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一分為三」的公式

「一分為二」是人們都熟悉的,它明快簡潔,可是也易使思維習慣僵化,以至形成難以調和的矛盾對立。「一分為三」來自中國古老傳統,反而不為人認識,甚至一度被視為異端了。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與明月相對成二,影子是第三者,無李白則無影,無明月亦無影。影卻是雖虛而能見。更多現象中的「影」則虛而不見,人們眼中能見的盡是對立的兩面,非黑即白,非彼即彼,非優即劣,非對即錯……。

類似的「影」之是否存在和應該怎麼看待,着實使人困擾,連亞里士多德也不能倖免。他認為中道是德性,以過度與不及為惡,並努力給各種中道一個名字,譬如魯莽與怯懦之間是勇敢。對立通常是質的對立,而由量形成。譬如魯莽與怯懦都關乎自信,自信爆棚就是魯莽,自信太小就怯懦了。可是中道常常「無名」,使亞里士多德尷尬。

兩端與「中」常以左中右姿態出現,卻是不應被視為線性的展現,三者其實呈三角形,而「中」的維度不同於左右,用龐樸的話說:「中是絕對者,左與右皆因它而起,以它為准;它自己則或拒左右而在其間,或納左右而成其全,或超左右而臨其上,或容左右而見其公。」他指出:「中」其實有四種形態:A而B,A而不A (B而不B),亦A亦B,不A不B。

「中」或「三」不一定只有一種形態,三其實就是多,就如氣候冷熱之間分四季,顏色黑白之間有七色。昨天是冬至,至就是盡頭,由冬至到夏至這兩端之間,冷暖多變。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體現為萬物。                                                                                                                                                                                                                                               龐樸認為,中國式的思維方法不是一分為二的。一分為二只是它思維過程的一個階段。與分析相對的是綜合,中國哲學並不主張用綜合去取代分析,而是把綜合與分析「綜合」起來,此之謂整體思維。人與天相分相對,有天人合一。中國哲學也不用天人合一來排斥天人相分,而是把合一與相分「合一」,這才是天人之學。馬王堆古墓帛書《易經》以益卦而不是既濟卦為最後的第64卦,饒宗頤教授受此啟發而提出「天人互益」觀點,也是把合一與相分「合一」的觀點。

「一分為二」並不錯,常見的錯是不知道接着還要「合二為一」。這個合成的一,已是新一。在儒家,叫做「執兩用中」;在道家,叫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或者叫做「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龐樸在七十年末、「文革」還未結束之時,就提出「一分為三」的觀點,並為中庸「平議」。這有政治風險,幸好後來毛選第五卷出版,其中為中庸說了幾句好話,龐樸因而避了一刦。他後來就「一分為三」寫過不少文章,出版了《淺說一分為三》、《一分為三論》等書。

在龐樸之前,有張新吾的《三極論》出版,我不久前在深圳中央書城找尋龐樸的書不獲,卻意外地買得《三極論》。張新吾是實業家,民國時期是「火柴大王」,而又醉心國學,特別是易學。他認為:太極與兩儀合體,謂之三極;所謂中庸,乃三極單個運用之道;而中庸之說源自伏義,因而中庸在前,易道在後,易道是從中庸進化而成。他並因為「中」容易被簡單化為中間的中,而提倡把中庸正名為庸道。他提出:「易尚中道,此所謂中,不是中間路線,而是謂中含有陰陽,能把陰陽勻配於物,使得合度,所以,也是執兩用中之義。」

 他把「執兩用中」列為「三極運用的公式」。這也可說是「一分為三」的公式。

(「一分為三」之三,完)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參」字之深義與智慧

金文的「參」字
「參」是對中文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的字,構詞很多,參觀、參加、參閱、參與、參考、參照、參悟、參謀、參議……等等。翻開《詞源》,「參」字之下有79個詞條,其中很多只見於古人之書,如今已少用或不用了,如參貳、參伍、參綜、參錯等等。可知,認識「參」字,不等於了解「參」字在中華傳統智慧中之真義。

已故哲學家龐樸對「參」字有深入研究,他關於一分為三的理論與「參」字的研究有關。閱讀他的文章,才知道我們把「參」字掛在嘴邊,說參觀、參加等等,實際上都白說了。

「參」本來是星座名,在金文(鐘鼎文)中已出現,「象參宿三星在人頭上,光芒下射之形」,西方稱這星座為獵戶座。由於下面的三撇,「參」字後來被借用作「三」,引申用義很多。它被借用作會計體,再簡化為「叄」。

它可以是整數的「三」,又可以貶值作「三分之一」,或增值作「三倍之」。「參」還常常用作「第三」、「並列而三」、「鼎足而三」解,表現的常常是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如《禮記》所載:「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名參天地」、「與天地參光」等語,說的也是大德之人與天地鼎立,與日月齊光。龐樸說:「這個『參』,真正成了大寫的『三』。」

這個「三」依存於「二」,但往往高於「二」,可能是虛擬的。《管子》有言:「上惠其道,下敦其業,上下相希(睎),若望參表,則邪者可知矣。」說的是君臣各盡本分而相望,就可以看到「參表」,邪者難以遁形。「表」是華表、儀表的「表」, 君臣是為兩表,而「參表」隱存其中。這第三者的「參表」就如「堯舜參牟(眸)子」之第三眼,即兩眼所見影象合成的立體影象,或者是隱而不見的慧眼,也如「(兩耳)兼聽則明」之「明」。

「參」字的構詞中的「參驗」、「參貳」很有意思,其中的「貳」是事物中的對立面,兩詞的意思都是說要從事物中對立面的比較、衡量中,得出「三」來。「以相參驗」、「參貳經傳」、「參貳國政」都是這個意思,關鍵是「參之」而一分為三。若不見「貳」也要設法找出「貳」來,以期從正反之中得出「合」的「三」來。相關構詞中的「參」都用作動詞,這樣的「參」會帶來質變,而雙字構詞後面的字如「參加」中的「加」,只會帶來量變,或物理變化。

齊國大夫晏晏有這樣的名言:「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這是善意的作對,故意就上方的旨意提出反面意見,以期得決策周全,「參之」而得「三」。

這樣綜合得出的「三」,在日常生活中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中都可以感受到。飲食之美味、圖畫之美觀、音樂之美妙等等,無不是「參和」的結果。

很可惜,時人口裡說「參」的多而知其中「參之」之義的少,熱衷於二元對立的多而知道應致力於從二生三的少。

(「一分為三」之二)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雞三足、人三眼的大智慧

第二次創作的發明家富蘭克林畫像
春秋戰時代的詭辨家提出過一個命題:「雞三足」。即雞有三只腳。這是小孩子也會反駁的,因為誰都知道禽鳥都只有兩只腳,人也只有兩只腳。

春秋戰國時,知識分子思想非常活躍,有很多「出軌」的思想言論,其至者稱為察士、辨者、名家、形名之家。最出名的辨題可能是「白馬非馬」,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白馬是專稱,專指白色的馬,而馬是統稱,所有顏色的馬和加起來統稱為馬,所以白馬不等於馬。

至於「雞三足」的理由是:「謂雞足一,數足二;二而一,故三。」就是說,實際的「足」是一樣東西,這「足」的數目是二;二者合起來又稱為「足」,這「足」加上左右足,所以是三足。

這涉及「足」的兩個不同概念,一個是可以單獨存在的「足」,粵人上茶樓飲茶愛吃的「鳳爪」是也,可以用數來計算,因此雞鴨鵝都有兩足,馬牛羊都有四足。另一個概念是對「足」之為「足」在常識上的概念。「足」用來行走的,雞有兩足才能發揮「足」的功能,只有在左一足、右一足之下,雞才可以向着一個方向走,「足」才算是真正意義的「足」。在這意義上,左足/右足非足。

 若以同樣的道理去理解「眼」,可能更易明白。

近年流行立體電影,觀看時要載上特備的眼鏡,以把銀幕上模糊重疊的兩個影象在人的大腦中合成一個清晰的影象,而且是立體的。這把人通過兩只眼睛各自運作而最後在大腦中合成立體影象的機制和功能,清楚地展現出來。人平常看東西,只見到一個合成的立體影象,而沒有察覺到兩只眼其實分別有不同的成象。平常說到眼之所見,就是合成之所見;能作這樣的合成的眼才是正常的眼,即是左眼右眼相加才叫眼。只用一眼,視力的判斷立即不同,你試試閉上一眼去抓起前面的東西例如一枝筆,便會發覺左眼/右眼非眼。人因而有三眼。

不論中國或西方的古代宗教和神話中,都有三眼異人、三眼神仙。在傳說中,「舜目重瞳」,《荀子》中說堯舜都是「參牟子」(即三眸子),畫像中的倉頡也是三眼的。這可以理解為,其中兩眼是實的,第三眼是虛的,是所謂慧眼。

第三眼卻也有實的一面。這涉及大腦中至今神秘的松果體(pineal gland)。人的大腦大部份結構是左右對稱的,以對應於人體的左右對稱,大腦中唯一不成對的結構,就是松果體。松果體的功能之一,是從眼睛感受的光線變化來調節褪黑激素的分泌,調節生理時鐘。在一些爬蟲如青蛙、蜥蜴、海龜身上,松果體會延伸到頭頂、開出第三隻眼(parietal eye)來,它有水晶體、視網膜,與一般的眼睛十分類似,可以通過接收光線來調控生理時鐘、賀爾蒙以及調節體溫。

在人體,松果體的正前方在眉心,是為印堂穴,正上方在頭頂,是為百會穴,都與所謂「開天眼」的修練有關。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要指出事物之一分為二,而又合二為一的道理。重要的是,合二為一的「一」,已不是「二」中的一,即不是二足中的一足,不是二眼中的一眼,而是綜合而成的「一」。二加一而成三,是為一分為三。這是中華智慧中的大智慧。

(「一分為三」之一)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陰陽學說智慧與李遠哲「鬼話」

維港上紅藍相峙的天空(攝於二零一三年八月)
每個民族都有不少源自生活的傳統智慧,其中很多是與大自然打交道之後總結下來的經驗。中華文化有數千年歷史,而且流傳不斷,有大量這樣的總結傳承下來。這樣的智慧已融入普羅百姓的生活中,口耳相傳,不必讀過多少經典,也自小懂得。

其中最珍貴的,可能是陰陽的概念。它源自被詡為「群經之首」的《易經》,裡面通過八卦以及由此演化出的六十四卦學說,從陰陽互動來說明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此後各家的經典從中進一步推演、發揮,精彩紛呈。

《呂氏春秋》「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史記》「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淮南子》「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都以極簡潔的語言說明了人人都可以觀察到自然規律。

這也在文人筆下留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等等至理名言。

這些名言闡明了事物中對立兩面相互關聯又相互轉化的思想,提出了矛盾兩面相生而又相成的概念,有無、光暗、盈虧、黑白、生死、損益、是非、優劣、圓缺、美醜、智愚、強弱、難易、攻守、進退、成敗、得失、屈伸、始終、動靜、取捨、破立、同異、聚散、分合……等都是這樣的對立面,涉及生活、自然、哲學的方方面面,說明事物中都有相互依存的矛盾對立,兩面可以互相轉化。

這種被稱為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影響深遠,任何華人都可以隨口說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柔能勝剛、禍福相生等充滿辯證智慧的民諺、箴言,並以之作為處世為人的指針。

日前在〈從李遠哲看台灣教育優缺點說起〉中引述到李遠哲「優點和缺點往往是事情的兩面」一語,這不過是以上陰陽思想的演繹,可以說毫無新意,值得注意的是他現身說法的個人經驗和體會。「太陽底下無新事」是宏觀角度的觀察;世界事物日新月異則是從微觀而言。從微觀角度看,李遠哲的故事和他的感受應有啟發性。

有人卻譏評說,李遠哲的話「根本不合邏輯,是騙人的鬼話」,這未免因人廢言了。在政治上劃線,而把線外的人和事都一棍子打死,這委實痛快,但也愚蠢。該不能把李遠哲在化學上的建樹也視為「鬼話」吧?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從李遠哲看台灣教育優缺點說起

