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我的靈魂」

作者:李家同

編者按:剛收到美國一位朋友傳來的文章,說的據說是真實故事。這故事,以前也看過,曾有所觸動。如今再看,別有一番感受,因為近日看了一些關於「美國夢」與「中國夢」的爭論的文章,而朋友傳來的故事正與「美國夢」有關。我把文章作了一些文字上的編輯,放在下面。

在柏克萊念博士的時候,交到了一位美國好朋友,他叫約翰。我當時是單身漢,他已婚,太太非常和善,常找我到他家吃飯。我有請必到,變成他們家經常的座上客。約翰夫婦當時都是學生,收入當然不多,可是家裡佈置得舒適極了。他們會買便宜貨,收集了不少瓷娃娃,有吹喇叭的小男孩,有打傘的小女孩,也有摸狗的小男孩等等,滿屋子都是,窗臺上更是放了一大排。我每次到他們家去,都會把玩這些瓷娃娃。

約翰告訴我,他們的瓷娃娃都是從舊貨店、舊貨攤買來的。有一天,我發現一家舊貨店,也去買了一個瓷娃娃,是一個高高瘦瘦的少女,低著頭,一臉憂鬱的表情。約翰夫婦再請我去的時候,我將它帶去了。他們大為高興,告訴我這是西班牙Lladro娃娃,這家名牌公司的娃娃個個又高又瘦,都帶著憂鬱的表情。他們一直想有這麼一個娃娃,可是始終沒有遇上,沒有想到我買來了。

我們先後拿到博士以後就各奔前程。約翰的研究是有關感測器的,畢業後不久就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用感測器作一些防盜器材,他很快地大量使用電腦,生意越來越大,成為美國最大的保安系統公司的老闆。由於中東問題,美國飛機一再被恐怖分子劫持,約翰的公司因此得了大合約,替美國的大機場設計安全系統。畢業二十年以後,他的身價快到四億美金了。

有一年,我決定去找他,他欣然答應接待我,那時已近耶誕節。我先去他的辦公室,他親自帶我去看他的保安系統展覽室,我才知道那時的汽車防盜系統幾乎都是他們的產品,體積極小,孩子帶了,父母永遠可以知道他在哪裡。我也發現美國很多監獄都由他們設計安全系統,以防止犯人逃脫。

看完展覽後,約翰開車和我一起到他家去。那一天天氣變壞了,天空飄雪,約翰的家在紐約州的鄉下,那裡住的全是有錢人。當他指給我看他的住所時,我簡直以為在看電影,如此大的莊園,沒有一點圍牆,可是誰都看得出這是私人土地,告示牌寫得一清二楚,有保全系統,閒人莫入。約翰告訴我,他的家有三層紅外線保護,除非開飛機,否則決不可能闖入。如果硬闖的話,不僅附近的警衛會知道,家裡的挪威納犬也會大舉出動。我這才知道約翰的公司會代人訓練這些長相兇猛的狗。

約翰的太太在門口迎接我,熱情如故。他們的家當然優雅之至,一進門,迎面就是一個明朝的青花瓷花瓶,花瓶裡插滿了長莖的鮮花。約翰夫婦愛上了明朝的青花瓷,青花瓷滿屋子都是,壁紙也一概用淡色的小花為主,好像是配襯青花瓷的。我住的客房有浴室,洗澡盆和洗臉盆都是仿製的青花瓷。約翰告訴我這是從日本訂造的。浴室的瓷磚來自伊朗,也是青色的,聽說伊朗某一皇宮外牆就用這種瓷磚,我不敢問是否也是訂造的。我不禁有個疑問,那些可愛的瓷娃娃到那裡去了?我不敢問,因為答案一定是很尷尬的。

這座豪宅當然有極複雜的安全系統,我發現,入夜以後,最好不要四處走動,恐怕連到廚房裡拿杯水喝,都必須打電話給主人,由他解除了安全系統才行。

約翰唯一的女兒在哈佛念書,那一天要開車回來,到了傍晚六點,還沒到。他們夫婦都有點不安,原來這個女孩子厭惡有錢人的生活方式,開一部老爺車,也不肯帶行動電話。他們擔心她的老爺車會中途拋錨。我們一直等到八點,才接到女孩子的電話,她的車子果真壞了,可是她安全無恙,在人家家裡,要約翰去接她。約翰弄清楚地址以後,要我一起去。雪已經下得很大,他女兒落腳的地方是一幢小房子,屋主是個年輕的男孩,一臉年輕人的稚氣。他女兒告訴我們,她車子壞了以後,就去求救,沒有想到家家戶戶都裝了爸爸公司設計的安全系統,使她完全無法可施。總算有一家門口有一部與屋內聯話的電話,可是屋主坦白地告訴她,本人是個弱女子,在等她丈夫回來,不敢放她進去。她女兒說,相信當時家家戶戶都在放聖誕音樂,平安夜,聖善夜;聖誕節應該是充滿了愛與關懷的日子,可是她卻被大家拒諸千里。虧得她最後找到了這一座又破又舊的小房子,她知道這座小房子是不會用安全系統的,果然也找到了這位和氣而友善的屋主。

