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群體智慧:三個臭皮匠與三個和尚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是傳統智慧;「三個和尚沒水喝」,也是傳統智慧。兩句話矛盾,但都可以找到無數例證。團隊可以集眾人之智而聰明, 團隊也可以抑制個人智慧而愚蠢。關於後者,有個世界著名的案例:美國入侵古巴豬灣的失敗。

1961年4月17日,一支由流亡古巴人組成的1500人美軍僱傭軍,在美軍飛機艦艇支援和兩名CIA官員直接指揮下突襲古巴豬灣,試圖佔領一個臨時機場,再由一個自邁亞密飛來的古巴流亡政府從當地向美國發電求救,為美國軍事製造藉口,顛覆新生的卡斯特羅政權。誰料,入侵僱傭軍三天後被全殲,一千多人被俘。剛上任90天的肯尼迪政府顏面盡失。這一役被視為美國外交決策最大敗筆之一。

入侵計劃是肯尼迪與五角大樓和中央情報局官員的聯席會議批准的,是一批美國精英的共同決定。事後覆盤卻發現,這樣一個軍事假設錯誤百出的計劃竟然得以批準執行,荒謬至極,並成為心理學上「集體迷思」(Groupthink)的著名案例。

集體/團體迷思(或盲思),是指集體決策時,成員傾向於與團體保持一致,不敢提出異議,使集體無法客觀分析問題,從而作出錯誤決策。這是羊群效應、從眾效應、錨定效應等的特殊表現。

羊群效應其實把羊污名化了,魚、鳥、蟑螂……以至人都愛從眾,隨大流。實驗證明,用遙控機械魚可以操控魚群。一個魚群有幾十萬條魚,要多少機械魚才能操控? 生物學家發現,只要 5~10% 的機械魚就可以,而且魚群越大,需要的機械魚越少。也就是說:群體數量越大,越容易操控!

對人群亦然,對人群的操控,有比機械魚先進百倍的訊息傳播工具。想想英國的脫歐公投、特朗普與希拉莉的選戰,想想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橙色革命……人群操控,不是比羊群、魚群操控更易?

美國社會學家Scott E. Page 有個「多樣性預測定理」(Diversity Prediction Theorem):判斷的多元化,包括判斷錯誤的多樣性,是群體智慧必不可少的的因素。亦即群體內越多樣性,各人越有自己的主見,集體預測就越準確,集體智慧就越高。試想,如果「烏合之眾隊」的棋手不是來自五湖四海,而是來自同一個棋社,能接卡斯帕羅夫幾招?《清醒的思考藝術》(德:Rolf Dobelli)一書甚至在〈團體迷思〉一節提出:「如果你領導着一支團隊,請你指定某人唱反調,他將不是團隊裡最受歡迎的人,但也許是最重要的人。」

不幸的是,多樣性今天很脆弱。這既因為人的隨眾心理傾向,不愛獨立思考,也因為網絡化的大環境,讓人們越來越受網上訊息、輿情支配,以致向兩極同質化。多樣性既不存,何來群體智慧?

(三之三)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群眾智慧:烏合之眾大戰棋王

《群體的智慧》一書有個長長的副題:〈為什麼大眾比小眾聰明,及集體智慧如何造就商業、經濟、社會、國家〉。這其實是說: 在一個集體中,由成員單獨作出的決策,往往不如由匯集群眾智慧作出的決策。而通常,無論集體多大多小,決策多是由其中的少數精英分子作出的。

這觀點與群眾心理學的經典之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一書的觀點恰恰相反,這書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一八四一至一九三一年)認為個人融入了群體後,個性、理性都會被群體淹沒,「人獨處時聰明,成為集體就蠢了」。歷史上,不盡的群眾失控非理性暴動為此提供了大量例證。

法國大眾研究學者邁赫迪.穆薩伊德(Mehdi Moussaid)則有《人群探秘:群眾對我們的評價》(Fouloscopie, Ce que la foule dit de nous,中信出版社的中譯本名為《新烏合之眾》)一書。書中對高爾頓發現的「群眾猜牛智慧」歸納為:「當人們預估一個數值時,無須任何專業資質,所有普通個人估值的平均值最接近正確的答案,它肯定比這群人當中任何一個優秀個體的估計更準確。」

穆薩伊德就此組織了十幾個實驗,比如猜測一座紀念碑的高度,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一條河的長度,一間屋的室溫,一個公園的面積……。結果,據他說,受試群眾都給出令人滿意的平均值答案,哪怕個別人的答案錯到離譜。

