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隔山買筆試筆記

上淘寶買了兩種價格中檔的毛筆,一試用,有點失望。

多年來對毛筆的品質很失信心,想買到得心應手而經久耐用的毛筆,真不容易。

要得心應手,又經久耐用,要求可能太高了。毛筆的筆頭以不同獸毛製作,不斷在紙上書寫磨擦,毛必損耗,特別是尖細的筆鋒,一段時間後就會由尖而鈍,變為禿筆。鋒既禿,就不能寫出鋒利的出鋒筆劃,譬如隸書的燕尾,或行書的牽絲。寫筆筆圓鈍的篆書則是可以的。

好的毛筆講究尖、平、圓、健,前二者尤其重要。新筆到手,用水軟化筆頭,筆好不好已大概看得出來。筆要尖看似簡單,其實是筆頭製作經過多種工序後,不同長短、粗幼獸毛一層一層壘迭而形,工藝不細緻,鋒就不順不利。

用手指把筆頭近筆鋒處輕輕壓開,好筆的筆毛齊平,分布均勻;向光一照,由下到上漸次透明。

買來的兩款筆,在這程序上就有點令人失望了。再蘸墨試用,果然未如期望的好。

買毛筆很難。你去到筆莊,毛筆的筆頭都經過處理,如人的頭髮給 gel 得一絲不苟。你可不能用水把筆化開來檢驗,於是只好凭價錢判斷。

上世紀九十年代,獲一位新聞界朋友送我幾管湖筆,那是他率團到江蘇訪問是從江蘇省領導人得來的禮物,包裝華貴。江蘇湖州素來以製筆知名,供省領導人作為禮物的湖筆按道理定是好筆吧。

陶弘景詩:山中何所有,嶺上白雲多。只可自怡悅,
不堪持贈君。
結果很失望,只寫幾回,筆就開叉了。

後來讀到一篇關於湖州製筆業沒落的長篇報道,才知道湖州這品牌已不可恃。報道說,湖筆仍有生產,而高檔的主要出口到日本。日本毛筆據說品質很好,有畫家朋友必用日本毛筆。在網上可見,大楷兼毫筆,一管要四五百元,還不是最高檔的。我卻懷疑,日本毛筆是不是真的日本製造。日本米都有由東北大米冒充的呢。

我沒有從淘寶買過毛筆,抱着嘗試心態,一再比較後,選了兩種中檔的。一種掛上某非遺製筆大師的名堂,說是寫歐體的專用兼毫筆,大中小楷三筆套裝, 318 元(人民幣);另一是某文具專營店的三筆套裝,據說是十大品牌毛筆之一,176 元。一下單,還有折扣。

結果是,標榜「大師手作」的還不如較廉價的一種。這是整個製筆業沒落的一個小小折射。

如今製筆業問題很多。如材料價高,利潤微薄;一斤上好羊毛至少要幾百元,據說最多只能做出20枝筆。又如製作毛筆工作艱苦,收入與負出不成正比,年輕人少入行,後繼乏人。再如學習傳統工藝時沒有很好地體會、吃透,以致一些重要的環節和細節丟掉,使工藝失傳、失真。

很多傳統工藝都有同樣的問題,不獨毛筆如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高境界則是,器不利而工自善,如楊過以玄鐵劍稱雄江湖。有書者以抹布寫大字,一樣游刃有餘。以此為目標下功夫吧。

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從「有型有款」到「得戚」

「有型有款」四字隨着發哥北上
內地改革開放之初,港式粵語詞一度大舉北上,很多用語隨着香港粵語流行曲和影視片浸透到一般民眾口中和文人筆下。這股熱潮到九十年代後期迅速冷卻,可是仍會在內地文章中冷不提防踫上港語熟詞熟語,異樣中有點驚喜。

這在一般網民的上傳文字中多見,但也會出現在較嚴肅的寫作中。譬如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在訪問莫斯科後的《俄羅斯的階級與革命還會回來嗎?》一文中說:「再看看商場裡的顧客,他們大多是金髮碧眼的俄羅斯人,身材高挑有款有型,偉岸的男子挺拔冷峻,窈窕淑女婀娜多姿。」

