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三星堆:文物改變對中華文明認知

日前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看了「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覽,展品近半是三星堆近兩三年的最新發掘成果,也是這些文物首次出川展出 ── 竟然不先上京展示而先到港亮相,可見香港地位之特殊。

常言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等作為門外漢,去看三星堆文物,多少有點獵奇,看不出多少玄機。

漢語約一千年前就出現「考古」一詞,如北宋學者呂大臨曾著《考古圖》,但當時的所謂「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蒐集和整理。北宋的「金石學」到清代更發達,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一八九九年發現甲骨文與此有關。但考古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意義上很不相同。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較遲。十九世紀末到一九三零年代,西方列強軍隊入侵中國,西方探險家、考察隊隨而潛入中國邊疆地區活動,包括北京人頭蓋骨、圓明園珍藏、故宮文物、敦煌藏經洞書畫、殷墟甲骨等中國文物自此大量流失。到一九二零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中國考古學才誕生,至今不到百年。

中國考古學歷史雖短而成果豐碩驚人,近年遍地花的發現更震驚世界,甚至顛覆了中國人自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過去愛說「黃河是中華文明之搖籃」,但隨着黃河流域之外發現一個又一個出土文物讓人大開眼界的史前文化遺址,地下文物印證出中華文明「一體多元」格局。「五千年文明」的源頭亦不斷推前。

近日讀《沈從文講文物》一書,書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這是他一九八一年在湖南博物館演講的題目。其中講到,學文物的人要懂歷史,而離開文物就沒法懂歷史;假定中國有廿五史,但地文物不止廿五史,可能是二百五十史;歷史文獻上說不準的、模糊的,得從地下文物解決。

他是湖南人,特別說到楚文化;過去認為楚是南蠻之地,人都衣衫襤縷,窮得一塌糊塗;吳越嘛,就是斷髮紋身,野蠻得可觀;可是地下文物卻最能填補商朝以來文化發展的空缺,楚文化是日後中華民族和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

他專研中國古代服飾,在另外的場合談到戰國時期的楚國衣飾紋樣藝術為什麼能達到那麼高的水平時指出,這些服飾紋樣不是出於一般工匠之手,而應是出於當時的高級知識階層的設計,是當時文化藝術的最高表現。

從以文物證史的角度去看三星堆展覽,會發覺面對的是一個我們此前完全無知的「新」世界。我們對「有史以來」(有文字紀錄以來)的東西認識不多,「史前」更是認識的空白。

三星堆的展期到下月八日,只餘三個多星期,不要錯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