這男孩子一面給我們熱茶喝,一面發表奇特的看法,說是當年若是家家戶戶都裝了安全系統,可憐的聖母瑪利亞可能連馬槽都找不到,耶穌會到哪裡去降生?約翰聽了這些話,當然很不是滋味。他一再謝謝這位好心的年青人,並邀請他一起回家吃晚飯。年青人立刻答應了,相信像我年青時一樣,從不拒絕過任何一頓晚飯的邀約。

晚餐是在一張長桌上吃的,約翰夫妻兩人分坐長桌的兩端,一位臉上沒有表情、穿制服的僕人來回送菜。每一道菜都是精點,每一件餐具都講究無比。我想起當年我們在約翰家廚房吃晚飯情形,覺得當年的飯好吃多了。約翰的女兒顯得有點不自然,那年青人卻是最快樂的人,有多少吃多少,一副不吃白不吃的表情。

第二天約翰送我到機場,他似乎稍微沉默了一點,下了汽車,他碰到另一部汽車,立刻警鈴大作,這又是他的傑作,可說自作自受。我假裝沒有聽到,可是看到他一臉不自然的表情。他無法送我去候機室,安全系統規定送客者該留步了。

一年後,我在《華爾街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知道約翰把他的公司賣掉了。他一夜間得到了四億多美金,他的豪華住宅賣了五百萬美金。約翰在記者會上宣布,他留下一個零頭,用四億多美金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基金會的董事們全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他不是董事,也不會過問這個基金會如何行善,他完全信任這些董事們。

幾天後,約翰夫婦不見了,他的親人替他們保密。他的女兒和那年青人結了婚,到非洲去幫助窮人了。這位科技名人就此失了蹤。可是我有把握約翰會找我的,因為我們的友誼比較特別。我不久之後果真收到他的信,他告訴我現在住在英國一處偏遠的鄉下,那裡沒有一家人用安全系統,他給我電話和地址,可是故意不給我他的門牌號碼,叫我去找他們,而且說我一定會找到他家的。

我趁一個去英國開會的機會,和約翰約好了去看他。下了火車,我找到了那條街,那條街的一邊是一大片山谷,沒有一幢房子,所以我只要在街的另一邊找就可以了 。我在街上閒逛,忽然看到一幢房子的落地大玻璃窗與眾不同,因為這個窗臺上放滿了瓷娃娃,好可愛的瓷娃娃。我想這一定是一家舊貨店,我想挑個瓷娃娃送給他們,決定進去看看。沒有想到,我看到約翰就在裡面。這不是舊貨店,這是他們的家,只是他們的家完全對外開放,又放滿了瓷娃娃。

約翰夫婦熱情地招待我,他們的家比以前的豪宅小太多了,據他們說,這比他們當年僱人住的房子還小,也比他們當年的花房小。他們家那時在冬天也有那麼多鮮花,原來是有花房的緣故。他們的明朝青花瓷器完全不見了,約翰夫婦把青花瓷都捐了給紐約一家博物館。他們二人認為那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應該由人類全體共享。他們的園子也小得很,他們仍然在園子裡種滿了花草,後園對着一大片森林,據說羅賓漢當年就出沒在那裡。屋子面對的山谷由英國詩人協會擁有,不會開發,英國人喜歡荒原。約翰夫婦也養成了荒原中散步的習慣。

約翰告訴我為什麼他最後決定放棄一切。他的公司得到了一個大合同,改善整個加州監獄的安全系統,他發現加州花在監獄上的錢比花在教育上的還多。他呢,越來越有錢,卻越來越像住在監獄裡。美國人一向標榜美國是「自由而且開放社會,其實美國人卻越來越把自己封閉起來,越來越使自己失去自由。」約翰決定不再拼命賺錢,是為了找回失去了的自由。約翰夫婦在附近的一家高中教書,學校有點像專科學校,約翰教線路設計,管理圖書館和實驗室,他太太在那裡教英文。約翰告訴我,他們生活得很簡 單,平時騎自行車上班,連汽油都用得很少,兩人的薪水足夠應付生活。

我們坐下來吃晚飯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那個女孩子瓷娃娃就放在桌子中間。他們捨不得丟掉那些瓷娃娃,可是替他們設計室內裝潢的設計師不讓他擺設這些不值錢的東西。現在那些值錢的東西都不見了,不值錢的瓷娃娃又出現。

