個多月,竟然旗鼓相當。烏合之眾隊一度下出被棋王譽為「卓越的理論創新」的妙着,佔了上風(這一步後來成為國際象棋比賽中常用的經典招式)。烏合之眾隊的氣勢堅持至殘局,棋王在僅餘三子時顯出非凡本色,下出致命殺着,將!烏合之眾隊棋力遠遠超出人們預期,雖敗猶榮。

看來,依靠群眾智慧集體決策,庶幾可以無敵天下了!真的? 

(三之二)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搵食」的群眾智慧

朋友從首爾回來,談到一次光顧食肆的經驗:在小街上不知道該進哪家小店的門時,發覺其中一家有人在排隊,門外除了韓文還有日語廣告,而旁邊的「友店」門可羅雀。憑直覺可知,不妨隨大流去光顧有人排隊的那家。果然,和風料理吃得滿意。這家大概是網紅店,日本遊客也聞風而至。

這該是很多人的經驗了,就是當不知如何選擇時,參考「群眾意見」好了,衣食住行都一樣。如今網上流行大眾打分,你不必上街,不必向朋友查詢,就知道哪家食肆有幾顆星,哪齣電影有多少評分;做網購時,也可以參考消費者的評論;據說外國還有給「性工作者」打分的,以給同好指南。

這樣的「群眾智慧」靠譜嗎?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博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 在人類學、優生學、地理學等諸多領域有過不少貢獻,是建立進化論的達爾文的表弟。「優生學」(eugenics)一詞就是他1883年率先使用的。他1906年在一個小城的牲畜家禽博覽會看到,人們在競猜一頭牛屠宰後能產生多少牛肉;競猜者花六便士就可參加,答案最接近的可以得到全部牛肉。有787人為競猜下了注。

高爾頓對統計學有過貢獻,曾就種子研究發現了回歸平均值(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現象。競猜挑起了他的統計學興趣,結果發現那 787名競猜者估算的平均值是 542公斤,與正確答案543公斤只差一公斤。

類似競猜遊戲很多人玩過,一些聯歡宴會上常有花樣百出的競猜活動以營造歡樂氣氛,如猜一只乳豬、燒鵝有多重之類,哪一桌猜中了就可加餸,管你其實已吃到撐不下。

被推崇作「優生學之父」的高爾頓 1907年就他的統計發現指出: 「也許大眾的民主決策,比我們以前想象的更值得信賴。」下回玩這遊戲,不妨也統計統計答案的平均數,印證一下。

高爾頓的發現,直到近一百年後才被人重新公開並得到重視。2004年,美國《紐約客》專欄作者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寫了 The Wisdom of Crowds (《群體的智慧》)一書,把相關議題重新推到人們面前,並引來大眾研究( crowd study)學者的進一步實驗和研究。

高爾頓的發現和結論可信嗎? 

(三之一)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三星堆:文物改變對中華文明認知

日前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看了「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覽,展品近半是三星堆近兩三年的最新發掘成果,也是這些文物首次出川展出 ── 竟然不先上京展示而先到港亮相,可見香港地位之特殊。

常言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等作為門外漢,去看三星堆文物,多少有點獵奇,看不出多少玄機。

漢語約一千年前就出現「考古」一詞,如北宋學者呂大臨曾著《考古圖》,但當時的所謂「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蒐集和整理。北宋的「金石學」到清代更發達,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一八九九年發現甲骨文與此有關。但考古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意義上很不相同。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較遲。十九世紀末到一九三零年代,西方列強軍隊入侵中國,西方探險家、考察隊隨而潛入中國邊疆地區活動,包括北京人頭蓋骨、圓明園珍藏、故宮文物、敦煌藏經洞書畫、殷墟甲骨等中國文物自此大量流失。到一九二零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中國考古學才誕生,至今不到百年。

中國考古學歷史雖短而成果豐碩驚人,近年遍地花的發現更震驚世界,甚至顛覆了中國人自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過去愛說「黃河是中華文明之搖籃」,但隨着黃河流域之外發現一個又一個出土文物讓人大開眼界的史前文化遺址,地下文物印證出中華文明「一體多元」格局。「五千年文明」的源頭亦不斷推前。

近日讀《沈從文講文物》一書,書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這是他一九八一年在湖南博物館演講的題目。其中講到,學文物的人要懂歷史,而離開文物就沒法懂歷史;假定中國有廿五史,但地文物不止廿五史,可能是二百五十史;歷史文獻上說不準的、模糊的,得從地下文物解決。

他是湖南人,特別說到楚文化;過去認為楚是南蠻之地,人都衣衫襤縷,窮得一塌糊塗;吳越嘛,就是斷髮紋身,野蠻得可觀;可是地下文物卻最能填補商朝以來文化發展的空缺,楚文化是日後中華民族和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

他專研中國古代服飾,在另外的場合談到戰國時期的楚國衣飾紋樣藝術為什麼能達到那麼高的水平時指出,這些服飾紋樣不是出於一般工匠之手,而應是出於當時的高級知識階層的設計,是當時文化藝術的最高表現。

從以文物證史的角度去看三星堆展覽,會發覺面對的是一個我們此前完全無知的「新」世界。我們對「有史以來」(有文字紀錄以來)的東西認識不多,「史前」更是認識的空白。

三星堆的展期到下月八日,只餘三個多星期,不要錯過了。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杏仁茶與《新烏合之眾》

外出吃晚飯,到了甜品環節,常點蛋白杏仁茶。稱之為「茶」,不知有何典故,怎麼做則是知道的。家人從淘買來杏仁粉,我早上泡咖啡,也加點,別有風味,只是喝到最後,杏仁粉渣粒使口感欠佳。最近索性自己弄起杏仁茶來。

方法簡單:適量杏仁粉、奶粉加水煮開,過瀘出杏仁粉顆粒,再煮開,加糖,加適量藕粉使變稠,熄火,加雞蛋成蛋花。要賣相好看點,就只加蛋白。自用就不必太講究了,其實黃白相間的蛋花一樣好看。

我只用不锈鋼絲網過瀘。開始時,擔心過瀘不好會影響口感。事實上是「過慮」了,杏仁顆粒過濾得很乾淨。

我以肉眼比較網眼與杏仁粉顆粒的大小,以為一定會有不少顆粒穿網而過,可是顆粒在瀘網上殘留成糊狀,並沒有穿過。可以想像,網眼被堵住了,顆粒自己形成一個篩,只讓液體慢慢通過,顆粒過瀘得乾乾淨淨。把大量米倒進漏斗,漏斗也會很快就堵住,儘管漏斗的孔比米粒大很多。

這都屬物理現象。換上生物,情況怎樣? 菲律賓大學的科學家把一籠老鼠緩緩放進水裡,籠的門是打開的,但驚惶失措的老鼠爭先恐後,把門堵死了。也有科學家向蟻巢注射幾滴殺蟲劑,以紀律見稱的螞蟻爭相逃生,同樣自己堵死了逃生門。


人又如何? 現代日趨嚴謹的科學道德審查,不容許用人當老鼠、螞蟻進行類似實驗,但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確曾在一定的防護措施下,以二百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做過相似的實驗,讓他們盡快衝出一個體育館的窄門。像老鼠一樣,士兵們越急,越難以衝出體育館。

這證明,在極端情況下,人與杏仁粉、米粒、老鼠、螞蟻......沒有兩樣。

這現象叫 social dilemma(社會困境),就是說在特定情況下,對每個個體最有利的行動(例如爭先走出窄門),對群體整體卻是最有害的。

幾年前當香港陷入世紀瘋狂的黑暗之時,在網上讀過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一八四一至一九三一年)著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增加了對個體在人群中的失控、失智之認識。不久前在深圳見到這書的實體書,而且有多個不同版本。進一步瀏覽,又發覺有《新烏合之眾》(Fouloscopie, Ce que la foule dit de nous),這是法國學者 Mehdi Moussaid(邁赫迪.穆薩伊德)的著作,介紹的是「大眾研究」的新知。 書名也可譯為《人群探秘:群眾對我們的評價》。毫不猶豫就買下了。

這書果然非常有趣,常令人眼界大開而莞薾一笑,例如以上關於老鼠與人的「社會困境」對比。我們對人自身的認知太少了,作者告訴我們: 「我們與其他動物種群之間的區別微乎其微」。信乎?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烙刻雄獅的熱腸冷眼

日前從淘寶買來一塊由樹幹橫切的木頭,店家說是花梨木/崖柏,主要供人作茶墊用,在品茗時安放茶壼、茶杯。送來的究竟是花梨木還是崖柏就不知道。崖柏屬瀕危植物,但近年市場上有不少崖柏製品,如茶海、飾物等。崖柏有特殊香氣,買來的木頭氣味不濃,不似崖栢。

木塊是原木,連樹皮,沒有經過加工。長直徑約37 cm,短直徑約 32cm,厚3 cm,重近兩公斤。近樹皮處有不規則的放射性裂紋,樹心有孔裂。我打算用來雕刻點東西,至於刻什麼,沒有想好。收到貨,經過考量,決定利用它的天然形狀,烙刻一個雄獅頭像。那些裂紋無須特別處理,用來表現雄獅鬆鬈的鬃毛好了。

去年年頭,在一塊普通松木板上刻過一個虎頭,用的焊槍非常古老,很不順手。後來買來專供烙畫用的烙槍,好用很多,可在較大的木頭上試試。試是摸着石頭過河,不斷思量怎麼做,例如濃密的鬃毛怎麼處理? 怎麼做到亂而有序? 等等。簡單的着色,也得小心嘗試。

仍不免有錯。抹上專供保養硬木傢私用的油,油帶點紅,以為不礙事,結果木頭就顏色變深而偏紅了,不似原來自然的棕褐色好看。

木頭的背面本來打算刻上聯句:冷眼虛懷度勢 熱腸實力審時。由於要避開樹心的裂紋和孔洞,文字布置怎麼都安排不好。再改為:熱腸冷眼  審時度勢  實力虛懷。

安徽蚌埠市懷遠縣的淮河上游有個迎河寺,寺的資料不多見,但有副對聯很好:傲骨虛懷真識量,熱腸冷眼大慈悲。

百年老報《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據此寫成「傲骨虛心真力量,熱腸冷眼大慈悲」掛在家中。「虛懷」改為「虛心」,於是骨、心、腸、眼都是身體的實體部位,對仗更好。但「虛心」不同「虛懷」,「虛心」是謙虛、不自大,「虛懷」加上胸襟寬大一層意義,格局較大。「識量」是見識和氣量,也比「力量」有更深涵義。

動物的行為習慣,很大程度取決於它在大自然食物鏈上的位置,越處於上游,所受的威脅越小,越可以處變不驚。獅子與老鼠的行為表現,因此完全不一樣,這是「實力」使然。不論是從紀錄片還是非洲荒野現場,見到的獅子大多「懶懶閒」,靜觀世界,仿似超然。你知道,它其實是在醞釀着千鈞一發的一擊。

熱腸冷眼、審時度勢、實力虛懷,文字上都是獨立的自對(有別於上下聯互對),也是陰陽概念的相對,但可以互相轉化,有別於西方哲學中的二元對立。

中西方都喜歡獅子。西方裝飾中的獅子多彰顯它的兇猛、威武,中國的獅子馴化了,衛門的石獅子威猛之餘還會戲球,獅舞中的獅子甚至多了祥和與喜慶。

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瀕臨絕種動作」與「瀕臨高難度動作」

一位朋友通過智能電話給我介紹一本書: 《瀕臨絕種動作圖鑑》。書名有點無厘頭,但一想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是有些事情你不會再做,相關的動作也就瀕危,以至消失了。書中涉及的瀕危動作中有100個,朋友特別指出,其中四個與閱讀有關:看報紙、從書架上選書、看着(實體)地圖找路、查(實體)字典。

上網搜尋可以知道,這是日本九十後視覺設計師藪本晶子(Akiko Yabumoto)的作品。這書主要源自她在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設計科修讀時的創作,到出版成書時又擴充了內容。動作不同程度瀕危,其實是時代變遷的縮影,主要是科學技術進步之下,有形的商品與無形的應用技術,大大改變了每個人的種種社會活動。不知不覺間,很多事情、動作從生活中退場了。

書中把瀕危級別分為五級。零級:目前普遍會做,但未來可能消失的動作。一級,做得已沒那麼頻繁的動作。二級,還存在而一般不做的動作。三級, 以前會做但現在不會做、難以見到的動作。四級,小時候做過的動作。五級,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做也看不到的動作。她說的是日本的情況,有些動作是日本才有的,而大部分也出現在香港。