讀到一個關於李遠哲的小故事,聯繫到香港近日的時事,有點啟發。

故事是這樣的,李遠哲得了諾貝爾的化學獎而從美國衣錦榮歸到台灣從事培育人才的教育工作,有學生問它,台灣教育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他回答說:「優點和缺點往往是事情的兩面。」就是說優點可以是缺點,而缺點也可以是優點,端視你怎麼對待它。他舉了兩個例子:師資不好是缺點,但你若因此而加強自學並與同學一起研究,師資不好就變成優點了;實驗設備落後當然也是缺點,但你若因此而自己動手完善設備,從中得到學習和磨練,這又成為優點了。他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這樣走過來的。在台大,他與同學一起研讀了熱力學和原子物理學;在清華大學時要到玻璃廠自己磨真空玻璃塞,以致到美國做研究工作時獲教授獲誇獎不怕吃苦。

能夠這樣看問題並不是中華文化的獨有智慧。被譽為現代舞始祖的美國著名舞蹈鄧肯對於自己出身貧寒也是這般態度,她沒有把這視為不幸,不視之為缺少了富家子弟的上進條件,反而視之為自己的好運,使自己的童年能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她在三藩市教跳舞掙飯吃,對於富家小姐少爺一點不嫉妒反而十分同情,覺得自己各方面豐富的閱歷比他們富有千百倍。

李遠哲和鄧肯在學習的過程一定也覺得苦,不過甘之如飴,學習帶來的愉快蓋過了當中的痛苦。過盡千山,痛苦就更不足道了。這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的道理得到巨大共鳴。鋼琴家魯賓斯坦一次演奏後,有女子說,很希望能有他那樣的演奏才能。他說,:你也可以,只要每天練琴六到八小時,或許許多年後就可以。魯賓斯坦可能有過人的音樂天才,他若因此自恃,優點就成為缺點,必不會有後來的成就。他的成就來自雙優點:天才加苦練。

東西方的教育觀點以至制度,很不相同。近年來,全球化加劇了的經濟競爭,而最大的競爭是人才競爭,這使東西方教育的差異突顯起來。在學童學能的各種國際評比中,東方國家和地區總是優勝於西方,促使西方有所反思。「虎媽」因此不盡是負面形象。英國一家中學不久前請了幾位中國老師去實施中國式教學,而且與英式教學的考試成績作評比。接受中式教學的學生開始時有強烈牴觸情緒,結果竟然是中方在各科中全勝。BBC就此拍了紀綠片,相當有趣。

兩種教育方式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點是,一寬一嚴。對於資質過人的學生,在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可以如魚得水;但對於資質平庸或一般的學生──這佔大多數──就得靠嚴格的督導了。這也涉及經濟效益,在香港誰都知道,國際學校的寬鬆建築在金錢之上。至於兩者最後在人才培養上哪個更優勝,還沒有定論。這其實是一場長遠的實驗。

有趣的是,這場競爭的實驗中出現了「圍城現象」:城裡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西方發覺教育失之於過寬了,想向東方借鑑;東方又覺得失之於過嚴了,想學西方的。

我隱約覺得,這就是香港關於TSA(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爭論的關鍵。老實說,我對箇中情況不大了了,甚至對它的名稱也弄不明白。它的中文名稱是「全港性系統評估」──什麼意思?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宜蘭:宜放慢節奏慢遊

五結鄉一家民宿
到了一個地方,我總覺得要用腳去走一走,起碼在住宿地點附近逛一逛,才算親近了這地方。這有時很難做到,旅行中常要摸黑去到落腳的地方,第二天天一亮就得離開,連住的地方是個什樣子也不大清楚。

在不久前的台灣行中,我盡量減少這樣的遺憾,盡可能早起,在吃早餐前到外面閒逛一下,有時個把兩個小時,也拍拍照。在此行中,幾乎每個住宿地都只睡一個晚上,而白天都在遊玩,於是,所住的民宿(除了一個晚上住酒店)即使內外環境都很好,也只能短短一停留就開,有若雪泥鴻爪,難以真正享受。

從山裡下來到了宜蘭的五結鄉,行程放緩下來了,我們在一家民宿住了兩天,早上可以晏一點出發遊玩去,「晨遊」的時間就更充裕了。

五結與宜蘭市區以蘭陽溪相分而較靠近海邊。整個鄉建立在蘭陽溪的沖積土上,到處是方方塊塊的水田,其間馬路縱橫,有如棋盤,行走其間不虞迷路,一是方向好認,二是視野廣闊,我們落腳的民宿外型似歐洲古堡而色彩鮮艷,遠遠就可以見到。

大門不掩,步入其間才知道闖進了佛門清靜地。
早上六時許出門沿着馬路四處走,車輛稀疏,處處水田如鏡。水稻的季節已過,偶爾才見到水田中有彎了腰的結穗稻子,零零星星,不知道怎麼被人忽略了,似乎寂寞得無奈。水田有大量雀鳥如小白鷺等在覓食,喜歡觀鳥拍鳥而帶上適當設備,想必有收穫。

宜蘭與台北之間有大山隔斷,這使宜蘭長久以來得不到經濟發展。長13公里的雪山隧道自二零零六年通車起改變了這狀況。這條花了15年時間建成的隧道以工程困難馳名於世,穿越了地質複雜異常、有六個地震斷裂帶的大山,讓宜蘭與台灣經濟最發達的北部地區方便地連接起來,宜蘭的經濟以至民生形態因而大大改變。

五結鄉水田裡的晨光
隧道兩邊的景色差別很明顯,台北那邊是現代化都市,樓房高聳而密集,宜蘭這邊則房舍低矮、視野開闊,到處充滿鄉土氣息,到了海邊,更是極目無際。這吸引了大量北部居民到來度假。台灣多民宿,而宜蘭可能是民宿最密集的地方。在五結鄉,誇張一點說,民宿舉目皆是。水田之間有不少兩三層高的房子,很多建築講究,顯然經過建築師的精心設計。有一些可能是自住的,但相當部分掛出民宿的招牌。有的頗有規模,儼然作酒店經營了。

這涉及很大的經濟利益,已影響到廣大農地和農舍的權益和買賣。台灣正值選舉,宜蘭的競選廣告顯示,農地與農舍權益是熱門議題。

宜蘭有很長的海岸,面對茫無邊際的太平洋,沒有島嶼作屏障,波濤洶湧,氣勢懾人,當前正是東北季候風季節,風高浪急,猙獰可怕。這樣的海灘都只宜觀浪,不宜戲水,若有滑浪的身手,當作別論。

我們在蘇澳漁港還走進了一個漁市場觀光,見到重六公斤的一籃切割好了的三文魚,只售1650公幣(約四百港元),直讓嘴饞者流涎。吃不到鮮魚,吃魚蛋吧,有即製煮熟的,買了一大碗分吃,鮮美彈牙,算來才港元六角一粒。

到台灣旅玩,不妨考慮宜蘭,它沒有台北繁華,而更富鄉土、自然氣息。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旅行中「行走」太少的遺憾

橫跨太極峽谷的梯子吊橋
出外旅遊回來,在得到一定的滿足之餘,也一定有遺憾。常有的一點是,到了某個地方、某個景點,遊玩得不夠盡興。這常常因為行程緊密,時間不足。參加公開報名的旅行團,更難免有這樣的問題,因為這些旅行團都以行程豐富招徠。事實上,很多香港遊客以「到此一遊」而滿足,甚至到了某個景點拍個留影照就算遊過了,不願多走走,更不要提作遠足的真正旅「行」了。

對於我來說,這次台灣行正是在這方面留下了一些遺憾。我本來不期望在這次旅程中作這樣的遠足,因為這是集體旅行。行程雖然是自行安排的,但為了照顧一般的意願和體力,沒有安排太長距離的步行活動,然而仍有一次在山中的兩個多小時行走,去程是下坡路,回程是上坡路。若平時少遠足行山,這已夠嗆。

最大的遺憾也在這一行程中。若時間許可,天氣又好一些,能多走走、多觀賞山中的奇美風光就好了。

這裡說的是南投縣竹山鎮大鞍里的太極峽谷。峽谷原叫石杭峽谷,因呈S形,仿如太極圖中區分黑白兩魚的曲線而得名。峽谷中溪澗切開山體,在近400公尺的落差中向下沖,瀑布一個接一個。峽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出名,遊人紛至。一九八六年,其中的千層瀑布忽然有百多噸巨石崩落,百餘名遊客首當其衝,造成28人死亡、28人受傷慘劇。峽谷自此封山。直到一九九四年,以梯子吊橋為中心的風景區重建好才再開放。

這座吊橋長136公尺,兩端落差20公尺。吊橋橫跨峽谷,距谷底百多公尺。由於吊橋的中間下垂,一落一上之間就不止20公尺,而有二百餘級階梯。從景區入口到吊橋的路線距離不過1074公尺,但步道建在徒峭的山坡上,主要是階梯路,要走得小心,速度就慢了。回程若走少階梯的斜坡路,路程較長。

台灣的太平山頭夜月
那天的下午,天氣不好,到了山上,雲霧密布,視野不清。在峽谷邊上望去,峽谷對面煙鎖嘉樹,谷底霧罩奇岩。梯子吊橋比一般吊橋穩定,只是腳下濕漉漉的,仍得加倍小心。到了橋的那一邊,去路封鎖了,為的是防止遊客無法在天黑之前回到景區入口去。

在往宜蘭的路上驅車直上太平山去,也有相似的遺憾。朋友知道那裡有一片很好的楓林,誰料趕到那兒,天已近黑,而且雲低霧重,高坡上楓林的葉子竟然也凋萎淨盡了。這天較早前遊覽了明池,儘管可以逗留兩小時,仍覺得何太匆匆。若要細心體味箇中大自然與人文文化的韻味,沒有晨昏裡在林間石畔的充分盤桓,是難言深刻體會的。若有行禪或坐禪經驗或習慣的,到了那裡,會更覺得那真是個好地方。

如今有不少外國人到香港來行山,因為香港地方不大而有很好的郊野和遠足徑。若論自然風光和環境,台灣比香港更好。喜愛遠足行山的朋友應到那裡走走,不過不能跟旅行團,得自設行程才行。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書法美醜難辨有因由

我愛好書法,但對於書法好壞優劣的判斷,老實說,常常心中沒有把握。與朋友面對一件書法作品時,特別是面對一些在某某比實中得獎的作品時,有時會被問到,這書法好不好?好在哪裡?我常常不知道怎麼回答,很多時候會說,我不知道,只能說自己喜歡不喜歡。

對於一些東西是美是醜,即粵人說的「靚唔靚」,不一定要有很多學問例如讀過美學理論,才能作出判斷。譬如眼前人「靚唔靚」,誰都能有自己的判斷,即使乳臭小兒也能回答。可見,美與醜起碼有相當部分屬於「常識」而不是「學識」範圍內的判斷。對一個人寫出來的字「靚唔靚」的判斷,亦如是。

當然,美感美態也有不一般的,要求客觀與主觀之間有特殊的感應,例如對於一些病態美、缺陷美的欣賞,就不是一般人都理解和接受的。不要以為這有多畸形,不同文化中都有這樣的美學偏好。很多中國人愛裂唇的獅子狗,愛侏儒化的盆栽,愛本來屬於次品的壁裂瓷器,愛樹瘤的花紋,愛生長畸化的纏足……都屬這一類。海外的這般僻好,亦所在多有。

即使在書法範圍,也有這樣不是一般人理解和接受的「美」,這是古來就存在的。例如對於拙、樸之為美,一些人奉為圭皋,很多人就對之茫然。近年,讓人茫然的就更多了,見得多了,有時真會對自己的判斷能力產生懷疑。

日前去聽一個書法講座,聽到一位來自廣州的學者書法家介紹了內地書壇一些狀況,才知道造成這樣的混亂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講者了解內地地方與中央書法組識的人事,又常在廣東以至全國性的一些書法比賽中擔任評委,知道很多我們局外人匪夷所思的內情。

在歷史方面,這與「文革」有關。「打倒一切」之後,思想信仰真空,傳統的審美標準失落,而新的標準又未建立,混亂就出現了。人事居然也關係。從中央到地方,書法家組織的頭頭都有幹部等級標準,例如中央的得由哪一級別的幹部擔任,省級的得由哪一級別的幹部擔任。這些執牛耳的幹部有組織能力和人脈關係,對開展活動有幫助,可是在書法上未必也有造詣,甚或是門外漢。這些人若無自知之明而又要附庸風雅,偏偏又多拍馬吹鬚之徒,就會提倡某些理論來,好讓自己的出手不顯得低,反顯得非凡的高。正所謂「是不是藝術不重要,把它說成是藝術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書法逐步脫離傳統,很多人在「走向世界」、「讓外國人也看得懂」的口號下追求創新,把書法當作純抽像的藝術、純線條的藝術,連書寫的內容、字寫得對不對也可以不顧。

