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老去光陰速,時間有新解

越是年輕,世界越是新鮮,什麼都未見過、未經歷過;每幾年就會迎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新的學校、新的課程、新的同學、新的挑戰。都是新開始,內容豐富,多彩多姿,人如漫步山陰道上,目不暇給。 隨着成長,人走進社會,人生曲線逐漸進入平台期,予人的各種新鮮感逐漸減退,各種生活壓力則增加,挑戰不斷來臨。人生可能乏味、黯淡起來。旅遊可以「叉電」,可以重新激發人對外界的敏感度,因而倍受歡迎。人們向旅遊追求的,不僅是精神的鬆馳而已。

一種理論認為,「幼時歲月長,老去光陰速」可以用數學比例來解釋。對一個小孩而言,十年可能是他生命的全部;三年,代表整個高中或初中,甚至是大學階段。對於年長者,則都不過是人生的若干分之一。

新研究還發現,孩子與老人的時間感受不同,還可能與神經生理有關。

美國杜克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 Adrian Bejan 不但專長於熱力學,而且以提出結構定律 (Constructal Law) 來 解釋宇宙間天體尺寸迥異著稱。他認為,天體不同尺寸,比天體尺寸相近更有利於宇宙緩解由引力造成的緊繃狀態。他認為這種多樣性(diversity)或多層次性(hierarchy)都受制於他提出的宇宙萬物都遵循的一個鐵律,就是結構定律,從土地龜裂、雪花形狀到龐大的星系,概無例外。

這位研究廣泛的學者還就時間提出新見解。他以看電影為例解釋,電影拍攝每秒鐘的幀數越多,圖像回放就可以越慢;反過來,拍攝的幀數越少,圖像放映就越快。電影中的慢動作放映,因而要求每秒有更多畫面幀數。人的大腦也依靠大量視覺的、圖像的記憶「幀數」儲存記憶。年少時,人在每單位時間內能感知並留下較多視覺圖像或心理圖像,對每時每事錄得較多記憶數據,回放回憶時,也就能喚起更多畫面或非畫面的訊息。

但隨着年齡增長,大腦中視覺記憶、心理記憶的形成機制會老化。神經記憶形成機制會變得遲鈍,運轉減慢,結果是「每秒幀數」下降,大腦對新事物能留下的數據越來越少。回放年輕時的記憶,訊息量仍很大,很清晰;新近記憶留下的訊息量大不如前,畫面模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前塵花影留心底,當下情忘幻似煙」。於是,往日長,今日短。

Bejan 認為,對時間的主觀感覺變化,也與大腦神經網絡的規模擴大和複雜性增加有關。 這意味着神經訊息的傳遞路徑延長、曲折,處理速度下降。神經網絡因衰老而受損,也阻礙訊息傳遞。

你決不能長繩繫日,客觀時間無法改變,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主觀時間。你可以避免刻板式度日,努力為生活增添新意;可以學習專注每個當下,以積極態度體驗每段經歷,包括細味每口飯、走穩每一步、寫好每個字;可以借一部手機無遠弗屆,努力探求新知、擴闊眼界。

春暖花開就在當下,不必等待。

(二之二)

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是蹉跎千日,還是隙光一瞬?

春暖又花開,終於等來新冠疾情以來的最重大轉折。似乎,香港的「口罩令」過幾天也會放寬?

算一算,已有三個春暖花開虛度了。左三年,大概不會右三年吧? 加上之前的「社會事件」,香港被折騰了不止三年零八個月。日子難過嗎? 回頭看看,好像一晃眼,口罩一戴就三年,過得好快好簡單。

可是仔細回憶,細節不少,折騰一波又一波:物資搶購、封關開關爭議、封城躺平相埒、每天確診者數以萬計的恐懼……。曾幾何時,度日艱難,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不容易。

究竟是蹉跎千日,還是隙光一瞬? 

