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節慶不斷,何必較真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必有種種節日祝賀如飛花落葉飄來。進入智能手機年代,要向各方親戚好友發個「新年快樂」之類賀語,「話都冇咁容易」,根本不用自己花腦筋,網上自有人為你設計得美輪美奂,從美術到文字都達到高水平,各顯心思,讓人忍不住收到又轉發出去。儘管早有人警告,這些「免費早餐」不少是「有心人」散播的,帶有不同病毒,但人們猶豫了一下,便把警告拋諸腦後。

這樣的熱潮從中國人的冬至就開始,一浪接一浪,持續到中國新年,之後又有人日、元宵接力。香港華洋雜處,中西節慶都過,特別熱鬧。西方人即使不過華人節日,也把這段日子稱作 holiday season,很多人索性並作一起,作「節日祝賀」(Season’s Greetings)算了,既省事又政治正確。倒是香港人愛「恭祝聖誕,並賀新年」,連大陸近年也一樣,沒有意識形態的敏感。

歐美人對聖誕節還是十分重視的,只是節日的宗教色彩大大沖淡,成為習俗。主要原因是商業介入,被商人挾持了;更重要的是信仰基督的人日漸減少,年輕人掛上十字架,作飾的意味大於宗教。這在歐洲尤其嚴重。去年遊羅馬,在星期日到埋葬聖保羅遺骸的聖保羅堂參觀,崇拜場面之冷清令人吃驚,儘管我早有所料。

聖誕節在香港依然熱鬧,大陸近年時興過洋節,最大的節自然是聖誕節,到處都有節日布置,慶祝的主要是年輕人。只是你不問可知,沒有幾個向你說 Merry Christmas 的真箇在慶祝耶穌誕辰,大家不過在個藉口與朋友找樂子。熱鬧是商人與消費者循環互動下營造出來的,認真不得。

可是偏有人較真,寫出文章,洋洋灑灑列出十大應該為耶穌慶祝生辰的理由,都是傳教士自中國明朝以來傳播到中國而一直影響到今天中國生活的東西,包括公元紀年、拼音字母、紅十字標誌和醫療服務、幾何學等西方科學知識、西式教育、一周七天的工休制度,甚至北京人,大熊貓都是傳教士發現的。於是,要感謝這些傳教士,而傳教士是耶穌派來的,因此都要慶祝耶穌生辰。

我讀到這樣的理由就失笑了。宗教信仰這東西真不能較真,要較真就無法信了。多年前讀過龍應台與已故聖嚴法師一個對談,龍說喜歡讀佛,但總不能全心信奉;法師說知識分子常太理性,而信仰的東西要信就得全心的信,不能太理性 ── 大意如此。已故季羡林是著名佛教專家,也說過越是對佛教研究得深,越是不能成為佛教徒,因為看到太多矛盾。也是太理性之故。

這完全適用於基督教。你越是對西方以基督教處於主宰地位的歷史了解得深,越是知道基督教徒從被逼害上升到主宰歐洲大小國家政權與財富地位之變遷史,又進而伴隨着殖民主義向全世界擴張的歷史,你越是無法接受它宣揚的和平與愛。

不是說其中沒有正面的東西。要說西方文明對全世界的貢獻,基督教功勞極大。英國學者尼爾.弗格森(Niel Ferguson)論西方文明,列出七大「殺手鐧」,之一是工作倫理,「西方人最早將更廣泛而密集的勞動和更高的儲蓄率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了資本的持續積累」,密集勞動者的勤勞與基督教信仰,尤其是與英國脫離羅馬教庭的新教(香港稱為基督教)教義分不開。

過節,還是少較真算了。距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光景,今天已收到豬年的祝賀了。生肖對於過年真那麼重要麼?我真不願去研究當中有沒有十大理由。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從「一帶一路」到 Belt and Road

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或多或少有異,讓人有不同理解。語言是文化現象,自有獨特背景,包括長久的歷史遺傳,到當下的政經現實。「一帶一路」的英文翻譯是個例子。

「一帶一路」如今已成為傳媒熱語,但最初提出時不好懂。它是習近平二零一三年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後形成的,兩者合稱,是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官方二零一五年九月正式宣布把英文全稱譯為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簡稱也用 the Belt and Road (B&R)取代之前的 One Belt One Road (OBOR)。

這改動,在我們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但俄羅斯學者亞歷山大.杜金(А.Г.Дугин)日前在北大演講,從歐亞地緣政治語境看「一帶一路」,指出「這一改動非同小可,給外國觀察者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他指出,中文的「一帶一路」就是陸地上的一條經濟帶和海洋上的一條航路,英文名稱由One Belt One Road 改為 the Belt&Road,「帶」和「路」沒有了「一」作定語,意味着由單數變成複數了,儘管 the Belt&Road 沒有以 s 表示複數。