於是書法比賽成為求名逐利的場所,出現不少畸形現象。例如,常見洋洋灑灑幾千字的小楷作品得獎,原來評判不會細看,而常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授獎,作者也就鑽這空子,有些遇到難寫的字索性就不寫;作品中寫錯字是常態,特別是刻意用繁體字書寫時,如把「斗牛」寫成「鬥牛」;又有書法老師先「設計」好作品,讓學生一刀紙(一百張)一刀紙的書寫,從中挑選若干到處參賽。

那位講者說到,這情況已遇到反彈。去年的一項比賽中,評委協議要加入審閱一環,錯字三個以上落選。可是這標準最後放棄了,因為竟然「幾乎沒有作品能入選」。又有一項邀請展,邀請一些得獎作者書寫指定的文字,結果,很多作者的水平出現巨大落差。

講者認為,目前應當着重向傳統學習;書法走向國際,留待中國真正成為經濟、文化大國之後水到渠成好了;至於創新,那是需要的,但只屬少部分人的事。

講者的介紹讓我有茅塞頓開之快,卻也為書壇之污濁腐敗難過。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從「科學毛筆」到科學「毛」筆

日本吳竹「萬年毛筆」
「科學毛筆」的問世該有十年以上了,似乎自從發明絨頭筆之後不久,就有人設計出筆頭較尖較軟的絨頭「科學毛筆」。這種筆不用蘸墨,而筆劃的粗幼可以根據下筆提按的力度大小來控制,造成仿似毛筆的書寫效果。我出於好奇地使用過,印象不佳。這種筆的筆頭與紙接觸時,沒有毛筆那種柔軟而富彈性的感覺,有的過硬,有的彈性太強,而且筆劃的出鋒不似毛筆,寫小楷就更難出鋒了,這種筆偏偏只能書寫較小的字。

最近先後有朋友送我兩種進一步改良了的「科學毛筆」,書寫效果好了很多,特別是一種筆頭是毛製的,這儼然已是「毛」筆了。

印象的改觀始於數月前到慈山寺寫經的經驗。寫經堂裡提供的筆,是一種日本出品的絨頭筆,好像是「秀麗筆」。我用握毛筆的方法執筆書寫,感覺不錯,只是筆劃粗幼不能有太大變化。有朋友知道了,到大陸旅行時,給我買了一種「書法筆」,筆頭也是絨或軟膠製的。可能限於物料,筆鋒較圓鈍,不夠尖,有點像筆鋒鈍了寫禿了的毛筆。要書寫出鋒的筆劃,或者在行書、草書中連筆中的牽絲就困難,效果欠佳。

前天,又有一位朋友送我一枝「科學毛筆」,這可真是科學「毛」筆了,筆頭是毛製的,是日本吳竹公司生產的「萬年毛筆」。

吳竹大有來頭,是日本內奈良一家成立於一九零二年的製筆公司,百多年來不斷研製新產品,至今生產大量不同的書畫用具,一個著名的品牌是 ZIG,還有玄宗墨汁。到網上一查找,看到不少人使用「萬年毛筆」後寫下的感受和作品。朋友送給我的筆是從淘寶網買來的,一查找,淘寶網上有不少選擇。

這種筆的外型仿似鋼筆,筆管因用料與紋飾不同而分檔次,圖案帶日本文化風格。內裡與現在的墨水筆一樣,使用可以替換的管裝墨水,筆頭則是一種毛製筆頭,也可以替換,筆鋒禿了或開杈了,可以換一個。筆毛也分檔次,有紫毫(兔毛)和狼毫(黃鼠狼)等等。

用「萬年毛筆」試寫《蘭亭序》
網購有不同的選擇,淘寶有,台灣也有公司專營。至於價錢,以我得到的那一款計,在淘寶數十元可以買到,台灣要二千台幣,即約五百港元,差別很大。是不是同一貨色就不敢說,對比網上照片與我手中的實物,委實絲毫看不到有分別。

論書寫的感覺,這種「毛」筆與真正的毛筆很相似,筆頭與小楷用筆或工筆畫用筆相若,筆鋒尖利,寫出毛髮般的筆劃毫不困難,因而也可用來畫工筆畫的墨線。

最大的差別可能在用墨方面。在墨水供應源源不絕之下,你難以控制用墨,乾枯濃淡都由筆說了算,由不得你,你最多可以通過下筆的遲滯、疾除作點改變。我昨晚在燈下試筆,不敢用容易暈化的宣紙,只用供打印機使用的A4紙,但仍發覺稍一注筆,墨便暈化。網上也有人說,用不得宣紙書寫,生宣更不可以。看來,它就是為一般書寫而設計的,方便你隨身攜帶,書寫的用紙自然就是日常的書寫用紙了。

這樣,筆墨的變化,比起毛筆就少了。昨晚書寫到後來,墨看來快用罄了,沒那麼流暢,這反而較好,用筆可以慢些,而用筆稍快,可以寫出較乾的筆劃,帶點飛白。不過,這種筆的筆鋒短小,只宜寫小楷,至多是中楷,對飛白用筆的要求不能太高。

「科學毛筆」的外型都類似硬筆,「萬年毛筆」亦一樣,這誘使人們像握硬筆一樣執筆書寫,這就錯了。我的感覺是,要像執毛筆一樣執筆才對,毛筆頭的「萬年毛筆」更得垂直豎起來書寫。筆一旦臥下來,就空有筆鋒而發揮不了作用,橫劃都用側鋒寫出,粗平而呆板,讓人看出是用執鉛筆的手勢書寫的,露出出自「科學毛筆」的破綻。

看來,用這種筆寫書法,還得下點功夫才成。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台灣的山水與美石

濁水溪上游俯瞰
台灣地處太平洋颱風吹向大陸的路徑上,從來多風多雨,到台灣旅行都要考慮颱風可能的影響。可是台灣制水的消息時有所聞。今年年初,台灣就有多個縣市曾制水,有些是第三階段制水,即所謂「供五停二」,即一星期供水五天後暫停供水兩天。怎麼多風多雨的台灣會有供水煩惱?過去沒有想過這問題,經當地的朋友一提點,就明白了。

台灣面積不大而多高山的地形特點,使台灣的風光景色多變,多奇山麗水,越往山裡山上走,越多驚喜。可是,事物都利弊相生,有一利也必有一弊。這樣的地形使台灣的降水都一瀉而下,從山上下來,其勢難當,轉眼就出海而去,無可挽回。

「巨龍之眼」,撿自濁水溪上游。
隨着城市發展,地下水被大量開發,又引起了土地沉降的新問題。

那天北上到水里鎮去,跨過濁水溪,然後溯溪而上,濁水溪的景色讓我大開眼界。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因溪水含沙量大而得名,最高的含沙量記錄,是淡水河的10倍,高屏溪的15倍。所謂含沙量的沙,從岸上往乾涸的河床望去,其實以礫石為主。濁水河下游的河道據說有二到四公里之闊。那天經過時從橋上俯瞰,滿目盡是亂石,細看才見到亂石中有小小的溪流。這相信是枯水期習見的景象,到夏天的豐水期,可以想像,幾公里闊的洪水浩浩湯湯而下,會讓人驚心動魄。

「大浪淘沙始到金」,撿自蘇澳沙灘。
濁水溪上游山地集水區地層多屬易受侵蝕的板岩、頁岩、砂岩,每有大水,岩石碎屑以至巨石俱下。這使河流根本無航運之利,發電作用亦有限,但下游平原仰賴它成為台灣的稻米、甘蔗、蔬菜、西瓜、花卉重要產地,生產的西螺米或稱濁水米很有名。台灣東岸的花東縱谷也以產米著名。此行中,一直吃到香而軟的米飯,讓平常少吃米飯的朋友也放開胃口多吃起來,只可惜米飯都鮮有剛煮好、熱辣辣的。

我們有一天住進了濁水溪上游深谷的巴庫拉斯民宿,可以走到溪裡去游玩,坐在大輪胎上玩漂流。溪流在石灘中間淌下,水淺處可以淌到對岸去,很清澈,但湍急,腳步不穩跌倒了,有被沖走的危險。

龍紋石
這裡的一個樂趣,是撿美石。數量無盡的鵝卵石有不少花紋漂亮的,很多在黑地中有白色的石英紋理。又有一種很特別的龍紋石,它的花紋是塊狀的金屬,像是銅。包裹着金屬的黑色石質在天然沖擦或人工打磨下蝕去,金屬部分於是凸起,展現鋥亮的光澤,有原始野性的美。這種石塊不易找到,可是在民宿主人的協助下,一些團友也有所穫。我撿到的一塊,中間有指頭般大的金屬塊凸現,狀如巨龍的眼睛。

後來在宜蘭的海灘,又撿到一塊頗漂亮的,花紋似大浪淘沙,其中有「吹盡黃沙始到金」的閃閃金光。

到高雄之外的琉球嶼,則可以檢到珊瑚。琉球嶼整個是珊瑚礁,周圍的沙灘都布滿破碎的珊瑚,多數已在海水的不斷沖擦下變得光滑了,但仍然保留着珊瑚的美麗花紋和不同的色彩。從保護環境的角度,這些碎片都不該撿走,但大家走到沙灘上,都被踩在腳下的美麗光景吸引了,並東挑西撿起來。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筆下留情」版頭照片題詠之四十一(2015/11)

人閑花自在
意遠水無聲
大象環中隱
心清一碧澄
(攝於中山岐江公園)
燕子南翔催稻熟
金風刮地染田黃
嘉禾細數盤胸算
賤價辛勞不相當

(攝於台山)
歸來滄海小
遠去白雲多
鬢髮風霜染
河山歲月磨
(攝於台灣清境)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鬥長命:饒宗頤做學問之心得

饒宗頤文化館的饒宗頤雕像
饒宗頤教授的百歲學藝展「香江藝韻」正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昨天還舉辦了一場公眾講座。我去聽了,甚為暢快。

我去旅行,有時會撿拾三兩漂亮的小石塊,以作把玩和紀念。剛完成的台灣之行也一樣。饒宗頤教授之學問與成就,高山仰止,我只有望而讚歎的份兒,能在山腳下撿得片石就很高興。重溫一下過去讀教授之書的筆記,仍覺喜悅。昨晚在講座中,聽三位追隨教授多年的講者介紹對教授不同方面觀察的心得,同樣有撿得美石之快。

其間,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講了「饒宗頤教授的『求真、求是、求正』」,副館長(藝術)鄧偉雄博士講了饒宗頤教授「師古、師自然、師心的進程」,副館長(學術)鄭煒明博士講了「饒宗頤教授的治學之道」。

饒宗頤以學問廣博而為世敬重,在古今中外的九大學問領域(不是學科)穿梭馳騁,屢屢能夠從看似毫不相關的不同領域中有所發現,再加以論證,而得出有開創性的結論。李焯芬舉了兩個例子,一是糾正了從來對「竄三苗於三危」的理解,指出「三危」不是敦煌的三危山,而在岷山附近分為上中下的危方。二是糾正了一直以來以為禪宗六祖慧能目不識丁的傳說。這都有在文化上正本清源的意義。

饒宗頤何以能達到這樣的高峰?鄭煒明說到六個方面的因由。一是家學淵源,饒宗頤出生於潮州儒商之家,父親饒鍔(一八九一至一九三二)為清末民初大儒,名重嶺南,其天嘯樓儲書達十萬卷。二是請益名師,說饒宗頤無師自通實為誤會,他不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但得父親聘來不同方面名師指導;六十歲從中大退休之後到了巴黎做研究,還從學於一位巴比倫文的泰斗,繼而在巴比倫天文學與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關係有所發現。三是重實踐、重思考、重比較的方法論,提出五重證據法。四是重交流,廣泛與中外學者交往,互相啟發。五是以中華文化為本,一九九三年創刊的《華學》面向世界學界而堅持以中文發展論文。六是始終保持好奇心和童心。

