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信筆留情32:國際視野

XX:

很同意你關於香港傳媒──準確一點說應當是中文傳媒──上國際新聞報道的觀察,香港的傳媒的確太不重視國際新聞報道了,這同香港作為國際都市的地位非常不相稱。

不錯,香港是國際都市,這可以從很多方面得到印證。相對於內地的城市,相對其他國家的一些城市,外國人來到香港,會得到更多方便,更加自如。這裡的飲食、語言、交通、娛樂、資訊、買賣等等,對外來者都百般便利。香港人經常以具有國際眼光自詡,大概香港的環境使他們容易覺得,香港既然是國際社會的一部分,個人又會點英語,工作或許與外國沾上邊,閑時還看看「西片」,有國際眼光不是自然而然的嗎?

可是,香港的報章與免費的電視、電台,不反映這樣的事實。一致的是,國際新聞聊備一格,所佔的篇幅、時間都非常有限。即使一些並不以草根階層為對象的報紙,也非常吝嗇國際新聞的篇幅;如果不是發生了非常重大的新聞(通常是負面的),國際新聞不會放上A手紙。當然,也不能絕對化,A手紙也常常會花重要篇幅去登外地消息的,但那多半是稀奇古怪的花邊新聞。這等於宴會上把甜品當作大菜了。電視、電台就不必說,一般情況下,整天的各個新聞報道時段的國際新聞報道加起來不會超過三十分鐘。

一名當過記者的香港議員曾譏諷亞洲電視快變成中央電視台了,這話足證此人之無知,也太抬舉亞洲電視了。以節目的多元化、視野、人才、素質各方面來說,香港有個中央電視台這樣的電視台才真是港人之福呢。

對於香港報章庸俗化,香港的傳媒人有一個很大的擋箭牌,就是報紙也是商品,現在是所謂「商人辦報」的時代,讀者愛看什麼我們供應什麼。這真的悲哀。即使在西方,有江湖地位的大報,儘管老闆是從商人的角度去經營,掌管編輯部是絕對不會是商人,而是有良知的文化人。兩者的分別,是有沒有本事和勇氣去引領讀者。讀者的口味一定要知道,但讀者的口味是有限的。一個大廚如果不能煮出超越顧客口味的菜色,讓顧客得到意想不到滿足,會是個好的大廚嗎?以讀者的味作擋箭牌,不過是無能的辯解。

李歐梵曾在報章專欄中抱怨,在有七百萬人、號稱國際大都市的香港,中文報紙的國際新聞版竟然只佔不到兩頁,其中還包括不少花邊新聞;而且中文報章的文章看後毫無印象,「學不到嘢」。他於是只好去看英文的《國際先驅論壇報》、《金融時報》。

我大有同感,要學到新知,要引起思考,要擴闊視野,香港的中文報報章太令人失望了。

英國學者、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到晚年仍然記住中學校長常常對他說的一句話:「要以廣闊的視野思考問題。」李約瑟說,「中國科技史」這一研究課題就是這種思考方法的最好實例。我也做過國際新聞的工作,這工作的最大收穫,是擴闊了我的視野;至於以這樣的視野去思考問題,我仍然在學習。

你仍在做這方面的工作,視野應該比我更廣闊。祝你的思考有更大的收穫。

雪樺
2006/08/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