「有款有型」顯然是港式粵詞「有型有款」的變體,指男女服飾打扮趨時得體。據網上搜尋,二者都未見有辭典收入。

又如有「央視國際銳評」說:「一邊是疫情形勢十萬火急,一邊卻在不斷地『甩鍋』推脫責任,美國一些政客的表現,可謂當前疫情防控的『攪屎棍』。」

懶「得戚」的出土「蹀躞帶」
「攪屎棍」一語,港人都熟知,主要見於口語。恕我孤陋寡聞,在標準漢語的文字中似乎沒有見過,可是已收入到百度百科,但不見於台灣的國語教育部辭典。據百度百科,這原本是農民攪動茅糞作肥的棍子,後來引申為搬弄是非、喜歡興風作浪的人。粵詞的攪屎棍是農耕社會用語的遺傳,還是源自香港幾十年前的「倒夜香」(清洗馬桶)就不可知了。也難確定這是北上粵詞。

粵語的一個特點是「生猛」,粵詞可能因而有鯰魚效應,使各地一些舊詞煥發出新生命。

例如有文章標題曰:「85後北京姑娘,斬獲被日本壟斷30多年的獎項,成中國第一人。」「斬獲」也是粵人的日常熟語,似乎也不多見於現代標準漢語。可是一查才知道,二字源遠流長,「古典」得很: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有云:「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
──《漢書.武帝紀》:「去病與左賢王戰,斬獲首虜七萬餘級,封狼居胥山乃還。兩軍士死者數万人。」
所記都是二千餘年前之事。

一再讀到「得瑟」一詞。我從上文下理去猜,懷疑即粵詞「得戚」。百度一下,可以找到:得瑟「意思是指獲得不值一提的成就或做成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一般帶有貶義或者調侃之意,有時也表示嚴厲的訓斥」。這與「得戚」的意思別無二致。它作為方言詞語已收錄於《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

原來山東、吳語都有發音相近、意思也相近的詞。東北方言也有,可能是人們闖關東時帶去的。再往前溯源,二字可能從「蹀躞」(普dié xiè,粵dip6sip3,讀如「諜攝」)音轉而來。「蹀躞」是古語,有多義,其一是隋唐時期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的名稱,也稱「蹀躞帶」。據二零一三年揚州出土的隋煬帝墓葬中已有實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時即已有蹀躞。

據百度,蹀躞帶有很強的收納功能,可以懸掛水壺、錢包、扇子、香囊、刀、劍、樂器、箭袋、筆、墨、紙、硯……等等可以想得到的東西。多為皮質與金屬材質,佩戴在腰帶外側。古代浪跡江湖的武者並不是把酒壺笛子和劍全塞在腰帶裡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於腰間。

用粵語說,這打扮未必「有型有款」,但很「得戚」。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疫情發展第幾波?

香港最新疫情圖

香港疫情進入了第三波,至今沒有看到能迅速遏止,着實令人憂心。放眼世界,情況一樣。在全球化的世界,誰也不能獨善其身。即使是最早爆發又最早控制住疫情的中國內地,也未能徹底消除病毒,零星本地病例不斷發生,北京、新疆都出現小規模疫情反彈。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得其利,亦得其弊。第二波主要是輸入病例,來自大量回港避疫者。第三波主要是本土爆發,遍地開花,可是研究發現毒株主要源頭是菲律賓和哈薩克。

對於 SARS-CoV-2 新冠病毒,科學家之所知看來仍然非常有限。回過頭去看,專家們當初很多預見落空了。沒有人預見到如今的疫情猖獗:全球近一千七百萬人染病,每日新增二十幾萬人確診,全球近六十六萬人死亡;世界的疫情曲線升勢至今看不到放緩跡象。病例數高踞第二第三位的巴西和印度兩個人口億量級大國,日增病例曲線還在向上急竄。

一個「亮點」可能是,福奇的擔憂 ── 美國每日新增病例可能突破十萬 ── 暫時未見出現。據JHU 的數據,美國的日增病例數字在七月十六日達到七萬七千餘之後,上周雖然仍有兩天突破七萬,但沒有創出高峰。且看走勢會不會緩和下去。