事實上,不論陸上還是海上,絲路都不只一條,古今皆然。中國官方的「一帶一路」網介紹「一帶一路」 倡議的「頂層框架」,就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三大走向:
一是從中國西北,東北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
二是從中國西北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
三是從中國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有兩大走向:
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
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杜金提醒:外國觀察者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其實抱有極大的警惕心理。

這讓人想起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翻譯。中國二零零四年提出「和平崛起」理論,以回應西方的「中國威脅論」,對西方放話該說 peaceful rising,peaceful emergence ,還是 peaceful surge?中國專家向西方學者請教,可是人家說,不管你和平不和平,你的「崛」字就意味着「三山破一尸」,一看就讓人不安。

美國人今天對中國發展之忌憚,認為中國要取代老大之位,可能真的從「崛」字感受到不祥之兆。

如果以棋局去看這些年的世局變化,中國下的是圍棋,子子貌同而相扣,重於布局;美國下的是西洋象棋,陣列煌然,直來直去,王去則局失。

當前棋局不全是中國自己走出來的,正如《華爾街日報》年初一篇報道說,「向內看」的美國自己讓出了地盤,即使特朗普說「美國優先不等於美國孤立」。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巴厘睡蓮


巴厘處處有花香

巴厘睡蓮
巴厘島在赤道附近,氣候溫濕燠熱,最適宜花卉生長,隨隨有花香。這除了關乎氣候,也關乎宗教。巴厘島有不同宗教,各有各的信奉,而都愛供奉鮮花。大概,鮮花代表着心中的美好嚮往,人人喜愛,也相信各方神靈都喜愛,於是以之獻奉神靈,以及祖先。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伊斯蘭國家,可是巴厘島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此外還有佛教、天主教等。信眾除了敬奉所屬宗教的神靈,還向大自然各種可敬畏的事物獻意,日、月、風、火、山、海、樹、石都拜。於是到處可見廟宇,可見祭品,可見新切下、摘取、撿拾的鮮花。

早上起來,不同花樹落花朵朵。會有人把落花堆放到一角的石像、石頭、大樹之前,以作敬奉。又把花朵別在神像的耳上,給神像添上生氣。

在石橋上向神靈獻花盒
巴厘的庭園別有風格,獨具熱帶風情。特點是崇尚自然,利用花草樹木營造天然環境,而且必有水景,水必有水生植物,有游魚,有流泉。又有以當地黝黑火山岩雕造的石像。這種風格被一些西方設計師融入現代庭園中,在西方很受歡迎。而在巴厘島,到小巷裡鑽鑽,這種庭園隨處可見,在山上的烏布鎮多的是。

我藉機到店子外的小巷轉了一圈。巷子裡的風情與咫尺之外的大街有天壤之別,幾乎不見一個行人,但時有摩托車擦身而過,看來都是為了繞過外面的擠塞交通而抄捷徑的。每次有車颷過,都讓我想起不久前在朋友的 fb 上讀到的經歷:在巴厘街頭拿着手機看地圖,一輛摩托車颷過,手機瞬間被搶走了。搶匪看來是專門向遊客下手的。

烏布小巷裡的人家卻差不多都不閉戶,門都打開,裡面會有個以草木與雕像裝綴而成的照壁,加上大門的裝飾,初看以為是神廟,探頭張望,才知道是住家,照壁後都是巴厘風格的庭園。上一回曾走進這裡的庭園去,裡面原來是別有洞天的民宿,比五星酒店更有地道風味。

小巷的牆頭巷角,常見到以椰葉編織的小盒,承放着以為主的不同顏色供品,紅色代表印度教的梵天,綠色代表毗濕奴,白色代濕婆神,是為印度教的三位主神。

這次住到一家五星酒店去,環境比香港同級酒店好得,更便宜得多。酒店大門兩邊都是蓮池,巴厘的睡蓮一年花開不盡,只有早開晚合之分。蓮池有半人高,於是可以拍攝到不錯的倒影。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榶果店內欣賞書法

鄔鴻恩與他的作品
日前路過上環永樂街的正隆行總店,進去一走,頗有所穫。

如果知道正隆行是販賣涼果零食的店鋪,一定以為我的所穫是涼果、糖果、餅乾之類了。的確也買了一些,但真正的收穫,是近距離欣賞到書法家鄔鴻恩的幾幅作品,並拍下照片。

以前在中環美利道工作時,有時會利用午飯時間徒步到正隆行去「進貨」,作工作時的零食。網上資料顯示,正隆行已在港九新界開設了十多家分店,真的開枝散葉了。我還是喜歡光顧永樂行的總店。那裡鋪面大,貨品多,快過年時,滿店是辦年貨的顧客,最是熱鬧。

對我而言,那裡吸引人的,除了糖果香味,更有文化氣息,就是鄔鴻恩的那幾幅作品。以前,那裡的一角闢作辦公室,幾幅書法掛在裡面,只能遠遠欣賞。如今鋪面重新裝修了,辦公室可能因為業務擴大而他遷,四幅書法卻沒有搬走,而改掛到鋪面。