我總算吃到了當年常吃到的晚飯,也重新享受到約翰夫婦家中的溫暖。我離開的時候,約翰送我去火車站,他告訴我他還有一些錢,他的女兒不會要他這些錢,等他和太太都去世了,他的錢會全部捐出去。我說我好佩服他,因為他會捐出他的全部所有。他忽然一笑,告訴我他仍然有一樣寶物不會捐掉。我大為好奇,問他是什麼,他說要賣個關子。他用一張小紙條寫了些東西交給我,但叫我暫時不要看,上了火車才看,上面寫的就是他不會捐出去的寶物。

火車開了,我和站在月台上的約翰揮手告別,到我看不到他了,才打開那張紙條,紙上寫的是:「我的靈魂」。

我坐在火車裡,不禁想着,有些人什麼都有了,卻失落了自己的靈魂。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自己開一盤棋:習近平彭麗媛夫唱婦隨

習近平的第一次出訪頗受關注。今天,很多香港報紙刊登了台灣中央社引述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的觀察見解:中國在「主動出擊,自己開一盤棋」。不但習近平擺開新棋局,「第一夫人」彭麗媛也一樣。

「自己開一盤棋」這說法很形象化,用大家都懂的簡單語言說明了一個複雜的外交政治議題,難怪大家都報道了。所謂「自己開一盤棋」,就是翁明賢所說的習近平的三大外交風格:設定國際議題、主導國際政治趨勢發展、擴大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也就是不隨着西方的音樂、節奏起舞,而是「另起爐灶」,在金磚五國中當「最大的爐主」,一起建金磚開發銀行,設應急基金。

對於這個「爐灶」,西方自然不高興見到。路透社一篇潑冷水的報道,借接受訪問者的口說,五國如獅子、大象、水牛、豹子、犀牛,毫無相似之處,不可以一起去捕獵。

不過報道不得承認,五國的合作十餘年間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實在想不到。金磚五國之得名,緣自高盛一位專家二零零一年一個報告(原只有四國,後加上南非成為BRICS五國)。這無中生有的組合,到如今竟然研究起拿出真金白銀建立銀行來了。這儘管不易辦成,卻已證明並非虛擬之事,也證明全無共同利益是假的。五國是一致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西方列強忽視而走到一起來的,要按自己的章法、自己的目標行事。想「自開一盤棋」的,又豈只是中國?

下這盤棋的並不限於五國,五國元首與非洲多國元首對話,是新棋局的擴大版。

新棋局並已還從政治、經濟舞台進一步擴大到時裝領域去了。主導這擴大的,是習近平的另一半──彭麗媛。

當我聽說彭麗媛的衣飾打扮大受注意、大受好評時,我有點擔心,害怕會出現傳媒就什麼獎頒獎典禮中影星衣着說三道四那樣的報道,並證實中國的「第一夫人」也是歐美時裝名牌的俘虜。最初的「驚艷」報道中,確實如條件反射般扯上歐洲的品牌了,後來才打聽到品牌是廣州的「土產」。據說,品牌的老闆已躲起來了,避免各方要貨。

有關品牌的股價上升是必然的了,這一如西方大國的「第一夫人」穿哪個品牌哪個品牌就受追捧一樣。彭麗媛這一穿,受益的將不僅是有關的品牌,而是有助於把中國從 Made in China 的層次上升到 Designed in China 的層次。

這是中國變化的側面反映。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Giles Chance 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指出,中國經濟佔全球的比重自一九八零年以來從2.2%上升到了15%;同期美、日、德三國加起來佔全球經濟的比重跌落近一半,從40%降到23% 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是全球主要對手的好幾倍,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資本和商品輸出國。

他進而談到,本週末,發達國家的智囊機構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秘書長Angel Gurria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Michael Spence等西方要員將訪問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討論中國未來的發展選擇。Giles Chance 指出,發達國家的領導人今天到北京,不該給中國人提建議,而應聽取中國人的建議。

原來的一盤棋不必推翻,但要看到另一盤棋已擺開了。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香港畫事,應接不暇

呂夀琨之〈香港鴨巴甸〉(水墨畫)
──「欣於所遇」展品
在香港,不時會聽一些人信口開河地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我一直對這句話,對人云亦云地說這句話的人很反感。我很相信,這麼說的人根本沒有進過「沙漠」,沒有接觸過當中的文化。

上星期六,本港水墨畫家馮永基(Raymond Fung)帶着一批學生到香港大學美術博館(馮平山博物館)看畫展時也提到,對這句話很反感,並說香港今天的藝術活動多得應接不暇,單是與繪畫有關的展出就看不完。

那天,同時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的展覽就有三個,即「板上風景:韓志勳初期繪畫」、「欣於所遇:蘇立文、吳環伉儷珍藏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和「雲水襟懷:李虛白山水詩畫」。