一天七萬實在嚇人。疫情仍在湖北武漢肆虐時,中國人每天看着數字上升,心驚肉跳。可是現在美國一天就幾乎等於中國的病例總數(約八萬七千)了。

世界各大洲疫情發展(ECDC 製作)
香港的數字(最新為 2 885 例確診,23 例死亡),拿到全國各省市去對比,竟然拿到了除湖北以外的第一名,而且大幅拋離第二位的廣東( 1674 例確診,8 例死亡)。香港數字急升主要發生在第二第三波。

對於怎麼為一波疫情,缺乏嚴格的定義;大抵是數字回落後的又一次爆發,但回落幅度多少後算一波,則沒有準則。美國的曲線看似放緩了然後急劇回升,有人說出現了第二波,福奇卻說第一波還未過去呢。的確,回落三分之一都不到,特朗普就嚷着要重啟經濟了,於是迎來急遽反彈。

很多疫情嚴峻國家都還在第一波中掙扎,未看到回落的拐點,如巴西、印度、南非、阿根廷、墨西哥、菲律賓等。疫情從高峰緩緩下降的不少,如俄羅斯、智利、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加拿大等。但其中不少仍然每天出現數字可觀的病例,例如法國這個星期一(七月二十七日)新增二千六百餘例,加拿大近日每天有三百到七百例。

也有出現明顯第二波反撲的。日本自四月中創下日增七百餘例的高峰後,五月中回落到雙位數,但到六月下旬再急速上升,近日一再日增近千例,情況之嚴峻甚於第一波。

日本人口過億,與香港不在同一個量級。最可與香港比較的是新加坡(人口三百餘萬)和以色列(人口八百餘萬)。

新加坡的最新數字是51 197例確診,27 例死亡;在疫情最高峰,日增一千四百餘例。日增數在這個月初回落到百餘例之後,疫情輕微反彈,日前一天增加 513 例。以色列有66 293 確診病例,486 例死亡。五月有一段時間,日增病例曾控制在個位數;嗣後卻爆發更兇猛的第二波,昨天(七月二十八日)新增病例多達二千三百餘宗。

政府抗疫之難,是要同時面對兩條戰條,要不斷在防疫抗病與經濟民生之間取得平衡。誰都沒有預見未來的水晶球,即使專家也沒有。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不斷總結經驗,見招拆招。民眾當然可以對之指手劃腳,正如對大廚菜式亦大可月旦品評 ── 但你的廚藝就高過大廚?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晚霞如火,維港生輝


香港近日都吹乾淨清新的偏南風,能見度極高。看看天文台數據,西灣河、赤鱲角的能見度今日成日幾乎都是爆燈的 50 公里。這時,如果日落時雲的數量和高度配合,就會有非常可觀的滿天紅霞。日落後半小時內的景色最靚,今天的日落時間是七點零七分。
今晚又見紅霞滿天,可以拍出靚相,如果有地上景物配合作前景就更好,例如維港兩岸的山影、樓房、彩燈。

燈光都是日落之後才次第亮起的。這就有矛盾,紅霞最艷麗時,燈火零落,兩岸景物籠罩在黑暗中,有如剪影。從我的位置看出去,東區走廊路燈未亮,只見一抹灰色。即使路燈亮起來了,還要待周圍暗淡下來,燈光效果才顯現。

太陽落下已十幾二十分鐘,東區走廊已被裝點成環繞着維港的金玉帶,只是天上朵朵紅霞已褪色不少。可幸是更高的天空,仍然一片靛藍,深沉如海。

於是,上下幻彩紛呈,繽紛可觀。

這樣的景色,是以天作屏幕、以地作舞台的呈獻,很多地方抬頭可見,即使在鬧市,只要往朝西的馬路望過去,也會霞光耀眼。特殊的樓房車影前景可能有助構成獨特景象。這時掏出手機來,就能拍出靚相。可惜行人多亟亟於途,頭上美景就被辜負了。

疫情讓港人都抑郁難申。謹慎防疫很必要,欣賞一下美好的東西,懷抱舒展,不亦有助增強免疫力乎?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維港夏夜,又見反曙暮輝

日落或日出時,太陽有時會從地線下透過雲隙射出一條條光柱。這時的光柱投影到天幕上會變成了圓弧,延長線會在天空的另一端重新交匯於一點,是為反曙暮輝。這與雲隙光的光柱不同。夏天時維港常出現反曙暮輝,這是七月二十一日傍晚七明二十一分拍攝的。很巧,7.21 加 7.21。

