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西方節慶特別密集。首先是10月11月之交的萬聖節。基督教會歷史上聖徒眾多,難以一一紀念。羅馬教宗格里高利三世(690—741年)早就為此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立一個小堂,以共同紀念,並把紀念日期定為每年的11月1日。這天恰恰是不少高緯度地區視為冬天開始的日子,10月31日則是夏天最後的一天,也是慶祝豐收的日子。一些地方和種族還相信亡靈鬼怪會在這兩天之間的夜裡到人間竄蕩,不列顛凱爾特人、愛爾蘭人、蘇格蘭人都有在這夜驅鬼的傳統。美洲印地安人也在這一夜祭祀祖先。在北美洲各地來自歐洲的殖民者、教徒與原住民共同把這發展成為基督教萬聖節,保留着扮鬼扮怪的特色和南瓜作為慶祝豐收的標誌,而取代了異教徒的萬鬼節。11月底的感恩節則是殖民者和教徒到了北美,在原住民幫助下學會狩獵、種植玉米、南瓜後,去感謝上帝過去一年蒐贈和豐收的節日。
兩個節日之後是耶穌降生紀念日聖誕節。《聖經》並沒有這日子的記載。基督教各教派後來根據各自的曆法推算的不同耶穌生日都在12月底到1月初,都在北方最寒冷的時候,大部分基督徒接受的是12月25日。但據耶穌降生之夜牧羊人在戶外看守羊群的記載,這日子不應冰天雪地,而應在9月至10月之間。
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時(公元三百餘年),12月25日其實是帝國內盛行的密特拉教(Mithraism)主神密特拉的生日,他是波斯的太陽神(即光明之神)。這天又是羅馬曆書的冬至節(如今的冬至定在12月21或22日),是寄託着春天希望的日子。羅馬帝國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為取締這個時人崇拜太陽神而普遍慶祝的「異教徒節日」,索性把這一天定為耶穌降生日。
接着是公曆新年。這個今天普世同歡日子的基督教色彩更濃烈。
眾所周知,公曆或西歷是根據羅馬教宗推定的耶穌出生之年為元年起計算的,2025年表示耶穌出生於2025年前。傳統上,公元之前的年份後會加BC以代表Before Christ,基督教用語是「主前」;公元之後的年份會加上拉丁文Anno Domini的縮寫AD,以示「主後」。這兩個寫法如今正逐漸淘汰。公曆,現在英文是Common Era,簡稱CE。之前,這簡稱其實代表Christian Era,基督紀年。為了淡化宗教色彩,CE已改為是Common Era的縮寫。公元前也因應改為BCE,即Before the Common Era。
這樣的改稱還有個好處,就是掩飾了「主前」「主後」的訛誤。耶穌出生年份,即耶穌元年的推斷,是羅馬教會在西元532年根據一名信徒的推算定出的,依據不充分。現代學者對有關年份至今爭論不休,一般認為耶穌應在西元前4年至前6年之間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