零級:如晾衣服、(上街)買東西、吸地板、用鑰匙鎖門……。一級:交換名片、蓋印章、從書架上挑書、刷條碼、解開耳機線、抄筆記……。二級:如換燈泡、用毛筆寫字、用掃把掃地、看手表、用捲尺量東西、用熨斗熨衣服……。三級:找手機訊號、轉水龍頭、磨墨、拉繩關燈、相機過片、換CD、看報紙、看着實體地圖找地方……。四級:打算盤、(用雞毛掃)撢灰塵、蟯蟲檢查、(為消除雪花)敲電視機、跳房子、撥電話、削鉛筆……。五級:打井水、劈柴、生火、用洗衣板洗衣服、入閘剪票、甩(水銀式)溫度計……。

這些動作的消失,絕大部分是時代發展所致,很多一去不復返了,很多值得懷念。一些會在人們舊懷下重新出現,但能持續多久讓人懷疑。有朋友日前買了個紅泥小火爐,煮起碳燒煲仔飯來,難得的是他還記得明火煲飯的技巧。其實碳燒已是進步,用柴燒更懷舊,而這動作的難度更高,哪裡找到柴枝? 長期燒柴更沒可能,能忍受柴火熏燎嗎? 以前廚房到處烏黑一片是如今難以想像的。

技術創新帶來的是便捷、高效,讓人們減少了許多手續煩瑣、時間消磨。不過這些煩瑣、消磨有時也讓人懷念。有攝影師說,很懷念以前用菲林拍攝時,等待照片沖曬出來之前那段時光的殷切期待心情。那大概有如戀人若有所得、若有所失的朦朧情懷吧。執筆寫字該是第幾級的動作? E-mail 都成過去式了,手寫情信還存在嗎? 「家書抵萬金」真不可思議。

日前去參加一個婚宴,奉上的賀金放在一個用灑金宣紙手製的禮封中,再用毛筆寫上新人的名字。接收者的第一句話是:字寫得好漂亮啊!

忽然想到,也該有人出版一本《瀕危高難度動作圖鑑》。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延長預期夀命,必須付出代價

動物的夀命長短不一。貓狗平均只能活10-15年,兔子是5-12年,以它們作寵物,得作好傷別離的準備。家豬如果不被宰殺,平均有20年壽命,野豬更可活到50歲。牛可有15-35年壽命, 馬30-35歲。黑猩猩可以活幾十年。大象的壽命近乎人類,可活到70-80歲。

更長夀的脊椎動物在海裡。鯨魚能活60-70年,少部分可以活到150~200歲。 雌鯨到了90歲仍然有生殖能力。最長命的可能是格陵蘭鯊,最高夀的估計達 400 歲。可是老鼠等很短命,只能活幾個月至兩年。

觀察一下可以發現,動物夀命的長短,與繁殖能力、生育率成反比,可說互相排斥。壽命短的生育多,壽命長的生育少。老鼠出生幾星期後就性成熟,可以一年生八胎,一胎三至八兒。大象七八十年生命周期裡最多只能生十頭小象。擴大到非脊椎動物如昆蟲世界,如上兩篇文章提到的蚜蟲、蜉蝣,對比就更明顯了。

人類也是這樣,壽命和生育能力之間,一個的成長只能以另一個的對沖為代價。發達國家的人長夀了,生育率都低,以致人口下降,勞動力減少;發展中國家、貧窮國家的人短夀得多,生育就高得多。

中國是個特例。一九四九年新中國建國時,一窮二白,人均預期夀命只有 35 歲。到一九七八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時,仍然貧困。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那時中國人均GDP只有155美元,比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數的三分之一還低。那時,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夀命只在四十歲上下,而中國人一九七八年的預期夀命就達到 67歲,二零二一年再提高到78.2歲,比美國還高。同時,生育率趨降。中國「未富先老」在所難免。

據世界衛生組織二零一九年的統計,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已提高到72歲。聯合國人口基金則報告,全球已有三分之二人口生活在生育率較低地區。其中香港最低,每名女性僅生育0.8胎,中國內地女性也只生育1.2胎 。

很多人在為一些動物瀕危的生存擔憂,其中最值得擔憂的,可能是人。人可以如蚜蟲、蜉蝣在地球繁衍一二億年嗎?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蜉蝣朝生暮死二億年,可羡耶?

蜉蝣
蜉蝣與與雪蟲頗相似。雪蟲羽化後隨風飛舞,還有幾天的浪漫;蜉蝣卻朝生而暮死,生命更美麗也更短促,自古讓人慨歎。

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曾借舟中客子之口慨言: 「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按:傳世版本多誤為「滄海之一粟」,他的手書版本實為「浮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淮南子》則有句曰: 「鶴夀千年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責。」 再往前追溯,《詩經·國風》中就有《蜉蝣》一詩:「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來?」

據化石考古,蜉蝣在石炭紀就出現,在地球存在至少已二億年,出現比蚜蟲更早,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之一。今天,全世界發現了2300多種蜉蝣,中國有三百多種。論外觀,蜉蝣比雪蟲更漂亮,身細長,前翅呈大三角形,後翅退化而小於前翅,有二或三條長度可以超過身長的翹起尾巴。成蟲的飛行呈波浪式,載浮載沉,姿態婀娜。

蜉蝣的成蟲只活一天,但一生其實經歷了卵、稚蟲、亞成蟲及成蟲四個時期。幼蟲有一至三年生活在水中,其間會蛻皮20~40次,然後進入亞成蟲期;這時外觀已和成蟲類似,歷時極短,有時只消幾分鐘,最長24小時。 亞成蟲一旦長出翅膀,體內整個消化道就允滿空氣,身體像個氣球,可以輕易浮出水面,羽化飛升,輕盈飛起,但也就不能再進食,進入「只為愛而生存」的最後短暫生命期,拚命在朝夕之間尋找伴侶,完成生命最後的任務 ── 交配。

交配完成,雄蟲即死亡,雌蟲待產下受精卵幾百到幾千枚,也隨而逝去。這向死而生的煇煌,一閃而逝,難怪千百年來惹得無數騷人墨客大費詞章。

相對於蚜蟲對人類農作物生產的破壞,蜉蝣不但無損於人類,還有積極意義。

蜉蝣幼蟲在水中以藻類、腐爛水草等為食,有些種類還吃孑孓,有助滅蚊。蜉蝣幼蟲對缺氧和酸性環境非常敏感,蜉蝣數量因而可以是環境污染的標尺。北美和歐洲一些地方的蜉蝣幼蟲曾因酸雨而減少,食物鏈被打斷,魚類數量也隨之減少。 

蜉蝣與蚜蟲相同的是,生命雖然短暫而靠強大繁殖能力穩定繁衍上億年。相比之下,某些國家、地區人類的預期夀命延長到七八十歲,生育率、人口增長就下降,以致引起種種擔憂了。長命是壞事? 如何應對?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雪蟲的浪漫,與蚜蟲之為害

北海道,雪蟲的「浪漫」
十月底時,日本北海道初雪未降,卻出現了「漫天飛雪」的「浪漫」情景。飛舞的不是雪花,而是當地人叫 ゆきむし(yukimushi) 的小蟲,字面意思就是「雪蟲」。據統計,雪蟲漫天之後,約2.24周就會下雪。

雪蟲是帶白色絨毛的黑色蟲子,身長約5 mm,每年十月前後羽化成蟲後,飛行能力差,只能隨風飄行,只能活幾天。好之者叫它「棉花仙子」。日本不少文學作品視之為「冬季的使者」,井上靖就寫過一篇小說叫《雪蟲》。惡之者則管它叫「天使蒼蠅」。

這種小蟲的學名叫 Prociphilus oriens,屬於蚜蟲,是蚜科 (Aphididae) 之下 Eriosomatinae 亞科的Prociphilus 屬。蚜蟲分布全世界,有四千多種,身長由1mm  到10mm,中國已知有 260 種。 它 寄生在植物中,會在植物中形成蟲癭,在蟲癭內棲息,吸食植物汁液,對糧、棉、油、麻、茶、糖、菜、煙、果、藥和樹木等經濟植物的都是重要害蟲。

蚜蟲遇上天敵瓢蟲

蚜蟲是破壞力最大的昆蟲,而強大的破壞力源自非凡的繁殖能力。它能在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之間循環寄生,先以木本植物為第一寄主,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為乾母,然後單性孤雌繁殖二或三代;到初夏,成為有翅遷移蚜,轉移到草本植物作第二寄主,再孤雌繁殖數代至二十餘代;秋末再遷飛到木本寄主上,交配產卵越冬。數量分四個階段以指數級擴大:

第一階段:雌蚜產仔

第二階段:4-5天之後:第一批小蚜長成大蚜繼續產仔

第三階段:10-30天:蚜蟲成指數級增加

第四階段:30天以後:有翅蚜大量產生,不斷擴散到其他地方。

這樣,一年可以繁殖十到三十世代,最快的平均每十天就繁殖一代,一只蚜蟲一年可以複製出十億只後代。

蚜蟲處於大自然生物鏈底層,沒有強大的防禦能力,要持續繁衍,靠的是強大的生殖能力,以抵消各種天敵和不利因素下極高的死亡率。你殺我一千,我生一萬、十萬、百萬......。因此也有人向蚜蟲這種自一億多年前白堊紀以來的頑強生命力,和吃飽喝飽就生的寫意生活態度致敬。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雞有雞味」與《老子》哲學

我家愛吃雞,對雞味有要求。所謂要求,其實不過是基本要求:雞有雞味。然而經過多年來的內外環境變化,這基本要求成為苛求了。無論是街邊燒味檔的白切雞,還是宴會賦以各種華麗名堂的雞菜式,都難以吃到在兒時味蕾上固化下來的雞味。

原因主要是雞是否新鮮,不是新鮮現宰的,好吃極都有限。還有是雞種,是文昌雞、湛江雞、清遠雞、三黃雞?是圈養的農場雞,放養的走地雞、登山雞? 

兒時難得吃到雞,逢年過節才得以一嚐。如今大不一樣了。據二零二二年統計,中國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累計出欄量達98.2億隻,四捨五入,就是10, 000, 000, 000 隻。最愛吃雞的廣東人,雞肉人均年消費量達31.1公斤,若按一隻雞5斤來算的話,相當於每個月要吃掉一隻雞。

我家肯定倍於此數。與內地恢復通關後,到深圳可以吃到更有雞味的雞了,熟雞幾乎成為回程必備手信。日前吃到一隻文昌雞,肉味堪稱上乘。文昌雞以肉滑著稱,連雞胸肉都軟滑。深圳早已實施統一屠宰,雞的新鮮度其實已打了折扣。

雞味不復從前,這有道家哲學的解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講《老子》提到其中開篇第一章如何斷句的千年爭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該怎樣斷句? 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還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馬王堆帛書一九七三年出土,結束了爭議。根據帛書《老子》甲乙本這兩句都有的「也」字,斷句確定為:「故恆(常)無欲也,以觀其妙;恆(常)有欲也,以觀其徼。」

一般認為,《老子》講清淨無為,就不應該講「欲」。但是這句話的「無欲」、「有欲」是「觀」的兩種主體狀態,「無欲」能「觀物之妙」,「有欲」能「觀物之徼」。妙,是萬物之始生;徼,是萬物之最終結果,即萬物之成。

楊立華指出,中國哲學任何一家都不講「無欲」,沒有那種極端的哲學思考。人作為一種物質性的存在,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保持自我保存的基本本能。所有事物都有自我保存的衝動。所以斯賓諾莎提出欲望的界定就是自我保存的衝動;牛頓第一定律也確定,所有事物都有保持自己現在狀態的傾向。

那麼為什麼無欲以觀萬物之生? 因為在萬物生長的過程中,只要摻雜了人的欲望,生長的過程就會被改變,結果往往是這個事物本身品質的敗壞,如偃苗助長。

結果就是:現在的肉,肉味少了,沒有以前的香;現在吃的蘋果比以前大了很多,但是沒有當年的香,甚至能放幾個月都不壞。

市場的雞味不復從前,也就必然了。除非到哪個遠離塵囂的山村,吃到放養的走地雞。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大廚回家還做飯嗎?

大廚放工回到家裡,還會做飯嗎? 

相信不會。整天獃在熱廚房裡,處理各種食材、舞弄各種廚具,回到家裡怎麼還會把上班的活重幹一遍? 