這樣的藝術活動,如果不特別注意,的確不知道它們的發生和存在。我對繪畫有興趣,但如果不是承蒙通知了,也不知道有這麼精彩而難得的展覽在舉行。這些活動被冷落了,不能都怪大眾不關心,而要怪大眾傳媒的冷待──藉口當然是大眾不關心──沒有主動挑起傳播文化的擔子。你從新聞報道中,幾乎完全看不到這方面的消息。除了特別大型的國寶級展覽,你別指望傳媒會垂予青眼,義務給你宣傳。要嘛,來賣廣告。在他們的眼中,傳媒早已被界定為吸引公眾眼球以販賣廣告的商品。新聞也是為吸引眼球、進而吸引廣告而存在的。

再說畫展。那天主要是為了看蘇立文夫婦的收藏展而去的。蘇立文是英國學者,對中國藝術史及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研究貢獻良多,自四十年代以來就收藏中國畫家的作品,很多展品出自大師級藝術家,如吳冠中、黃永玉、吳作人、張大千、齊白石、趙無極、朱銘,和香港的呂壽琨、萬青屴、朱興華、王無邪、譚志成、朱楚珠等,還有不少是近年旅居海外的大陸藝術家的作品。

吳冠中之〈無錫太湖〉(油畫)
──「欣於所遇」展品
這是蘇立文伉儷的珍藏首度來港展出,展覽主要是要探討中西媒介與表達方式的關係。給大家「導賞」的馮永基以現代水墨繪畫創作知名,他有感於香港的水墨創作有傳承危機,最近暫停在中文大學授課一季,到香港大學的校外課程開辦了一個十課的「現代水墨體驗」的課程,希望給予香港的現代水墨創作新的推動。展覽中不同年代、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的作品,正好讓他可以引導學生開闊視野、不囿於某家繩墨地去作各種嘗試。

香港不少教畫、教書法的老師,愛讓學生去臨摹老師的筆墨,於是學生千人一面,有如老師的影子。老師可能因此而有開宗立派的滿足,可是學生就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裡打轉。馮永基卻相反,起碼在這個課程裡,他廣泛介紹本港、海外著名現代水墨畫家的風格,可就是不說自己的,儘管學生一定都熟知他的畫風。他的目的,是不想局限了各人所長的發揮。

現代水墨是香港文化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成就,它濫觴於六七十年代,由呂夀琨、劉國松等肇其端,其後出現了王無邪、顧媚、靳棣強等一連串閃亮的名字,影響到全世界的水墨畫壇,而各人的風格各有面貌,絕無類同。

呂夀琨的水墨變法,是通過中大的校外課程繪畫班發揮影響力的。這一幕會否在港大校外課程歷史重演?這要看馮永基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了。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飛雲民族樂團音樂會讓人感動

上海飛雲民族樂團
幾天裡,在網上斷斷續續地聽完了一場音樂會,是上海飛雲民族管弦樂團的一場音樂會,除了得到音樂欣賞上的滿足,竟然還有聽音樂會少有的感動。

這是這個新成立的樂團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演出的新年音樂會,演出共兩場,翌日元旦還有一場。我是在網上得到介紹,到優酷網(YouKu)聽到全場演出的。這錄像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放上去的,據統計,播放次數僅得一百二十多次。大概,很多喜愛中樂的朋友,仍不知道有這場精彩演出吧?這太可惜了。

熟悉中樂的朋友一看這個樂團的名字,就一定猜到,這是以中樂著名指揮夏飛雲名字命名的樂團。夏飛雲早些年退休了,據他說,一到退休年齡到退下來,一天都不多留。我不知道這話背後是否有不快的原委,但從這位獻身中樂指揮工作幾十年而一直堅持藝術與做人原則的指揮家的個性看來,他自有自己的追求。去年聽他說過,退休後比退休前還忙,除了應邀到各地指揮演出,是在上海參與幾個業餘樂團的指導。不知道的是,其中包括一個他一手策劃成立的樂團。

從網上資料看來,這個樂團頗有特點。

樂團據說是「醞釀多年、厚積薄發」之下成立的,想來,是夏飛雲等有心人早已有此願望,而直到去年四月才正式把樂團成立起來了。「厚積」二字不是虛說,看來主要是就成員的藝術根基而言的。樂團是眾多「具有國內外影響的著名演奏家、教育家自發組合」而成,是來自各專業音樂團體、音樂院校的退休專家,和在職的中青年音樂好手的聚合體。據樂團的招募報道說,樂團「得到眾多愛樂者的積極回應,報名者眾多」。

樂團以「愛樂、敬業、公益、奉獻」為宗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公益」二字。內地近年向「向錢看」的風氣為人詬病、痛心,一個樂團標榜「公益」,即使並非絕無僅有,亦足以新人耳目。「樂團組建初期的排練、演出,全體成員均為無報酬的志願行為,待樂團步入正軌,有一定基礎後會按市場行為進行調整。」