鄔鴻恩的書法比較少見。廣州的廣東迎賓館,以前用他的書法裝飾大堂一個兩層樓高的中庭,記得寫的是蘇東坡的《東調歌頭.大江東去》,書法逐字刻出,嵌在白牆上,氣勢懾人。後來再到廣東迎賓館,見到大堂重修,書法不見了,很失望。

正隆行內的書法:昨夜雷聲瓦上,
今朝麗日牕前。
因為可以近距欣賞,才從印章中知道,書法者只署名「鴻恩」而姓「 鄔」,到百度查詢,才對他和他的書法藝術有更多了解。

鄔鴻恩河北樂亭人,一九四六年生於哈爾濱,九歲隨父遷居北京;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書畫,七十年代末從師於歐陽中石,主攻行草;八十年代末調入中國畫研究院,受到李可染、劉海粟、何海霞等書畫大師影響,對金文甲骨文又有研究和涉獵;其書法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大膽創新,將隸篆體勢和筆意融入行草之中,碑貼結合,率真新奇,線條拙樸而流暢,用筆蒼勁豪放、渾厚灑脫,風格強烈。這風格,從正隆行的招牌,和總店內四幅書法可以印證。

一位喜歡書法而擅長隸書的朋友,也因為光顧正隆行而欣賞到鄔鴻恩的書法,讚賞有加。這種偏於陽剛,氣勢放縱而能險中沉穩的行書,不多見。對於書法,人多以蒼勁有力為重要標準,甚至不乏務求筆筆孔武者。日前從朋友的推介知道,香港有人創造了供電腦使用的「勁揪體」字,是為上述取向的典型。這種字體字字如打仔,筆筆似拳似棍,最合用於坊間的功夫漫畫。香港曾有人把只求筆筆有力而欠美感的字稱為「咕喱字」。這是謔稱,書者是不會這麼自稱的。如今書者自稱「勁揪體」,卻不以為謔。或者也可稱作「打仔體」。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搜尋中,從畫家陳葆棣二零一三年三月十八日的博客讀到「昨天送別了書法大家鄔鴻恩先生」的記敘,悵然。鄔鴻恩生前是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書法篆刻研究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從義烏的「神秘力量」看世界

淅江中部有個神奇的義烏市,它不過是縣級市,但有西方媒體稱它「具有一股神秘力量」── 可以預測一些世界大事的動向,比如美國總統選舉、足球世界杯等的結果。近日,又有報道說,從義烏可以預測,歐洲的黃背心抗議運動從法國發端後,除了已擴展到德國、比利時、荷蘭,還會向瑞典、瑞士、捷克、西班牙等國擴散。

義烏商品市場的大數據顯示,來自歐洲的黃背心製作訂單繼續暴漲,工廠加班加點生產。從中可以見到,以上國家會有麻煩。

我多年來對義烏很好奇,很想去開開眼界。有做生意的朋友從那裡回來,也認為很值得去見識見識;不做生產也可以當作旅遊,增廣見聞。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聞過義烏的名字。更不知道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獲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小商品市場;是大陸六大強縣(市)之一,人均收入水平,豪車密度在中國大陸居首位;美國福布斯二零一三年發布的中國最富十大縣級市排名榜中,義烏名列第一;那裡的「義烏國際商貿城」獲中國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首個「AAAA 級購物旅遊區」稱號。

義烏的生意做到全世界,義烏國際物流中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內陸港,年出口40萬個標準集裝箱貨物。

義烏目前接單大數據還提供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目前已陸續接到與美國二零二零年總統大選有關的訂單,開始生產特朗普競選運動的旗幟和支持者各種的衣飾,數量比民主黨的需求高幾倍。二零一六年美國大選時,義烏就通過美國訂單的數據,提前五個月預測到特朗普可以勝出。二零二零年大選如何,或者已可以從義烏的大數據看出一些端倪。

大數據已成為流行語,是當今互聯網一種特徵,本來存在而難以收集和使用的海量數據,開始被利用起來。大數據已成為豐厚巨大的資源,通過各行各業的創新運用,創造很多價值,造福世界。

美國已用大數據預測犯罪的發生,以「谷歌流感趨勢」預測禽流感的散布,預測選舉結果,建立城市規劃。很多國家面對海量數據的醫療行業,近年來在積極推進醫療信息化發展,做大數據分析。

大數據的優勢並不只在於大 ,而在於有用。從海量數據中「發挖」出有用的數據涉及技術和成本,從企業到國家要能利用大數據都不容易,何況還受到安全機密和個人私隐等掣肘。

中國之改革開放中,開放除了是對外開放,還有對內開放,其中一個特殊意義,是「解決各種數據封鎖,把大數據的積極能量解放出來」,這需要更多改革。

香港也在這方面努力,正逐步開放政府數據,建立「新一代政府雲和大數據分析平台」,建設「智慧城市」。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竟然還有人堅持寫網誌」