一位年輕大廚卻對我說,他回到家裡會給自己、給家人煮食 ── 為了減壓。

可是,家人不怎麼「欣賞」他的高檔酒店廚藝!他花心思炮製、擺弄得很精緻西餐菜式,並沒有博來激賞,回應是: 「這些菜式,上街花錢就能吃到啊。」連女兒也說,喜歡母親煮的,因為有「家的味道」。

這是大廚承認的,老婆煮的餸菜看似簡單、平常,沒有什麼花巧,蒸魚不會如他在鋪葱花、淋熟油上講究一番,但好味。他有時要從中學習。

回到家裡要煮食減壓,也有原因。

他不久前覓得新職,蟬過別枝,對新工作崗位相當愜意,主要因為有更多空間按自己的主意推出菜式。

他還算年輕,但在廚師這行當中應熬了廿個年頭,中餐西餐、鹹點甜品都做過,從街坊小店、高級酒店到米芝蓮食府都打滾過。十八般武藝,有的是師傅、「大佬」教的,更多是偷師、揣摩得來。經常,你只能按吩咐做菜,不得有自己的主意,越是有名氣的食府越是這樣。你甚至連問句「為什麼要這樣做」都被視為冒犯,你的功能與機械人差不多,按程序做就是,不必知道所以然。

於是他回到家裡常按自己的想法再做菜式,看是不是更好吃。這居然可以減壓。

他以前篤信不同菜色有自己獨特的烹調方式方法,譬如煮某個意大利菜一定要用某種意大利醋之類;後來知道,懂得變通更重要。如今,他悟出道來了:只要知道背後的道理,不拘泥於食譜,例如特定調料,而是盡量利用手邊的調料做到最好。

這讓人想起《神鵰俠侶》中的獨孤求敗:20歲前用的是凌厲剛猛的利劍,30歲前用的是紫薇軟劍,40歲前用的是無鋒的玄鐵重劍。40歲後,草木竹石皆可傷人,大巧不工,一柄木劍足以無敵。

昨天,吃到他配合恰到好處的煙熏三文魚芝士忌廉卷,還有用三公斤重和牛炮製的燒牛肉,讓我對和牛改觀:原來和牛不只是讓你吃出滿口牛油,還有鮮嫩肉味。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以巴衝突:殺戮一個月的帳單

加沙一個行刑坑
以巴十月七日爆發激烈衝突一個月來,以軍的猛烈炮火向被圍困的加沙展開了殘酷屠殺。原來,原始野蠻的大屠殺離我們熟知的文明只有一步之遙。

被以軍重重包圍的加沙地帶已有一萬三千多人在以軍的無差別轟炸下死亡。據CNN 引述巴勒斯坦方面的統計,其中最少有 4 104名兒童,2 641名婦女, 611名老人,即老弱婦孺近六成。受傷的23 000多人。聯合國秘書長把加沙稱為「兒童墳場」了。

其餘四成的五千餘青壯男子,有多少是哈馬斯成員?

以色列戰報日前曾說,打死了數十名哈馬斯戰鬥人員。就算滿一百吧,與五千多之數也不成比例,與一萬三千之數就更不成比例了。粗略地說,以軍要殺死一二百個平民才消滅一個「恐怖分子」。

行刑的槍手

據《紐約時報》七日報道,以色列官員辯稱這是正常的,西方國家過去不乏向城市發動軍事行動的歷史,都曾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報道稱,以色列官員的邏輯是:如果不造成無辜平民傷亡,以色列就不可能戰勝哈馬斯,美國與盟友發動過那麼多戰爭,應該明白這一點 。

按照這邏輯,以軍轟炸醫院、學校都是正當的。

以色列方面的死傷如何?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里十一月五日說,衝突十月七日升級以來以色列國防軍347人陣亡。其中:上校三人,中校六人,少校23人。

如果以色列消滅了數十名哈馬斯分子之說屬實,戰鬥人員之死亡,以軍比哈馬斯多幾倍,且軍官佔近十分之一。以軍在過去歷次中東戰爭中給世人留下的「戰無不勝」威名,看來威風埽地了。

從哈馬斯發動突襲算起,以色列死亡約一千四百人,瘋狂報復之下殺「敵」逾萬。這戰績是否足以言勝? 

今天早上看到一段短視頻,是我看過的最慘無人道的殺戮鏡頭。場景應是加沙轟炸後的廢墟,一個個雙手反綁、蒙眼的男性,被槍手押到一個大坑旁邊,有的被推落坑去,有的在盲目下直接踩進坑去扑到,槍聲接着響起。槍手不止一人,有專職負責射擊的,冷靜從容,槍法奇準,點射,見到掙扎才補一槍。坑中已填了幾十具尸體,坑裡坑內都有廢輪胎,看來是準備用作燃燒的。一個接一個被殺的「疑似」是巴勒斯坦人,槍手有吆喝,聽不到內容。或者有軍迷可以從他們的裝飾中確認出身份來,而只憑常識也可判斷了。

中東恐怖分子舉世聞名,「人肉炸彈」讓人聞之色變,其中不乏女子。我們愛以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來標籤這些人。日前,讀到內地記者從加沙的報道:

「28歲的女孩哈娜迪,跟所有女生一樣愛美,喜歡買新的衣服。更難得的是,學識淵博個性剛毅。卻選擇在最美的年齡,化身為『人肉炸彈』。 因為她的弟弟和未婚夫,本來正在悠閒地喝茶。幾名以色列槍手突然出現,一陣掃射之後,拖走了弟弟和未婚夫的屍體,(再)朝着(兩人)心臟、喉嚨、眉心各開一槍。(要) 確認死亡,只需要朝其中一個部位開槍即可,他們卻又開了三槍。 悲愴的哈娜迪申請成為了『人肉炸彈』,在穿過檢查站後成功爆炸復仇。」

這個世界,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談一副「最絕對聯」

日前有朋友傳來一對聯,據說是北大中人寫來悼念一位去世名人的。內容表面看似痛輓、追慕,實則挑撥、擺唆。文字則根本不合中國傳統對聯規格,稱之為輓聯,實在「失禮死人」。我不知道這是否真箇出自中國最高學府中人之手,而真箇是,也不出奇,以前類似的輓聯、對聯層出不窮,有些還是輓悼文化名人,讀之令人搖頭。

中國的對聯,是很獨特的文化藝術門類。短小精悍,高度濃縮,在格律、對仗上有嚴格要求。可單字相對、二字相對、三字相對。有人稱之為最短的詩。當然也可以是數百字的長聯。

對聯之外有對句,類似,但不一樣。對句就是排比句、對偶句,沒有格律即平仄上的嚴格要求,字數、結構大致相符就可以。中文單音節,上下句即使音律欠諧協,但節奏一樣,也有音樂感。如果意出言外,能讓人浮想聯翩,那就一樣讓人擊賞。這樣的句子琅琅上口,便於記憶,作為修辭手法,白話文中常用,演講詞中常見。

今天早上收到另一位朋友傳來短視頻,是講中國一副「最絕的對聯」的,上下兩句的確巧妙: 

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

人處世上要八戒更須悟空

意思很明了,上句談人生困境,下句講消解法門。最妙的是關羽、張飛,與八戒、悟空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小說角色,而在字義上另有所指,別生境界,讓人恍然有悟。

可是這兩句只屬對偶句,不算對聯,平仄不對,即不合格律。對聯的句子應是律句,即有如寫格律詩那樣平仄有序的句子。最基本的是上聯以仄聲結尾,下聯以平聲結尾。以上對句中,上句尾字「飛」,平聲;下句尾字「空」,也是平聲,而且都是陰平。

兩句不妨調整一下:

鳥困籠中,望張飛,恨關羽;

人生世上,須八戒,更悟空。

雖然仍有瑕疵,已基本合律。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擴族則亡族,不擴族則亡國」之憂

清八旗
此前,皇太極遲遲不願入關奪取全國政權,為的是心有隱憂:如何避免遼金元入關後本族人被漢化? 如何以微小的人口力量統馭全國? 清朝建立,兩難的「擴族則亡族,不擴族則亡國」成為現實威脅,但並無應對良策。

清庭一方面強行讓漢人削髮易服作滿人裝扮,一方面不分種族擴大八旗編制,又設內務府「內三旗」。旗人其實由滿、蒙古、漢三族人組成,不都是滿人。清初曾禁止滿漢通婚,到順治五年,順治帝即上諭道:「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這雖一再有變易,到後期已不存在。滿漢通婚生育,很普遍。

到清朝中期,滿人已經達到六百萬。但語言、文字顯示,他們已非昔的滿族人了。乾嘉年間,北京許多滿族人已經不會滿語。乾隆四十年,滿族官員果爾敏竟然聽不懂皇帝的滿語;盛京──清朝舊京瀋陽──的將軍琳寧上報本地並無蝗蟲的奏摺全用漢文,被乾隆痛斥。滿語、滿文日漸衰微的現實卻是無法改變。滿人旗人都說漢語,滿文甚至在官方公文中逐步消失。最後,連慈禧太后也不懂滿文了。

今天,滿族人口增加到一千多萬,滿語卻基本消亡了。幾年前,有記者查訪到齊齊哈爾市遠郊的一個叫三家子的屯子裡,找到15個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以滿語為母語的老人。早些年,各地有過各種教授滿文滿語的學習班,可是熱潮一過,師資老去,都關的關,停的停了。滿文出現不過三百餘年,留下了數以十萬計的清宮檔案,包括不少只有滿文寫成的機密檔案,將來可能要靠 AI 翻譯了。

滿族擴族,人口猛增,大清國亡了,滿族、滿語、滿文也瀕於消亡。

當今之世,還有人有「擴族則亡族,不擴族則亡國」之憂嗎? 有,猶太人和以色列。也可追溯到二千餘年前的猶太人,對誰算猶太人有嚴格的血緣、信仰標準。可是經過二千多年流浪洗禮,猶太人再無一致的容貌,不與異族通婚的戒條已對大部分猶太人無效。猶太人的皮膚、頭髮、五官、服飾,異相紛呈,只有原教旨主義的正統教派如哈雷迪(Haredi)蓄鬚和戴帽可供辨認。猶太人中,派系繁多,以色列政壇為此不斷動盪。猶太人在以色列960萬人口中佔約76%,其中12%是根本反對復國、不服兵役、不交稅的包括哈雷迪派的正統教派。約兩成是阿拉伯人。別以為阿拉伯人在以色列沒有影響力,根據2020年疫情期間的官方統計數據,以色列17%醫生、24%護士、47%藥劑師是阿拉伯人。

猶太人意志頑強,舉世公認。可是要注意:以色列的建立,建基於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而到了七十多年後的今天,這秩序正面臨「大變局」。

(下)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滿族:從30萬人到1000萬人之後

隨着科技進步,近年興起了個人DNA基因檢測,主要用於看看有沒有某種隱性疾病的基因。它的另一功能是檢測基因中的種族構成,找尋祖先千百年來繁衍的線索。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從數據庫中找出自己散落到各地的親屬。我真有親戚在花旗那邊做了測試,把結果當笑話道來。我也當如聽笑話,一笑置之。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血緣混雜史。儘管馬迷都相信純種馬實力強,但常識告訴人們,遠源交配勝於近親繁殖。我家就不純種,最幼的一輩應有1/32滿族血統。

中國最大的民族是漢族,第二大的是哪個族? 就是滿族,據二零二一年數字有1042.33 萬人。這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壯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都有相當於省的自治區,但滿族只有11個自治縣,六個在遼寧,四個在河北,一個在吉林;300餘個滿族自治鄉鎮。一千多萬滿族人散落在全國各地,包括香港、台灣。

廣州有個滿族墳場,在白雲山麓湖旁邊的山坡上連綿甚廣。每到掃墓時節,山上熱鬧得很,爆竹聲不絕於耳。但這些考子賢孫有多少算滿族就難說了,因為從長相、語言、習慣都與漢族無異,有人還會在胡鬧中罵句「滿洲狗」。

從姓氏中,或者能探究到點兒線索來。滿人有姓,但一般稱名而不舉姓。未代皇帝溥儀,有弟溥杰,其實不姓溥,姓愛新覺羅。納蘭性德,納蘭是姓,亦即那拉氏,是滿人八大姓之一,餘為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鈕祜祿氏。後來,都改了漢姓:即佟、關、馬、索、齊、富、郎。其中鈕祜祿氏改為「郞」姓,是因為本義為「狼」。納蘭性德到了今天,可能叫那性德。很多滿人索性取名字的第一個字為姓,書法家啟功就是。