這樣的「公益」樂團,在內地大城市大有建立的基礎。飛雲樂團來自各專業團體的退休音樂家,應該都是中國民樂自五十年代發展起來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專業水平不用懷疑。他們都有讓海外人士羡慕的退休生活保障,缺乏的恐怕是一個讓他們能發揮餘熱與熱誠的樂團。我相信,他們絕對樂於參與這樣的「無報酬的志願行為」。

看演出錄像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這批老音樂家。他們不論是男的是女的,每個神情、姿態、動作,幅度不大,即使在合奏中,也能很有說服力地告訴你他們確是「專家」。你聽在「安歌」的《京調》中作笛子領奏的高海,那細膩的滋味真叫人心裡發癢,甚至鼻子發酸、眼睛發熱。樂隊、領奏、指揮竟可以把這麼一首「簡單」的曲子演繹得這般感人!──這就是功力!

這些人才來之不易,很多兼具民間藝術素養和專業藝術培訓,這是目前自小只接受專業訓練的年輕好手難以相比的。這批人才都已步入退休隊列,若干年後可能就消失了,他們的藝術其實也是中國需要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飛雲民族樂團有這樣的抱負:「傳播和演繹傳統的經典民樂」。祝願他們成功!──他們完全具備成功的實力。
**
演出錄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1OTI3ODg4.html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星空下的白晝

尼泊爾Annapurna 登山營地景色
在《國家地理雜誌》網頁上,看到一幀有點奇怪的照片。照片上面的三分之二是天空,深藍色的天幕上,繁星滿布,密密麻麻;下面三分之一是山巒,有銀白的雪山,有凋黃的草坡,有徒峭的崖壁,一草一石都歷歷在目。

這景色全無人蹟,如世外孑遺之地,冷峻中有點詭異。為什麼會有這樣感覺?一想,是因為其中的天造與地設似不可為,看天空分明是夜晚,看大地卻如同白晝,難道是日夜各曝光一次拍成的照片?

一看說明,才明白是怎麼回事。這是尼泊爾Annapurna 登山營地滿月之下的景色。

Annapurna 登山營地的海拔達 4130 ,照片上所見的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頂峰,從拍攝地點到頂峰,還不多四千米海拔。在完全沒有人為污染,而又更近天宇之下,那裡的空氣接近全透明,大地在滿月下竟然明亮如晝;而月明卻不星稀,在月亮周邊可能有些星星被月亮的光芒掩蓋了,但在周天而言,該是群星擁月才對

這樣的景色,在當地,或者在現代繁榮、現代城市湧現之前,可能到處司空見慣,一點不稀奇,可是對於今天的城市人,特別是生活在以燈光夜景馳名於世的香港的人如我,就嘆為觀止了。眼界只限於今天香港的年輕人,可能以為夜空最多只有一二十星星。

幾天前,在電視上聽到報道說,尖沙咀的夜空比「國際標準」光亮一千二百倍。這是胡說八說的信口開河。據報章應該較準確的報道,所謂「國際標準」,是不受人工光源影響及沒有月亮的夜空的天空光亮度(自然夜空亮度)。據香港大學物理系近年量度得到的五百萬個數據,尖沙咀的夜空比以上亮度光1200倍;各個採光點中最暗的西貢天文公園也亮20倍。我真想知道,在西貢天文公園看到銀河會有多光亮。大概,在香港的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內,已找不到一處無光淨土了。

這是我們追求現代化、建立起都市繁榮付出的代價。大抵,世界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要付出代價的,你得到了某一東西的同時,你也就同時失去了某些東西,無法兩全其美。只能做到的是,把得失之間的反差盡可能緩和,不要都是「零和」、總是「零和」,得失相抵。這很多時候取決於你怎麼想,你要看兩盤帳,要看到得,也要看到失。這才可以知道自己處於什麼位置。

我很相信,生活在Annapurna 的人很可能不怎麼覺得那裡的夜空有多漂亮,這就如同我們不怎麼覺得維港的夜色有多漂亮一樣。如果位置調換了,從Annapurna 來的人一定對維港的流光溢彩目迷五色,而我們一定對Annapurna 的星空驚嘆不已。

我們把香港建成國際大都會之後,失去了不少東西。不過很多東西也不是真的失去了,只是不再輕易得到而已。這有好處:我們更懂得珍惜失去或可能失去的東西。

可是,人們似乎不懂得珍惜擁有的東西──這可能更值得我們警惕。
**
舊文重溫〈月光,星光,陽光〉: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0/07/blog-post.html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成語:濫用與錯用常見

日前收到一個文化社團的函件,劈頭以四字詞「時光荏苒」引領,闡述社團慶祝成立若干周年諸事宜。我為之失笑,不是因為這四字詞用錯了,而是讓我以為這是某個中學學生會發來的信件呢。

