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走地雞之憶

(二零零七年三月於香港公職人員演講會)

中國有句說話叫做「無雞不成宴」,春節斯間。香港人特別愛吃雞,即使在沙士過後第二年即是二零零四年的春節,香港人仍吃了二百萬只雞。但有一種雞現在難以吃到了,因為這種雞在香港已「絕種」,只剩下「集體回憶」,這就是「走地雞」。

自從有人感染禽流感之後,香港人吃雞的口福大受打擊。雖然香港大學科學加傳統,培育出很出色的「嘉美雞」,但「嘉美雞」從肉質到肉味,都同「走地雞」有一段距離。「走地雞」雞味濃郁,有「嚼」頭,無多餘脂肪,非農場雞可比。

現在,香港禁止散養家禽,「本地雞」已變成工業產品,因為它們是以工廠的生產模式,大規模製造的。自從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差不多一百年前發明了流水式生產線之後,工廠生產率迅速提高。於是,分工精細,統一規格的生產方式應用到社會各個方面,教育、社會服務不乏這樣的例子,大型快餐店更加是典型,連農場也變成生產各種肉類、蔬菜的工廠了。

以養雞為例,雞只被禁閉在現代化雞棚內生長,每日要長多少肉精確計算過,按時有特別配製的飼料供應,還要定時打針食藥。美國消耗的抗生素超過一半是用來做飼料的,這些抗生素不少通過食物鏈又進入到我們的體內。中央屠宰的劏雞過程更加是百之一百的工業化了。

據說,這樣工業化養雞是最有效率、最安全的,可以把禽流感拒諸門外,而在大自然中散養的雞會同野鳥接觸,很不安全。

但個多月前,英國一個養火雞的農場爆發了禽流感,英國政府大為緊張,立即把農場的十六萬只火雞殺光燒光。比起香港一殺百幾萬只,這不過小巫見大巫,但在英國,已經非常震憾了。使人吃驚的不僅是火雞屍體堆如山的場面,而是英國自以為很安全的現代化雞場被攻陷了,讓人們知道現代化農場裡的火雞缺乏天然的抵抗力,對禽流感原來是很脆弱的。於是英國有人在報紙寫文章,懷念起他們以前吃的「走地火雞」來了。

以前,英國的火雞和雞一樣,都是在混合式農場飼養的,禽鳥可以在農場隨處走,隨處覓食,可以吃到大量蔬菜、昆虫。這樣長成的禽鳥肉與大棚裡長成的禽鳥肉相比,維生素B、脂溶性維生素如AD、人體必需的奧米加三不飽和脂肪酸,都更豐富。

此外,隨處跑的禽鳥四處排洩。泥土得到額外養分,可以更好的鎖住碳元素,從空氣中吸納二氧化碳,然後把它鎖在有機物中。現代化飼養業把禽鳥都圈在大棚裡,不但沒有了以上好處,而且要消耗大量礦物燃料和化學肥料,非常不利於環境保護,尤其是會加劇氣候暖化。

既然「走地火雞」好吃,為什麼又敵不過工業式生產的火雞呢?這同美歐的農業政策有關。在美歐各國政府的大量農業補貼下,嚴重過剩的穀物很多被製成廉價飼料賣給農場。這些主要由大企業投資的工廠式的飼養場由於得到經濟資助,於是把「走地」的所有禽鳥牲畜都打敗了。

但是「走地火雞」並不肯絕種。英國人近年不知是出於環保意識,還是出於追求美味,對「走地火雞」的需求增加了,使傳統農場的飼養業出現了輕微復蘇。

如果我們也一樣,都吃「走地雞」,會不會反而有利環保,有利於抵抗禽感,又有口福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