反曙暮輝不常見,亦不罕見,今晚就見不到,但藍色的天幕上潻上了一鉤初四的新月。

南海吹來的風把維港空氣滌蕩一新,能見度很高,燈火都晶瑩透亮。

能把人世間的種種病毒也一掃而空嗎?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疫情催生種種新常態

口罩已從負面標誌變新時尚
疫情未見窮期,而且出現新反覆,從全球到本地都一樣。另一方面,各地都在努力通過「新常態」重建社會活力,大至全球政經,小至生活習慣。

疫情初爆發時,專家和個人都以為,新冠病毒和沙士病毒一樣,會隨着北半球天氣熱了如特朗普說的「神奇地消失」。半年下來,事情一百八十度改觀了。今天讀到一個報道: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預測:無論是否能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會陪伴人類到二零二五年。這篇早在四月發表的文章現在看來更有說服力了。四月初,全球病例還未滿一百萬;如今,單是美國就有三百四十幾萬,全球一千三百多萬。

新常態,英語是 new norm 或 new normal,是事物是非準則的一部分。疫情後,不少事物之是與非逆轉了。實事求是的話,各國在疫情中交出的考卷讓各國治國理政能力之優劣高下有目共睹,非常直觀,因為有量化的數字。

歐洲疾病防護與控制中心(ECDC)有各國數據的榜單。榜單按確疹病例多少排序,美國、巴西、印度領先,一目了然。每十萬人口的死亡數不按高低排序,得小心看。死亡率最高的是聖馬力諾。這微型國家家是意大利包圍的國中國,位於佛羅倫斯以東不遠處,只有三萬餘人口,資源有限,714 個病例,死了42 人。按十萬人計算,死亡數高達121.91。

還可見比利時高達 85.43;英國 76.26,西班牙 60.52,都在全球遙遙領先。法國 44.81,美國 41,21 亦耀眼。找到中國(連港澳)的數字,僅為 0.32,對比真大,真箇是「沒有對比,沒有傷害。」

對歐美「先進」國家,真要另眼相看了。過去的所謂「先進」,指的不僅是經濟、科技、民生,還包括自由、民主、人權等抽象而難以量化的東西,可是疫情殘酷地通過人命把抽象具象化了。

疫情大流行讓所有國家都面對人命與經濟何者為先的兩難抉擇。歐美國家民選政府全無例外都把經濟置於人命之上。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亞當斯密經濟學院」教授Ronald MacDonald在名為《後大流行新常態》(THE POST PANDEMIC NEW NORMAL)論文中卻就英國疫後社會經濟政策方向指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危機一旦過去,人們會把健康、民生福旨等社會價值置於經濟發展之上。」

不少地方的疫情正在反彈,但如何建立疫後新常態已成為當務之急,所有人都要適應揮之不去的各種限制。

一定的社會隔離看來會長期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會減少。有人預測,一些地方傳承百年千年的傳統扎堆習俗可能要徹底消失。現代消費服務、交通旅遊、體育比賽難免受抑制,連醫療、教育也受到考驗。居家辦公會成為潮流,例如日本富士通計劃在未來三年將辦公室縮小一半。日本在這方面其實較落後,只有13.3%企業有員工居家工作,而英國已增至近四成,美國更達八成五。

日本在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的基礎上,已提出了多達幾十條「新生活方式」,衍生出網上聚餐等新社交。這看來古怪,但很可能成為越來越為人接受的新常態,反正很多人都已對着手機下飯。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疫苗爭議:口罩爭議之後的新爭議

一名薩摩亞兒童在接種麻疹疫苗
夏威夷與新西蘭之間有個島國叫薩摩亞(Samoa),人口不到20 萬人。人口稀少而又孤懸太平洋中,與外部世界往來不多,要對付某種傳染病,例如麻疫,借有效疫苗之助,應當不難,甚至可以完全消滅之。

可是,問題出現了。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年齡為一至五歲,傳染性很強。麻疹易感者與麻疹患者密切接觸,發病率可高達95%以上。在未應用麻疹疫苗之前,每隔幾年大流行一次,發病率及病死率佔兒童傳染病首位。

