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雨澄心錄







階級劃分,胖子瘦子

房寧(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俄羅斯的階級與革命還會回來嗎? 〉摘要:

所謂階級是以一個單一的社會因素,即與生產資料的關係,來確定政治身份的社會群體。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者與資產者是社會的基本斷層線。列寧當年也這樣給出階級定義。但是,隨著現代社會乃至後現代社會的來臨,在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社會分化及其斷層線已經不再是依據任何單一的社會因素了。如今人們的政治態度、政治身份是在多重社會因素複合影響下形成的。

許多政治學研究表明,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人們收入水平、經濟地位與其政治態度相關性在日益降低乃至消失了。這也被二零一六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事實所證實,特朗普這個「資本家」的主要支持者,恰恰是美國工人,特別是產業工人。

在俄羅斯,從社會面貌上看,俄羅斯人仍然有着明顯的身份差別。而問題是當今俄羅斯社會的斷層線在哪裡?是什麼區別了現代俄羅斯社會的上中下呢?這應該是包括政治學者在內的社會科學家們認真思考、深入研究的問題。而有意思的是,從最表面現像上觀察,如今俄羅斯的社會斷層線似乎是由人們的身材來標識的。

網絡時代有句俚語:你的身材就是你的階級。當今俄羅斯的社會分層確實明顯地體現於人們的身材。在莫斯科各種“高大上”場合,你會明顯感覺到人的「輕型化」。這裡的男女與長久以來人們對俄羅斯人的感觀印像有了很大變化。俄羅斯精英們的身材普遍比較勻稱,一改過去印像中俄羅斯人的壯碩肥大。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許多俄羅斯時尚女青年修長纖細的身材,足以讓亞洲女性羨慕。

現如今,身材苗條勻稱堪稱絕對的「普世價值」。

這幾天訪問(莫斯科)高校和研究機構時,我們中午都在參訪單位的教工食堂吃一頓簡餐。就餐時,我十分留意這些單位教職工們的餐盤,我發現他們大多對食量有着非常嚴格的控制,不少人尤其是女性的餐盤裡就是一塊不大的雞排,再加一瓶礦泉水,便是一頓午餐了。

保持身材只有節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常年堅持從事某種建身運動。在這方面,總統普京給全體俄羅斯精英樹立了榜樣,已經67歲的普京總統在繁忙公務之餘堪稱是一個「健身狂」。

工業化初期,西方社會日益分化為兩大群體——資產者和無產者。而今人類正在邁向後工業化、後現代社會,雖然人們與生產資料的關係已經不再是劃分社會群體的斷層線。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現象依然存在。只是觀察研究者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從社會現實出發,像馬克思當年那樣,找出現實社會條件下人類社會身份政治的基礎,找到劃分社會群體的斷層線。

有意思的是,如今在俄羅斯,區分人們社會地位乃至政治身份有一個顯而易見的標誌,那就是人們的身材。難道如今俄羅斯人分化成兩大「階級」—— 胖子與瘦子了嗎? !

杜維明:儒家文化的發展前景

澎湃新聞:您怎麼看待儒家文化?

杜維明:儒家的文明是以人為本,這一點我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它不是以神為本的。以人為本的意思是,它是從個人的修養,個人如何發展自己的人格著手,是「為己之學」,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外人。這種為己之學在塑造一個人的人格發展上,有比較寬廣的道路。這個基礎,我感覺現在正在為絕大多數的人所接受,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的「人文精神」。
舉一個佛教的例子,佛教本來是講空,講脫離紅塵。但是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很特殊,以前佛教是「重智輕悲」,現在我們講人生佛教,在台灣那邊就談到「人間淨土」。所以儒家的這條路,就是學做人的這條路,可以在佛教那邊找到一定的共鳴。基督教也一樣,現在基督教非常重視環保的問題,重視世界秩序,重視對世界的「入世」。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都有這一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儒家有它一定的發展前景。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89365

電影《甜蜜蜜》中的「姑媽」

在1996年年陳可辛的電影《甜蜜蜜》中,「姑媽」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姑媽」年輕時曾和來香港的英國影星威廉有過一夜風流,她此後的人生,就靠這點“優越感”來維持。她夢想有一天能夠和威廉鴛夢重溫,她一生都在等待永遠也不會回來的威廉來敲她的門,她就在等待中變得人老珠黃。

在今天的香港,那些沉迷於「美好殖民時代」的人,何嘗不是當代「姑媽」呢?