滿人取漢姓早在清朝就出現。清朝統治者對這十分警惕,《清稗類鈔·高宗惡滿人取漢名》中載: 「高宗(即乾隆)不喜滿人漸染漢俗,滿洲舊旗,有命名如漢人,以鈕鈷祿氏為郎者,深鄙之,恐忘本也。」滿人的政治經濟待遇都高於其他民族,改姓只不過圖方便,沒有形成潮流。

從八大姓卻可以看出,旗人很多不是真正的滿族人。滿清八旗由滿軍、蒙古軍、漢軍三部分組成。其中漢軍主要源自明末主動歸降後金或被清軍擄掠於遼東的漢人人丁,也有少部分漢化女真人和曾入明為官的蒙古 人。漢軍改入旗籍後,通常在漢姓下加一個「隹」字。八大姓中有「佳」字竟達一半。即使八旗滿軍也不全是純正滿族人,也包括部分漢人、蒙古族人、回族人、朝鮮族人等。滿族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幾個民族形成的共同體。

滿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白山黑水」的肅慎,以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 五代時黑水靺鞨改稱為女真,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到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並建立金朝,再與北宋聯合滅遼,不久又南進,取代北宋王朝,與南宋並立。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逐漸與漢族融合。 蒙古滅金以後. 女真人與漢人被列於同一等級,説明在蒙古人眼中,滿族與漢族已無明顯差異。

在為生存而競爭的過程中,女真人視人口為重要資產。 努爾哈赤一再對將領申明:戰爭的首要目的不是攻城略地和搶奪財富,而是奪取人口。 其子皇太極為擴大族群,1635年把族號改為「滿洲」,納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鮮、漢、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人口,擴大了的滿族自此形成。到順治 1644 年進京登基,中國人口約一億,而滿族人口仍然只得 30萬左右。

(上)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港大告示是誰翻譯的? ── Google !

Google 翻譯的結果
昨天文章中提及的港大告示,為什麼會翻譯得那麼差勁? 它出現在香港的最高學府,尤其使人莫名其妙。

忽然想到:會不會是電腦翻譯的? 

我在桌面電腦上打開告示的照片,再打開智能手機上 Google Translate 的拍照功能,對準英文告示:

This facility is exclusively for HKU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members. Tourists are kindly requested to refrain from entering or using the facility.  Your cooperation is greatly appreciated.

中文譯文馬上出來了:

「此設施專供香港大學學生、教職員使用。 敬請遊客不要進入或使用該設施。 非常感謝您的合作。」

對比一下告示上方的中文:「本設施僅供香港大學學生、教職員及相關成員專用。敬請遊客不要進入或使用本設施。非常感謝您的合作。」雖然有個別字眼改動,可以肯定源自 Google 翻譯。

這姑且一試得來的結果讓我錯愕。

Google 翻譯鬧過不少笑話,特別是在內地,多年前《紐約時報》還為此發過專文挖苦一番。鬧笑話,與其說是機器不濟,不如說是人不濟;是人不能分辨好醜、真偽,被Google 騙了、愚弄了。

不過電腦的最大優點是會不斷學習進步,Google 翻譯已進步不少,有時可以幫上大忙。我有時到超市購物,看不懂外國產品的說明,用手機對準一按鍵,就看明白了,簡單方便。這樣的翻譯,你但求看懂,不必求通順暢達。

你要是用電腦翻譯為文、寫作,就得當心了。它只是你的伙計,你要當編輯,要當它的上司,要把關。文字若有不當,責任不在 Google 翻譯,在你。

港大告示,內容並無重大差錯,只是文字欠講究,展示在「最高學府」,更讓人覺得「文不配位 」。這竟然是出自電腦翻譯,更令人氣結、氣餒。

有人問,為什麼會這樣,是人懶?還是中文水平低?

我看都是。這麼簡單的文字也要用 Google 翻譯,不是懶是什麼? 而對 Google 翻譯缺乏鑑別優劣、潤飾修善的能力,無疑是中文水平不足了。

人類文明史一再證明,技術的每個進步都對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人要有駕馭新技術的能力。

很多人慨歎,年輕一輩的中文越來越不濟了。這或許有點以偏蓋全。年輕一輩的新知識一定遠勝於前輩,普遍識英文,但對中文不夠重視則是肯定的。余光中對這現象有個犀利的批評:「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卻學壞了。」

朋友們對港大的告示提出不同的純中文建議:可說「校內專用」,可說「非請勿進」。也可說「訪客止步」、「請勿擅進」。都和氣有禮。也可以不那麼客氣:「閑人止步」、「遊人止步 」、「禁止內進」、「不可內進」。都屬文言四字詞,言簡意賅,遠遠一瞄就明白,用不着上前細讀47個字。

英文也可以很簡潔,有朋友提出:No Admittance。 

似乎,前人更講效率,時人反而避忌多多,閃爍其辭。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從港大一則告示說起

朋友傳來照片,顯示香港大學內一個中英兼備告示牌的文字:

「本設施僅供香港大學學生、教職員及相關成員專用。敬請遊客不要進入或使用本設施。非常感謝您的合作。

This facility is exclusively for HKU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members. Tourists are kindly requested to refrain from entering or using the facility.  Your cooperation is greatly appreciated.」

照片看來是fb上的截圖。網主把這照片上載到自己的網頁,並指出這顯然是英譯中的文字,而譯文「竟然用了47個字」;繼而改譯為: 「本設施僅供本校師生職員使用。遊客請勿進入或使用。多謝合作。」譯文減至29 字。

改譯的中文避免了英語原文的不少羈絆,較簡潔。但讀來仍覺不暢順,仍像香港慣見的先英後中文字。

朋友傳來照片,大概是想聽聽我的意見。我也譯了: 「香港大學學生、員工專用,校外人士不可擅進。敬請合作。」用了22 個字,相比47 字,少了一半有多。

嚴格來說,這不是「譯文」,因為省略了英語原文中不少字眼;更像用中文構思而寫出的。

英文是形合式文字,有較嚴格規範,比如主詞不可少之類。中文屬意合式文字,文字配合靈活,規限較少。

不知道這告示所說的「設施」是什麼。告示若置於「設施」入口處,何須指明「本設施」? 「遊客」亦不必專指,泛稱「外來人士」涵蓋更廣。「進入和使用」很囉唆,不許進入自然不能使用了。

源自英語的「多謝合作」已成為是慣用語。在中文,「多謝」或「謝謝」應是受惠之後說的,起碼在粵人的思維習慣是這樣。粵語中有「唔該」一語,用法與「多謝」不一樣,可用於受惠之前,而都指非物質的恩惠(對這種受惠要說多謝)。英語演講人,最後必說 Thank you,這是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的省略 ── 你耐心聽完我的嘮叨,真感謝你,其實是事後的多謝。英語也愛事先多謝,如不管你合不合作,反正我先多謝了,禮多人不怪?

中文有不同表達方式。粵人愛說「唔該大家合作」,也可說「請合作」,「敬請合作」就更禮貌一些,也嚴肅一些。大家合作了,才說「多謝大家合作」更妥貼。「唔該合作」,用不同語氣,出自不同的人、機關、部門,涵義也有別。有時,話不必說得太客氣,得威嚴時要威嚴。不要把「希望大家合作」說得太軟弱無力了,像懇求。上文告示牌的「非常感謝您的合作」,就給我這樣的感覺。

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高鐵:賦予「要想富先修路」新意

對於中國的高鐵網建設,世界銀行先後在二零一四年和二零一九年發表了兩個研究報告,都指出了中國高鐵網在長遠規劃指導和規模經濟下的建設優勢,建設成本和票價都遠低於歐洲和日本。二零一九年的報告探討了中國高鐵的經濟效益,指出截至2015年,中國高鐵網的回報率估計為8%,遠高於中國和大多數其他國家重大長期基礎設施投資的資本機會成本,儘管虧損仍然巨大。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 Martin Raiser 說:「中國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其影響遠遠超過鐵路業本身,它改變了城市發展模式、促進了旅遊業增長、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廣大民眾現在能夠以更便利、更可靠的方式出行,高鐵網建設也為未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打下了基礎。」

高鐵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社會效益持續而巨大。以京滬高鐵為例,它在京津冀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之間築起的,不僅是高速交通通道,而且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通道,加速了中國兩個最先進經濟區之間的技術、產業、資本流通,還把京津滬等大城市的技術、產業、資本向沿線地區轉移、擴散,實現地區專業化分工,促進新型城鎮建設。兩點不僅成一線,而是成一片。

沿着不同高鐵線,依托高鐵興起的類似新城鎮、經濟帶紛紛崛起,形成了中國日新月異的景象。

網上可到關次濟南的報道:京滬高鐵途經的山東濟南西站,未建站時附近不過是一大片鄉村,如今已經變成濟南高新產業區,省會大劇院、國際會展中心等相繼落成,更打造被稱為「醫療矽谷」的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項目。二零一一年京滬高鐵通車時,濟南經濟總量約為4400億元人民幣,二零二零年已經增長到逾萬億,增幅高達1.3倍。

這發展模式可以簡稱為「金融資本+工業投資」模式,也是「一帶一路」很多項目的發展模式。即任何項目,先做交通基建,再建起通訊系統,這些設施都具備了,投資也就來了,貿易、就業也就上去,地方經濟就發展起來。產生的不僅是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如果建的是高鐵,發展起來的不僅是一個點,而是一條條經濟走廊。印尼雅萬高鐵已迅速見到這樣的效益,要把高鐵伸延到第二大城市泗水去。

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 中國高鐵的「好處包括縮短旅行時間、提高安全性、促進勞動力流動、促進旅遊業。 由於一些航空、汽車旅客轉向鐵路,高鐵網還減少了營運成本、事故、高速公路擁塞和溫室氣體排放。」

高鐵的效益遠遠超乎經濟考量,更非經營企業的帳面是盈是虧、虧了多少可以反映。高鐵網迅速興建,可說是中國廿一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成就,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要忘記,中國同時建起了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里程達18萬公里,世界第一。「要想富,先修路」,今天有了新的意義。

(之三,完)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世界哪些高鐵線賺錢?

日本和法國兩條賺錢的高鐵線,都連接本國最大的城市,日本是東京和大阪,法國是巴黎和里昂。中國最賺錢的高鐵線,連接的也是本國兩個最大的城市:北京和上海。維基把它譽為「世界最賺錢的鐵路線」(the most profitable railway line in the world) ── 注意:是鐵路線,不是高鐵線。疫情前二零一六年有純利 65.8億元(人民幣)。掃除疫情陰霾後,今年第一季,京滬高鐵淨利潤達22.26億元。

高鐵開通前,有人批評說,高鐵票價會太貴,少人問津。事實則是,高鐵如今已成為大陸人們出行的優先選擇。中秋國慶長假開始,有人上載圖片說,高鐵擠得像地鐵了。地鐵剛建設時也受到過同樣的預判,當然也被事實嘲弄了。

以國際比較,中國的高鐵票價很便宜,約為歐洲和日本的一半不到。計算上人均GDP,中國的票價可能又貴了。可是中國高鐵票最搶手的東部沿海地區,人均GDP不比歐日相差太遠,這裡的中產人群是世界最大、最密集的。高鐵票於是又顯得不貴了。

除了京滬線,還有滬寧、寧杭、廣深、滬杭、京津線在疫情前就已收支平衡。滬寧、滬杭、寧杭高鐵線貫穿了中國城市群最密集、生產力最發達的長三角核心區域。貫穿大灣區的廣深港高鐵在未開通香港段之前,就實現盈利。沿線的廣州、東莞、深圳都是人口過千萬的城市。

整體而言,中國高鐵網的經營很不平衡。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和人口密度都較低,高鐵線就多虧損。多年前我曾經從華山坐高鐵回西安,車廂滿滿的。遊絲綢之路時,從青海的西寧坐高鐵穿越祈連山到甘肅的張掖去,乘客不多。從敦煌再坐高鐵去吐魯番,乘客更少,可以隨便選擇座位。

這情況也是世界性的,絕大部分高鐵線路虧損。多年前在日本坐新幹線從東京到仙台,乘客也稀疏。其他一些線路,乘客更少,據說「常常一個車廂內僅有一兩位乘客」。但整體互補之下,私營化後的日本新幹線達到收支平衡。法國高鐵二零二二年居然獲得24億歐元的盈利。德國較差。德國高鐵最大的問題是高鐵與普鐵同跑一條鐵道,高鐵的速度優勢發揮不出來,而要建高鐵專用鐵道成本又太高。

(之二)


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中國高鐵不斷虧損,值得補助嗎?