疫苗自六十年代開發成功,情況才大為改善,但一九八零年全球仍有260萬人死於麻疹。二零一四年,死亡人數下降到7.3萬。二零一七年,全球約85%兒童接種了疫苗。

如今,麻疹的死亡率為 1.46%,比一些地方的新冠肺炎死亡率還高。例如香港最新確診數為 1365 例,死亡七例,據此的死亡率僅為0.5%。

可是,麻疹近年一再發生疫情反彈,去年尤其巨大,薩摩亞疫情是一例。

二零一九年十月十六日,薩摩亞衛生部宣布國家進入麻疫流行緊急狀態。十二月二十三日,患病人數超過 5500人,八十多人死亡,大部分在四歲以下。對一個人口只比香港灣仔區稍多的國家來說,這是沉重的打擊。據世衛組織,薩摩亞早在二零一三年已為九成嬰兒接種了麻疹疫苗,但為什麼仍有那麼多人受麻疹病毒感染?

這是全球性「疹苗遲疑」(Vaccine hesitancy)風潮的現象之一。所謂「遲疑」說白了是懷疑,甚至以陰謀論看待各種疫苗。有人以「科學」理由反對,認為疹苗不夠安全,謠傳會引致自閉症;又有不同宗教的人以不合教規例而拒絕接種,例如指稱疫苗源自某種動物。薩摩亞的麻疹疫苗接種也因此遇到巨大阻力,繼而受到病魔的懲罰。

不少國家推廣疫苗接種的努力受到挫折,以致世衛把「疫苗遲疑」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受威脅的包括不少發達國家,從歐洲到美國。香港也有不少跟風者。

上世紀六十年 ,美國每年有上百萬人感染麻疹。廣泛接種疫苗後,二零零零年的感染率下降到每百萬人一例,於是宣布消滅了麻疹。從二零零一年到二零一一年,只發現 911 個病例。可是此後的零星病例復增,到二零一九年,31 個州最少發現 1 241個病例,三分之二來自紐約。主要原因是家長拒絕讓子女接種疹苗。

新的問題來了。各國都在競相研製新冠病毒疫苗,最快可能年底就推出,全球都在期待。到苗出來,「疫苗遲疑」派將會怎麼反應,會掀起什麼風波?

美國「抗疫隊長」福奇日前己警示,認為就算市面上有足夠的平價疫苗可供接種,美國也不能因此達到「群體免疫」,因為有很大比例的美國人反科學、反疫苗。

麻疹疫苗被稱為「最成功的疫苗」,有效率高達 97%-98%。萬眾期待的新冠疫苗呢?福奇預計,美國即將進入臨床的疫苗的有效率只有 70%-75%。

可以推斷,反新冠疫苗的聲音一定遠遠大於反麻疹疫苗的。在歐美,口罩爭議之後的下一個爭議,將是疫苗爭議。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美國:從理性勝到非理性對抗

美國從一七七六年宣布獨立起,建國 244 周年;七月六日,剛慶祝了國慶。在全球二百多個國家中,美國的歷史非常獨特,整個國家仿如從白紙上繪畫出來。歐洲移民跨海而至,面對的是一片所謂「處女地」,印第安原住民不過像地上有待清理的草莾。到了決心脫離歐洲原殖民國家而獨立,國家的制度、法律、行政司法組織,由一批精英分子按理想設計而成。「一張白紙,好繪最新最美的圖畫。」美國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理性的最佳產品。

這理性產品光彩耀目。十九世紀末,立國僅一百餘年,美國的經濟總產值已超越号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美國並未因此趾高氣揚,即使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嚐到了第一大國的甜頭,也沒有在鋒頭上壓倒英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成了廢墟,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上都無與倫比,霸王氣勢才全面呈現,權傾世界。

美國的勝利被視為理性主義的勝利,背後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民主自由政治制度的勝利。美國在全球贏得無數粉絲。

市場經濟與民主選舉都標榜理性,有關理論都建基於人的理性行為。市場經濟假設人的花錢、買賣行為必從個人利益出發,深思熟慮,充分理性。選民在選舉中投票,基於本身利益,會理性行使投票權。所以結果都一定合乎人民整體利益。亞當.斯密甚至認為市場有看不見的手在運作,讓市場始終最合理地運轉。民主選出的政治領袖則因而得到最大授權,可以為所欲為,富於成效。這樣的深信不疑,跡近迷信 ── 看不見的手何異於「上帝之手」?