大英帝國強迫中國簽訂《南京條約》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打出米字旗只能證明自己可憐复可笑,總督也好,威廉也罷,都再也回不來了。

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來說,人民革命才是一種真正的現代性。

香港沒有經歷過人民革命的洗禮,這構成其政治文化和社會心理方面的一個重大缺陷:缺乏主體性和自信心。

居然會有那麼多人緬懷日薄西山的老殖民宗主國,卻沒有想過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個美好的新香港,他們真的承擔不起基本法中「港人治港』這四個大字。

「姑媽」得不到的幸福,打著米字旗的香港人也同樣得不到。

摘自:郭松民 | 香港需要一个社会主义方案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ping/2019/07/405645.html

「其實我們期待的就是流血……」

翻開舊筆記本,見到一段剪報。

二零一四年十月九日《明報》,蔡子強文:六四事件之後,我一直無法原諒柴玲,這不單是因為這位學生領袖當時曾帶頭高喊:「頭可斷,向可流,人民廣場不可丟」,這些令學生「退無可退 」的說話,更是因為她在一個訪問(見於紀錄片《天安門》中),這樣親口說過:「其實我們期待的就是流血,就是讓政府無賴至極時,用屠刀來對着它的公民,我想也只有廣場血流成河時, 全中國的人才能真擦亮眼睛團結起來,但這話怎麼能跟同學們說?」

當年,柴玲等人的「我們」祈求到了流血。今天,香港執法力量不斷受到挑釁,容忍能力被推至極限。似乎,又有人在試圖按照舊劇本編寫歷史,也在渴求「血流成河」。

對鄰國進步的疑懼

「在那些已經獲得一些商業進步的各國政府中,最常見的就是以疑懼的眼光旁觀鄰國的進步,將所有的貿易國當作對手,並想當然地認為,除非犧牲她(自己)的利益,否則她的鄰國就不可能繁榮富強。與這種狹隘而有惡意的觀點相反,我將大膽地斷言,財富和商業在任何國家的增長通常有利於而不是有損於其所有鄰國的財富和商業。當周邊所有的國家都被無知,怠惰和蒙昧困擾的時候,一國很少能夠在貿易和工業上走得太遠。」

── 大衛·休謨 (David Hume,1711年5月7日-1776年8月25日,蘇格蘭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

沒有信心但會盡力?

「保持專業就意味着需要在壓力下保持良好狀態,當我聽見一名球員將糟糕表現歸咎於信心不足時,我是不贊同的。我們能夠從這方面區分偉大的球員和一般球員。想像一下如果你需要做心臟手術,而醫生和你說:『我現在沒什麼信心,不過我會盡力的。』這種話你聽得進去嗎?不行。」
──英超球隊阿仙奴前領隊雲加

**
李宗偉的初心

接著教練 Misbun 又問我(馬來西亞羽毛球王李宗偉):「你知道為什麼我禁止你拿球拍,罰你撿球一星期嗎?」我搖搖頭,他繼續說道:「球拍是球員的尊嚴,你把尊嚴丟在地上,你還能為國家帶來什麼榮耀呢?我讓你撿球,是要磨練你的心智,當你彎下腰去撿球,這是一種謙卑,當你有謙卑的心態,你就能夠從容面對所有的問題。」

我問 Misbun 我能打贏凌丹(林丹)嗎?Misbun說,羽毛球的精神超越勝負,當你只想着輸贏時,你是在用球拍打球;當你把對手忘記了時,你是在用心打球,你就是那顆羽毛球。」他希望我能找回初心,回到打羽毛球的初衷,那裡會有我要的答案。
──摘自《敗者為王》,李宗偉/李宗順著


**

千萬不要相信人是理性的

波黑一位學者對我說:「千萬不要相信人是理性的,鐵托時期我們大家都相處很好但是後來政客一煽動,人的民族情緒和宗族情緒就被調動起來了,人就成了失去理性的動物 ,互相廝殺起來。昨天還是朋友,今天就是敵人。」

──摘自張維為《中國獨動》
(按:人口約二千三百萬的南斯拉夫九十年代解體,戰禍連綿,二十多萬人在仇殺中死亡。)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大處着眼,小處下手

一個人事業成就的大小,不僅取決於他是否能「大處着眼」,而且要看他是否能在「小處下手」。從平日細微小事情裡面,能表現出偉大的精神的,才是真正的偉大。


── 摘自張宇偉(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博士項目主任)文章:「大處着眼,小處下手」的典範林毅夫、張維迎老師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
漢字書法之境界