對於成語、熟語的運用,有人很反對。早幾年,台灣一位教育部長就認為「用成語會讓人腦筋渾沌」。這引起一番爭議,記者把正巧訪問台灣的金庸也捲入漩渦了。金庸則認為,很多模糊的觀念、很多複雜的話,成語用四個字就說明了,簡單明了,但不要讓成語淪為陳腔濫調。

我很贊成這態度。能適當運用的話,中國的成語有很強的表達能力,常收到要言不繁,濃縮簡潔的效果,是中國文化中很寶貴的遺產,不但有語言價值,還有歷史、哲學、價值觀傳承上的意義,沒有理由棄之如敝屣。

但成語就是現成的話,你使用就是重覆別人說過的話了,使用時就不得不謹慎,一是不要用錯,二是提防濫用。有些成語是某些人特別愛用的,例如讀小學生作文,就會遇到不少小學生初學上而愛順手拈來的成語,如目不暇給、精彩萬分、繞梁三日……,時光荏苒也該在此列。

曾經讀過某位語言學家(好像是呂叔湘,一時查不出來)就此提出告誡,叫人寫文章不要濫用成語,以免像小學生作文了。有朋友在某大文化機構給新同事上中文寫作課,也提醒同事不可不假思索就寫出這樣的成語來。

可是你很難整理出一個表來,規定哪些成語、哪些四字詞禁用。這全憑大量閱讀之下感覺得來,沒有這基礎,就難免沒有判斷能力了,甚至錯了也不知道。如今,你若做編輯,遇到有年輕人引用起成語來,非得加倍小心不可。

呂叔湘曾屢次就成語的誤用、濫用為文,有一次是《人民日報》寫了個《全國武術比賽偃旗息鼓》的標題,而其實不過是說比賽「圓滿結束」了。呂叔湘去信批評說:「我們有些同志老愛用成語,搬典故,而且三回有兩回用錯,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話了嗎?不讓人瞧不起嗎?存着這份兒想法的人可多了,從作家到記者,老師到學生,不計其數。」

呂叔湘又提出「多用套話不是寫文章的正經路子」。何謂套話,成語就是一種。他說,成語不是不能用,但有兩個原則,一是非用不可時才用,二是不能接二連三地用。他還說,白描難啊,但古往今來的好文字,沒有不是靠白描取勝的。

他後來提出:「成語之妙,在於運用,頰上三毫,龍睛一點,與其濫也寧嗇。」

中國的成語言簡意賅,用在翻譯上,常可減少翻譯中常上的冗繁。可是,這比一般運用成語更要慎而重之。有典故的成語帶着濃重的中國歷史背景,絕不宜使用,在真接引用的某外國人的說話中,更不能出現。

對現代文化人來說,成語雖是現成的,卻也似乎太難了。我在一封由某大報總編輯與某電台總監聯名發出的信件讀到「現特函垂詢」時,幾乎暈倒。「垂詢」該是上級對下級的詢問啊!兩人似乎高高在上慣了。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把雞蛋集中放在……手機裡?

「你早!睡得好嗎?」
集諸多功能於一身的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連學生、長者都用上了,我相對落後了很多,還用着一部曾讓旁人驚呼的「黑白mon」「古董」手機。是否也要換代以趕上潮流?我仍在猶豫,剛聽到的一個故事讓我更難抉擇了。

有同事從 What’sapp 中收到警告,說是若收到某三個號碼字頭的電話,千萬不可接聽,否則,你的個人資料可能失竊,以致銀行戶口的存款被調走。

網上銀行已大行其道,很多銀行事務可以用智能電話進行。若有關資料被人盗走,完全有可能招致損失。接到警告的同事對這警告不敢輕忽,記住了。湊巧,她剛去參觀了一個展覽,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以便作進一步聯絡。當天下午,她接到一個電話,以為是與展覽事務有關的,便接聽了,卻是接不通。電話再響,同樣聽不同聲音。她疑惑之下,按出來電顯示來,號碼的前三個數字,嚇然就是那 What’sapp 警告中的數字。

這一驚非同小可,她立即打電話──不敢用自己的手機──向銀行「報案」,說明原委,要求截止自己帳戶的過戶功能,又要求銀行調查事件。

同事雖然做了這些功夫,仍不安心,還考慮是不是要更改電話號碼,這可是「茲事體大」的事情。這個晚上,相信她睡得不安穩。

第二天早上才知道,銀行的客戶經理很盡責,昨晚曾通過電話給她留言,報告了調查結果,查出她接到的電話原來是美國某家大銀行打出的,應該是市場推銷電話。同事原來虛驚了一場。

我猜,那個 What’sapp 警告很可能是網上的謠言,極可能是不滿那家美國銀行的人製造和散播開去的。不過,這故事卻讓我想到,把那麼多私人資料、有用資料集中在一個手機之中是否明智?這不就等於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嗎?