愛恩斯坦早說過,時間是相對的,只有相對意義;運動速度不同,時間就不一樣;宇宙中沒有一個絕對的時鐘。

時鐘上的時間 (clock time),與人們感受的時間(mind time)不是一回事。

不懂相對論也能明白,你是熱鍋上的螞蟻,一秒都嫌長;你如沐春風,分針秒針就都瀨洋洋。

顯然,環境影響到人對時間快慢的感受。但實時的感受,與回放的感受不一樣。日子難熬之時,譬如鐵窗裡刻板式日復一旦過活的囚徒,會覺得度日如年。可是日子一旦熬過去,大腦回放記憶,沒有多少可供細味的片段,蒼白日子過得飛快。

英國心理學家 Claudia Hammond 有一本很受歡迎的書叫 Time Warped: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Time Perception (《時間扭曲:解開時間感知之謎》),出版翌年就在二零一三年獲得英國心理協會的最受歡迎科普書籍獎;《金融時報》稱它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的看法,有些觀點令人難以置信。

書中提到  Vacation Paradox (假期悖論) 現象,這是所有去旅行度假的人都有的感受,就是一去旅遊,時間彷彿一下子放慢了節奏;才過幾天,就好像離家很久了,「快活不知時日過」。很多香港人特別喜歡旅遊,一開關就急不及待走出去,可能就是喜歡旅遊中日子特別漫長的感覺。

這自然是錯覺,地球不會為你的旅遊而轉得慢了。

這自然與旅遊予人的感受有關。旅遊一般都是愉快的,人到異域,一切都新鮮有趣,你的所有感覺官能都復蘇了,精神抖擻,眼耳鼻舌身意都應接不暇。一天下來,你接收的訊息量,遠遠超乎日常在家日復一日返工的麻木日子。你在新鮮的體驗、經驗中,可能覺得「春宵苦短」,可是印象特別深刻,之後有更多可以回甘的訊息,各種細節,不同畫面。

空間不同,時間似乎變慢了;年歲增長,時間則好像加快。年輕時的歲月都散慢悠長,年長了就越來越驚覺「老去光陰速可驚」。這同樣關乎訊息量的接收。

(二之一)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三年再到深圳的新鮮感

再跨過深圳河,算一算,是為三年三個月後的第一遭。

並不覺得特別興奮,只是有點不可思議。深圳近在呎尺,三年多裡,有幾回在新界遙望彼岸,只見香港新界這邊宛如荒山野嶺,而那邊高廈如林,氣象蒸騰。風水輪流轉,以前珠三角一帶都以有港澳「南風窗」為貴,如今港澳若不知借助「南來紫氣」再上層樓,就無知加「戇居」了。香港終於有了個北部大都會規劃,是為具有戰略思維意義的路向調整。希望這不要再得個講住了,「阿爺」該就其真正落實問責。

昨天特意到也遙望過幾次的香園圍過關,河那邊是蓮塘口岸。因為是新開的,使用的人不多。從粉嶺轉乘B7巴士前往,20分鐘就到。按着指示牌走上離境大堂,基本上不用排隊輪候。再歩行到內地海關,掃健康申報碼、以回鄉證自助過關,順暢如流。

經各種報道,電子健康申報碼讓人有點神經緊張。其實操作很簡單,用一兩次就會覺得不外如是。網上有不少相關指南,若有朋友指點就更方便了。

經口岸商場出去,是大街,左行幾十米就是地鐵站,可乘地鐵橫貫深圳,西到蛇口港,東到鹽田港。只要搭幾個站就可到港人最熟悉的羅湖、華強路一帶。

深圳地鐵發展很快,幾年間又增加了不少線路和里程。搜尋一下,深圳現有16條線,還有六條在建,里程547 公里,剛好是香港(各種地下地上鐵路線共271公里)的一倍多。深圳地鐵線路圖上,很多站點都沒有聞說過,一直通往東莞,不久將連接起來。

二號線車廂、車站裡也有沒有見過的事物,例如指示讓你選擇不同冷氣強弱的車廂;車廂內車門上顯示屏有不少即時資訊,包括你所在車廂在站台的位置,以及扶手電梯、升降機、樓梯的位置,和通往哪個出口。後來轉乘四號線,那是港鐵公司經營的條路,顯示屏就如香港見到的一樣,只有到站訊息。

到了華強路,耳目一新,整條馬路變了步行區,有不少花圃。努力回憶,華強路留下的最後印象是個大工地。如今,南北穿越華強路的七線已建成。

抽了個把小時到中央書城一轉,也有新鮮感。從地鐵站直接進入的下一層,完全改售兒童圖書了,面積還有所擴大。以前,這裡有個冷僻的角落擺放「漢語研究」類書籍,它們都安置到哪裡去了?