外形的華美和書寫的流利 ,是每一種文字都追求的目標,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文字書寫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意境的營造。二十世紀印象派大師畢加索這樣說過:「如果我出生在中國,我一定會成為一名書法家,而不是油畫家。」

── 摘自《漢字五千年》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

先承認自己不懂

電影導演李安四年前拍了 3D 的《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全球大賣。目前在拍攝新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一齣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影),採用最尖端的技術規格,用3D、4K高畫質、每秒120格速率 (傳統電統是每秒 24 格) 拍攝。這是全球第一次,目前還沒有電影 院有放映設備。他接受台灣 《天下》 雜誌訪問說:

「……我們要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拍了 《少年Pi 的故事》 才知道……我其實不知道 3D,我怎麼樣窮盡我的各種力量,我的資源,就只學到一件事情,就是我還不懂。請大家給 3D 一個機會。我覺得,我們先承認我們還不懂,然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怎麼做,我個人相信,未來會帶給我們我們很多的想像空間。」

他說:電影一直告訴我,它要變。現在,時機成熟了,它要變成一個新的媒體。這是高規格的 3D 電影。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

最容易讓群眾運動滋長的環境

奴隸都是貧窮的,但在奴隸制普遍存在且行之有年的地方,發生群眾運動的機會並不大。奴隸之間的絕對平等,以及奴隸區域之內緊密的團體生活,都讓失意感不容易發生。在一個有奴隸制度的社會裡,會鬧事的不是新遭奴役的人就是剛獲解放的奴隸。就後者而言,他們的不滿來自自由帶給他們的苦惱。

自由對失意感加深的作用不亞於舒緩作用。選擇的自由讓個人得把失敗的責任也一肩扛。自由鼓勵多種多樣的賞試,也無可避免會帶來多種多樣的失敗與失意感。

一個人除非善於用腦子,否則自由就會成為他一種討厭的負擔。自我若是軟弱無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我們參加群眾運動,是為了逃避個人責任或為了得到 ──用一個熱情洋溢的納粹黨員的話說──「免於自由的自由」。普通的納粹黨員會力辯他們並未犯下任何罪行,這並不是虛偽。他們認為自己受了騙,上了當,而且只是執行上級的命令,又何來責任可言?他們會參加納粹運動,不就是為了得到免於負責任的自由嗎?

由此看來,最容易讓群眾運動滋長的環境,就是一個相當自由卻缺乏舒緩失意感機制的社會。18 世紀的法國農民之所以會被法國大革命吸引,正是因為他們不再是農奴而擁有自己的土地。同樣的,俄國農民要不是已獲得一代或以上的自由並嘗過私有土地的滋味,大概就不會加入布爾什維克革命。

──《狂熱分子:群眾運動聖經》(by Eric Hoffer)第 26 節:
**

禁語

:禪修營為什麼要禁語?

:講語會令我們陷入名相帶來的妄念。名相是妄想的來源,修禪正是要放下名相。在印度有修行人修習禁語,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講話,用語精簡準確。

語言來自這個世理的道理(世俗諦),修禪則視世俗諦為假象。不講話,即使你是愚笨的,看起來可以是聰明的;但當我們一開口,就會顯示出我們是愚笨的。在禪修營,你會希望自己看起來是醒目的。

──摘自性空法師(Ven. Dhammadipa)在香港的九日禪修營之答問。引自378期《溫暖人間》雜誌中汪橋的報道
(140218)
**

發揮「潛能」

……發揮潛能這個建議也猶如一道嚴令,以至於人們誠惶誠恐,唯恐無法達成目標,甚至成就卓著者也是如此。……最糟糕的錯誤可能是太執迷於追求完美。…… 如果沒有對不完美的接受與對失敗的寬容,自我改善就無法進行。……培養某種潛能,必然意味着任由其他潛能「枯萎」。……我們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這就是人類的現實。但某一方面的損失可能意味着另一方面的收穫,我們可以選擇去關注已經開發了的潛能。……只有接受不完美,我們才能在成功無法企及時,善待自己和他人。

──摘自《當哲學家遇上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對〈為什麼追求完美的生活卻越來越混亂?〉的回答
(140207)
**

平等

有兩種意義;一是平均,相等,相同。……二是平常,一般。……這個詞源於梵語,意譯為「捨」,意為去差別相。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在性體(即本質、共相、空性、心真如性等)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在時間上,稱為「三世平等」。……在空間上,稱為「大小世界平等」。……就佛性而言,眾生平等。……佛教指出,頑固不化的「我執」和自以為是的「我見」實為造成不平等和紛爭的罪惡淵藪。學佛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見轉化為平等性智,達到人我平等,自他一體,從而興起慈悲救世的精神。