三位講者都提到,饒宗頤的一個優勢是長命。從他未冠即整理完成父親的遺著《潮州藝文誌》算起,他從事學術研究八十幾年,很多成就是退休後才取得的。有人統計過,他在六十歲後出版的著述佔了三分之二。他天穎過人,亦勤奮過人。給他當助手的鄭煒明說,教授當年總是晚上九晚就寢,翌晨二時多便起來工作,到六點便打電話給他交代要查找些什麼資料。

可是對於鄭煒明有時通宵工作卻有告誡:「做學問不是鬥搏命,而是鬥長命。」

饒宗頤的學問可稱又博又專,是為「通」。鄧偉雄和鄭煒明都以「通」字來概括饒宗頤 ── 一代「通」人。這是「萬物融通於胸」的通,「通古今之變」的通。

李焯芬則說,這樣的饒宗頤「心無罣礙」。
**
舊文重閱:
饒宗頤:萬物融通於胸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18.html
三星堆突眼銅人,可「懼」也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1/08/blog-post_15.html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二寮觀日出:堅持就是勝利

太陽終於出來了
「堅持下去就是勝利」這口號,我總覺得是大話。有人這麼說時,必得冷靜思考一下當時的各種主客觀條件,才好決定是不是要堅持下去。不久前在台灣旅行時,就有過這樣的掙扎;而幸虧「抗命」堅持了約一刻鐘,否則就錯過那不一樣的日出美景了。

行程安排了在台南市東部左鎮區的二竂觀日出。台灣有不少著名的觀日出地點,例如上阿里山、玉山,都有約二千米的高海拔觀日點,都交通不便利,而且會萬人攢動,擠擁難當。二寮相對之下大不一樣,一是海拔低,只有185米;二是交通便利,觀日台就在公路邊(應當還有更多不錯的地點)。

為什麼這樣一個地方竟然以觀日出著名?我稍為了解一下,有了個概略的認識,後來再到網上詳細看看地圖,特別是了解了同邊地形之後,就更清楚了。

二竂位於台灣中央山脈向西奔瀉到海邊的地形中一塊高地上,向東望去,下面是一個南北走向的盆地,當中地勢起伏,我們前一天遊玩過的月世界就在其中。盆地的另一邊,是海拔不斷上升的群山,天際線就是中央山脈起伏的群峰,南北連綿。在適當的氣候條件下,日夜溫差較大,而水氣濃重,晨曦之際,二寮東面的盆地和山谷裡會形成晨霧,如厚重的棉絮覆蓋在盆地之上,而中央山脈沒有被厚厚的雲層遮擋,到太陽從山脈之上升起,盤地裡霧海升騰,氤氳繚繞,然後逐漸消散。在這過程中,地面山林景物逐一探出頭來,光影變幻,會奇景迭出。這可能比在高山上觀日出更可觀,也更容易見到「雲」海奇觀。

堅持有了收穫
二寮觀日因而被譽為台灣「最低海拔觀雲海」、「最接近市區」、「最長觀日線」的地點。據說二寮觀日以春夏時節最佳,我們這個時候去也有可觀景色嗎?前一個晚上,風輕雲淡,月明而可以看到不少星星。這有利於形成晨霧。那天起個大早,五點鐘出發,儘管有可能撲個空,我仍抱着希望。

約五時半到了觀日台,已站了不少人,看來都是當地的年輕人,我們仍可以佔到最前的有利位置。沒有了解日出時刻,只能靜靜等待。

眼前一片乳白,只看到靠近的草木剪影。估計埋藏在氣霧之下的,就是那片遼闊的盤地,裡面有些什麼,一點也看不到。

等候了一個小時,除了天色明亮了不少,沒有見到任何變化。很多當地的年輕人在打打鬧鬧地自拍一通之後,紛紛到觀日台下面坐上自已的汽車、摩托車打道回府。朋友已一再催促回到微風山谷的民宿去吃早飯,好早點繼續下一行程。他曾經在這樣的情境下苦候下去而一無所穫,估計今天也一樣。

細心觀察,可以見到天際出現了隱約可見的變化,一條極淡墨色的綿長山影已在渲染上淺淺橘紅色的天幕上浮現。我們幾度「抗命」下,決定再等五分鐘。

奇觀很快就出現,一個耀眼的金色光點在遙遠的天邊出現,並在幾秒鐘內成長成為一個金色的圓盤。乳霧中隱藏的秘密開始揭開神秘的面紗,像巨大的畫筆在畫紙上畫上濃淡不同的山色樹影來,一筆又一筆。

很可惜,我們在最精彩的景色出現之前不得不離開了。如果再待半小時、一小時,可能真箇進入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我為那四百多歲的棗樹難過

香港公園四百多年樹齡的棗樹
聽說香港公園那棵有四百餘年樹齡的棗樹終於枯萎並被連根拔起了。有點難過,但一點也不意外,它能在香港這異鄉捱過十幾年已不容易。它同時在二零零三年從河南移送到來的同伴、另一棵老棗樹,移植到香港公園不幾年就捱不下去了。那時好像沒有受到多大關注、沒有得到傳媒報道。

那些年,我剛換了工作,到了香港公園旁一幢大樓上班,每天早晚都特意穿香港公園走過。兩棵棗樹一 ​​到來,我就注意到了,一是由於樹前銘牌標示了它的特殊身份──由河南省新鄭市政府送贈、樹齡高達四百多歲;二是由於樹型奇特,不特別粗壯高大,有點像寶齡球,而樹幹虯結密滿,像螺髻滿布的佛頭。

兩棵棗樹都栽種在當眼的路邊,從金鐘那邊進園,走到茶具館就見到。打從一開始,我就為
兩棵老樹能不能適應香港的環境而擔心。新鄭地處河南中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多東北風和西北風,雨量偏少;而香港屬亞熱帶氣候,炎熱多雨。棗樹在北方生長了四百多年之後,才「移民」到香港來,能適應嗎?

棗樹是落葉木,秋冬時就只剩下枝椏,了無生氣。這時,我總擔心它們能不能再長出新葉來,也常見到有人隔到草坪對它指指點點,他們大概都有我一樣的心理吧。

沒幾年,靠近茶具館的那一棵忽然不見了,只在草坪上留下一圈黃土。靠近餐廰的一棵,也氣息奄奄。葉子總算長出來了,但只長在樹的一邊,並不茂盛,像是半身不遂。後來,長出了一點新希望,就是有新枝從根部的泥土中萌發,直竄到半人高。我以為,這棵棗樹總算能在香港長根發芽,開始新生了。

棗樹是中國的原產樹,《詩經》中有「八月剝棗」之句,可見中國人三千年前就種棗吃棗了。到到公元一世紀左右,棗樹才傳到中東、西歐。棗樹在中國很普遍,北至吉林,南至廣東,東至山東,西至新疆,海拔 1700 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都有栽種。 它對光反應較敏感,而對土壤適應性強,耐貧瘠、耐鹽鹼,可以說是很粗生的果樹。可是在河南生長了四百多年之久的棗樹,移植到一個全然不一樣的環境來,就太難為它了。人移民外國之後,不適應了可以回流,棗樹就無法這樣做,不生則死。

當初新鄭市為什麼有這樣的餿主意,而香港有關方面又願意接受,已難以追究。這不只是某些當官的人拍拍腦袋做出來的蠢事,各地新建的公私園林為早日見到樹木葱蘢,移植古木是常見的。每見到這種讓高齡古木傷筋動骨的做法,我都為這些樹木長者難過。它們從頭到腳給大幅度修剪過,包扎得嚴嚴密密,像個重傷老人,經長途運輸,被安置在新土坑裡。

新建或修建的寺廟尤其喜歡這樣做,想來是為了早日給寺廟營造出古剎莊嚴的風貌吧?在香港,南蓮園池、慈山寺都不乏這樣的移來古木,南蓮園池的新栽古木尤其繁多,讓人有擁擠不堪之感。我不知道移植的存活率有多高,在記憶中,各地枯萎掉的古木並不罕見。

棗樹一般生長緩慢,碗口粗的樹幹要長上幾十年。香港公園剛被移除的棗樹生長四百多年了,樹幹也不過一人可環抱左右。棗木因此質地堅硬細密,不易蛀蝕,色澤紅或暗紅,花紋美麗,是上好的木料。

我還有一點擔心:那棗樹會被送到堆填區去埋掉嗎?
**
重文重讀:野花野草之大美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09/02/blog-post_22.html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過微風山谷 逛玉井夜市

微風山谷民宿的小樓
台灣行的第三天晚上,到了一個叫玉井的小鎮吃晚飯,並在飯後逛了餐館外面街道上的夜市。想不到,我們一行人在這裡受到特別的禮遇。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玉井,後來搜尋資料才知道,它是台灣歷史上一個可歌可泣的地方。

玉井位於台南市東面山區一個盆地內,目前是當地農作物及山區鄉鎮的中心。玉井舊稱大武壟,是台灣原住民第二大部族鄒族「噍吧哖社」等的居住地。明朝鄭成功時期,住在如今新化區一帶的西拉雅族因受漢人侵擾而遷居並佔據這裡。到清朝雍正年間,漢人勢力擴展到來。日治期間的一九一五年,余清芳等人在這裡發動抗日行動,史稱「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事件),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武裝抗日事件。二零一四年初,新化區發現約三千具骸骨的埋屍坑,相信與這次事件可關。日本人後來把地名「噍吧哖」(Tapani)改為與日語音相近的「玉井」(Tamai)。玉井目前以芒果聞名,在台灣,玉井差不多就是芒果的同義詞。

這山裡小鎮看來很少遊客到來,這是我們在餐館就感覺到的。餐館老闆和一同經營的家小的招呼都特別熱情,餐後還送我們一款不知道名字的可口甜品。一枱一家大小的顧客知道我們來自香港,頻頻向我們打招呼示好。

明池的樹林裡,生生不息。
餐館外的夜市一個星期才開兩次,有點像舊日的農村墟市。台灣各地都有夜市,玉井的夜市並不特別出名。導遊的朋友安排我們到這裡一逛,是有意讓我們感受一下這不一樣的夜市。售賣的東西不怎麼特別,倒是我們讓人覺得特別,兩次有攤販問我們是哪裡來的?怎麼會跑到這小地方來?中一位原籍廣東的特別高興和好奇,操著不常用的粵語與我們攀談。

台灣相對於香港大很多,有三十幾個香港那麼大,加上很多地方是山區,有大量外人並不熟悉的地方。我們是因為朋友安排住到台南市南化區的「微風山谷民宿」去,才順路到了玉井的。那家民宿的最大特色是原木建築的木樓房,兩座房子之間有一小湖。日本人當年到這裡大量搶伐珍貴的古木運回日本,至今,當地仍可見到砍下的巨大原木。民宿老闆的先輩在林業部門工作,因而可以把不少難得的巨大古木樹根修飾為家具,陳列在民宿內。有一段日子,還延攬了一批藝術界人士到來,以木材搞創作,留下一些作品。

昨天提到的明池也是日本人覬覦台灣的珍貴古木例如檜木而開發起來的,以明池為中心的園林至今結合了中日園林風格。小巧的明池中有幾株古拙的巨大枯木,不知是天然柱立湖中還是刻意的安排。據說, 這是以木喻筆,以池喻硯。旁邊的靜石園景區也富有中國文化色彩,有仿照《蘭亭序》和《富春江山居圖》景物設計的庭園,又有富日本風味的枯山水。最難得的,其實是樹林裡的步道。不少要數人合抱的古木倒下了,原地形成新的小小生態群落,象徵着生生不息。

在蔣介石年代,這裡是列為禁區的「御花園」。如今,誰都可以來遊玩,還可以住到裡面看來設備很好的酒店去。

要好好品味明池,看來應住上一兩個晚上。我們卻只能小遊了一兩小時。台灣,真有不少外人罕到而值得勾留的地方。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明池畔,人與黑天鵝的音樂情話

明池的黑天鵝
從人的角度說,不少動物有人性,就是說動物與人之間有感情的交流、互動。我不養寵物,但從旁觀察這樣的交流、互動,亦會有暖意從心中油然而生。遊台灣山中的明池森林公園時,就有這樣的感動。

從高山上的上巴陵驅車往海邊的宜蘭途中,在海拔約一千二百公尺的山中小遊了明池。這是一個很大的森林區,高低落差有五六百公尺。命名為明池的山中小湖泊明池,被簇擁在滿山碧蒼之中,像一顆翡翠。從園區入口處往下走向湖邊時,有樂音穿過葱鬰的樹林隱約傳來,是色士風(薩克斯管)的獨奏,還有輕輕的伴奏。細聽知道,應當是伴奏錄音下的現場獨奏。