昨天的〈高鐵時代:美國的錯失〉在fb上得到一位朋友留言: 「每年幾十億人乘坐的高鐵,每天卻虧損5億,累計負債更是高達6兆!」留言可能自台灣發出,所說的是大陸高鐵的虧損。

為什麼中國政府願意每年花天文數字的公帑去補助窟窿越挖越大的高鐵? 這是很好的議題,值得深入探討和思考。

如果從企業會計的角度去看,大陸高鐵根本看不到轉虧為盈的希望。債務以萬億(兆)計算的,而且繼續不斷擴展里程,真看不到中國高鐵有靠自己造血而生存的希望。中國高鐵若是私營的,放到自由經濟市場去,早關門大吉了。

高鐵是重大公共產品,而凡是公共產品如基建項目都關乎民生,盈利很困難,很多根本是免費向百姓供給的, 如你在行人道上行走不用付費。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興建高速公路時引起不少爭議,其中一點就是為什麼走高速公路要收錢? 建設周期長、回本期也長的基建項目都很難吸引私人投資。

「要想富,先修路」曾經是中國百姓的順口溜,但這道理並非中國的發明,而是從歐美學來的。汽車、鐵路發明了,有公路、鐵道才能如虎添翼。接着,工廠、城鎮建設起來,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成為工人,實現大生產,引發工業革命。然後是向外殖民擴張,掠奪生產資源,佔領產品市場。

「先修路」可以說是世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觸發點。有後發優勢的中國走的其實是同樣的道路──除了不搞對外掠奪,只消幾十年就走完了它們幾百年走過的路。

本來河汊縱橫的珠三角,十年八年間,在河道沖積洲上建設起來的鄉鎮,都用橋和路連成一片。倏忽之間,一個經濟規模與全球第九大經濟體意大利相若的大灣區拔地而起。修公路的效益,不存在爭議了。

修鐵路(高速鐵路)的效益更大,卻至今還受到質疑。這與高鐵投資、虧損、債務都巨大有關。全世界所有高鐵項目,幾乎都逃脫不了這些問題的羈纏。

中國以外,公認可以收支平衡的高鐵線只有兩條:日本東海道新幹線(連接東京與大阪),和法國巴黎至里昂的TGV東南線。這等於說,其餘所有高鐵線都虧錢,都靠政府補貼生存。中國呢?

(之一) 

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高鐵時代:美國的錯失

中國CR450 動車組創下時速453公里的運行紀錄
美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契機實現了大發展,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網,汽車工業全面興起,美國成為「輪子上的國家」。高速公路和汽車,彷彿就是世界的未來。歐洲和日本則備受摧殘,百廢待興,高速公路剛起步,而民眾也買不起私家車,城際交通的最合理發展方式是鐵路集體運輸。美國與歐日此後形成不同的交通運輸發展取向,美國甚至對公路和汽車的形成路徑倚賴。

日本一九六四年建成世界第一個子彈火車系統是歷史性突破。美國受到震憾,總統約翰遜立即要求國會設計方案,給美國鐵路提速。 國會兩黨一九六五年即壓倒性通過《高速地面交通法案》,又在一九九一年通過《聯合地面運輸效率法案》,翌年正式批准在美國建設五條高速鐵路走廊。可是在美國政黨輪替執政、政府財力匱乏和政策執行力疲軟的政治現實下,這些都止於願景。

美國在高鐵方向上並非毫無成就的。紐約和華盛頓特區之間一九六九年就開通了 Metroliner 直通列車服務,最高時速達125 英里(201 公里),平均時速90 英里(140 公里),全程只要兩個半小時。可惜,二零零六年就停辦了。代之而起的是 Acela 列車,行走於東北走廊,鐵道非高速專用,在某些路段的最高時速可達 150 英里(240 公里),但在其他路段就慢得多。美國走到了高鐵的門檻上之後,就裹足不前了。

美國高鐵發展還可以慢攸攸地走多久? 誰也說不準。約翰遜之後的歷任總統都知道美國基建不行,要急起追趕,可是都拿不出辦法來。拜登二零二一年簽署了兩黨基建法案,揚言「未來歷史學家會說這是美國贏得廿一世紀競爭的發軔點」。可是涉款僅12萬億美元,其中對鐵道基建的撥款只有 660億美元,而且分八年撥給,大概一年80億多一點,維修陳舊設備就花掉不少,發展新高鐵能從中分到多少? 

在歐洲和亞洲,高鐵到處開花了。印尼、老撾、土耳其、沙特、烏茲別克等都與高鐵沾上邊。歐洲除了德法,西班牙、意大利、芬蘭、瑞典也有高鐵,西班牙的高鐵線長度竟然超過日本,僅次於中國。另一方面,印度的高鐵,六年只修了10公里;泰國的曼谷-清邁高鐵,立項八年還未動工,都是與日本合作的。至於泰國與中國合作的高鐵曼谷-呵叻段,已完成18%,預計二零二六年三 月通車;連接到老撾的呵叻-廊開段,計劃二零二四年開工,預計二零二八年完工。泰國高鐵早過印尼起步,而印尼如今已在享受高鐵紅利了。

至於中國,絕對是「遙遙領先」了,長度與速度都一樣,50萬人口以上城市近九成通了高鐵。高鐵香港段今年頭八個月的乘客人次達1 200萬(相當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新開高鐵預計年乘客量的 1.5 倍)。

目前,日本和法國高鐵的最快運行時速為320公里。中國高鐵的最快運行時速為350公里,世界第一;試驗列車今年六月二十八日在湄洲灣跨海大橋達到時速453公里。時速四百公里以上的高鐵,可能不久就出現在中國某條高鐵線上。

世界已進入高鐵時代,幸好,香港並沒有落後於時代。

(三之三)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美國豈是不想有高鐵?

美國的高速走廊規劃
幾年前當香港的高鐵計劃引起社會爭議時,有移民海外而對香港發展高鐵不以為然的朋友給我留言,以「人均 GDP 卻比中國高出許多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等,一直未有計劃興建高鐡」為理,認為中國發展高鐵是錯的,香港當然也沒有必要為此勞民傷財。

這是很低級的邏輯謬誤,可歸為「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而對權威的選擇又「輸打贏要」,選擇人均GDP比中國高許多的美國、加拿大、澳洲,而不選人均GDP同樣比中國高許多的高鐵強國德國、法國、日本。更要命的是此人沒有好好做功課,不知道美、加、澳其實都早就有意發展高鐵,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多年來始終毫無進展。

加拿大早就有個安大略高速鐵路(Ontario High-Speed Rail)計劃,希望以高鐵連接多倫多-渥太華-蒙特利爾這條加拿大最繁忙的經濟走廊,二零一四年起就進行環評。今年三月,有報道說計劃獲得「寸進」( just got another step closer),因為多倫多市議會支持建高鐵到蒙特利爾了。至於要建的是時速200公里還是250公里的「高鐵」還在爭論不休,資金何來更加「十劃未有一撇」。

澳州更早在上世紀八十年就欲以法國的TGV 高速列車為藍本,連接墨爾本、堪培拉、悉尼。多年過去,維基至今稱:「此後歷屆聯邦政府都研究過建造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鐵的可行性,但迄今連詳細規劃都沒有。」

相對之下,美國立意最早,也着實做了不少功夫。

美國可說是最早要把火車提速、向「高速」推進的國家。它地廣人稀,鐵路運輸最合符合經濟效益。美國自一八三零年建成第一條鐵路起,到一九一六年,總里程數曾達到41萬公里的歷史最高峯(如今只剰約15 萬英里)。一九三四年,從中部丹佛出發的火車曾朝發夕至,用13 小時便走完一千多公里抵達芝加哥,最高時速達到181.1 公里(112.5 英里),已接近美國今天的高鐵速度。

然而,大蕭條的打擊,削弱了城際鐵路客貨運的需求,鐵路經營惡化,大量線路被拆除和封閉,路網長度不斷縮減。美國鐵路卻並未裹足不前,許多蒸汽機火車頭以流線型吸引乘客,其中一些的速度經常達到時速 120 英里(190 公里/小時)。

接着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新世界的美國在交通運輸走上了與舊世界歐洲和日本不同的發展方向,高鐵始終可望而不可即。

(三之二)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美國終於有 「高鐵」!?

讀到一個堪稱「突破性」的新聞,美國九月廿二日開通了一段名為 Brightline 的「高速鐵路」(High-speed Rail),把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奧蘭多與接近半島南端的邁亞密連接起來,全長235 英里(378 公里),列車最高時速可達 125英里(201 公里)。這段路,自駕的話要四小時。高鐵來了,能省多少時間? 據美聯社報道,全程要3.5 小時——大約可節省 30 分鐘。你要到的地方若不在火車站附近,下了火車要換乘的話,高鐵能不能省時間就難說了。最大好處可能是你不必勞神駕車,還可在火車睡一覺或辦公什麼的。至於票價,普通等全程單程79美元(約550 港元)。

這是私人投資的鐵路,投資達 50 億美元。

美國此前有沒有高鐵? Brightline算不算美國第一條高鐵線? 答案人言人殊,因為要看你怎麼定義「高速鐵路」。以速度計算,美國高鐵存在由 110 英里(180 公里)至 150英里(240 公里/小時)的不同定義。嚴格來說,還該涉及是不是專用鐵路?是不是全封閉鐵路?火車是電動的還是傳統動力的提速版?等等。 

從美國的網上媒體報道看來,美國對高速鐵路(High-speed Rail)的概念並不嚴謹,它們說到的高速鐵路常與中國的對應不上。

中國的高速鐵路定義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屬日常用語,泛指最高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鐵路系統:較早期高速鐵路如廣深鐵路、廈深鐵路、廣珠城軌等被通稱為高速鐵路。中國高鐵網也採用這寬泛定義,泛指設計最高時速達到200公里以上的鐵路系統,列車編号以G字頭別。

中國專業的定義是狹義定義,高速鐵路是指設計開行時速250公里以上(含預留),且初期營運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客運列車專線鐵路。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技術標準:設計時速250公里以上;二是功能標準:客運專線。時速160-250公里是為快速鐵路,時速80-160公里是為普速鐵路。

歐洲一九八五年日內瓦協議則規定:新建客貨共線型高鐵,時速應為250公里以上;新建客運專線型高鐵,時速為350公里以上。中國二零零八年開通的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就達到了歐洲這個規格。

(三之一)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秋分又到幾時涼

前天傍晚到陽台西望,夕陽正朝着香港兩個地標 ── 國際金融中心和中環中心 ── 之間的縫隙落下。據在我家觀天象的經驗,該到秋分了。每年春分和秋分,太陽必定準確無誤地落到那狹縫中去。一看日曆,兩天之後 ── 即今天 ── 就是秋分。

比較注意這個節氣,是因為我家每逢夏天特別酷熱。陽光猛烈的日子,天台在白天裡被無情曝曬,把我家變成烤爐,然後徹夜發揮餘熱,溫度比熱夜高幾度。「秋分夜夜寒」,能不讓人嚮往? 