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可能是烏合之眾與國際象棋棋王卡斯帕羅夫的大戰。

1999年,微軟遊戲平台向全世界發帖,邀請玩家組隊挑戰卡斯帕羅夫,不問水平、資歷,阿貓阿狗誰都可以同世界冠軍較量。 每步棋,微軟平台給烏合之眾隊24小時思考,每個參賽者獨立下棋,多數人下的一步會下到棋盤上與棋王對弈。這吸引了75個國家五萬多名棋手擠上擂台。卡斯帕羅夫此前兩年剛受過電腦「深藍」的重創,會不會再被五萬名九流棋手集體羞辱? 

1999年6月21日,棋賽開始,下了四個多月,竟然旗鼓相當。烏合之眾隊一度下出被棋王譽為「卓越的理論創新」的妙着,佔了上風(這一步後來成為國際象棋比賽中常用的經典招式)。烏合之眾隊的氣勢堅持至殘局,棋王在僅餘三子時顯出非凡本色,下出致命殺着,將!烏合之眾隊棋力遠遠超出人們預期,雖敗猶榮。

看來,依靠群眾智慧集體決策,庶幾可以無敵天下了!真的? 

(三之二)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搵食」的群眾智慧

朋友從首爾回來,談到一次光顧食肆的經驗:在小街上不知道該進哪家小店的門時,發覺其中一家有人在排隊,門外除了韓文還有日語廣告,而旁邊的「友店」門可羅雀。憑直覺可知,不妨隨大流去光顧有人排隊的那家。果然,和風料理吃得滿意。這家大概是網紅店,日本遊客也聞風而至。

這該是很多人的經驗了,就是當不知如何選擇時,參考「群眾意見」好了,衣食住行都一樣。如今網上流行大眾打分,你不必上街,不必向朋友查詢,就知道哪家食肆有幾顆星,哪齣電影有多少評分;做網購時,也可以參考消費者的評論;據說外國還有給「性工作者」打分的,以給同好指南。

這樣的「群眾智慧」靠譜嗎?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博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 在人類學、優生學、地理學等諸多領域有過不少貢獻,是建立進化論的達爾文的表弟。「優生學」(eugenics)一詞就是他1883年率先使用的。他1906年在一個小城的牲畜家禽博覽會看到,人們在競猜一頭牛屠宰後能產生多少牛肉;競猜者花六便士就可參加,答案最接近的可以得到全部牛肉。有787人為競猜下了注。

高爾頓對統計學有過貢獻,曾就種子研究發現了回歸平均值(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現象。競猜挑起了他的統計學興趣,結果發現那 787名競猜者估算的平均值是 542公斤,與正確答案543公斤只差一公斤。

類似競猜遊戲很多人玩過,一些聯歡宴會上常有花樣百出的競猜活動以營造歡樂氣氛,如猜一只乳豬、燒鵝有多重之類,哪一桌猜中了就可加餸,管你其實已吃到撐不下。

被推崇作「優生學之父」的高爾頓 1907年就他的統計發現指出: 「也許大眾的民主決策,比我們以前想象的更值得信賴。」下回玩這遊戲,不妨也統計統計答案的平均數,印證一下。

高爾頓的發現,直到近一百年後才被人重新公開並得到重視。2004年,美國《紐約客》專欄作者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寫了 The Wisdom of Crowds (《群體的智慧》)一書,把相關議題重新推到人們面前,並引來大眾研究( crowd study)學者的進一步實驗和研究。

高爾頓的發現和結論可信嗎? 

(三之一)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三星堆:文物改變對中華文明認知

日前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看了「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覽,展品近半是三星堆近兩三年的最新發掘成果,也是這些文物首次出川展出 ── 竟然不先上京展示而先到港亮相,可見香港地位之特殊。

常言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等作為門外漢,去看三星堆文物,多少有點獵奇,看不出多少玄機。

漢語約一千年前就出現「考古」一詞,如北宋學者呂大臨曾著《考古圖》,但當時的所謂「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蒐集和整理。北宋的「金石學」到清代更發達,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一八九九年發現甲骨文與此有關。但考古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意義上很不相同。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較遲。十九世紀末到一九三零年代,西方列強軍隊入侵中國,西方探險家、考察隊隨而潛入中國邊疆地區活動,包括北京人頭蓋骨、圓明園珍藏、故宮文物、敦煌藏經洞書畫、殷墟甲骨等中國文物自此大量流失。到一九二零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中國考古學才誕生,至今不到百年。