「現在竟然還有堅持寫網誌的人啊」,早上起來,讀到一位路過的讀者這樣的留言,惹來紛雜感受。

從鏈接中了解到,留言的 Elsa 是一位年輕女學生,照片中穿一身紀律團隊制服,英姿颯爽,喜愛的竟是飛行、天空、飛機……。留言出現在這裡很久之前一篇於古琴的文章下面,還問「你還在彈古琴嗎?」這形成一個天與地、古與今、中與西、動與靜交錯的畫面,奇妙特異。

人總得有嗜好,有人專注於某一兩種,有人比較繁雜,各有好處。專注自然易於成就,即如針尖刺物,力量集中,易於穿越。近年獲得推崇的工匠精神,是對這種專注的褒揚。不過在現實中的工匠精神不一定是興趣使然,而是命運的安排。命運把你安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你若能隨遇而安並有所鑽研 ── 最好能培養出樂趣來 ── 就能成就為工匠。

「匠」其實並非好名聲,本意是「筐里背著刀斧工具的木工,後多指手藝人;或釋義靈巧、巧妙」;「擁有熟練技能,卻平庸板滯,匱乏獨到之處」,則為「匠氣」。可是若能熟能生巧、獨具創意地運用精巧的心思與手藝,則是「匠心獨運」,是另一種境界。

匠人精神也可以說是蘑菇精神,能在陰暗的角落裡自在生存,且獨具蘊味。

與趣廣泛自然值得推薦,不同的興趣可帶來廣博的視野,這是深遠思考的基礎。在當前全球化、智識化的時代,視野更值得強調,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的視野。可是如今世事紛繁,吸引人的興趣、樂趣都太多了,不乏只屬官能刺激的,易使人沉迷成癮。結果可能是興趣泛泛而無所專深。

就我而言,「專」與「博」是多年來的掙扎,至今不斷,而樂趣亦不斷。

「現在竟然還有堅持寫網誌的人啊」,意思顯然是堅持寫網誌的人不多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事實,但身邊這樣做的人的確鳳毛麟角。寫網誌沒有稿費,從功利角度說,是白費勁。

一位朋友有時幹點 free lance 寫手的活,稿費可以若干元一字計算。可是我知道,他幹這些活不總能享受寫作的樂趣,有時還覺得是苦差。倒是我閑來寫寫網誌,自得其樂,有趣得多。

每篇網誌其實都是一次探索,就一個問題進行思考,搜集資料,有所發現,然後有所整理。寫的過程是整理的過程,把紛亂的材料、思緒條理化,紀錄下來,而弊帚自珍。經常,為一個問題翻尋過去的文章,發覺有過認真的扒梳,自覺珍貴。如果不是寫下來了,閱讀過、思考過、遊歷過的,都消散得無影無蹤。不久前遊再巴厘,想尋回舊日記憶,才發覺那時還沒開始寫網誌,很是悵然。若能記下點滴,多好。

現在願寫、能寫的人越來越少,堅持寫網誌的人更不多。願意閱讀的人也在減少,這裡每篇千餘字的網文,對很多人來說已是太長太長了。

謝謝 Elsa。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中國改革開放的秘訣

能夠見證中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飛躍發展,是幸運的。如果在大陸,感受最大;在與內地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只要有所關注,也該驚嘆。畢竟,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大進步。

這個在不過一代人多一點時間裡取得的進步,造福了 14 億人,人數超過目前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的總和。若論人均收入,中國還只達到中等偏上國家水平,要全面追上發達國家還要繼續努力。

中國土地廣袤,人口分布與發展水平很不均勻。若單以沿海地區計,發展水平則與發達國家不遑多讓了。中國沿海地區住了全國約四成人口,接近六億,比美國、歐洲人口都多;生產總值佔全國約六成,若單列,可以排在世界第三位,日本、德國、英國、印度都遠遠落後。

可是在香港,由於「燈下黑」效應,很多人對這奇蹟視而不見,或知之不多。我有朋友近期因為工作關係,得了解這 40 年的變化,才為咫尺之外如許巨變驚嘆起來。

在西方,對中國的無知就更甚了。就在中國舉行紀念改革開放 40 周年的昨天,以對華強悍見稱的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說,美中貿易談判的目的不僅是讓中國購買更多美國產品,更重要的是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改革。

這真太滑稽了。這讓人想到美國學者福山對西方政治體制的反思。福山以在冷戰結束時宣布「歷史的終結」而知名,卻在二零一七年年初發表了 America: the Failed State (美國,失敗的國家) 長文,對美國大施鞭撻。最令他憂心的正是在美式民主之下,美國根本無法進行必要的改革,以求與時俱進。福山說:「廿五年前,我沒有意識到民主國家會倒退,也沒有這方面的理論。(如今,)我認為它們是顯然會(倒退)的。」

