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你到珠三角地轉了一圈回來,對當地的環境污染大吐苦水,我一點不驚奇。我跟你一樣,對那裡從天上到地下的污染很難過。說香港的空氣污染嚴重,廣州一帶可怕得多呢。香港還有海風吹來重見藍天的日子,廣州四面八方吹的都是污煙瘴氣,哪天能見藍天白雲?早幾年,一位廣州來的朋友遇上香港藍天的好日子,驚訝地說:「香港的天空真藍得可愛。」現在南來自由行的內地朋友,相信也有不少這樣的驚嘆,儘管香港的空氣污染已成為國際話題了。
珠三角的情況,其實也就是所有地方經濟發展下環境惡化的寫照。它之所以特別顯得嚴重,是因為發展特別迅猛之故。它四分一世紀的變化,比很多地一百年的轉變還大。脆弱的生態環境可受不了這麼激烈的折騰。
不少人早就警告,要汲取西方「先發展,後整治」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可是,這似乎是一個規律,是一道難以踰越的關口。一個個地方,還是在智者的示警聲中掉進了污染的泥沼。
對於這個規律,庫茲納茨環境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可作說明。這是美國已故經濟學家西蒙.庫茲納茨(Simon Kuznets)的研究成果,是一條倒U型,或者說鐘型曲線,要顯示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這條曲線先徐徐上升,然後放緩,再徐徐下降,顯示一個地方的環境會先隨著經濟發展而受到破壞,但到了某一個程度,就會慢慢逆轉,也就是慢慢好轉。
這並不難理解,任何貧困地方當初最迫切要求的是改善生活,發財第一。這時候,保護環境等忠言,即使聽進耳去,也無能為力。要做,哪來資源?直到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富足到了一定程度,覺得要愛護環境了,事情才有轉機,而這時,也有資源可以調配去進行綠色工程了。
逆轉到什麼時候才會發生?據說是在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五千美元的時候。
我把這同香港作了對照。以當時市價計算,香港是在一九八三、八四年達到這個經濟水平的,這正是香港製造業大舉北上,迅速向服務業轉型的時候。隨後,香港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到了九十年代才漸漸高漲起來。
珠江三角洲各城市到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覺醒?現在該是時候了。據二零零四年的數字,東莞的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八千美元,廣州、深圳都過了七千,中山、佛山、珠海也超過五千了。事實上,這些地方從政府、輿論到個人,都開始察覺,光有錢而沒有好的環境是不行的,弄不好,連命都保不住,談何享受?
不過,對於庫茲納茨曲線,國際間仍有不同意見。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好了,環境不一定就會變好,不同污染物反映不同的事實。例如,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與曲線吻合,而林木砍伐、二氧化碳則不吻合。況且,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新情況,發達國家紛紛把污染(如垃圾廢料)輸出,大大扭曲了真實情況。
但我還是相信經濟發展可以帶來環境改善的,因為一般來說,衣食足了,才會使人更珍惜良好的環境。你說是嗎?
雪樺
2006/08/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