中國考古學歷史雖短而成果豐碩驚人,近年遍地花的發現更震驚世界,甚至顛覆了中國人自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過去愛說「黃河是中華文明之搖籃」,但隨着黃河流域之外發現一個又一個出土文物讓人大開眼界的史前文化遺址,地下文物印證出中華文明「一體多元」格局。「五千年文明」的源頭亦不斷推前。

近日讀《沈從文講文物》一書,書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這是他一九八一年在湖南博物館演講的題目。其中講到,學文物的人要懂歷史,而離開文物就沒法懂歷史;假定中國有廿五史,但地文物不止廿五史,可能是二百五十史;歷史文獻上說不準的、模糊的,得從地下文物解決。

他是湖南人,特別說到楚文化;過去認為楚是南蠻之地,人都衣衫襤縷,窮得一塌糊塗;吳越嘛,就是斷髮紋身,野蠻得可觀;可是地下文物卻最能填補商朝以來文化發展的空缺,楚文化是日後中華民族和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

他專研中國古代服飾,在另外的場合談到戰國時期的楚國衣飾紋樣藝術為什麼能達到那麼高的水平時指出,這些服飾紋樣不是出於一般工匠之手,而應是出於當時的高級知識階層的設計,是當時文化藝術的最高表現。

從以文物證史的角度去看三星堆展覽,會發覺面對的是一個我們此前完全無知的「新」世界。我們對「有史以來」(有文字紀錄以來)的東西認識不多,「史前」更是認識的空白。

三星堆的展期到下月八日,只餘三個多星期,不要錯過了。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杏仁茶與《新烏合之眾》

外出吃晚飯,到了甜品環節,常點蛋白杏仁茶。稱之為「茶」,不知有何典故,怎麼做則是知道的。家人從淘買來杏仁粉,我早上泡咖啡,也加點,別有風味,只是喝到最後,杏仁粉渣粒使口感欠佳。最近索性自己弄起杏仁茶來。

方法簡單:適量杏仁粉、奶粉加水煮開,過瀘出杏仁粉顆粒,再煮開,加糖,加適量藕粉使變稠,熄火,加雞蛋成蛋花。要賣相好看點,就只加蛋白。自用就不必太講究了,其實黃白相間的蛋花一樣好看。

我只用不锈鋼絲網過瀘。開始時,擔心過瀘不好會影響口感。事實上是「過慮」了,杏仁顆粒過濾得很乾淨。

我以肉眼比較網眼與杏仁粉顆粒的大小,以為一定會有不少顆粒穿網而過,可是顆粒在瀘網上殘留成糊狀,並沒有穿過。可以想像,網眼被堵住了,顆粒自己形成一個篩,只讓液體慢慢通過,顆粒過瀘得乾乾淨淨。把大量米倒進漏斗,漏斗也會很快就堵住,儘管漏斗的孔比米粒大很多。

這都屬物理現象。換上生物,情況怎樣? 菲律賓大學的科學家把一籠老鼠緩緩放進水裡,籠的門是打開的,但驚惶失措的老鼠爭先恐後,把門堵死了。也有科學家向蟻巢注射幾滴殺蟲劑,以紀律見稱的螞蟻爭相逃生,同樣自己堵死了逃生門。


人又如何? 現代日趨嚴謹的科學道德審查,不容許用人當老鼠、螞蟻進行類似實驗,但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確曾在一定的防護措施下,以二百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做過相似的實驗,讓他們盡快衝出一個體育館的窄門。像老鼠一樣,士兵們越急,越難以衝出體育館。

這證明,在極端情況下,人與杏仁粉、米粒、老鼠、螞蟻......沒有兩樣。

這現象叫 social dilemma(社會困境),就是說在特定情況下,對每個個體最有利的行動(例如爭先走出窄門),對群體整體卻是最有害的。

幾年前當香港陷入世紀瘋狂的黑暗之時,在網上讀過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一八四一至一九三一年)著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增加了對個體在人群中的失控、失智之認識。不久前在深圳見到這書的實體書,而且有多個不同版本。進一步瀏覽,又發覺有《新烏合之眾》(Fouloscopie, Ce que la foule dit de nous),這是法國學者 Mehdi Moussaid(邁赫迪.穆薩伊德)的著作,介紹的是「大眾研究」的新知。 書名也可譯為《人群探秘:群眾對我們的評價》。毫不猶豫就買下了。