可是事實證明,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可以不設底線。諾獎經濟學得主斯蒂格利茨說,美國因此已成為「1% 國家」。40年來,美國最富有的1%人群所佔的收入份額增加了一倍以上;最頂層的 0.1% 的人的份額更增加了四倍左右。這使最富有的1%的人坐擁全美40%以上的財富。

美國政經制度之不公平,在新冠疫情以來約半年的社會動盪中暴露無遺。美式民主模式是「歷史的終結」之說,連美國政治學家福山自己也不好意思再提了。

關鍵在於錯誤認識人的理性。讓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建基於人的理性之上,與在浮沙上起高樓無異。

行為經濟學是新興學科,是行為心理學與經濟學的跨界研究,其中一個研究重點是人的非理性行為;研究主要通過實驗進行,而不只是空對空的推論。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Dan Ariely 的 Predictably Irrational (《可預測的非理性》)一書有大量實驗事例,有趣而有說服力。一個中文譯本名為《怪誕行為學》,其實所謂怪誕的行為正好是正常的。

譬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以為金融業為了自身利益會保護自己的股東,二零零金融海嘯卻未如他設想地遽然爆發,讓他對華爾街中人的非理性行為「震驚」。

從歐美特別是美國近期的表現可以見到,世界進入了一個非理性對抗的周期。美國的疫情惡化到一天增加近七萬例,卻正式退出世衛組織了,拒絕與全世界一起共同抗疫。

以五百萬言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知名的孫皓暉最近發表二萬五千字長文《危機與希望:非理性對抗時代的來臨》,闡述了美國的內在挑戰,和資本主義文明認知能力的衰退,非常可讀。

244 年,幾乎是美國歷史的全部,對中國而言則只相當於一個朝代的周期。中國朝代更替都帶來制度更新的契機。對美國而言,這並無先例,目前看不到在憲法嚴格規限下可以怎樣進行制度更新。美國先賢的理性,已成為是美國人今天的桎梏。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人畜共病難免,香港人卻有賺

前日星期天,約了朋友到一家俱樂部的中式酒樓午膳。這地方鬧中取靜,雖屬私人會所,但非正式地對外開放,平時人流不旺,近一年來就更清靜。我們斯斯然,以為一樣可以隨時人座,誰料竟然要「等位」,並獲告知「可能要等好耐」。

幸好,下一層的西餐廳客人不多,有更舒適的「社交距離」。於是移船就磡。

昨天,特區政府給所有合資格市民頒發的一萬元已撥進不少人的帳戶。報道說不些人為之雀躍,食肆的生意已即時受惠云。

香港雖然一再發現零星的本土新冠病例,但防疫措施已逐步放寬,人們像從冬眠中復蘇的動物一樣,陸逐從窩裹鑽出,探索着既熟悉又有點陌生的環境。人們還是謹慎的,都戴上口罩,儘管街上素面朝天的已多起來了。

從全球去看,香港是抗疫優等生,比我們差很多的劣等生比比皆是。全球疫情可以簡單地以東經 90⁰ 劃分,大致是印度以東地區日趨緩和,印度起往西仍多嚴竣,有些地方甚至「水深火熱」。特朗普的粉絲、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一直「佛系」地淡化疫情,如今自稱出現新冠肺炎徵狀了,發燒38°C,正在服用特朗普推薦的羥氯喹。巴西上周的每日增長病例,用麻將術語是「叫二四萬」,最高的一天達四萬八千例。

這樣嚴峻的情況遠非年初疫情初起時可以預料,但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則不讓人意外。聯合國環境計劃與國際牲畜研究院(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and the 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剛發表報告指出,新冠病毒肆虐是人類對動物蛋白質需求急增、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加上氣候變化之下,人畜共患疾病(zoonotic diseases)擴散的結果。人類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人畜共患病只會持續增加。