導遊的朋友說,這是對黑天鵝的召喚。我以為這是為了召喚野生的黑天鵝跨山越海飛來,後來才知道,明池中有一對黑天鵝。樂音,該說是人與天鵝的對話吧。這樣的對話已進行了八年。從山水林霧間感覺到,這是帶感情的交流,不妨說是傾訴。

這樣的詩情、畫意、樂感始於二零零七年。據《聯合報》的報道,當時一位叫林源泉的音樂家騎單車遊台灣北橫貫公路時,來到這裡,與明池山莊的管理人李孝盛談到音樂,兩人理念相近,林源泉於是開始受聘在明池湖畔獨奏。

那可真是獨奏──孤獨的演奏。不管池邊有沒有遊客,山谷裡不論風雨連綿還是雲封霧鎖,林源泉固定每星期五天、一天演奏兩場。「剛到山裡時難免孤獨,而且池邊不是隨時有遊客,這只黑天鵝往往是唯一的聆聽者,我把黑天鵝當作傾訴心裡怦動的對象。」音樂成為溝通兩顆孤獨的心的靈犀。

叫做「阿娥」的黑天鵝今年該十五歲了,來自蔣介石的「靈寢」慈湖。當年因有移靈之意,慈湖把數十只黑天鵝分送給各地,明池得了兩只,其一後來往生了,明池再要了一只來作伴,不久也沒存活。「阿娥」於是一再孤獨。

演奏者下班去,黑天鵝道別來了。
據林源泉說,他一吹奏,「阿娥」再遠也會發出兩聲長長的「嘎…嘎…」叫聲回應,然後緩緩游過來,在他面前靜靜聆聽,他移動到另一個地點演奏,「阿娥」會游動跟隨。

多年下來,演奏者已換上另兩位。那天見到的該是林仕民吧,一樣與天鵝有默契。中午的演奏完結了,演奏者在木平台上收拾樂器,一只天鵝游在他的面前,還走上岸邊石灘,像是道別,彼此還說了幾句什麼。隔得太遠,沒聽到說的是什麼情話。

那該是「阿娥」吧。它不再孤獨,去年又續絃了。──對了,據DNA 測試,它該是公的。

伴着音樂的傾訴遊明池,特別有 feel。如果有意遊覽,該安排好時間,演奏時間是每天中午十一至十二時、下午三至五時,星期三、四休息。這是網上的資料,不知道是不是準確。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開拓艱難問鬼神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像
對我來說,台灣旅遊最可觀之處是多元化。台灣在地理上因為面積不很大而地形多變,地貌風光就多元化;人文方面,也因此而多姿多彩。如果地方太小,如香港,人文風俗會趨於同化,差異縮小,一些方面甚至有單元化趨勢。台灣的多元化卻似乎沒有沒有這現象,反而熱鬧紛呈。

旅程從高雄開始,參觀了佛光山落成不久、規模壯觀的佛陀紀念館,又見識了可歸於道教的東隆宮。台灣的佛教以入世的人間佛教而對全球華人社會有強大影響力,不但影響到香港和海外,對大陸亦如是。這樣的佛教平易近人,你即使對佛理佛學不甚了了,亦能接受它正念正覺的生活取向與人生態度。這自然難免世俗化,以至商業化。在佛光山,商業化的包裝隨處可見,連不怎麼樣的書法亦因此而價值不菲起來了。畢竟,佛教機構作為企業,也要面對生存發展問題。

從蘇澳的南天后宮上望蘇澳港
若說世俗化,東隆宮與在宜蘭蘇澳港到過的不同天后宮則更甚。宗教信仰大抵都是人為了尋求心靈安穩而製造出來的,人越是遇到困頓厄難,越需要這樣的慰藉。台灣如今號稱寶島,曾幾何時,在李鴻章給慈禧的奏帖中,「台灣乃蠻荒漳癘之區」。敢從大陸冒上葬身魚腹惡浪風險到那裡去的,多屬逼不得已的失意者。他們要生存下來,除了靠一己之剛毅,往往要尋求神靈庇佑。一旦戰勝厄困而有所成就,他們會感恩酬神。經過多少代人的奮鬥和信奉,台灣各地的廟宇越造越多也越大越輝煌。

據台灣內政部二零一五年八月公布,台灣登記在案的寺廟有12,083座,其中道教寺廟最多,佔78.2%,佛教寺廟佔19.6%次之;各縣市以南部的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均超過一千座較多,合計佔三成半。所謂道教的各種「宮」,很多其實是祭祀不同的神化人物,如天后之類。台灣可說是世界宇廟密度最高的地方。那天到蘇澳港,在海邊見到的天后宮便不下四座,宮中天后神像密集,最顯嚇的用珊瑚、玉石以至黃金製成。有競爭才有進步,人與神一樣,廟宇的裝潢一樣。

東隆宮是台灣最大的道教廟宇,主神王爺溫鴻是唐朝大臣,與36弟子一同死於海上。他們都獲供奉在東隆宮。東隆宮每三年有一次規模宏大的燒王船祭典,朋友今年年初親臨感受,以「震撼」來形容這場在半夜舉行的祭典。焚燒的主祭品是一艘檜木專門製作大船,長30公尺,四周圍上一百噸紙祭品。點火前,燈光全滅,成千上萬人麕集而鴉鳥無聲,只見火苗點起,噼噼啪啪地盤旋飛升,形成熊熊大火,燃燒竟日。我們到琉球嶼遊玩的前一天,當地的神宮也舉行了類似而規模小得多的祭典。晚上到碼頭邊的沙灘去看,灰燼的火光仍然興旺。到翌日早上,火還在燒。

相對之下,台灣的基督宗教會教堂較少。以此行所見,教堂多在山區。據說這與政府早年忽視原住民利益有關,教會乘虛而入,走進山區去,讓不少原住民改宗基督。

台灣平均每萬人有寺廟教堂六七座,以密度計,世界數一數二。這對政治自然有影響,政治人物可以「不問蒼生」,但不可以「不問鬼神」。到寺廟參觀,不難見到他們到來拜祀的照片以至題匾。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台灣民宿選擇多

宜蘭五結鄉一家民宿
與十幾位朋友到台灣旅遊了十天。九個晚上,除了第一個晚上因為機票套餐包括一晚酒店住宿而住進酒店外,都住民宿。民宿已成為台灣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到台灣遊玩,並想深入一點體會那裡的風土民情和自然景物,不妨住住民宿,到台北以外的鄉鎮尤其是這樣。

四年前到台灣作十天環島遊,住了七家民宿;這次也是十天行程,同樣住了七家民宿。七家民宿同樣各有特色、各擅勝場。最後兩晚住的民宿在宜蘭市五結鄉,是最接近市區的一家,也是最豪華的,整個仿照歐美鄉居大宅的風格建造,三座相連樓房,有兩個尖塔樓,外牆則髹上粉彩,令人想起迪士尼樂園。我們佔了其中一座,每個房間的布置、色彩爭艷鬥麗,房間都有個很貴族化的名字,例如我住房間掛上「蘊莎公爵」的名牌。民宿周邊看得出正處於城鄉轉型階段,大部分是方塊農田而馬路縱橫,點輟着不少看來頗花心思的現代風格兩三層洋房別墅,頗多是民宿。

相對之下,最富野趣的是南投縣水里鄉大山深谷裡的巴庫拉斯生態莊園民宿,它的名字來自當地原住民部族的名稱,意思是河谷兩岸富饒的地方。富饒不過是願望,了解一點歷史就知道,原住民不是自願住到這樣惡劣的環境去的。如今,城市人在繁囂裡住得悶了,這樣的深山野嶺卻以出塵脫俗而受歡迎,睡在石板屋裡,圍着石板桌吃飯。跟隨我們之後,有一個香港的單車團翻山越嶺而來。想想坐四驅車拐十幾個髮夾越走下來的車道,對這些單車發燒友的勇氣深為佩服。

其餘的民宿,有在琉球嶼上,以海洋為主題,外型像船,牆上是手繪的深海景象;有在高山腳下,綠樹環抱,房子都用原木搭建,有大量用數百年原木樹根製作的大桌和出自藝術家之手的木雕;有坐擁廣大田園或山坡,種了大量花樹果木,一座座獨立房子散布其間;有高踞千幾二千公尺高山上,視野遼遠,空氣清冽;有建成多座似吊腳樓的獨立小木屋招徠。

相異之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房子低矮,或是平房,或高兩三層,自然沒有電梯。即使住的是平房,卻可能建在小坡之上或之下。笨重的行李,即使有輪子,對你可能構成重大考驗,這是挑選民宿時要考慮的。

很多民宿不在大路上,交通未必方便。有些路,較大旅遊巴士進不了,民宿會提供接送服務。若自駕遊,交通就方便得多。

台灣的民宿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起來到如今,已與初衷大異其趣,很多不再是家庭副業或農副業,而成為銳意經營的獨立產業或投資,利用經營者不同的優勢和品味,結合地方特色,朝主題化、精緻化、高檔化演進。根據台灣觀光局統計,二零零三年,台灣僅有合法民宿124家,而據二 零一五年十月的數字,已上升至 5953 家,有二萬四千個房間。合法非法的合計有多少?有人估計過萬。

台灣的櫻花、桃花、梨花、梅花等,下月起就陸續綻放。很多民宿有自己的花果園,方便賞花客,在水里那家民宿,已有三兩朵梅花綻放了。台灣地型多變,南北高低(海拔)隨時都有可觀的風光。網上有不少民宿的專門網頁,選擇多的是。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美景觀無盡 辛勞不可慳

那天從水里鎮出發向山上駛去,打開谷歌地圖,赫然發覺,自己正處於台灣的正中央。從這裡開始,汽車左右盤旋,高高低低地在中央山脈的群山之間一路往高處走,直到在合歡山的武嶺,攀上台灣公路的最高點,海拔3275,然後盤旋到拉拉山的上巴陵,明天會走到宜蘭,回落到海邊去。

台灣約有一百座三千米以上的山峰,都在中央山脈上。一個不很大的島上集結了這麼多高峰,地形之跌宕多變可以想見。地形巨大落差帶來的結果,是風光奇異。

大陸有一條美麗的風景線叫胡煥庸線,也叫黑河-騰沖線,即從黑龍江的黑河至雲南騰沖之間一條虛擬的線。中國的地勢大致沿著這條線出現西高東低的急變,線的兩邊因而在地理人口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迥然大異,並在線上形成很多景色獨特的地方。這條線也是一條危險的線,因為地質情況很不穩定,是地震常發帶。汶川就在線上。

這與台灣中央山脈沿線相似。幾天裡,沿線去了多個景點,住進不同的民宿,都讓人有逗留時太短促的遺憾。幾天裡都必得特別早起,搶在又向下一站進發之前多在民宿附近走走看看。

途中的美景,多數只得如看電影的在車上欣賞了。景色也時常令人捏把汗,為的是危崖險彎層出不窮,曾見到有路牌警告:"連續彎路24公里"。你若慣於暈車,就有好受了。個別團友就受此煎熬,代價不小。幸好,最艱難的行程今天走過了,來到了靠北的上巴陵,海拔近二千米。

正是:
寶島中心處,
驅車天際攀。
處處崖高驚落石,
條條路陡多急彎。
紅葉林間燦,
白雲腳底生。
武嶺陽,光千嶂
巴陵月,照重林。
群峰奔來,襟袖澎湃;
一水遠去,意氣悠閒。
美景觀無盡,
辛勞不可慳。

(台灣行瑣記)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清境此山中

汽車到了濁水溪畔的水里鎮,我們換乘三輛四驅車繼續往山裡攀爬。車變了,路也在變,越來越窄,越來越徒,每轉入一條支路,就變窄變陡一點。走過一段清朝遺留下來的官道(通往花蓮)後,汽車轉入一條更荒僻更簡陋的車道。

它只靠兩條由車輪壓出來的土坑告訴你它是車道。土坑之間長滿野草,兩旁雜樹放肆地向車道搶佔空間,汽車走過,枝葉把車廂拍打得亂響。

汽車開始向下駛,走得小心翼翼,除了路陡是彎多,而且是髮夾彎,常常急拐一百八十度。在一些彎位,汽車要停下來,稍退,才能拐過去。這樣拐了十幾個彎,才走到谷底的民宿----巴庫拉斯生態農場。