注意:不是不能進步,而是倒退。這不僅是美國的問題,也是歐洲的問題,看看近日法國、英國、德國的事態可以想見。而習近平在昨天的長篇講話講到當前繼續改革的處境時說:「不進則退,非進不可」。

中國改革開放之偉大,不能光從它的成就去看,更要從它的遠見和襟懷去看。改革舊弊,開放思想,不能相分。

北京昨天的大會表彰了大批對改革開放有貢獻的人士,包括多位外國人,其中有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大平正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最後一次訪華時,見到鄧小平,詢問起中國的現代化藍圖。鄧小平多年之後回憶說,「大平先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把我問住了。我有一分鐘沒有答覆」,因為「我們重點搞經濟建設,一心一意搞四化,但是實際上達到什麼程度,步子怎麼走,心中還沒有數」,後來「我們提出在本世紀內翻兩番,是在他的啟發下確定的」;「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是在這次談話中形成的」。

改革開放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一次對外學習的高潮,這是中國巨大進步的秘訣。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雄霸世界,居傲自大,學不來這秘訣。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5G:華為更大的大戰

在一般消費者印象中,華為是手機公司,最出名的產品是華為手機。這是很大的誤會。據華為的二零一七年年報,全球6036 億元(人民幣)收入中,以手機為主的消費者業務佔2372 元,所佔不到四成。其餘的是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華為雲等,是通訊設備、平台、解決方案的業務,包括最近大熱起來的 5G 業務。

美國不惜公然霸凌華為,對它「削蘋果」之忌憚是次要的,最大的憂慮是它在 5G 上的領先優勢。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發表題為〈圍繞華為的爭執緣於中國領跑5G〉文章指出,據洩漏的美國國安會(NSC)一名高級官員撰寫的備忘錄,美國早在今年初就對華為憂心忡忡:認為在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競爭中,由於華為已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供應商,「我們正在輸掉這場(5G)競賽」,而「誰在 5G 部署的技術和市場份額方面領先,誰就會在......控制信息領域至高點方面佔據巨大優勢。」

接着:美國接連發表三個把中國列為戰略對手的報告,對華發動貿易戰,指使加拿大拘留孟晚舟,還憑空捏造網絡安全理由,聯同澳洲、新西蘭、日本、英國阻止華為的5G 業務發展。

英國著名情報機軍情六處處長 Alex Younger 日前在演講中流露了英國的不滿:全球平衡正向中國傾斜,「權力、金錢、政治都走向東方」是我們需要適應的新的政治現實,「我們還應該仔細想想其中蘊含的機遇和挑戰」;而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在是否使用華為5G技術上面臨艱難抉擇」。

不久前,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 PLC)首席網絡架構師 Neil McRae 不得不承認,「華為是目前唯一一家真正的 5G 供應商」,其他公司還需要努力追趕。

工業革命以來發生過多次科技革命,先後由蒸氣機、電力、原子能等帶動,中國都錯失了機遇。由電子科技帶動的資訊技術革命,差不多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展開,中國起步雖稍遲,但沒有錯過,也不容再錯過。儘管中國在網絡技術的 2G、3G都沒有話語權,4G還被人牽着鼻子走,到了5G,優勢已明顯,志在必得。

5G 一秒鐘下載一部高清電影的傳送速度,將實現D2D (device-to-device)溝通,讓「萬物聯網」。5G的競爭已遠超電子科技企業的競爭,而是大國與大國命運的競爭。從這個角度看,美國不惜扯破臉的打壓華為就可以理解 ── 項莊舞劍之用心昭然若揭。

據西方統計,世界最大的20家科技企業,二零一三年,中國只有三家;到二零一八年,中國佔了八家。美國認為中國的競爭不公平,恰好承認了中國產業政策的成功和中國當前發展體制的成功,美國難以招架。這才是美國最忌憚的。

5G,是華為面對的更大的大戰 ── 這又豈是華為一個企業之戰?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華為的另一場大戰

華為正在多線作戰,起碼有兩場大仗,一是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之戰,二是智能手機登頂之戰。智能手機多年來的霸主蘋果被三星擠下峰頂後,據美國調查公司 IDC 統計,二零一八年第二季的智能手機供貨量份額又被華為超越。華為晉第二位之後,已瞄準更高的目標,為登頂攻堅作出部署。三星也在為鞏固陣地。兩者正面臨一場大戰役,就是折疊屏智能手機市場爭奪戰。戰鼓已擂響,戰火預料幾個月後點燃。

正在此時,「日本經濟新聞」網昨天刊出消息:三星因為中國市場的手機銷量大幅下滑和全球市場佔有率下跌,二零一八年年底起停止天津廠房的手機生產,在華只保留在廣東惠州的生産。