近日入夜後,室外其後涼快多了。陽台上涼風習習,加上相對濕度下降了不少(剛才到天文台網頁一查看,只有 59%),真有點秋意了。可是室內是另一回事。

據天文台的資料,今年八月的平均氣溫比正常高1.0度,平均日最高和最低氣溫都比正常高1.1 度。天氣越來越熱,似乎人人都感覺到。可是據天文台的資料,又不見得有明顯升溫趨勢。自一九九七年以來,年平均溫度最高是一九九七年的 25.7度,之後有四年不到24 度;至二零二二年的十年則都在 24度以上,二零一五年和二零一九年更分別達到  25.0度和25.1度。

秋分意味着太陽移到赤度以南去了。在新西蘭的親戚傳來花園繁花盛放的照片,說春天來了。我們這兒卻正踏入金秋。昨天晚上,天上明月半輪,還有半輪會在這星期裡逐步展現,直至圓滿,那就是中秋了。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美在身邊:「但肯尋詩便有詩」

顯微鏡下的印章石紋
拿着一具據稱可以放大一千倍的電子顯微鏡把玩,隨意把手邊的東西拿來放大看看,果然大有可觀 ── 是奇觀,也是美觀,例如從一枚印章的石紋中看到奔流激湍,看到雪舞花飛。

這印章石很便宜,多年前買下,可能只花幾塊錢,不算精美,有紅白色紋理;最近想刻點什麼,放在桌上,一放就閑置了。放到顯微鏡下一看,影像出人意表。本來顯得混濁的顏色,變成玄紅點點,散落在層層白浪中。配合上旁邊的嶙峋石紋,好一個「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的畫面。拿來其他石塊,也有異彩紛呈,非肉眼可見。

拿一片鮑魚殼來觀察,可見到「極光」。

顯微鏡是在淘寶偶爾見到買來的,所費不到二百元。有更高級作工業用的,如檢查集成電路板之類。我則只視之為益智玩具,連接上手機,影像可拍照紀錄,可傳送。比起以前買的光學顯微鏡,這先進太多了。

鮑魚殼內呈現的「極光」
類似的異彩乍現,日常生活中常會遇上。有時是你不經意地發現了特殊的美,有時是詫異於有人在你身邊發掘出讓人驚艷的美態來了,讓你為自己的渾然無知慚愧。這就有如香港一位攝影大師有一次帶學生到郊外獵影,回來展示出一幅眾人叫好的美照;有學生問他是怎樣拍攝到的,他答道:「我拍攝時,你不就在旁邊嗎?」


一位朋友說,也知道生活裡不缺少美,只是少了發現美的眼睛和心境。

袁枚有《遣興》詩云:「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說的是詩,實適用於各藝術門類。藝術門類多不勝數,而其實都有理相通。肯用心去品悟,去發掘,世界美妙無窮。

昨天看到一位兩歲小朋友的塗鴉,應是在幼稚園的功課,是在三個「月亮」上的胡亂塗抹,七彩斑斕,很有稚趣。細看,彩色變換、過渡之間自有精彩,剪裁下來,不啻是抽象畫,用作手機牆紙,不亦美妙麼?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文藝復興人與 DIY

連愛護動物協會都出月餅。月餅盒很精美,
紙質,灑金,波浪紋,拿去回收也覺浪費。
試用烙畫筆烙了《天涯共此時》以應節。
未退休前,想在辦公桌的桌面下安裝一個抽屜式鍵盤架,以便工作時騰出桌面擺放參考書籍、文件。這事情若要驚動相關部門,就麻煩了,費時失事,可能不予批准。我索性自己買來鍵盤架,帶上工具,利用午飯時間自己安裝,費不了多少功夫。

有洋人同事見到,誇我是 Renaissance Man (文藝復興人)。我了解了其中的褒義,哈哈一笑,自覺愧不敢當。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歐洲文明以至人類文明的劃時代事件,它的最大意義是建立了人文主義的基本原則:人是宇宙的中心,應該努力擁抱知識,盡可能發展自己的能力。

這個時期的意大利,文藝復興人如繁星湧現,最耀目的代表是阿爾貝特和達文西(達芬奇),都在建築、繪畫、寫作、科學、數學、音樂、發明以至騎術、體育方面有傑出成就。他們的追求,與中國更早千年周朝貴族教育提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異曲同工,兼攻文、體、理。

隨着教育的分科日趨精細,文體理漸行漸遠,各分科之間隔行如隔山,即使同屬文科或理科,知識面都偏狹,各鑽牛角尖。對於要動手的學科,就更疏遠了,以致你能動手做點什麼會讓人稀奇。

近年,要自己動手的 DIY 多起來,似乎是外國先興起的。這與外國居住環境、外國人較愛自己動手而外國人工成本較貴,都有關係。如今,在香港買個小家具回來,也常得自己組裝。郵購的更是如此。有醫生朋友到淘寶買來了較大的鞋櫃,結果花了幾天才安裝起來,很漂亮,他也很有滿足感。

這大概是自己動手換來的最大樂趣,是你多花點錢買不回來的。

香港近年出現了很多主要面向成年人的興趣班,這對於減輕工作與生活壓力,開拓個潛能都有好處。你若要發展某方面的興趣,例如美術、音樂、手工藝等,如今比過去便利得多。你想到的,幾乎都可以上網找到參考資料,有的會有老師一課一課提供視頻指導 ── 免費的,不少還是大師。這在過去難以想像。

另一方面,各種製作材料可以輕易得到,可到實體店購買,或網上購買。不想花錢,也大可以動動腦筋,廢物利用。要環保,廢物利用比廢物回收更好,或者利用了再回收。

中秋快到,這本來是農村慶祝豐收的節日,今天則是大量製造廢物的日子。在香港,這主要與月餅有關。今年似乎多了紙製的月餅盒,我已收到三個。興緻來了,都造了應節製作,有燈籠,有擺設。又用棋子杏仁餅的膠盒、水樽製作了燈籠。

文藝復時的意大利人大力發展自己的才能的一個原因,是為了掙脫神權的束縛。今天的人若感到備受種種束縛,也不妨多動手去發展自己的才能。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白菜價」:從玩具直升機到高端芯片

曾有「拆解專家」到淘寶買來一架只售十多元的遙控直升機解剖;目的不是研究它是如何運作的,而是要從零部件中計算它的生產成本,了解為什麼這麼一件以前可能要好幾千塊錢才能買到的玩具,現在竟然十多元就能買得到? 

這位專家據專業知識,把每顆鑼絲釘、鋰電池、集成電路板到塑膠車葉等的價格都核算了,一合算,每架直升機賣十多元真的有微利可圖。部件基本上都可在淘寶淘得。利潤率雖微,可是中國市場非常巨大,甚至還可能出口,老闆可能賺到不少。

到網上搜尋一下,發覺相同檔次的產品不少。還看到一個拆解「感應懸浮直升機」的視頻,那玩具只售¥7.9元。真箇是「白菜價」。

商用無人機又如何? 有外國工程師拆解了一架價值五千多元的中國無人機,計算一下,零件成本才一千元左右。

中國一旦把本來由西方壟斷而奇貨可居的高科技產品研發出來,常能把原來的天價大幅降下來,是所謂「白菜價」。如此一來,中國不必被卡脖子而花冤枉錢,造福中國市場和消費者。中國各城市的地鐵最近十幾年能這麼高速發展,一個重要因素是研發出自己的鑽地盾構機來了。以前從德國買,要3.5億元,如今國產,900萬就可以。一進入國際市場,自然贏晒,已佔一半市場。

中國能做到這樣,重要因素之一是擁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喬布斯曾當面拒絕奧巴馬要蘋果把手機生產線從中國遷回美國的要求,舉出理由就是美國沒有中國( 當時指深圳)那般完整而高效的供應鏈。

但是,要不要把什麼都搞到「白菜價」? 高端芯片可能「白菜價」嗎?

任正非曾這麼說: 「我每次都講『蘋果是我們的老師』,蘋果永遠賣高價,才能讓低價的公司生存下來。如果我們賣低價,世界上就沒有別的『草』能生存,所以我們不是靠賣低價成功而獲得了歐洲市場,而是靠技術創新和科技創新獲得的。」

自從世界進入資本主義高速發展時代,經濟發展就形成「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金➜...」的循環。其中各個環節相扣,一旦脫節就難以繼續循環發展。中國在技術、產品、市場上都已發展出有目共睹的潛力,它們最終必須生成足夠數量的資本,投入研發,推動循環發展。

華為的高級手機也會「白菜價」嗎? 不會。華為的核心業務不是手機,手機只是華為的賺錢部門,是華為的造血機制,而它的核心業務是通訊。美國打擊華為手機,是要切斷華為的輸血管,使華為沒有足夠的資金繼續進行5G、6G…的研發。

美國方面,各個芯片生產商一旦失去中國這個最大市場,如何繼續「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金➜...」的循環? 

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感謝美國的「神助攻」

華為日前推出了 Mate60 Pro 新手機,套用一老套的話說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其意義遠遠不僅是華為這架被美國打擊得千瘡百孔的戰機涅槃重生而已,而是預兆着中國經過五年的掙扎,看來已掙脫了美國欲置中國於死地的卡脖子攻擊。這晶片戰關乎生死,不僅是中國的生與死,也是美國的生與死。

中國人都不願見到美國這般以死相逼,但我不太擔心美國的制裁,反倒是每當美國對華「制裁」稍為放鬆了,我都有點擔心,擔心中國臥薪嚐膽的奮鬥心會因之鬆懈,重蹈「運十」攻敗垂成的覆轍。

物理有很簡單的定律: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強。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這定律完全成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共的政治哲學尤其是強調自求於己,自力更新。外來的種種頑逆,只會加強這種精神,而激發出難以想像的偉力。中國的無數奇蹟就是這樣不情願地創造出來的。

例子太多了,遠的如兩彈一星,近的如北斗導航系統、太空站、盾構機、C919......。最新的是華為新手機中被發現的據說是七納米級以下的新晶片。這個級數的晶片,可算是美國科學皇冠上最耀目的寶石之一 ── 或許不能說是最大的寶石。

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裡說:「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對這話如今應有新見解。

中國如今最令美西方害怕的一點是,中國「把問題解決」、把產品造出來之後,還把產品造成白菜價。這一旦發生在高端晶片市場,對美國意味着什麼? 華盛頓和美企想想都背梁滴汗。

美國五年前對中國發起貿易戰,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 Edward Luce 發表 The West is Doing Its Best to Help China (西方在竭盡所能協助中國)一文。這「不幸」說中了。

感謝美國的「神助攻」。「美國,加油!」

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羅剎國不在兩萬六千里外

中國國家話劇國演出的《羅剎國》
刀郎新作最讓人觸動的是歌詞內容,唱的無論是狐鬼奇談還男女奇情,都觸動人心,有別於個人的悲苦落寞呻吟。所唱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千百年而不衰,新瓶舊酒仍能喚起人們思緒,同社會思潮結合就迸發出火花。其中《羅剎海市》一曲的衝擊之猛烈,超乎想像。

以醜為美、是非顛倒的羅剎國,一下子如在目前,而自己就是懷才不遇的馬驥。即使或東或西兩萬六千里外的他方,也有人以為自己就在羅剎國。

人們都厭惡美醜不分、是非顛倒,總以為美與醜該有標準,是與非該有定則,善與惡該分明,而世人該認同。可是現實並非如此。

美有沒有客觀標準是哲學家長期關注和爭議的議題。人的樣貌有某些基本準則,例如要完整、對稱,五官、四肢不完整、對稱一定不美。這是禽、蟲、獸都認同的,翅膀不對稱的蝴蝶、肢殘的老虎、毛色不整的孔雀,很難被選作繁衍下一代的配偶。

可是太仔細的標準就難以成立。五官、身材的黃金比例只能籠統而言,否則用一把尺就可以選美了。受歷史、文化乃至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審美觀。近世代商業經濟大規模運作,審美觀時刻都受到廣告宣傳影響。時尚、時裝、時髦、時款都提醒人們「時」之重要,某個時限一過,美醜就易位。本來以為很美的東西,會變得怎麼看都不順眼。

這樣的時變自古已然。《中國妝容之美》一書作者之一陳詩宇指出,中國的東方式審美中,五官中眼、唇都不愛太誇張,古代女子的眼線細細長長,唇妝好小唇,化妝主要是描眉和塗胭脂。到盛唐,女子尚豐腴,胖臉塗滿了胭脂,甚至從吐蕃、西藏那邊學來「血暈妝」,在眼睛上下劃上幾道橫道,如同被劃傷的血痕。晚唐女子臉上的裝飾越來越多,不僅畫上去,甚至昆蟲翅膀、翠鳥羽毛、雲英寶石都往臉上貼。宋代崇文,女子在妝容回歸到淡雅、精緻。以現今的眼光去看,唐人之美也只能放到那個特定時空去才能得到讚美。

在全球化的當代,不同審美觀的衝突常發生。

中國自古至今推崇臉白,不但女子如此,魏晉時期一些文人雅士如曹植也敷粉。西方人卻以陽光曬出的古銅色膚色為美。華衣美服也受到質疑,流行世界的日本侘寂美學追求的是原始、質樸,以至衣破褲穿。原始時代身上文(紋)飾被視為美,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後來,這被視作野蠻、暴力標誌,是香港古惑仔的標配。今天,紋身又時尚起來了。

