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刀郎的創作轉向

刀郎新推出的《彈詞話本》、《山歌寥哉》,與他十幾廿年前推出的各個專輯很不相同。當年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都屬現代人的情歌,帶着大西北的滄桑荒冷,音樂風格不是新疆就是內蒙、西藏;偶然有首陝晉色彩的,還是屬於西北風。都是悲苦的呼喚,銅琶鐵板,澟烈高亢。這與刀郎沙啞粗獷的嗓音、浪蕩孤獨的形象很匹配。

兩個新專輯從內容到音樂風格都大異於前,歌詞內容與音樂風格都從西域回歸中原,由胡歸漢。只是刀郎的嗓子依舊,一些樂句樂韻也還有着熟悉的西域味道。

《彈詞話本》2013年就着手籌備,試圖從「古道西風瘦馬」的塞外回歸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刀郎花了大量時間去體驗蘇州的人文生活,「模仿着他們的生活,評彈、崑曲及吳語,琵琶、三弦與曲笛」,「有時抱起琵琶一天能練上個十幾個小時」。可是他和團隊嘗試了許多把蘇州彈詞與當代流行音樂融合的方式,始終不甚滿意。最終,創作轉向研究彈詞的文字底本,其中有故事、人物、畫面、景物,包括瓜洲渡口、西米巷、槃門……。刀郎嘗試把音樂視覺化,十首歌創出十幅截然不同的畫面。

《彈詞話本》2020年推出,不受多大注意。今年的《山歌寥哉》在音樂上採取了另一方向,把聊齋文本與不同地方的民間曲調曲牌結合,「嘗試構建流行音樂與民間傳統文化共生共存的音樂生態」。11首歌採用的山歌調/曲牌來自不同地方,包括廣西山歌調、東北靠山調、時調、鬧五更調、沒奈何調、栽秧號子、繡荷包調、河北吹歌、道情調、銀紐絲調、說書調。這些調或曲牌的名稱很多地方都有,但音樂不同,有些一聽就可以分辨出地方淵源,有些則不容易。

不同地方的山歌、俚曲創作,經常用這些調或曲牌填上新詞,必要時適當改變一下音調。刀郎找不到把蘇州彈詞音樂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好方式,在《山歌寥哉》中則似乎較得心應手。唱得街知巷聞的《羅剎海市》是個好例子,音樂其實是東北二人轉中四大曲牌之一的靠山調。二人轉藝人經常用它填上新詞來說唱不同故事,就如廣東粵劇用南音來說唱不同話本。

有朋友說,那刀郎不是剽竊嗎?不能這麼說,不過在粵劇,這樣的填詞不叫作曲,而叫撰曲。刀郎在《羅剎海市》的新嘗試還是挺多和有意思的。他在前奏和伴奏中都有意識地採用了不規則的 7/8拍子,而演唱則主要是規整的8/8(4/4)拍子。兩種拍子混用,新穎而不違和,讓人驚奇。二人轉是一種很道地甚至低俗的表演形式,可是《羅剎海市》卻讓靠山調時尚起來,甚至被視為一種新國風音樂。

刀郎的新山歌掀起了一大波翻唱潮,還有無數中國器樂好手翻奏,都常能翻出新意來,把本來來自民間的樂調唱得奏得更道地、更有韻味,比刀郎以不變應萬變的音色和唱風更動人,讓人嘆為觀止。

((羅剎海國三之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