據 IDC 統計,雖然三星在今年三季度仍守住世界市場佔有率的第一位(20.3%),但是同比下降了1.8個百分點;銷量同比更下跌13.4%。在全球智能手機需求不振下,三星今年第三季出貨量已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滑;在作為根據地的印度也遭到小米的窮追猛趕,陷入苦戰。

三星第三季財務報告也顯示,智能手機業務的盈利比第二季縮減 30%,中國市場份額更萎縮至1%。

華為的銷量同比則增長32.9%,世界市場份額增至14.6%。

據「日經新聞」報道,三星今年的智能手機約四成在越南工廠生産,如果市場持續低迷,估計三星將不得不進一步調整生産。停止天津的生產應是調整措施之一。

韓國媒體上月曾報道,三星移動部門總裁高東真承認,三星的手機業務正面臨危機。他向三星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部門的高管和員工誓言,要通過下一代旗艦產品 Galaxy 10 和折疊屏幕手機來應對危機。

三星上月發布了首款折疊屏幕手機 Infinity Flex Display,左右兩屏可「無縫」拼成 7.3 英寸的平板電腦,折疊起來則是 4.6 英寸小屏幕智能手機。

華為也在九月宣布,將在二零一九年中期發布折疊智能手機,是華為首款支持 5G 網絡的手機。據韓媒的報道,華為和三星都可能在明年二月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作出同樣的發布,而華為的產品在 5G 網絡上廣泛測試後,會在四月至六月推出市場。

不過有報道說,華為在折疊手機布局上相較三星似乎並不着急,但豪言「明年華為手機市場銷量有望與三星並駕齊驅,二零二零年有機會超越三星成為世界第一。」

新的競爭焦點也是有機 EL 面板生產之爭,這種新的屏幕有機發光層能彎曲、更薄、更節能,一直由韓國的三星和 LG 壟斷,蘋果 iPhone X 的有機 EL 面板也從三星入貨。不過中國正迎頭趕上。「日經新聞」說,中國唯一具備穩定量産經驗的「維信諾」五月在河北廊坊啟用了最尖端工廠,能年産六千萬手機面板;「京東方」等也將在今後三年裏建設十座工廠。「維信諾」揚言擁有約 3500 項有機EL面板的專利。「中國有機 EL 企業將以媲美此前液晶面板的勢頭,在全國各地啟動增産。」

美國打壓華為,動機多的是。擴大到中國整體,更如是。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婚姻大事,談何容易

都說婚姻是人生大事,把婚事婚禮辦得隆重不難理解。隨着生活富裕,現今一些婚事之鋪張,讓人咋舌。其中的經濟賬是怎麼算的,我不知道。有學者卻從中有所發現:婚事的花費與離婚風險成正比。即是說,婚事辦得越奢華,離婚的可能性越高。

其實,這結論從泛泛觀察中即可以得到:誰都知道,世界各地的離婚率都在上升,同時結婚的花費不斷上升,兩者成正比。

大陸有「婚禮是燒錢的代名詞」之說,各發達城市「燒錢」最多。據一項統計,領先的是北京,平均 28 萬元,上海 25 萬元,都比全國平均數高三倍以上。其中酒席平均數是 21.5 席,而居首的卻是溫州,平均達 52 席。

據中國民政部發布的《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當年結婚登記有 1063.1 萬對,比上年下降7.0%;而辦理離婚的有 437.4 萬對,比上年增長 5.2%。即是說,每10 對新人共諧連理,就有 4.1 對舊人分衿離異。兩個數字近年來一直升降殊途,早已把香港比下去。香港二零一六年每 10 對男女結婚,有 3.4 對離婚。

有美國的親戚兩年前返大陸出席朋友子女的婚宴,今年再到大陸探親訪友,卻發現兩對年輕人都「重拾自由」了。

在結婚數下降、離婚數上升的同時,是遲婚趨勢。香港一九九一年的首次結婚年齡中位數,男是 29.1歲,女是 26.2 歲;二零一六年已上升至男 31.4歲,女 29.4 歲。

這是世界普遍現象,一個地方的經濟越發達,人越遲婚,同時結婚數下降,離婚數上升。在網上的結婚年齡中位數統計表中,可以見到非洲不少國家的女子十六七歲就嫁人,如厄立突尼亞、埃塞俄比亞、馬拉維、馬里、莫桑比克、尼日爾、塞拉里昂等。

歐洲國家則普遍遲婚,瑞典的女子結婚年齡中位數最高,達 33.5 歲。英國、西班牙、挪威、荷蘭、冰島、愛爾蘭等都逾 30 歲。亞洲只有韓國達到 30.0 歲。

這都是從大數據去看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 Andrew Francis-Tan 教授與美國 Emory University 的 Hugo M. Mialon 教授則根據對三千名已婚者的調查,發現結婚的花費與婚姻持久度成反比。以訂婚戒指價值計算,戒指越昂貴,婚姻越不持久。戒指價值一旦超過二千美元,尤其堪虞。男子花二千到四千美元買訂婚戒指的,離婚收場的可能性是花五百到二千美元者的 1.3 倍。