如果把美醜擴大到飲食領域去,何謂美何謂為醜就更今人疑惑。西方愛吃的發霉乳酪、中國人欣賞的黝黑五花皮蛋、北京人酷愛的豆汁,都能讓人懷疑到了羅剎國。

在中國陰陽相生的哲學觀下,美醜、是非、善惡、雅俗、真偽、公私、長短、利害等都是一定時空條件的產物。如清人范寅所言:「今之雅,古之俗也;今之俗,後之雅也。」時空變了,對立面就轉化。這是全球化都改變不了的,全球化反而讓人們更加面對這樣的不同。發覺置身羅剎國,實在不必奇怪。

(羅剎海國三之三)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刀郎的創作轉向

刀郎新推出的《彈詞話本》、《山歌寥哉》,與他十幾廿年前推出的各個專輯很不相同。當年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都屬現代人的情歌,帶着大西北的滄桑荒冷,音樂風格不是新疆就是內蒙、西藏;偶然有首陝晉色彩的,還是屬於西北風。都是悲苦的呼喚,銅琶鐵板,澟烈高亢。這與刀郎沙啞粗獷的嗓音、浪蕩孤獨的形象很匹配。

兩個新專輯從內容到音樂風格都大異於前,歌詞內容與音樂風格都從西域回歸中原,由胡歸漢。只是刀郎的嗓子依舊,一些樂句樂韻也還有着熟悉的西域味道。

《彈詞話本》2013年就着手籌備,試圖從「古道西風瘦馬」的塞外回歸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刀郎花了大量時間去體驗蘇州的人文生活,「模仿着他們的生活,評彈、崑曲及吳語,琵琶、三弦與曲笛」,「有時抱起琵琶一天能練上個十幾個小時」。可是他和團隊嘗試了許多把蘇州彈詞與當代流行音樂融合的方式,始終不甚滿意。最終,創作轉向研究彈詞的文字底本,其中有故事、人物、畫面、景物,包括瓜洲渡口、西米巷、槃門……。刀郎嘗試把音樂視覺化,十首歌創出十幅截然不同的畫面。

《彈詞話本》2020年推出,不受多大注意。今年的《山歌寥哉》在音樂上採取了另一方向,把聊齋文本與不同地方的民間曲調曲牌結合,「嘗試構建流行音樂與民間傳統文化共生共存的音樂生態」。11首歌採用的山歌調/曲牌來自不同地方,包括廣西山歌調、東北靠山調、時調、鬧五更調、沒奈何調、栽秧號子、繡荷包調、河北吹歌、道情調、銀紐絲調、說書調。這些調或曲牌的名稱很多地方都有,但音樂不同,有些一聽就可以分辨出地方淵源,有些則不容易。

不同地方的山歌、俚曲創作,經常用這些調或曲牌填上新詞,必要時適當改變一下音調。刀郎找不到把蘇州彈詞音樂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好方式,在《山歌寥哉》中則似乎較得心應手。唱得街知巷聞的《羅剎海市》是個好例子,音樂其實是東北二人轉中四大曲牌之一的靠山調。二人轉藝人經常用它填上新詞來說唱不同故事,就如廣東粵劇用南音來說唱不同話本。

有朋友說,那刀郎不是剽竊嗎?不能這麼說,不過在粵劇,這樣的填詞不叫作曲,而叫撰曲。刀郎在《羅剎海市》的新嘗試還是挺多和有意思的。他在前奏和伴奏中都有意識地採用了不規則的 7/8拍子,而演唱則主要是規整的8/8(4/4)拍子。兩種拍子混用,新穎而不違和,讓人驚奇。二人轉是一種很道地甚至低俗的表演形式,可是《羅剎海市》卻讓靠山調時尚起來,甚至被視為一種新國風音樂。

刀郎的新山歌掀起了一大波翻唱潮,還有無數中國器樂好手翻奏,都常能翻出新意來,把本來來自民間的樂調唱得奏得更道地、更有韻味,比刀郎以不變應萬變的音色和唱風更動人,讓人嘆為觀止。

((羅剎海國三之二)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刀郎與蒲松齡,都愛俚曲寫作

蒲松齡像
刀郎又火起來了,尤其是《羅剎海市》一曲,造成罕見的網上狂歡,熱力甚至溢出神州,成為中國軟實力輸出現象之一。狂歡的成因很多,「十年鑄劍雪前仇」之說最盛,涉及對歌詞的種種解讀。《聊齋志異》的羅剎海市故事一下子成為了很多人的通識,《聊齋》和蒲松齡又受歡迎起來,而刀郎是其代言。

蒲松齡少年得志,19歲就中了秀才,以為功名富貴唾手可得,可是此後始終不能再上台階。三年一次的鄉試考了不知多少次,然而屢試不第;到72歲才得了個歲貢生。明清時,每年或二三年從各 府、 州、 縣學中選送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是為歲貢。其中,貢士可以再考而得進士,而貢生則不能,實為安慰獎。他也沒有在暮年到京都國子監就讀過。《西遊記》作者吳承歡,同樣一生科舉不第,最多也是得了個歲貢生。

當時鄉間有鄉飲酒禮,沿習自古代大夫向諸侯推舉賢人的儀式,以示地方長官敬賢愛老。縣官要對獲推舉為鄉飲嘉賓的年高德劭老人敬酒,形式隆重。一年,蒲松齡與兩位少年友好同獲邀站在飲酒禮的台上接受敬酒,然而三位蹉跎半生而不能在科舉上脫穎而出的老人,相對茫然。薄松齡歸家後寫下絕句:

憶昔狂歌共晨夕,相期矯首躍雲津。

誰知一事無成就,共作白頭會上人。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薄松齡不能登科入仕,但他被人視為不入正道的談狐說鬼之作《聊齋志異》,卻四百多年來一直受人喜愛,近年還一再與時俱進而掀起熱潮。

蒲松齡自謂自少「喜人談鬼」,「雅愛搜神」。據說,他在家附近設過茶寮,對喝茶者不收茶資,但求能聽到怪說奇聞、狐鬼奇談,其中可記者,就經加工便成為《聊齋志異》的篇章。「聊齋」也是他的書齋名號。與人閑聊以記異,可說是他為考取功名而讀書之外的另一種日課。

他的另一愛好是俚曲寫作,是為聊齋俚曲;用白話及方言俚語給時調、俗曲的曲牌填詞,說唱敘事,講的是民間傳奇故事。據《柳泉(蒲松齡別號柳泉居士)蒲先生墓表》記載,他著有俚曲「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後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

說來,蒲松齡與刀郎的遭遇頗相似,都受「正統」排斥,而愛異談俗曲。刀郎最近推出《彈詞話本》、《山歌寥哉》兩個創作專輯,唱的都是民間志異而被一些人視為難登大雅之堂。

(羅剎海國三之一)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紫竹雙杖,北歐式健行

近年,由北歐興起的 Nordic Walking 在很多地方流行起來,港台稱之為北歐式健步或健走。一位膝蓋幾乎要動手術的朋友用這種方式步行多年,夫妻倆平日出門常各執雙杖,把步行提升到更高層次。我在他的大力推薦下試以雙杖運動,一周下來,頻覺值得提倡。

北歐人愛滑雪,沒有雪怎麼運動? 於是出現了用雙杖的健走。步行只動雙腿,加上雙杖撐地而行,就不一樣了。據哈佛醫學院健康通訊等網頁介紹,它的好處包括:一,全身八九成肌肉參與,特別是上身肌肉;二,燃燒熱量增加兩到七成;三,減輕雙腿關節負荷;四,加強身體平衡;五,走得更快、更遠。

健步行當然是戶外運動,可以青山我獨行,也可以結伴走天涯。我的經驗是,只要有兩根高度、強度合適的杖,也非常適合原地運動,在家裡就可以做,金屬杖(鋁合金、碳纖維)、竹木杖都可以。戶外使用,輕一點的較好。長度很重要,應可及胸,以供手肘90度屈曲時掌握。一般行山杖只及腰就不適用。

網上有大量教學視頻,內容其實都很簡單,動作很易掌握。關健是要明白動作的作用。

單槓有個動作叫「引體向上」,用雙臂把身體向上拉。它的最大好處其實不是鍜練雙臂和胸背肌肉,而是懸垂身體,利用身體重量牽伸平時都被身體重量擠壓的關節,主要是由脊柱而下到雙腳的各個關節。這些關節平時都要承受身體的不同負荷,只有身體躺平才能休息。運動中可能只有游泳能減輕關節的重荷。


牽伸由脊柱而下的關節,其實只要用兩臂懸掛身體,兩腳稍離地面就可以。兩臂則依然要承受全身重量,有點辛苦。

利用健行杖也可以達到相似的目的。執杖着地而行的每一步,要撐直背脊,其實都在「引體向上」。原地站立,手執兩杖撐地,兩腳踮起,也可以達到相同效果。稍加變化,有不同動作,都對上臂和核心肌肉群、對兩腿肉有高要求。這樣,身體三組主要肌肉群(背肌、臀部肌肉、大腿肌肉)都得到鍜練。這對長者,特別是女性長者尤其重要。

經上述那位朋友介紹,我從淘寶買來兩根紫竹杖,再刻上王維的句子「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權充健行杖。待用棉繩纏上把手,會更好用。它比較長(1.3 米),更便於撐體向上,但也較重(1102克),在家做運動就無所謂。家人兩根碳纖的,只重365克。

腰背、脊椎、腿關節有毛病,不妨找來兩杖運動運動。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午睡15-30分鐘就好,過猶不及

夜晚睡不好、睡不夠,午後小睡補眠可免整個下午渾渾噩噩,鍾南山都推薦。

可是午睡得有度。不少新研究發現,日間小睡過多、過長,對健康適得其反。

加州大學一個研究小組二零二三年一月發表了 Daytime napping and Alzheimer's dementia: A potential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白天小睡與阿爾茨海默氏癡呆的潛在雙向關係) 論文。研究對 1401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81歲)進行了長達 14年的監察,發現老年人日間小睡的時間與阿爾茨海默氏癡呆症的進展呈正相關;白天小睡時間越長、越頻繁者,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越高;白天小睡過長、過頻,一年後認知能力較差;而認知能力變差一年後,日間有較多小睡。

白天小睡過度與認知衰退明顯相關,卻未能確定二者的因果關係。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還是互為因果?

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一個團隊利用英國 Biobank 中 358 451 名沒有高血壓或中風者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以調查白天小睡頻率與原發性高血壓或中風發病率之間的關聯。據團隊二零二二年七月在美國心臟協會(AHA)《高血壓學報》發表的研究報告:與從不午睡者相比,通常午睡者的原發性高血壓風險較高(風險比 1.12)、中風風險較高(風險比1.24)和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有較高相關。 

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二零二零年十月在Sleep Medicine (《睡眠醫學》) 發表的研究報告則指出:與從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時間超過一小時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4%,全因死亡風險增加30%。這個研究分析了20多項研究的數據,涉及30多萬名受試者。

看來,午睡過猶不及。那麼午後「小」睡的值多大為好? 

據西班牙韋瓦爾大學(Universidad de Huelva) 二零二三年四月在《歐洲心臟病學會》學報發布的研究,最佳的午睡時長是15-30分鐘。研究涉及  20 348 參與者,平均年齡 38 歲。在平均 13.8 年的隨訪期間,131 名參與者出現了房顫。 與白天小睡時間較短的人相比,每天小睡 30 分鐘或以上的人患房顫的風險幾乎加倍(風險比 1.90)。

對於白天小睡與健康之間的關聯,可以有許多解釋。 例如,擾亂人體生物鐘而使夜間睡眠減少,體力活動減少。可是,白天小睡也可以改善晝夜節律,降低血壓,減輕生活壓力。午後小睡好? 還是根本不小睡好? 研究人員認為還得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

睡眠太重要,卻仍存在太多未知素。「胸中無一事,夢裡亦欣然。」還是白天放鬆、晚上睡好最重要。

(睡眠,四之四)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老人癡呆:睡少了? 睡多了?