智能電話的最大優點是功能眾多且強大。但缺點也不少,網上的議論起碼提出這些:
──價錢昂貴,還要不菲的月費;
──功能多,應用軟件數以萬計,源源不斷,但操作複雜,有語云:「如今的電話往往聰明過使用者。」
──上網容易感染病毒;
──輸入文字麻煩;
──私密度很低,很多個人資料落在網絡公司手中,它們清楚知道你在做什麼,甚至實時知道你在哪裡;「蘋果」最近承認儲存用戶資料一年了;你使用「黑莓」Messenger的話,訊息都被儲存起來。
──智能手機的功能都費時而易上癮,有研究顯示,智能手機不利親人間的實際溝通,影響生產力,影響學習成績。

和所有事物一樣,智能手機也是利弊共存的。似乎,重其利而輕其弊的人佔了多數。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我對熄燈一小時沒興趣

我自問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但對於很多環保分子的行徑、活動不以為然,有時甚至很反感。對要人熄燈一小時的「地球一小時」,我就沒有興趣。

要求熄燈的一個「理由」,是市區的燈光太亮,讓人沒法看到繁星了。

如果這樣的關燈可以讓生活在這個大都會的人可以看到繁星的話,你只要每晚稍候幾小時就可以了,午夜過後,大部分商業燈光、住宅燈光都會熄滅。熄滅的燈光一定比那一小時裡熄滅的多。可是你會發覺,天上可以看到的星光不會增加多少顆,香港市區的燈光仍然太亮了,空氣中反射燈光的污染物也太多了,掩沒了星光。

這個活動只要求熄滅照明的燈光。為什麼只針對燈光?數數家裡的電器,會發覺電燈是少數,過幾個月進入盛夏,要動用的各種耗能用品會更多。從中,除了要看到人們──那怕是農村的人──已離不開耗能設備之外,也要看到這些設備其實大大改善了環境,從衛生環境到自然環境。

聯合世界各地領袖、思想家出謀獻策的美國智庫 Project Syndicate,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 Blinded by the Light (盲於光)的文章,批評了形式主義的「地球一小時」。文章尖銳地指出:「要注意,他們並沒有要求你關掉那些確實給你帶來便利的東西,例如生涼或發熱的空調機、電視、電腦、手機,以及所有那些使人們過上現代生活的先進設備,它們都依靠可以支付得起費用、大量供應的電力運作。假若一年熄燈一小時真有作用,為什麼其餘 8 759 個小時不作為?

文章指出,事實上,「地球一小時」不但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英國全國電網的人員曾發現,若耗電量只是輕微下降,輸進電網的電力不會相應滅少,因此發電廠不會減少了排放。那一小時內的耗量須大量下降,溫室氣體排放量才會減少,可是這麼一來,電力供應要重新啟動,要消耗更多煤碳或天然氣,得失就抵銷了。

電燈關了,有人會點起蠟燭來,這看似溫馨、自然,卻是更不環保──燃燒的一樣是化石燃料,而且照明效率幾乎只及電燈的百分之一。若關一盞燈而點燃一根蠟燭,理論上,減少了的二氧化碳排放就抵銷了;若點起兩根蠟燭,排放量就增加一倍。

全世界現在仍有30億人要燒牛糞、柴草等傳統燃料來煮食、取暖,燃燒時放出的有害氣體每年造成二百萬人死亡,其中很多是婦孺。發達地區的人均夀命延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電氣化。

人類必須減少對地球資源的浪費,必須尋求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方法,這可不是靠熄燈可以達到的。最需要的是對綠色能源、綠色科技的積極研究,這些研究沒有觀星的浪漫,而需要刻苦努力。
**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鐵路的歷史軌跡

在中國推行「大部制」的改革下,鐵道部撤銷了,併入交通運輸部。這成為兩會期間的熱門議題,鐵道部大樓掛着大招牌的大門,還成為拍照留念的熱點。這塊招牌除下,可能也就是中國告別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邁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標誌。

成立一個部來管理鐵道交通,這在當今世界上很罕見,從中可見在中國,鐵路交通地位之重要。可是在工業革命的歷史上,鐵路交通和它的管理對經濟發展的整體推進有過非常重大的影響。回過頭去看,如果不是有鐵路的出現,現代社會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鐵路是以媒碳為能源、蒸汽驅動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傑出成果,是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集中式管理體系的典型。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建設資金非常龐大,遠遠超過了同時發展起來的其他產業如紡織、造船等等。鐵路建設資金的籌集和運用,在不同地方引發了種種影響深遠的問題。