至於婚禮花費,對女子的調查發現,花費超過二萬美元的,離婚機率是花費不到一千美元者的 1.6 倍。

另一發現是,度蜜月有助婚姻的維持。可以說,若要天長地久,與其花錢鋪排婚禮的體面,不如花錢享受蜜月的溫馨。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巴厘島的海誓山盟

為婚禮設計的別墅園區
到印尼巴厘島去了幾天。這是第三次到巴厘,三訪並不是因為特別喜歡這個具有典型熱帶風情的地方,而是為了出席婚禮。老遠到外國某個特別喜歡的地方舉行婚禮,不知道是不是成為潮流了,反正已是多有所聞,而親身出席則是第一回。

若是潮流,自然是年輕人的潮流,是男女雙方對這人生大事特別重視的反映。較早之前,從花旗那邊的親戚口中一再聽聞有人要出席大學同學在某個國家舉行的婚禮,同學有的是那邊國家的國民的,也有新郎新娘專程到千里萬里之外去山盟海誓的,有一大幫親戚朋友恭逢其盛。

我這次參與的,是兩個美國人的盛事,很多鋪排中西合壁,華洋結合。你若執着於兩邊的傳統或規矩,又或牽扯到宗教去,會覺得很多地方不成體統。但參與的人,都在隆重其事中,放鬆心情,歡樂多於莊嚴,少意識形態的計較。用香港粵語的話說,是「最緊要好玩」。

日落後,這是婚宴場
新娘子是ABC華人,卻自己要求要做「上頭」、敬茶等古老儀式。婚禮前的晚上,擇好吉時,在五星級酒店的陽台點起龍鳳蠋,直到蠟盡。烏龍的是,點蠋才發現沒有火種,要向酒店求助。到第二天敬茶,有關人等穿上唐裝衣飾,新郎還戴上中式瓜皮帽,卻有衣扣不整或以天足示人的。

洋式那邊也在嚴肅中不乏滑稽。儀式在一家六星度假酒店中一座獨立別墅的園區進行,園內有一座尖頂高聳的小禮堂,向海的一邊,從尖頂到地板盡是玻璃,面對無邊海天。非宗教性質的儀式認真嚴肅展開,主持人的「講道」自有其深意而輕鬆幽默。到交換戒指,新郎給載上的竟然是一個有指環的紅紅奶嘴糖。

新郎的婚戒
大概沒有人會以「兒戲」視之,雙方家長都一起哄笑。新人是多年前在巴厘認識的,如今重回巴厘作盟誓,行動之真誠、認真,不會有人懷疑。

禮成後,在庭院稍進茶點後,暮色籠罩海天。所有人分批乘搭電梯下降到懸崖下面的私人沙灘,沙灘上,筵席已布置好,有的露天,有的在海蝕洞內,之間是木鋪的舞池。強勁的音樂一起,加上海蝕洞洞壁上彩燈變幻,人們寧可捨棄豐盛的自助餐佳餚美酒,到舞池扭動。氣氛之狂熱,海風吹不散。

在巴厘前後四天,只有一天與親友一起出遊,結果幾乎都是熱門旅遊點的重遊。最想去的 GWK 神鷹文化公園)有盛事舉行而封閉,去不成。它以 Garuda 作主題,那是印尼不同宗教(印度教、佛教等)共同信仰的人鷹合體神物,印尼航空公司以它命名,印尼到處可見鷹樣風箏與它有關。GWK在巴厘島南端一個半島的中央,地標是一座 120 米(約40層樓高)的雕像,據說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雕像,今年八月才建成,在天際線中高高聳起,老遠就能見到。我們卻到了公園門前才知道要吃閉門羹。

我無意四訪巴厘,對 Garuda 只能作遙遠的敬拜了。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巴黎街頭的「革命浪漫」

巴黎街頭上周末的暴力衝突場面,讓人想到一句歌詞:「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這是起源於法國《馬賽曲》的《國際歌》中的一句。法國人有暴力革命的傳統,為了既定的價值觀可以不惜一切。這種暴力,與「落花流水」結合,是為革命浪漫。

大抵,這樣的結合是持續革命必要的。據中國人的哲學觀點,唯剛,難以久遠;剛柔相濟,始能持久。

說到歐洲近代革命,有人會立即想到俄國。從行動去看,革命的源動在法國。長駐法國學者宋魯鄭評論這場由 0.065 歐元(約相當於香港一個「豆令」)柴油稅引發的暴動,聯繫到法國「如過山車一樣劇烈動盪起伏」的歷史指出,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法國已出現過五個共和、兩次帝制、兩次復辟、一次君主立憲,還有一個短暫的巴黎公社。每次都「打個落花流水」。