睡眠不足就像負債,而債總是要還的。長期睡眠不足,負債累累,還不了有什麼後果? 可能給身體造成永久性損害,可能的後果之一是老人癡呆。

Walker 認為睡眠與老人癡呆症(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有顯著關係。這涉及深度睡眠,其間,少夢而體溫稍降,大腦會產生緩慢而有節奏的電波,能減少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積聚 ── 老人癡呆患者大腦中發現的大量澱粉樣蛋白凝塊,被認為是成病元兇。

Walker 和他的團隊對 32 名沒有記憶問題的老年人進行長達六年的睡眠研究, 用腦部掃描來追踪他們深度睡眠與大腦內β澱粉樣蛋白的水平。二零二零年六月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深度睡眠較少的人,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水平較高。

Walker 認為:「我們現在發現了一個特定的睡眠特徵,讓我們可以更準確預測你將來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

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 Laura Lewis 二零一三年就用老鼠做過睡眠為與澱粉樣蛋白關係的研究,發現老鼠的大腦在睡眠時會開啟「洗碗機」功能。二零一九年,團隊展示了這款「洗碗機」的工作原理:老鼠睡眠期間會有液體波流入大腦,更重要的是,每個波液體出現之前都會出現巨大而緩慢的深度睡眠電波。

問題是如何誘發這種的大腦慢波。Laura Lewis 說,囓齒類動物有特定的深層大腦結構,如果刺激它,很容易產生深度睡眠信號。人就不一樣,有着各種各樣的睡眠問題。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一個研究睡眠窒息症的團隊則發現,睡眠窒息症患者患上老人癡呆症的風險較高,但改善睡眠後、深度睡眠增加,大腦中的 β 澱粉樣蛋就減少了;至於是睡眠提高了對 β 澱粉樣蛋的清除能力,還是減少了 β 澱粉樣蛋的產生,則不知道。

安眠藥對此有幫助嗎?

Walker 在書中指出,安眠藥(如 Ambien 或 Lunesta)誘發的睡眠腦電波相對於自然的深度睡眠腦電波活動是有缺陷的,缺少幅度最大、最深的腦電波,還有嗜睡、健忘、影響運動能力(如駕車)等後遺作用。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經過密集訓練的動物進行研究,發現自然睡眠可以鞏固動物學習後在大腦形成的記憶聯繫;安眠藥雖然可讓動物睡很久,卻不僅沒有鞏固記憶的效果,反而使原先形成的腦細胞連接減弱了50%,安眠藥好像成為記憶的橡皮擦。

(睡眠,四之三)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睡眠:24 小時一次的萬靈丹處方

Matthew Walker 通過《我們為什麼睡眠》一書讓人重新發現,人人都有個唾手可得的「萬應靈丹」。

人和所有動物一樣,每天都要睡眠,每天要睡七到九小時,孩子睡得更多。睡眠對於人往往像例行公事,沒有得應有重視,科學家也從來沒能解釋清楚為什麼人一定要睡覺。

這其實是人類百萬年來進化的正果,過程中付出過沉重代價。當人還未能群體定居下來並有個安全的住所之前,睡覺得冒死進行,因為會有隨時被獵殺的危險。那時的人類群落不敢都睡着了,會有人輪流守夜,現代人露營也常這樣做,以至至今有三成人遺傳着百萬年來形成的夜貓子基因,他們的才華要三更半夜才能充分發揮。你到該睡覺的時侯還不睡,其實是背棄了人類進化的一個重大成果。

冒着巨大風險養成的睡眠習慣,該有與之相匹配的巨大利益才對。可是 Walker 指出,人是所有物種中唯一會無緣無故挨更抵夜的物種。其他飛禽走獸,到時到侯就會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睡覺去,最多像貓頭鷹那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睡,或者像鯨魚左右兩半大腦輪流入睡。

用 Walker 的話說,這進化成果就等於一服每 24小時一次的非藥物處方,只要你願意,這處方讓你每24 小時精神、體力都煥發新機,重新叉一次電。

近二十餘年的科技進步,大大推進了大腦神經科學研究和對睡眠的認知。簡單而言,在思想心理層面,睡眠能通過大腦神經網絡重整加強人學習、記憶、邏輯判斷等能力;可以調整情緒的大腦迴路,使我們能夠冷靜應對第二天的社交和心理挑戰;大腦甚至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新舊知識整合,激發創造力。

至於在生理層面,睡眠可以加強免疫系統,防止感染,抵禦疾病;可以微調胰島素的平衡,調節葡萄糖的循環,調整身體的新陳代謝;可以調節食慾以控制體重;可以維持腸道有益健康微生物群落的繁衍;可以保持心血管系統健康,有助降低血壓,保持心臟的良好狀態。

(睡眠,四之二)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睡眠之神奇:我們為什麼睡眠?

昨天晚飯後,坐到書桌前閱讀。不一會兒就眼睏起來,呵欠連連。可能是「飯氣攻心」,更可能是因為早上起得早了點。我知道強撐沒用,既敵不過瞌睡虫,強撐眼皮讀書也不入腦。

索性闔上眼,用手撐着頭小寐。多久? 打算默數一百下就好。過程中稍有分神,不打緊,重拾數字數下去,大約數了 120 之數。以每分鐘約 60 拍的速度計算,小寐了約兩分鐘。這兩分鐘迷迷糊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但效果非常神奇。

再張開眼,瞌睡虫走了,呵欠沒有了,精神集中了。讀完要讀的書,練練二胡、做點運動、洗澡,再上網瀏覽一下,一直不覺睏倦,到午夜關燈睡覺。

這樣的經驗多有:在巴士、地鐵、飛機上眼睏得無法閱讀(書本也好、手機也好),我會閉目養神。短短的若干分鐘靜寐,可保接着的旅程不再打睏,幾個小時的飛行都沒問題。

這幾分鐘,嚴格來說並未真的入睡,遑論深層次睡眠了。若能好好小睡,效果當然更好。

對於消除疲勞、恢復精力,沒有比睡眠更有成效了,咖啡或茶或什麼興奮劑、藥物都比不上。可是人們對睡眠的認識很不足。

每個人都有兩個與生俱來必要功能:食同瞓(睡),你一出生就懂得做。對於食的研究、講究太多太多了,隨着社會富裕,食不厭精快無所不用其極。可是對於睡,則所知很少,而且不重視,以致睡眠不足成為無聲的流行病 (silent sleep-loss epidemic) 了,尤以富裕國家、地區為甚。香港的打工仔,個個唔夠瞓。

最近有一本書在全球大受歡迎,書名很簡明: Why We Sleep (我們為什麼睡眠)。作者 Matthew Walker 是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教授、睡眠和神經影像實驗室主任,也是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這世界太多人受到睡眠不足流行病困擾了,這本書二零一七年出後被譯為 34 種語言出版,銷量過百萬;曾高踞《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第一位。

連比爾.蓋茨都給它為文推薦,因為這書讓他睡得更好,儘管這位年輕時為創業不斷熬夜的電腦天才不盡同意書中關於睡眠不足影響創意的論斷。

(睡眠,四之一)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長安三萬里》:一個華人社會獨特現象

內地正上映動畫片《長安三萬里》。它以幾十首唐詩和幾十位詩人的故事串連起來,既反映了唐朝盛世,亦展現了這個最讓華人懷愐的皇朝的衰變。影片還未在香港上映,但已讓一些朋友非常期待。我亦一樣。

不過我有一點擔心。

內地放映這動畫的戲院出現了一個獨特現象,就是小朋友觀眾不少,只要銀幕上的詩人一誦詩,小朋友就都「和」起來,仿如背詩比賽。成年人呢,未必張口而誦,也必在心裡默念吧? 長近三小時的放映,如一個誦詩盛會。

但你若想在幽暗中安靜地看電影就慘了。香港上映時會不會這樣? 

這在內地網上引發了爭議,有人提出應設兒童專場而被扣上「厭孩」帽子。

這真是只有中國或者說華人圈才會出現的現象。一是只有中國人才能至今普遍看懂千百年前古人的文字。二是只有華人文化圈才有這麼多詩歌千古流傳,而且童蒙皆琅琅上口。

看看英語。據維基,它起源自日耳曼人從歐洲入侵時引入的多種多言,在中世紀經歷了巨大變化。公元一千年的書面古英語,現代人完全不能理解。現代英語,很大程度上和公元1400年的書面中古英語相似,是 1755年首次出版了權威的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約翰遜字典》,by Samuel Johnson) 才把詞彙的拼寫和用法規範下來的。

古英語有個 Bēowulf (《貝武夫》)英雄敘事長詩,這是約公元900年版本的頭11行: 

Hwæt! Wē Gār-Dena in geārdagum,

þēodcyninga þrym gefrūnon,

hū ðā æþelingas ellen fremedon.

Oft Scyld Scēfing sceaþena þrēatum,

monegum mǣgþum, meodosetla oftēah,

egsode eorlas. Syððan ǣrest wearð

fēasceaft funden, hē þæs frōfre gebād,

wēox under wolcnum, weorðmyndum þāh,

oðþæt him ǣghwylc þāra ymbsittendra

ofer hronrāde hȳran scolde,

gomban gyldan. Þæt wæs gōd cyning!

全世界該沒有多少人能懂吧?  

公元900年,正好是唐朝滅亡之前八年。華人能卻能對那時以至更早千百年的詩歌心領神會,能與昔時詩人同聲而誦。真神奇!懂中文真好!

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真正寧波湯圓,在香港吃到了

說到寧波,香港人首先聯想到的可能是寧波湯圓。這種黑芝麻作饀的寧波著名小食,香港的超市都可以買到。那「老土」的傳統紙皮包裝不知使用了多少年,快烙進很多人的腦海去了。

我也喜歡吃寧波湯圓,不知打什麼時候開始,一直以為這是寧波的地道製品。直到最近仔細看看包裝上的文字,才知受騙了。 或者不該說受騙,而是被自己的直覺認知誤導了。

這種「寧波湯圓」原來有不同牌子,包裝大同小異,不小心對比,會以為都一樣。有的以「寧式湯圓」招徠,有的標榜「百分百香港製造」,用的是植物油。

這一看,直為自己的粗心大意搖頭。寧波人會簡稱寧波作「寧」嗎?寧波自古別稱甬城、甬上,簡稱是「甬」,香港寧波同鄉會的標識就是一個篆體的「甬」字。「寧」用作簡稱指南京,因為南京自隋代以後歷為江寧縣及江寧郡、江寧府治所,所以別稱寧。

看來,「寧式湯圓」是專為非寧波人設計的。


幾年前與友儕遊寧波,千方百計找地道的寧波湯圓品味,最終知道有「缸鴨狗」這家自一九二六年起挑擔賣湯圓起家的老字號,並「拉大隊」去光顧了。這才知道正牌寧波湯圓名不虛傳,香滑、細膩、軟糯,非香港的「寧式」可比。

不久前,遊深圳遇大雨,躲進一家大型百貨公司閑逛,在超級市場的冷櫃中無意中見到「缸鴨狗」三字,還有那滿是民國風味的商標。眼前一亮,果然是缸鴨狗湯圓。當然不能錯過,當晚就品嘗了,非常滿意。細看: 產地是浙江寧波。

後來上網搜尋,原來香港的網店也可以買到,價錢就貴了很多。

有興趣不妨買來試試。注意:它不用植物油,而用豬板油。你不會湯圓當飯,吃吃何妨? 

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水稻起源地,日益清晰了

稉米飯,明顯比秈米飯富有油光。
從哪種米好吃,自然聯想到水稻起源自哪裡? 

水稻的馴化是人類耕種影響下漫長的進化過程。這是考古的重要課題。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印度-雲南說」,即水稻自印度經雲南流入中國。此後,中國越來越多考古發現證實,水稻漫長馴化過程的起點應該在距今一萬年前後,地點在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是浙江省龍遊縣荷花山遺址中找到了距今一萬多年前野生稻的存在、以及逐漸被「馴化」的證據。中日聯合研究團隊二零一二年又根據稻米基因定序提出了「珠江中游說」。

最早傳到日本的是稉稻,後來傳入的秈稻被稱為「大唐米」,產量較高,有助解決溫飽,但在偏冷的日本不好種,也不如稉米好吃。到近年,情況有了改變,隨着中華料理、咖喱飯受歡迎,秈米在日本也吃香起來了。很難想像用黏糯的稉米飯可以做出好吃的揚州炒飯和咖喱飯來。

據說傳到日本的包括占城稻,就是來自今天越南中南部占城古國的稻。北宋時,占城和交趾是兩個國家。占城國將占城稻作為貢品獻給宋朝。占城稻屬秈稻,傳入中國後,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粘米。小時候每年快到端午,都要為包糭子做一個預備工作,就是「揀米」,把糯米中混雜了的粘米揀出來。這不難,粘米細長而半透明,糯米則較圓厚而蠟白,小孩子眼睛好,很易分辨出來。

稉米和秈米是稻米的兩個亞種,兩者之下又分很多亞種,糯米是其中之一,比稉米更黏糯,分粳糯和秈糯。

吃了大半輩子米,才把米的一些基本知識弄明白,真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