這裡很像幾年前住過的一處叫福緣的台灣民宿,它在一條有七八個髮夾彎的小道盡頭,處於一個有幾家房舍的深谷中。巴庫拉斯名副其實的獨處一偶,那路是自己開闢的私家路,四野杳無人煙。

除了這路,民宿幾乎與世隔絕,接收不到現代人最重要的手機訊號。這一下子予人孑餘天地間的感覺。

這裡是原住民的傳統住地,民宿主人廿餘年前愛上這與俗世隔絕之地,買下了三千餘坪的土地,經營起民宿來。他請來老一輩的原住民,以傳統工藝建造他們祖祖輩輩住宿的石板房子。單是備料----撿石板----就花了九個月,再花了五個月去蓋搭,用了二百萬新台幣之多,大失預算。

這樣的地方,設備自然難言舒適,但脫離了市俗而有野趣。例如可以到滿布亂石的河谷去玩漂浮,可以撿包含金屬粒的黑色石卵。石卵打磨後,會現出光燦燦的金屬花紋,稱作龍紋石。主人的精美製作讓人嘖嘖稱奇,大家到了石灘都尋尋覓覓起來。

此間境界,既清且寂,不是誰都可以長久忍耐。回程時,四驅車爬到山路最高處,農莊主人兼司機說,這裡有訊號了。大家一聲歡呼,立即打開手機。

正是:
車道盤山轉
陡峰綠無窮
手機無訊息
亂石有潛龍
寂寞看明月
溪聲伴鳴蟲
家園昨夢裡
清境此山中

(台灣行途中瑣記)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月世界,現實與幻境

高雄以北田寮區的崇德村一帶,有個地景公園叫"月世界",一個很浪漫的名字,意思是月亮世界。

這予人暇想,各種神話故事,詠月詩詞都有助浮想聯翩。

現實世界卻往往掃人雅興,詩人與科學家活在各自的空間裡。

地景公園即地質公園,月世界其實是一個荒蕪所在,寸草不生,灰色一片,幾乎看不到任何生命跡象。當中所見,只有一種特殊的土質----泥岩(mudstone),一種由泥巴和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積岩。月世界的泥岩從海底上升而至,帶鹽分,不能保水。雨水會把泥岩侵蝕出大小溝壑和紋理。這種"惡地景觀"因而有可觀性。

在環境得到重視之下,"惡地"中加設了觀景台,木梯棧道等,於是成為獨特的地質公園。
在導賞員的帶領下,我們冒著下午的烈日,在其中高高低低地走了兩小時。地質知識增加了,對月亮的幻想卻減少了。人間現實與神仙幻境,其實是兩回事。

正是:
嫦娥桂兔享清安
瓊閣仙宮羨廣寒
萬幸登臨月世界
人間幻境何相干

(台灣行途中瑣記)

黃煙捲地氣張乖

從小琉球回望台灣本島
旅台途中發生了一點意外。一位朋友一到高雄,氣管就受不了,咳嗽大作。到了小琉球,情況更嚴重。最後,在十天的行程才進入第三天時,就決定退出,從高雄坐捷運(高鐵)到台北,即日飛返香港。

同行個別朋友,也有點咳嗽。似乎,都與氣管敏感有關。

那位無奈退出行的朋友,把這怪罪於摩托車(台灣叫機車)。如果對摩托車的廢氣敏感的話,到台灣旅遊可真要注意。台灣的機車很多,而製造的廢氣好像比汽車更多。

小琉球孤懸海上,竟然更要忍受摩托車的廢氣怪味。原因是島上汽車極少,摩托車是島上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可能每個成年人都有一輛。我見到很多看來七八十歲的長者也騎著摩托車出行,騎兩輪的不行就騎四輪的。台灣居民到島上旅行,都會租用機車到各個景點去,碼頭附近,到處是出租機車的店鋪。我估計,島上的機車數量比居民數量還多。

除了在路邊要受點氣,小琉球很潔淨。但回望台灣本島的高雄,感受就不一樣。可以看到海天之間有一條土黃色的混濁煙雲,從左到右無限伸延,兩端漸淡,向最南端墾丁方向伸去的右端到末了更淡,可以較清晰的見到山色山線。中間就黃濁得很,高雄常常混然不見。只見到高竣的大武山頂峰從濁塵中冒出頭來,繞著長長的潔白雲帶,偏向西南的太陽,把白雲照耀得分外潔亮。

據說,台灣周邊的氣壓形成,造成了這個不利的小氣侯。

整體而言,台灣對環保之重視高於香港,但仍大有可改進之處。

途中有此得句:
碧海藍天夾陰霾
黃煙捲地氣張乖
白雲臥嶺橫天半
逕把青山抱入懷

正在山中等待日出,天色微明了。

(台灣行途中瑣記)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大道天行莫由韁

在高雄參觀了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之後接連在兩個地方看了日落,先是離市區不遠的西子灣,然後是小琉球的日落亭。

高雄在台灣西南,面對廣闊的台灣海峽。台灣地形有一個特點,是周圍被深深的海溝包圍,海岸以外就是深海,鮮有島嶼。台東那邊尤其是這樣,陡峭的崖岸之外即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全無阻隔。這特點可以從地圖上清楚看到。高雄是深水港,外面也一樣,但有個由珊瑚礁形成的小琉球島,坐水翼船約廿分鐘就到。

在那裡的西岸向海望去,是視野一百八十度以上的水平線,而空氣潔淨,看日落自是可觀。
旅次中得句如下:

山頭飄法雨
海角送殘陽
無繫金丸沉海急
大道天行莫由韁

世事去從,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人力作用,實在有限。看著橘紅色的太陽瞬間沒入海水中去,時光一下子由虛而實了。

得智能手機之助,旅途中仍可把文字放到網誌上,但不懂得上傳照片,有點遺憾,只能待日後補遺了。

(台灣行途中瑣記)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到台灣作「秘境遊」

幾年前遊台灣,曾作環島行,當時曾經經過高雄,從捷運(高鐵)轉乘傳統火車,繼續南行,再拐彎北上到台東去,然後由朋友駕駛租來的汽車,沿東部海岸北上,經宜蘭到台北離開。

今日再往台灣旅遊,直接從香港飛到高雄,目的是到中部的南投,在台灣南北貫穿的山脈中蜿蜒而北到宜蘭。台灣的形狀像塊蕃薯,此行就像從蕃薯的左下角斜斜向右上方切去。

未來十天裡,主要在山裡轉悠,到一般遊客較少去的地方遊玩。不知道具體會看到或體驗到什麼,但相信會遊玩得開心,因為行程是一位在台灣做導遊的朋友安排的。他聲言這原則上並非豪華享受團,比較適合愛好大自然和對人文有興趣的人。行程的設計還考慮到景觀的多元組合,有海島,沙灘,斷崖,山徑,森林,溪流,寺廟,原住民等。住的主要是民宿。

這很合心意,且同行的十幾人多是老朋友,正是志同道合。

有一點擔心的是,台灣的山區公路因山勢險峭而彎多路險,沿途景色秀逸,但也令人驚心,甚至會讓人胃反。

第一天在高雄,參觀了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再到西子灣看日落,最後共渡"愛河"----在高雄的愛河"遊船河"。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珠三角東西兩岸之別

台山村裡的風光
今年不時在陽台觀察,希望見到滑翔的燕子,可是總見不到。過去在春天或秋天,有時會見到燕群在屋宇之間的低空掠過。見不到也會聽到,燕子啁啾之聲清脆,或晨曲或晚唱,讓人愉悅。最近到中山和台山走動了一下,才又見到燕子輕盈迅捷的飛翔。兩地都在珠三角的西岸,不知道燕子是否偏愛打從那邊北上南遷了。

自從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有飛躍發展,但珠三角東西兩岸的發展明顯地不平衡,東岸的深圳、東莞發展驚人;西岸那邊儘管也在走向小康,但相對之下大有不如。靠邊的地區,如五邑中的開平、恩平、台山等,儼然是相對的「落後地區」。

台山是我的家鄉,但我從來沒有在那裡生活過,只是到了近年才回去過幾趟,對那裡的人和事都不熟悉。每次都覺得,那裡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相比,很不相同。

譬如,那裡還有大片大片的禾田。不久前回去,禾田黃綠相間,再隔十天左右再去,禾田已黃多綠少,一些還收割了。從一位種了七十畝稻米的農民口中知道,如今種田不一樣了,稻米種植已半機械化,插秧收割都用機械。一年兩造,到了季節就僱請這方面的專業戶承包工作,其他如施肥等就自己做。

村裡的稻農在察看禾穗
這一造的收成好嗎,他說,收成是可以的,但在市場上賣不到好價錢,恐怕要賠錢了。他還有其他收入,生活不成問題,兩個兒子都到台山市生活了,還在那裡買了房子。

這是大陸很多農村的共同現象,就是年輕人都到城市發展,農村多是留守的老人,加上一些稚齡兒童,都是子女交給他們照顧的孩子。中國在老齡化,而農村的老齡化更迅速。我們那條村的不遠處有一所學校,本來設有初中和小學,如今就只有小學了,與某某中學的校名已不相符。

村裡的房子不少,人口卻不多,據村長說,只有一百人(指有戶口的)左右。從口氣聽來,恐怕一百人都不到。有一些還是已搬到台山市居住、一星期左右才駕車回來一趟的。一位這樣兩邊走的村民說,不把戶口也遷到城裡去,是要分享村裡的集體收入,例如把山頭租給植樹的木材商的租金,每年都有錢分派,城裡沒有這「着數」。

工業發展落後也有好處,就是自然環境得到較好的保留。珠三角很多地方已連城化了,城與城、市與市連成一片。例如東莞的地鐵正在迅速發展,幾年後就可以從東莞坐地鐵到廣州、深圳,實現深穗、深莞「一體化」。台山則還有大片大片的稻田。從我們的村子往遠處望去,金黃的稻田一直伸展到遠遠的山邊。這其實是當地的「後發優勢」,「發達」地區對失去了的自然環境已噬臍莫及,而在後發的台山等地,還有「原始」的保留。

不過台山等地這樣的「優勢」是不是可以繼續保留並乘勢朝新的方向發展,則有懸念,因為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正在向當地蔓延,這包括以港珠澳大橋把香港與通往大西南的粵西高速公路連接起來,把已建成的東南沿海高鐵線(嚴格來說是中鐵線)從深圳伸展到粵西和廣西。

這要看地方領導人的眼界和識見了。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大慈悲,英斂之,迎河寺

慈山寺的觀音像
有些字眼,即使經常使用,也未必真能了解其涵義。譬如「慈悲」兩字,一些信佛的人可能知道這兩字的真正意思,但也可能有不少每天念着「大慈大悲觀世音」名號的人,也不大了了。我是最近才知道什麼叫「慈悲」的。一位虔誠的佛子送我一本夢參老和尚的開示錄《發心》。我偶也讀讀佛教方面的書,從這小書中知道了「慈悲」。

佛學很艱深,一字一詞一語都可能別有境界,一層一層深入,甲乙丙丁,ABCD,有時會讓人感到繁瑣。這可能與印度文化有關。西方的研究發現,印度梵文學校的學生有非常強烈的方位感,在一項測試中,大部分學生在一個房間蒙上眼睛就地旋轉之後,又被帶到另一間再旋轉,仍能準確說出面對的方位來。學者認為,這與梵文宗教著述有關,在其中,學生認識的空間分為十個方位,除了上下,平面上以45度分為八個方向。繁瑣歸繁瑣,經過這樣的訓練,思維方式不一樣,印度人因此在棋藝、宗教、數學、資訊科技等方面各有卓越成就。

原來「慈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中的「慈」與「悲」有不同意思,「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也可以說,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兩者合稱是為慈悲。《智度論·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義》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慈悲又有三種:生緣慈悲,乃凡夫之慈悲,亦稱小悲;法緣慈悲,是開悟諸法後所起之慈悲,又稱中悲;無緣慈悲,是為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為佛獨具之大悲,亦稱為大慈大悲,它的象徵就是觀世音菩薩。