轉到上層,那圓形上下連接部的樓梯,照例坐了不少「打書釘」的男女老少,不同的是樓梯縱向劃分為二了,一半的楷梯逢二進一為一大級,有坐墊。到了上一層,一向坐滿了讀者的圓形圍欄,也為讀者着想擴闊了地板上的基座。售書大廰另一端也建了兩處楷梯式座席,讓你舒舒服服「打書釘」。

大廰擴容了,可能擴大了一半。我大致走走,了解一下布局,卻意外地在北大門進來左邊當眼的位置發現了「漢語研究」的幾列書架。把過去打入冷宮的這類書籍擺放到前列位置,是什麼考慮? 

隨便走走,買了幾本書:《漢文與東亞世界》(韓,金文京)、《天下中華》(文揚)、《中國文化的精神》(許倬雲)、《中國的經濟制度》(張五常)、《中共二十文件匯編》。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中樂曲名與書法

中國音樂的曲名,聊聊數字,常詩意洋溢,自有意境。中國音樂重旋律線條,與同為線條藝術的書法──尤其是走筆連綿婉轉的行書、草書天然契合。兩者結連,自成意趣,有無聲而自有聲之趣妙。當然這是對熟悉中國音樂者而言的。

有人認為中國書法是線條藝術,而線條藝術,世人都看得明白,可以向世界推廣。

誠然,中國書法屬線條藝術,但這是中國文化的線條藝術,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少到一個字、一個詞(二字、三字、四字詞),都可以在中國人心中構成、勾起廣泛深遠的聯想。書法則可以進一步予以提升,誘發另一層次的藝術享受。這是把中國書法純粹當作線條藝術看待的外國人難以感受的。

有人為了讓外國人也能欣賞中國書法,刻意把書寫文字的內容抽空,讓字不成字,文不成文,只剩下墨跡和線條。這或許還可以被一些人解釋為藝術,是某些洋人也懂的藝術,但還是中國書法藝術麼?

即使外國人看不懂中國書法,中國書法仍是藝術。自甲骨文算起,薪傳三千五百餘年了,人世間只此一家。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荔枝角公園白梅









立春探梅去

疫情之下,不少事情耽擱了,譬如攝影。有人搜閱了這個網誌到九龍公園尋梅的文章,我昨天也打開重溫,竟然剛好是整整兩年前的紀錄。於是趁今天立春,再探梅去。

先到荔枝角公園,那裡有幾株白梅。以前去探訪過,可是誤了花期,去晚了。今天竟然亦一樣。

那幾株白梅位於「嶺南之風」園內,樹齡不高,就在路邊,拍攝方便。從花的殘芌看來,大概十天八天前已盛開過。我離遠見到梅樹,只見到黑黑的枝幹,其中一樹有不少葉子。走到樹旁,仰頭觀察,才發覺還有十餘朵梅花帶着雨露在綻放。花都比較小,都只有指甲般大,如果不留意,真看不見。卵石小徑上, 細細碎碎的花瓣倒是不少,清潔員工清掃不了。

走到公園的盡頭,一個小山坡上那十餘株櫻花,同樣只見枝椏。找遍十幾株櫻樹,只見到花一朵。

九龍公園那兩株老梅又如何? 也叫人失望了,只在其中一株高高的樹冠上有疏疏落落的紅梅,葉子很多。

梅花都是葉子落盡才着花的,是花期已過還是花期未到? 深圳有不少梅樹,過去都是二月才北上探梅的。即將全面通關了,今年看來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