這書果然非常有趣,常令人眼界大開而莞薾一笑,例如以上關於老鼠與人的「社會困境」對比。我們對人自身的認知太少了,作者告訴我們: 「我們與其他動物種群之間的區別微乎其微」。信乎?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烙刻雄獅的熱腸冷眼

日前從淘寶買來一塊由樹幹橫切的木頭,店家說是花梨木/崖柏,主要供人作茶墊用,在品茗時安放茶壼、茶杯。送來的究竟是花梨木還是崖柏就不知道。崖柏屬瀕危植物,但近年市場上有不少崖柏製品,如茶海、飾物等。崖柏有特殊香氣,買來的木頭氣味不濃,不似崖栢。

木塊是原木,連樹皮,沒有經過加工。長直徑約37 cm,短直徑約 32cm,厚3 cm,重近兩公斤。近樹皮處有不規則的放射性裂紋,樹心有孔裂。我打算用來雕刻點東西,至於刻什麼,沒有想好。收到貨,經過考量,決定利用它的天然形狀,烙刻一個雄獅頭像。那些裂紋無須特別處理,用來表現雄獅鬆鬈的鬃毛好了。

去年年頭,在一塊普通松木板上刻過一個虎頭,用的焊槍非常古老,很不順手。後來買來專供烙畫用的烙槍,好用很多,可在較大的木頭上試試。試是摸着石頭過河,不斷思量怎麼做,例如濃密的鬃毛怎麼處理? 怎麼做到亂而有序? 等等。簡單的着色,也得小心嘗試。

仍不免有錯。抹上專供保養硬木傢私用的油,油帶點紅,以為不礙事,結果木頭就顏色變深而偏紅了,不似原來自然的棕褐色好看。

木頭的背面本來打算刻上聯句:冷眼虛懷度勢 熱腸實力審時。由於要避開樹心的裂紋和孔洞,文字布置怎麼都安排不好。再改為:熱腸冷眼  審時度勢  實力虛懷。

安徽蚌埠市懷遠縣的淮河上游有個迎河寺,寺的資料不多見,但有副對聯很好:傲骨虛懷真識量,熱腸冷眼大慈悲。

百年老報《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據此寫成「傲骨虛心真力量,熱腸冷眼大慈悲」掛在家中。「虛懷」改為「虛心」,於是骨、心、腸、眼都是身體的實體部位,對仗更好。但「虛心」不同「虛懷」,「虛心」是謙虛、不自大,「虛懷」加上胸襟寬大一層意義,格局較大。「識量」是見識和氣量,也比「力量」有更深涵義。

動物的行為習慣,很大程度取決於它在大自然食物鏈上的位置,越處於上游,所受的威脅越小,越可以處變不驚。獅子與老鼠的行為表現,因此完全不一樣,這是「實力」使然。不論是從紀錄片還是非洲荒野現場,見到的獅子大多「懶懶閒」,靜觀世界,仿似超然。你知道,它其實是在醞釀着千鈞一發的一擊。

熱腸冷眼、審時度勢、實力虛懷,文字上都是獨立的自對(有別於上下聯互對),也是陰陽概念的相對,但可以互相轉化,有別於西方哲學中的二元對立。

中西方都喜歡獅子。西方裝飾中的獅子多彰顯它的兇猛、威武,中國的獅子馴化了,衛門的石獅子威猛之餘還會戲球,獅舞中的獅子甚至多了祥和與喜慶。

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瀕臨絕種動作」與「瀕臨高難度動作」

一位朋友通過智能電話給我介紹一本書: 《瀕臨絕種動作圖鑑》。書名有點無厘頭,但一想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是有些事情你不會再做,相關的動作也就瀕危,以至消失了。書中涉及的瀕危動作中有100個,朋友特別指出,其中四個與閱讀有關:看報紙、從書架上選書、看着(實體)地圖找路、查(實體)字典。

上網搜尋可以知道,這是日本九十後視覺設計師藪本晶子(Akiko Yabumoto)的作品。這書主要源自她在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設計科修讀時的創作,到出版成書時又擴充了內容。動作不同程度瀕危,其實是時代變遷的縮影,主要是科學技術進步之下,有形的商品與無形的應用技術,大大改變了每個人的種種社會活動。不知不覺間,很多事情、動作從生活中退場了。