革命的一個好處是痛快,快刀斬亂麻,不破不立,先破後立,不似改革要摸着石頭過河,步步為營。在西方否決主義的議會制度下,改革可說寸步難行。一般而言,當一切手段都無法推動社會向前時,革命就是不得不為的非常之舉。

很巧,英國《經濟學人》周刊上月中刊登社論指出,西方有必要進行革命:在西方的市場弊端都源自市場勢力之下,得重建市場競爭,周刊呼籲進行「下一場資產階級革命(The next capitalist revolution) 」。

西方資本主義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所謂1%與99%的不公義,社會財富分配極度懸殊。「不過,那些主導性大企業卻對指責自己『日子過得太舒服』的說法嗤之以鼻。……全球超常利潤(異常利潤)的規模約為6600億美元,其中2/3來自美國,而美國的超常利潤中又有三分之一來自科技企業。」

周刊認為,「良策」是加強勞工的力量,如允許更多工人持股,重振正在日益衰落的工會力量。「不過我們需要避免重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資本主義模式,當時膨脹的寡頭們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而在工人罷工的威脅下他們僅給予了少量的施捨。」這釀成了六十年代席捲全球的紅色風暴。

巴黎正是其中的主戰場。年前遊巴黎,到過當年學生暴動最激烈的拉丁區,那裡本來都用鵝卵石鋪成的路面,如今都已改作柏油或三合土路面,以防止有人再用鵝卵石與警察對抗。

巴黎可說處處有暴力與和平對立的警示。一個一個表彰征服的凱旋門,一座一座高踞的勝利女神戰車,又有一尊一尊文化名人塑像,而本來本來豎立斷頭台的廣場,現在稱作協和廣場。

可是在社會、經濟矛盾難以調和之下,只因為一個「豆令」的加價,又打個落花流水起來了。站在協和廣場遙望香榭麗舍大道另一頭烽煙四起的凱旋門,會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聯翩浮想嗎?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中美交鋒,勢所必然

中美貿易戰宣布「休戰」了,意思是先歇一歇,是不是要再打是未知數,若談判桌上談不攏,某個時刻可能又重燃戰火。

這一戰是美國挑起的,聲勢很大,特朗普本人更是三天兩頭乍呼一下,讓人一乍一驚。中國則一直以守為攻,像打太極,以靜制動;也像下圍棋,重在布局,應對淡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方寸不亂,要做的繼續做,各種擴大改革開放措施進行如儀,反倒是多了點冷靜,少了點浮躁,不打口水仗,頂多由外交部等發言人在回應記者提問時應對一下,而且不乏虛應,如建議美方改用華為手機,又如在受到惡言攻擊時,調侃美國也要像中國多點自信,四両撥千斤。

自信來自對歷史大勢之洞察,像孔明預見東風之至。

在中國人眼中,當前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時李鴻章有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說,說的是周制至秦制以來,帝制搖搖欲墜之變局。當時之中國面對生死存亡,徬徨無計。至今百年,再出現大變局。中國變,世界也變。

百年前的世界,幾乎被西方列強(包括脫亞入歐的日本)瓜分殆盡,半殖民地的中國仍保持主權,庶幾是孤例。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列強為爭奪勢力範圍而打起來的。結果反而是殖民主義的發源地歐洲萎縮,由歐洲衍生的美國坐大,取代了老牌帝國英國成為世界霸主。

上溯到一八零零年,乾隆駕崩不久之時,中國經濟執世界牛耳。此後,歐洲列強在歐洲打生打死之餘,紛紛爭奪海外領土資源。不知世情的滿清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 ,江河日下。安格斯·麥迪森的世界經濟數據庫數據顯示,到一八二零年,中國經濟總量仍佔世界總量三分之一;到一九一三年,辛亥革命以後降到 8.8%;到一九五零年又進一步滑落為 4.5%。

戰後的世界進入復蘇期,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儘管在計劃經濟下大舉建設,但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徘徊不前。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經濟總量一九六零年佔世界 4.539%;經歷了「文革」後的一九七八年更降至 1.760 %。改革開放扭轉了頹勢,二零零年重上 4.139%,二零一一年急升到 10.456%

到今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二零一七年 GDP 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 15% 左右,穩居世界第二位。

另一方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的 GDP 曾據世界一半,到一九六零年,還佔世界四成之多,但之後一路向下,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之後曾跌到 21% 左右,現在恢復到約 24%。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歐洲崛起之前,世界最大經濟體長期在亞洲,即中國和印度。工業革命和殖民主義改變了這事實,西方超前。如今,工業技術發生新革命,而殖民主義退潮,世界經濟重心向東回轉,按購買力平價排名,世界前四位是中國、美國、印度、日本,亞洲佔三席。

勢之變,以百數十年計,是為大勢,是勢不可擋之勢。美國一定也看到這樣的變化,所以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