之所以對「慈悲」、「大慈悲」有與趣,是因為早年記着了一幅對聯之故,它的下聯是「熱腸冷眼大慈悲」。所說的大慈悲,對世事世情熱腸而冷眼,不即而不離。這讓人想起魯迅的著名聯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當時從報紙上讀到的對聯上句是「傲骨虛心真力量」,對聯據說是一九零二年創刊的《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撰寫的。新聞工作者從這兩句話當能品出深邃意蘊來。

我很喜歡這對聯,後來用硬木板刻過兩幅,一對送給了一位傳媒朋友,另一幅刻好了,本來打算送給另一位傳媒朋友的,後來卻丟失了,因為一時興起,把對聯借了給洛克道一家專營雞翅木地板的店鋪掛在鋪面,誰知這店鋪不久之後關門大吉,老闆不知所蹤。

但我對這對聯是否英斂之所作有點懷疑,早些年曾經到網上搜尋。那時,大陸的網上世界還在初創階段,找不到結果。隔了幾年,想起來了,又搜尋,才發現對聯果然另有所本,出自安徽懷遠縣迎河寺。懷遠縣屬蚌埠,在淮河上游,特產有武昌魚,至於迎河寺的資料,至今未見。

不過可以找到其中幾幅對聯,最出名的就是上述對聯,只是與以前報上見到的有兩字差異,迎河寺的原句是:
傲骨虛懷真識量
熱腸冷眼大慈悲
上聯有「虛心」與「虛懷」、「力量」與「識量」之別。這究竟是英斂之把它改了,還是記者誤記所致則不知道。

迎河寺還有幅很好的對聯:
豎起脊梁立定腳
拓開眼界放平心

兩幅對聯都既出世又入世,提倡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在當今「亂世」中,兩聯都讀來有味。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步行好還是爬樓梯好?──運動就好

不久前在《紐約時報》上讀到一篇文章:A Long Walk or a Short Stair Climb? (是步行走遠一些好,還是爬樓梯走捷徑好?) 日前,又接到哈佛醫學院一篇通訊:Exercise: An effective prescription for joint pain (運動:對關節痛的有效處方)。兩者談到的,都是涉及關節問題。這不但是年長了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後生一輩都面對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後生一輩的偏肥問題嚴重,各個關節當下和將來都可能要承受更大的負荷。

《紐約時報》一文的作者 Gretchen Reynolds 是該報的資深專欄作家,專於保健問題。文章寫在一個保健答問專欄上,一位讀者這次提出的問題是:每天早上上班到辦公室,我有兩個選擇,要麼爬 60 級樓梯到辦公室去,要麼走過寫字樓大堂去坐扶手電梯到三樓,再走到辦公室,約走二百步,哪一個選擇對健康好一些?

回答說,廣義而言,兩者都好,爬樓梯和步行──那怕只是幾百步,也有利健康,比動也不動好。但作者又引述加拿大運動學教授 Martin Gibala 的話說,要挑剔一點的話,上樓梯比走路費力,較有利於身體鍛練。據最新的研究,緩步上樓梯比常速步行多消耗近一倍體力,也就是說,上樓梯一分鐘比步行一分鐘要消耗多一倍熱量(卡路里)。即使下樓梯也比走平路費勁。

那位加拿大教授並指出,更重要的是,在同樣時間內,走樓梯比步行更有利於心血管保健。此外,上下樓梯對腿腳和背部肌肉的鍛練較大,可加強平衡能力,減少跌倒的風險。

可是,關節疼痛可能讓你畏於上下樓梯,甚至不想走路,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哈佛大學的通訊正說到這個問題。它指出,運動似乎會加劇不同關節的疼痛,實際上不是這樣,反而會長遠地紓緩這些關節如足踝、膝蓋、臗部、肩膊關節的疼痛。這些作用是從多方面發生的:
  • 與關節相連肌腱的強度、柔軟度會得到加強;例如大腿肌肉加強後有助支撐膝蓋,紓緩對膝關節的部分壓力;
  • 長期缺少運動下,肌腱、韌帶會僵化、縮短,運動可以使肌腱、韌帶恢復柔軟、靈活,但人得承受一些痛苦;
  • 各個關節都要有滑膜液來潤滑關節的活動,滑膜液並可以把氧氣和營養輸送到關節去,而運動可以促進滑膜液產生;
  • 運動可以在身體內催生天然的鎮痛劑,否則,人會對和各種疼痛過分敏感;
  • 運動可以控制體重,減輕各個要支撐體重的關節如臗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負荷;
  • 假若上述還不足信的話,考慮一下這一點:運動刺激大腦中某些化合物的分泌,提升你的情緒,讓你覺得身體健康了,也更快活了。
那麼,運動一下吧,那怕站着也比坐着好。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閒」與「閑」,「得閒」與「唔得閒」

有朋友見到這裡寫的「人閑花自在」一句,問「閑」與「閒」有分別嗎?

對我來說,兩字沒有分別,屬一字兩寫,字的結構──門中有木(樹)、門中有月,都予人閑適的感覺。我從寫字的角度上,覺得門中寫上木字較易寫得好看,於是慣寫作「閑」,習慣了,在鍵盤上打字也一樣。

一查找各種字典才發覺,兩字古時其實有分別。

據《說文解字》:「閒, 隙也。隙者,壁際也。引申之,凡有兩邊有中者皆謂之隙。隙謂之閒。閒者,門開則中爲際。凡罅縫皆曰閒。……門有縫而月光可入。」《康熙字典》引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的話說:「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隙也。」

門縫中見月是「閒」,門中見日則為「間」,也是門縫,兩字本來相同。「間」字如今仍存本義,於是有間隙等構詞。「閒」字的今義都作空暇無事解了。

「閑」字的金文從「門」從「木」,象門中有木之形,表示間歇、休止。《說文解字》說:「閑,闌也。」後多借用爲「閒」字。

在粵語中,「閒」字用得最多的構詞是「得閒」或「唔得閒」。「得閒」兩字很古雅,古來詩文中用很多。

《晏子春秋》中有道:「異日朝,得閒而入邑,致車一乘而後止。」是二千多年前的話了。 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東都遇春》詩則有句云:「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意思是得閒最可貴的是「冇眼睇、冇耳聽」,渾忘是非。宋代蘇軾因小病得閒而自喜,有《病中游祖塔院》詩:「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它的政治對頭人王安石則在《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說:「公得閒,輒為上言之。」《紅樓夢》中有句說:「你去瞧瞧,要是有人有事就罷,得閒呢就回,看怎麼說。」

沒有空暇時間是「不得閒」。《儒林外史》有云:「你明日早去回一聲沈大腳,明日不得閒到花牌樓去看那家女兒,要到後日纔去。」《紅樓夢》亦有句說:「明兒咱們有事,恐怕不得閒兒。」

「得閒」兩字如今在北方官話、普通話中不通行了,但在粵語中使用率很高。它的反義語是「唔得閒」、「好唔得閒」甚至「周身唔得閒」。「得閒」即有空,可是「閒」與「空」大不一樣。「空」是什麼都沒有,「閒」則非空而實有。閒情逸志、神定神閒中大有內涵,閒言閒語中的文章就更大了。

「得閒」中的「得」有不期而至的意思,可品出欣悅之情;也有應當、當要之意,那是勸勉了,可理解為「得要閒下來」。對香港人來說,這不易,甚且是「一種奢侈」。

可能因為不易,「得閒」兩字反而常常掛在嘴邊了,以至「幾時得閒飲茶」庶幾成了反話、廢話,聽了不必太認真,你太較真可能就尷尬了。

閒,難得,卻未必受歡迎。被人投閒置散不會好受,不是誰都可以如蘇東波在《記承天夜遊》那不及百字小文中那樣,作了閒人而能自解、自得其樂的。不少人像繃緊了的發條無法閒得下來的,一得閒就病了。

怎一個閒字了得。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心清一碧澄

昨天臨窗弄墨,寫下了這幾行字。我一直愛寫行書,鮮有「正正經經」的寫楷字,這幾行字也不算楷書,算是行楷吧。要寫唐人那種法度森嚴的楷書,我總覺拘束,沒寫幾筆,就會散漫放肆起來。

幾行字是習字之後,添水洗筆時隨意地寫的。時間許可的話,我愛在習字後邊洗筆邊揮毫,直到墨色淡了,筆大致洗淨。把餘墨隨水沖掉,總覺得可惜。

這個五言絕句,是為了配這裡一幅版頭照片而湊成的。 「人閑花自在,意遠水無聲」,其實是四年前在台灣旅遊時留下的舊句。當時在苗栗縣卓蘭鎮的花自在住宿館住了一宿,離開前在朋友慫恿下,給主人留下了這兩行字。這家園林式的民宿,重在一個「閑」字,住到裡面去,在花木林泉之間,水靜流深,人閑意遠,不聞車馬聲,有避靜循世的隱逸。

中山石岐公園一角
日前在中山石岐公園,逛到一處沒有人跡的池塘邊去,景物讓人有如見桃源的豁然。池塘包圍在茂密的樹叢之間,水波不興。水裡佈置了若干看似天然落下的大石,把景色點綴得更有逸趣。陽光正好,倒影澄澈,靜如水晶,碧如翡翠。

不遠之外就是石岐最繁華之地,而這個由舊船廠改建而成的公園該叫作「工業公園」。走到這個角落裡,有種詭異的感覺,但心卻是那麼平靜。

 重看照片,馬上就憶起「人閑花自在,意遠水無聲」兩句,儘管其中沒有花,只有翠綠的葉。

我不知道水有多深,更不知道水底有多少污泥殘渣,見到的是一切都安靜下來後的碧澄。世界不管多混亂,其實總有個寧靜所在。

《莊子》有云「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以環中比喻無是非之境地,靈空超脫之境界。莊子的思想匪夷所思,好像早已掌握現代知識。這句話不正是對颱風氣旋的描述麼?在暴風龐大的旋轉氣流範圍內,有個一片平靜的風眼,它就是「環中」,是氣旋的中央。不管氣旋周圍怎麼風起雲湧,這個環中安靜如故。

靜,往往存乎一心。是幡動?是心動?於是續上兩句:「大象環中隱,心清一碧澄。」

似乎寫寫楷書也有好處,可以讓心更加安靜下來。

中學大學 數學語文

日前遇到一位退了休的教師朋友,聊起近況來,他說挺忙,仍在教學生,不過不到學校上課了,而是當上補習教師。他本來在中學教數學,我以為他在繼續教中學生,給他們補課;誰料他說,他現在教的都是大學生。

我大為驚訝,怎麼一退休就「升喱」(提升檔次)了?難道退休後去修了個什麼學位?不是,他給學生補習的課程,基本仍屬於中學的數學課程──準確點說,是目前新高中六年課程之前的七年舊高中的數學課程。只是以前教的學生是中學生,而現在教的學生是大學生而已。

在七年中學的香港舊學制中,最後兩年屬大學預科,學生修的很多是四年制大學的課程;在如今的三三四學制中,中學只有六年,而多讀一年大學。

新高中學制課程打破傳統的文理分流,學生要修讀四個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通識教育),數學是必修的,但課程內容比以前少了,也淺了。到了大學有些人便趕不上,要找朋友這樣的數學老師補課。補課的不只是修讀數學的學生,也來自要應用數學的學科,包括很多理工科的學生。

在文理分科的時候,理課較難讀,但大致仍有一半學生讀理科,一半學生讀文課。如今,除四個必修科外,學生在其他二十個選修科目中只須選修兩三科就可以。學生趨易避難,選修物理、化學等理科科目的,自然少了,不易吸引出色的學生。到了大學,理工科學生的質素難免也受影響。

朋友發現,學生應付不了大學的數學功課,既與數學水平有關,也與語文水平有關。做不來,常常因為不懂得解題。通常,習題的文字會較長,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考驗。朋友說,若能夠吃透題目,充分理解題目說什麼,題目往往並不難。可是學生常常應付不了。

朋友說,他有時對學生修讀的理工科目其實不了解,這時,他會參考學生有關科目的筆記,一了解,問題就迎刃而解。

他為自己的學生慨歎,除了慨歎他們的數學和語文能力,還慨歎他們在競爭對手咄咄逼人之下的劣勢。對手主要是內地到香港升學的學生。他們都是內地各地的尖子,成績本來就出色。以前香港的學生仗着多讀一年中學,到了大學,與這些對手一拼尚居下風。如今,彼此都讀六年中學,而內地的課程較深,香港學生就更加比下去了。A 鮮落到香港學生之手,已不自今日始。