書中把瀕危級別分為五級。零級:目前普遍會做,但未來可能消失的動作。一級,做得已沒那麼頻繁的動作。二級,還存在而一般不做的動作。三級, 以前會做但現在不會做、難以見到的動作。四級,小時候做過的動作。五級,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做也看不到的動作。她說的是日本的情況,有些動作是日本才有的,而大部分也出現在香港。

零級:如晾衣服、(上街)買東西、吸地板、用鑰匙鎖門……。一級:交換名片、蓋印章、從書架上挑書、刷條碼、解開耳機線、抄筆記……。二級:如換燈泡、用毛筆寫字、用掃把掃地、看手表、用捲尺量東西、用熨斗熨衣服……。三級:找手機訊號、轉水龍頭、磨墨、拉繩關燈、相機過片、換CD、看報紙、看着實體地圖找地方……。四級:打算盤、(用雞毛掃)撢灰塵、蟯蟲檢查、(為消除雪花)敲電視機、跳房子、撥電話、削鉛筆……。五級:打井水、劈柴、生火、用洗衣板洗衣服、入閘剪票、甩(水銀式)溫度計……。

這些動作的消失,絕大部分是時代發展所致,很多一去不復返了,很多值得懷念。一些會在人們舊懷下重新出現,但能持續多久讓人懷疑。有朋友日前買了個紅泥小火爐,煮起碳燒煲仔飯來,難得的是他還記得明火煲飯的技巧。其實碳燒已是進步,用柴燒更懷舊,而這動作的難度更高,哪裡找到柴枝? 長期燒柴更沒可能,能忍受柴火熏燎嗎? 以前廚房到處烏黑一片是如今難以想像的。

技術創新帶來的是便捷、高效,讓人們減少了許多手續煩瑣、時間消磨。不過這些煩瑣、消磨有時也讓人懷念。有攝影師說,很懷念以前用菲林拍攝時,等待照片沖曬出來之前那段時光的殷切期待心情。那大概有如戀人若有所得、若有所失的朦朧情懷吧。執筆寫字該是第幾級的動作? E-mail 都成過去式了,手寫情信還存在嗎? 「家書抵萬金」真不可思議。

日前去參加一個婚宴,奉上的賀金放在一個用灑金宣紙手製的禮封中,再用毛筆寫上新人的名字。接收者的第一句話是:字寫得好漂亮啊!

忽然想到,也該有人出版一本《瀕危高難度動作圖鑑》。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延長預期夀命,必須付出代價

動物的夀命長短不一。貓狗平均只能活10-15年,兔子是5-12年,以它們作寵物,得作好傷別離的準備。家豬如果不被宰殺,平均有20年壽命,野豬更可活到50歲。牛可有15-35年壽命, 馬30-35歲。黑猩猩可以活幾十年。大象的壽命近乎人類,可活到70-80歲。

更長夀的脊椎動物在海裡。鯨魚能活60-70年,少部分可以活到150~200歲。 雌鯨到了90歲仍然有生殖能力。最長命的可能是格陵蘭鯊,最高夀的估計達 400 歲。可是老鼠等很短命,只能活幾個月至兩年。

觀察一下可以發現,動物夀命的長短,與繁殖能力、生育率成反比,可說互相排斥。壽命短的生育多,壽命長的生育少。老鼠出生幾星期後就性成熟,可以一年生八胎,一胎三至八兒。大象七八十年生命周期裡最多只能生十頭小象。擴大到非脊椎動物如昆蟲世界,如上兩篇文章提到的蚜蟲、蜉蝣,對比就更明顯了。

人類也是這樣,壽命和生育能力之間,一個的成長只能以另一個的對沖為代價。發達國家的人長夀了,生育率都低,以致人口下降,勞動力減少;發展中國家、貧窮國家的人短夀得多,生育就高得多。

中國是個特例。一九四九年新中國建國時,一窮二白,人均預期夀命只有 35 歲。到一九七八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時,仍然貧困。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那時中國人均GDP只有155美元,比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數的三分之一還低。那時,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夀命只在四十歲上下,而中國人一九七八年的預期夀命就達到 67歲,二零二一年再提高到78.2歲,比美國還高。同時,生育率趨降。中國「未富先老」在所難免。

據世界衛生組織二零一九年的統計,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已提高到72歲。聯合國人口基金則報告,全球已有三分之二人口生活在生育率較低地區。其中香港最低,每名女性僅生育0.8胎,中國內地女性也只生育1.2胎 。

很多人在為一些動物瀕危的生存擔憂,其中最值得擔憂的,可能是人。人可以如蚜蟲、蜉蝣在地球繁衍一二億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