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杏仁茶與《新烏合之眾》

外出吃晚飯,到了甜品環節,常點蛋白杏仁茶。稱之為「茶」,不知有何典故,怎麼做則是知道的。家人從淘買來杏仁粉,我早上泡咖啡,也加點,別有風味,只是喝到最後,杏仁粉渣粒使口感欠佳。最近索性自己弄起杏仁茶來。

方法簡單:適量杏仁粉、奶粉加水煮開,過瀘出杏仁粉顆粒,再煮開,加糖,加適量藕粉使變稠,熄火,加雞蛋成蛋花。要賣相好看點,就只加蛋白。自用就不必太講究了,其實黃白相間的蛋花一樣好看。

我只用不锈鋼絲網過瀘。開始時,擔心過瀘不好會影響口感。事實上是「過慮」了,杏仁顆粒過濾得很乾淨。

我以肉眼比較網眼與杏仁粉顆粒的大小,以為一定會有不少顆粒穿網而過,可是顆粒在瀘網上殘留成糊狀,並沒有穿過。可以想像,網眼被堵住了,顆粒自己形成一個篩,只讓液體慢慢通過,顆粒過瀘得乾乾淨淨。把大量米倒進漏斗,漏斗也會很快就堵住,儘管漏斗的孔比米粒大很多。

這都屬物理現象。換上生物,情況怎樣? 菲律賓大學的科學家把一籠老鼠緩緩放進水裡,籠的門是打開的,但驚惶失措的老鼠爭先恐後,把門堵死了。也有科學家向蟻巢注射幾滴殺蟲劑,以紀律見稱的螞蟻爭相逃生,同樣自己堵死了逃生門。


人又如何? 現代日趨嚴謹的科學道德審查,不容許用人當老鼠、螞蟻進行類似實驗,但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確曾在一定的防護措施下,以二百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做過相似的實驗,讓他們盡快衝出一個體育館的窄門。像老鼠一樣,士兵們越急,越難以衝出體育館。

這證明,在極端情況下,人與杏仁粉、米粒、老鼠、螞蟻......沒有兩樣。

這現象叫 social dilemma(社會困境),就是說在特定情況下,對每個個體最有利的行動(例如爭先走出窄門),對群體整體卻是最有害的。

幾年前當香港陷入世紀瘋狂的黑暗之時,在網上讀過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一八四一至一九三一年)著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增加了對個體在人群中的失控、失智之認識。不久前在深圳見到這書的實體書,而且有多個不同版本。進一步瀏覽,又發覺有《新烏合之眾》(Fouloscopie, Ce que la foule dit de nous),這是法國學者 Mehdi Moussaid(邁赫迪.穆薩伊德)的著作,介紹的是「大眾研究」的新知。 書名也可譯為《人群探秘:群眾對我們的評價》。毫不猶豫就買下了。

這書果然非常有趣,常令人眼界大開而莞薾一笑,例如以上關於老鼠與人的「社會困境」對比。我們對人自身的認知太少了,作者告訴我們: 「我們與其他動物種群之間的區別微乎其微」。信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