──摘自《俗語佛源》
(131216)
**

西方興起與東方興起

……東亞的「興起」是很自然的事情,無須因為它不適合西方的圖式而大驚小怪。……直到很近的時期,亞洲,尤其東亞早就佔據並維持着支配地位。只是在不到兩個世紀之前,由於後面將要探討的原因,亞洲經濟才失去了在世界經濟中的支配地位,而這種地位逐漸被西方佔據──顯然只是暫時的。……「西方的興起」……與其說是「西方的」現象,不如說是世界經濟的現象。世界體系的「領導權」──而不是「霸權」──暫時地「集中」在一個(或少數)部門和地區,但是會再次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些部門和地區。十九世紀發生過這種情況,現在看來,廿一世紀初還會發生這種情況,世界經濟「中心」似乎正在轉回到「東方」。

──摘自安德烈.貢德.弗蘭克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濟全球化中的東方》(ReORIENT: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by Andre Gunder Frank )
(131123)
**

矛盾的中國人

法國詩人、思想家瓦萊里在《中國與西方》一文中總結說,中國人「既聰明又愚蠢,既軟弱又有忍耐性,既懶惰又驚人的勤勞,既無知又機靈,既憨厚而又無比的狡猾,既樸素又出乎常規的奢華,無比的滑稽可笑。人們一向把中國看作地大物博但國力虛弱,有發明創造但墨守成規,講迷信但又不信神,生性兇暴殘忍卻又明智,宗法制而又腐敗。」
──摘自張國剛題為《西方的中國觀》的演講
(131115)
**

養成鑒別的習慣

我們每天看書、看報、看誌,看的東西很多,而這裡面往往瑕瑜互見,撲朔迷離,叫人對於文章的好和壞、句子的正和誤,不容易有正確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之下,「熟讀唐詩三百首」的老辦法自然就難於適用了。在這種情況之下,首先得養成一種鑒別好和壞、正和誤的能力,然後閱讀的時候才能判斷別人的文章哪地方可以取法,寫作的時候才能檢點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應該修正。


──摘自呂叔湘、朱德熙之《語法修辭講話》

(131115)
**

從「讀懂中國」到「學習中國」

上周,包括多國前政要和著名學者的「21世紀理事會」在北京開會*,胡鞍鋼說,這次會議的主題原本是「讀懂中國」,變成「向中國學習」。

美國資深投資人貝格魯恩(Nicolas Berggruen)在會上指出,中國政治體系至少有四點值得西方學習借鑑:一是中國政府能進行並落實長遠規劃;二是中國有「政府要以民為本做好自己工作」的文化傳統;三是有能力的人可被提升,而西方政客比的是受歡迎的能力;四是中國政府可先在內部形成共識,然後推動,而在西方,不同意見競爭激烈難達共識。

*按:21世紀理事會是國際著名智庫,被譽為「影子G20」,十一月一至三日在北京舉行三天會議,與會成員共40人,包括11位不同國家前政要以及各國著名學者和頂尖的企業家。

──摘自《明報》十一月九日對胡鞍鋼專訪
(131111)
**

對中國前途下注

不論是外國評論員,還是中國本土博客作者,都經常預言中國將陷入經濟和政治危機。中國領導人卻是滿懷自信。他們相信,中國當前超過7%的經濟年增長率至少能夠再保持十年。這就意味着中國經濟規模將翻番,而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這要看你怎麽判斷美國經濟增長潛力和未來匯率情況。
……
但過去三十年的事實應該讓諸如我這樣持懷疑態度的外國人稍感謙卑。二十多年來,外界屢屢預言中國經濟即將崩潰、中國政治體制快要瓦解。目前為止,中國政治領導人已經不斷證實懷疑論者是錯誤的。有鑒於此,如果誰還賭習近平改革計劃不會成功還真是「勇氣可嘉」。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131107)
**

不再看報紙

我從十年前就不再購買報紙了,這是因為報紙會採取排版的方式使報道的級別一目了然,從而迫使讀者減才自己的思考。試問,如果一篇大標題的報道和一篇小標題的報道放在一起,有誰還會去思考它們之間到底哪一個更重要呢?……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對你的生活和今後的人生來說,那些大標題的報道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不但是報紙,我現在連電視新聞也不看了,特別是NHK那些無聊透頂的新聞,我是絕對不看的。