很多香港的年輕人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瞧不起內地人。我很擔心這種沒有根據的自大,會在現實的無情打擊下形成落差巨大的自卑。這很可能就在我們自己的家門裡──各家大學中發生。這甚至有可能惡化成為逆反性的仇視。

有一點可以「告慰」的:據一位為香港某大學到內地招生的朋友說,如今要吸引內地各地的尖子生到香港來升學越來越困難了,他們很多人如今有了更遠大的海外升學目標,不再把香港放在眼內。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從生物角度看中國的生育政策

中國日前宣布取消實行了36年的一孩政策。這在香港引起各種奇奇怪怪的議論,似乎一孩是惡策,兩孩亦是惡策。一涉及政治立場,事情就青紅皂白難分了。若回歸到生物學的角度去看,事情簡單一些,人畢竟也是生物。

在地球生物圈裡,不同生物的出生率、繁殖率、平均夀命都受到制約,而彼此有關係。譬如性成熟的早晚會影響壽命,性成熟早的動物,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強烈,常有挑釁行為,這會導致大量細胞死亡,壽命就短。 遺傳會決定壽命的長短,壽命長短與生物的細胞分裂次數成比例。食物也影響動物夀命,在饑餓、寒冷、疾病感染、弱肉強食的環境裡,要「壽終正寢」不易。

生物身體的大小與壽命的關係很明顯。體形巨大的動物需要較長時間來完成生命中各個發育階段,它們防禦能力和生命力都較強,不易受天敵危害。如大象的哺乳期要四年至五年,真正成熟要15年到18年,與人相若,最長壽命可達120歲。大象的妊娠期長達22個月,一般單胎,又要隔五六年才懷孕一次,生育率是屈指之數。身體較小的動物,由於呼吸所產生的活性氧會損傷DNA,再加上身體小而呼吸量損失大所以比大動物的壽命短。

可以見到,無脊椎動物草履蟲和變形蟲的壽命是以晝夜或小時來計算的,最多生存一晝夜。蒼蠅的成蟲壽命是15至25天,如果連它的幼蟲期和蛹期都包括在內,也只有25至70天。短命生物的生育率都極高。如蚊子,雌蚊一般可活一兩個月,吸飽一次血能產一次卵,如是者六至八次,每次二三百粒。中國人古代的一個崇拜圖騰是女媧,「媧」源自「蛙」,是期望人能夠像青蛙那樣蝌蚪滿塘,多子多孫。但在自然界,青蛙的夀命一般只有五年。

人作為生物,在死亡率偏高時,為了避免滅絕,都會多生育。哪個地方的人均預期夀命短,生育率就高;夀命長,生育率便低。中國人以前每個家庭都兄弟姊妹眾多,而那時,在天災人禍等原故之下,人均夀命都短。新中國成立時,人均夀命只有39歲,回過頭去看,真難以相信。在世界上,要知道不同國家的生育率高低,看看那裡的人均預期夀命數字大抵就清楚了。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的情況,對比很鮮明。

規律似乎是:經濟發展,預期夀命延長,生育率即下降。也有一個地方的情況較特殊,例如東歐一些國家包括俄羅斯,生育率很低,但富裕程度與預期夀命都不高。

中國則有「未富先老」之憂。英國《經濟學家》( The Economist) 有文章說,中國很可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未達富裕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的國家。它的《全球商業評論》中文雜誌根據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數據繪了一張「與中國各地區預期壽命相當的國家」的地圖,表明上海的預期人均壽命已達83歲,與瑞士持平;有六個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澳門、香港)已超過美國的79.8歲,這還未算台灣。

中國地廣人稠,地域之間的情況很不平衡,「未富先老」不能一概而論。而從世界衛生組織的角度看,未富而能延年益夀則是大好事。中國有很多長夀之鄉,大都不怎麼富裕而環境美好,先富起來的人趨之若鶩呢。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沙灣往事》:滿足與失落

《沙灣往事》中的賽龍奪錦
坐到「山頂」去看《沙灣往事》,並不遺憾,反而欣賞到坐在「大堂前」看不到的東西。「山頂」上可以俯瞰整個舞台,舞蹈、燈光、設置等的圖形變化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沙灣往事》在這些方面都非常用心,常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表現。

舞劇的舞美(舞台美術)設計很出色。它設計出16扇頂天立地的通花屏風,一看就讓人想起廣州的西關大屋。屏風在懸吊裝置下靈活調度,產生布景、切割舞台的作用,配合上燈光,變化多端,屏風上在適當的燈光下還會出現芭蕉庭樹。大廳、洞房、廟宇、街道、花園等場景因此不斷出現,節奏明快。

燈光的設計很細致,有時相當頗密,很好地配合了情節的發展和突出表演重點,營造氣氛。道具的運用也應記一功。第一幕的婚宴中充分利用了八張不斷變化組合的大紅方桌,展現出一個一個諧趣的廣州昔日風情畫面。我估計,設計人員一定參考了廣州著名雕塑藝術家萬兆泉的一系列廣州風情作品,他的作品中,人物妙趣橫生,令人發噱。舞蹈員跳到不同方桌上,一柱射燈,一個定格,就活現了一個舊日的廣州市井場面。

舞蹈利用不同的嶺南文化元素,也有出色表現,特別是對龍舟競渡和雨打芭蕉的意象、素材、音樂的利用。龍舟競渡的舞蹈在第一幕中就作為伏筆出現了,從高位看去特別有氣勢,令人感奮。到最後,《賽龍奪錦》創作出來,樂聲大作,推出更大的場面以營造高潮。有點可惜的是,高潮有點乏力。男主角佔據台中央擂打大鼓,卻是沒有在舞蹈上作更精采的發揮。

《沙灣往事》中的賽龍奪錦
雨打芭蕉主要以傘舞的群舞表現。傘舞是常見的中國舞蹈,要跳出新意不易,難得的是一幕雨打芭蕉仍然讓人陶醉,出色的音樂、音響、燈光、布景相得益彰。後來細看劇照發現,舞蹈員穿的是屐(不知道是不是木屐),這很有嶺南特色,其實可以進一步發揮,如踢躂舞一樣以多變的節奏推動觀眾情緒。

反而是日本兵的軍靴踏出了駭人的節拍。第三幕開始時,大幕吊起兩三尺,只露出兩排日本兵在逆光下展現的軍靴。大好山河橫遭踐踏的恐怖、激憤馬上充盈。

男女主角都是國家級的舞藝尖子,水平自是卓越高超,他們可能說不出幾句廣東話,要用身體語言表現一個嶺南故事,問題不大。這個劇已在內地巡演一段時間,操作熟練。舞者之間的合作、默契和對彼此的信任都很充足,驚險的高難度動作駕輕就熟,讓人看得舒服。

最讓人不滿意,反為是舞劇標榜要宣揚的廣東音樂的表現。

伴奏音樂很明顯分作兩部分,一部分由西洋管弦樂隊承擔,一部分由演奏廣東音樂的民族樂隊承擔。兩者融和合作的樂段不多,只有第一二幕較好。故事借《雨打芭蕉》來表現男女主角的愛情,可是伴奏又為此寫出另一個不斷重複而與《雨打芭蕉》無關的音樂主題來,由管弦樂隊演奏。這主題沒有廣東音樂味道,只有一次由高胡清奏時,才借演奏者的技巧玩出一點粵味來。

到《賽龍奪錦》創作完成和奏響,演奏的是管弦樂隊。這曲原來用嗩吶吹奏的引子是畫龍點晴的一句,先聲奪人,富有號召力以致戰鬥力,很切合舞劇團結奮進的主題。這熟悉的一句只出現了一次,而且由西洋銅管樂吹奏,很浪費,「嘥料」。聽不到那嗩吶的引子,讓我失落。

舞劇的尾聲向廣東音樂樂人致敬,在兩旁的屏風上以字幕打出一系列著名廣東音樂作者的名字和作品名稱。在藝術效果上和在感情上,我這時都渴望耳畔會響起廣東音樂來,讓情感進一步升華。可是聽到的是與之沒有聯繫的管弦樂曲。舞劇的序幕由《雨打芭蕉》開始,若也以《雨打芭蕉》結束,既「慳水慳力」,效果相信也較好。舞劇以《賽龍奪錦》為主線,若能以之為基調寫出音樂主題以貫穿全劇,就更理想了。

瑕不掩瑜,《沙灣往事》值得欣賞。應該能讓更多舞蹈和廣東音樂愛好者有機會欣賞。
**
《沙灣往事》劇照:
http://www.022net.com/2015/3-12/473542222457635.html

(觀賞《沙灣往事》之下)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沙灣往事》跳出廣東音樂來

高胡原來可以坐在膝頭哥上咁拉架。
朋友邀請我去看舞劇《沙灣往事》,我先不敢答應,因為不知道這是一台什麼樣的表演,內容是什麼?是哪個藝團的演出?什麼都不知道。馬上上網搜尋一下,一了解,立即就答應了,而且對演出甚有期待。上星期五到演藝學院欣賞了,果然是一台高水準的演出,有不少驚喜,不過也覺得尚有值得改善的地方。

這演出可以稱之為「半公開的內部演出」,由香港兩個番禺鄉親組織主辦,估計是由兩個組織花錢把劇團請到香港來,為鄉親們表演。演出共兩場,我從朋友手中拿到的是「普通票」,沒印上價錢,看來是主辦機構送出的,坐的是演藝劇院劇場樓上最後第二排的座位,是所謂「山頂位」。爬到上面,在狹窄的通道上挪到座位去,真有高處不勝寒之戰慄,擔心一不留神,會從山頂上滾下來。真不明白設計師當初怎會把「山坡」設計得這麼陡峭,而前後排座位之間又設計得這麼迫仄。除普通票之外,大概還有不普通的「嘉賓票」之類吧。

演藝學院的節目預告沒有《沙灣往事》,演出似乎不假宣傳,不賣票,票都是派送出去的。看了演出,覺得很可惜,因為很多有與趣的人會完全不知道有這一精采演出而向隅了,即使知道,也未必有門路拿到票。這樣高水平的創作舞劇,真實很值得公開向廣大藝術愛好者推藨。

舞劇中的《雨打芭蕉》
「沙灣」這名字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很常見,在各個沖積形成的沙洲土地上,有不少稱為沙灣的地方。香港也有沙灣 (Sandy Bay),位於港島西南部,也叫大口灣,如今慣稱為大口環。此外又有長沙灣。最出名的沙灣應是番禺的沙灣,《沙灣往事》說的就是這個有近八百年歷史古鎮的情事。

沙灣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與市橋、佛山、順德都是一水相分,隔河相望,嶺南文化中不少吃喝玩樂的東西出自這梩,沙灣薑撞奶、沙灣飄色都聞名久遠。這裡因為出了廣東音樂中著名的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於是也被視為廣東音樂之鄉,建有廣東音樂博物館。《沙灣往事》的名字很籠統虛泛,說的其實只是沙灣廣東音樂歷史中的一頁,借何氏對《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的創作,以舞蹈和音樂展現一個有嶺南風情、有男女愛情、有抗日豪情的故事。

這是廣東歌舞劇院的原創舞劇,劇中的主角何柳年是一個「典型化的藝術型象」,名字源自何「柳」堂和何與「年」,而以廣東音樂諸多名家為原型。故事情節有真實有虛構,最真的是《賽龍奪錦》和《雨打芭蕉》兩首廣東音樂名曲的音樂,兩曲在近兩小時的舞劇中反複出現。我很渴望知道舞劇創作者能利用各個嶺南文化元素玩出什麼樣的火花來。從「山頂」下來,我沒有失望,但又不夠滿足,特別是在音樂方面。

(觀賞《沙灣往事》之上)

「筆下留情」版頭照片題詠之四十(2015/10)

長方三角圓
天地暗相拴
心事浩茫連廣宇
寄語無線向何端
(乙未中秋迎月夜即景)
秋風一夜涼
宿雨夢綿長
黃葉無聲墜
誰憐志未央
(攝於維園)
霧重難迷眼 石頑有幾艱 闖關跨闊步 一步三尺三 (攝於中山岐江公園)
榕蔭濃,
鄉情重。
小船馭得滿滿,
緩緩滑過江涌。
眼前景物生還熟,
心裡印象漸朦朧。
一掬輕嘗清清的河水,
味道可與昔日濁水相同?
(攝於中山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