人畜(禽)共患疾病自從人類文明開始就存在,新冠疫情之前,就一年有二百萬人因而致死。相關傳染病最常見的有幾十種,近年駭人聽聞的愛滋病病毒來自大猩猩,伊波拉病毒可以追蹤到蝙蝠等,已接連爆發的冠狀病毒疫病 SARS、MERS和如今的新冠肺炎都與野生動物有關,禽流感、豬流感、瘋牛症、鼠疫(黑死病)的源頭不言自明。

一般認為,這是人的活動範擴張,介入、破壞野生動物環境造成的。從另一角度看,又是人日益向城市聚居的後果。35年前,全球城市人口只佔 35%;如今達到 55%。城市每日製造大量剩餘食物,和刻意營造的綠色空間,吸引野生動物和禽鳥到來,增加了互相感染的可能。

人口增加和社會日益富裕之下,人類對肉食的需求不斷擴大,肉類生產 50 年來增加了 260%。人類傳染病,有 25% 與糧食生產所需的人工堤壩、灌溉系統、工廠式農場有關。發達的交通則是傳染病的最佳助攻手。

有一個數字很有趣。聯合國的報告估計,新冠病毒兩年內會在全球造成九萬億(9,000,000,000,000)美元的損失,以全球 78 億人計算,每人損失 1,153.85 美元,正合9,000港元。特區政府給市民派錢10,000元,比這還多一千元。如此算來,港人有賺了,不妨放心消費。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疫情一個明顯規律

美國傳染病專家「防疫隊長」福奇日前在國會聽證會預言,美國的新冠感染病例可能達到每日新增十萬。從JHU的疫情圖表看來,這大有根據。

從美國的每日新增病例柱狀圖可以見到,本來趨緩的疫情自六月初以來一路攀升。每周的圖形像波浪,浪谷在周日,浪峰在周五,這相信與工作人員的工作周期有關。六月初的一周峰值是二萬餘,以後每周上升一萬多。昨天增加 5.3 萬,但不該是本周的峰值。如果趨勢不變,福奇的預言可能在七月底就出
現。

福奇認為美國正在「走向錯誤的方向」。看來,特朗的政府無意也無法改變這方向。

美國疫情大幅反彈出現在經濟活動「解封」和 BLM 抗議運動之後。六月三十日,八個州報告了新確診病例的單日新高。據路透社統計,美國六月的確診病例增加了46%,死亡病例增加了21%;全美有14個州的確診病例增加超過一倍,包括加州、佛州和得州等人口大州。可以告慰的是曾為「重災區」的紐約州六月只新增6%病例,全美最低。

難怪比爾·蓋茨批評說,全球和美國的疫情比他預期的更「黯淡」,美國的表現「令人尷尬」。 由於「沒有美國的領導,全球很難齊心協力做出反應。美國的失職,直接導致了巴西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遭到了病毒的嚴重影響。」

據最新數據,全球病例已達10,667,217,死亡 515, 646 人。全球疫情在美國與拉丁美洲失控的牽制下,未見到放緩跡象 ── 除了亞洲和歐洲局部地區。

近半年的疫情發展呈現了一個明顯的規律:疫情控制與口罩的普及使用率成正比。全民戴口罩可能是疫苗出現前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抗疫措施。

歐美有關該不該戴口罩的爭議至今未平息。不過科研的論斷出來了。據加拿大 Global News 報道,美、加學者分析研究了198個國家和地區的新冠病毒死亡數據,發現一個地方的口罩佩戴率越高,死亡率就越低。

研究人員調查各種潛在的影響因子後,發現公眾戴口罩越早、越久,死亡率越低;死亡率不是下降幾個百分點,而是「成百倍地下降」。研究者之一,來自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 Christopher Leffler 指出,死亡率低的國家大多數在東亞,尤其是韓國和日本。再諸如越南和柬埔寨,他們很早就普及口罩,因此新冠死亡率也很低。

歐洲的亮點是斯洛伐克和捷克。據歐洲疫控中心數據,以下是歐洲幾個疫情「大國」的每十萬人病例及死亡人數:
英國:470.2, 65.8
比利時:535.5, 85.4
西班牙:533.5, 60.7

捷克三月十八日成為歐洲第一個強制要求戴口罩的國家,斯洛伐克三月二十五日跟隨。兩國交出這樣的成績表:
捷克:112.5, 3.3
斯勒伐克:30.6, 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