──摘自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會》
(131106)
**

成功之弊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功可能與失敗一樣有害。企業非常成功的時候會不斷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這些「疾病」會侵害那些原本令企業成功的因素。例如,盈利極佳的企業往往會放任官僚主義像病毒一樣擴散。官僚主義不僅會增加運營成本,還會阻礙企業變革,最終令企業故步自封。
……
對於辦公室政治的危害可能有多大,揭露得最淋漓盡致的也許是微軟(Microsoft)前副總裁迪克•布拉斯(Dick Brass)2010年發表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描述了,原本可以比蘋果早10年推出平板電腦的微軟,如何在一場自相殘殺的鬥爭中扼殺了這一項目。當時,微軟其他已經存在的部門因為不願資源被分流而蓄意破壞了這次創新。

輕視顧客、官僚主義、辦公室政治、浪費性的多元化經營、管理人員的自我放縱和貪婪、監管上的自滿——成功帶來的諸多危害,意味着世上沒有企業能永遠保持卓越。
──摘自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盧克•約翰遜文章〈成功是企業的敵人>
(131105)
**

書法:中國文化的核心

書法顯然跟《易經》的濃縮化、符號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關係。我一個好朋友書法家、雕刻家、文學家、文學評論家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裡曾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這句話,就是因為書法把《易經》的精神具體化了,現實化了。

──摘自楊振寧之《〈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131101)
**

人人都在竊聽

法國前外交部長 Bernard Kouchner 在接受電台訪問時直話說直說:「坦白說,我們也竊聽,人人都在竊聽別人說話,可是我們沒有美國那樣的手段。這讓我們嫉妒。」
As Bernard Kouchner, the former foreign minister of France, bluntly noted in a radio interview: “Let’s be honest. We eavesdrop, too. Everyone is listening to everyone else. But we don’t have the same means as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makes us jealous.”
──摘自紀思道 (NICHOLAS D. KRISTOF)在《紐約時報》的專欄
(1301031)
**

簡約:中文的特點

比較不同語言就會發現每一種語言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介詞等等。漢語亦然。可是漢語的一大特點就是極少用介詞,例如不說「我的父親」而說「我父親」,不說「慢慢地跑」而說「慢慢跑」,把介詞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說中文是電報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確實是極美的文學。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發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詞表達出最多的意思。這種審美觀念應是《易經》的濃縮化、精簡化的延伸。
──摘自楊振寧之《〈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131030)
**

世界文化同質化?

經濟發展的趨向,是把不同社會推到一個共同發展方向上去,但是,這些社會並沒有互相靠攏,而是在各自傳統形成的平行軌道上前進。我們不相信現代化力量會在可見的將來形成同質的世界文化。
──威斯康辛大學教授Ronald Inglehart Wayne E. Baker 的《傳統價值觀之持續》論文

Economic development tends to push societies in a common direction, but rather than converging, they seem to move on parallel trajectories shaped by their cultural heritages.  We doubt that the forces of modernization will produce a homogenized world cultur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 from The Persistence of Traditional Values, by Ronald Inglehart & Wayne E. Baker
 (131028)
**

中道

「和諧中道」與「和而不同」也是重要的中國理念。中國古書《周易》中最早提出了「中道」概念,而「和諧」由「中道」觀念衍生而來。「和諧中道不是消極的妥協,而是有原則地「求大同、存小異」,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這種理念使中國避免了歐洲上千年的連綿不斷的宗教戰爭,這些戰爭曾幾乎把西方文明毀於一旦。
──摘自張維為之《中國震撼》
(131028)
**

中國智慧的源頭

作為一種智慧,一定有個源頭。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
……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一個「和」字。
──摘自余敦康之《〈周易〉的決策智慧》
(131027)
**

文明多樣化

隨着全球經濟的發展,我們所看到的不是以西方文化普遍化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與日俱增的一致性,而是文明多樣性的延續。這種延續是通過積極地重新創造和重新吸納非西方文明模式而得以實現的……經濟發展傾向於將不同的社會推到一個共同的方向上去,但是,這些社會並沒有互相靠攏,而是行進在各自傳統形式的平行軌道上。
 ── R. Inglehart W. E. Baker 之世界價值觀的調查(二零零零年發表)
 (131025)
**

宗教人造

對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認真地用科學方法加以探討,則會發現它的教義與儀規都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都有其產生根源,都是人製造成的,都是破綻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簡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則信仰越淡薄。如果一個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種宗教,這件事情本身就說明,他的研究不實事求是,不夠深入,自欺欺人。佛教當然也是如此。
──摘自季羡林《佛教十五題》之〈我和佛教研究(代序)
(131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