不說西方,先說說中國。鐵路建設,可以說促成了清朝之覆亡,同時把中國引進了百年來的不斷革命中去。

辛亥革命之前,反清起義數不勝數,都不成功。到了武昌起義,卻是出乎意料之外地取得勝利,並引發各地的骨牌效應。關鍵在於當時的「保路運動」。那時,朝野都有振興中國之心,都想到要興建鐵路。政府有心無力之下,出現了由民間集資建造粵漢鐵路、川漢鐵路的行動,連農民都入股。清政府後來卻要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佈收回建路權。這立即引起湘鄂川粵各階層強烈不滿,各地掀起了保路運動,四川尤為強烈。清朝政府驚惶萬狀,調動湖北部分新軍入川,武昌起義隊伍因此鑽了空子。如果沒有由興建鐵路引發的紛爭,中國歷史的發展可能有另一版本。

在西方,鐵路帶來的變化同樣大得難以想像。美國士地廣袤,要發展鐵路,資金需求比歐洲更大。如今左右世界大局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就是那時為了滿足龐大資金的籌集需要而誕生的。

鐵路公司在當時美國經濟中地位之舉足輕重,可從一個簡單的數字看出來:一八九一年,賓夕法尼亞州鐵路公司有11萬僱員,美國軍隊只有不到4萬人;而賓夕法尼亞州鐵路公司不過是佔美國鐵路市場三分之二的七大鐵路公司之一。

為鐵路管理上的需要,新的管理機構出現了,資本與管理分開;公司內部出現層式的職能分工,員工的晉升有具體的業績標準。大規模的鐵路基建,催生了承包商制度。及時調度的需要,則催生了電報行業。大型運輸系統與電氣化的通訊系統結合,進而催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滿足社會需求的各種工廠出現了。教育為配合工廠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像工廠生產一樣,大量製造人才。這些人才也像工廠產品一樣,分為三六九等。

在一些國家例如美國,鐵路已沒落;在一些國家例如中日德法等,傳統鐵路正由高速鐵路取代,躍進到新的時代。新的運輸手段與新的通訊手段結合,肯定會對整體經濟發揮新的重大作用。鐵道部併入交通運輸部,與此有關。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銜頭貶值與總編輯

不久前遇上一位多年不見的傳媒界朋友,朋友遞上一張名片,寒喧之間,匆匆一瞥,知道朋友又蟬過別枝了,到了另一家報館工作。回家後再掏出名片細看,才發覺珠三角舊時一句熟語又言中了:魚唔過塘唔大(魚要到了另一個魚塘才長斤兩)。朋友的新銜頭是「副總編輯」。

以前對於這樣等級銜頭的人,會肅然起敬。不知道打哪時起,已是「司空見慣渾閒事」了。如今的感覺是,銜頭在貶值,一個虛銜實在不說明什麼,更不說明一個人的本領、能耐。

最早給我貶值感覺的銜頭是「經理」。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粵語殘片」中,經理的社會地位很高,是有錢有勢有名譽的人,是打工仔要頂禮膜拜的。從七八十年代起,香港的「經理」泛濫起來了,機構隨隨便便就給員工一個「經理」銜頭;要經常與客戶打交道的,最容易「升職」。這樣的「經理」與五六十年代的「前輩」相比,無論名與實都貶值了。原來的經理職級有個更漂亮的頭銜,前面加上「總」、「董事」之類的定語。

那個時代不久之後,一位從經濟記者轉職到金融企業工作的朋友給我一張名片,嚇然貴為Vice-president。我忘了職銜的中文名稱是什麼,按英文,這個銜頭有很耀眼的光環,可以理解為副行長、副總裁、副董事長等等,都讓人不敢小覷。我以為朋友真個上飛上枝頭了,但心裡總有疑惑。

後來業內人士告訴我,在很多金融機構,Vice-president 是「最低級」的,是你入門踏上的第一個梯級。

報館的情況,我知道得稍多一點;近年脫離了,仍然了解一些情況。很早就出現的一個現象,是為了減少人員的流動性,即使不能在工資上給予滿足,也在銜頭上給予一些虛榮。於是就出現了高級記者、首席記者、高級編輯之類頭銜。這有時是在同行的競爭壓力之下濫發的,以防記者在與同行一起採訪時被比下去。接受採訪的人面對一個「高級記者」、一個「記者」,很容易厚此薄彼。於是,「高級」之名與實常不相配,記者入行兩三年可能就能撈到個「高級記者」銜頭 。

這樣的「發水」現象,不限於記者的層面,而早就蔓延至「老總」階層了。一些傳媒機構除了總編輯,還有不同名堂的總編輯、不同名堂的副總編輯。這可能是分工的需要,但難免使人狐疑,各人都是幹什麼的?譬如有執行總編輯,是不是暗示總編輯其實不「執行」職務、只掛個虛名?

從最近的新聞看來,香港確有一些新聞機構是總編輯是不必或不宜履行實務的。你不做、不管,沒事;你一做、一管,麻煩就大了。

前幾天遇到一個新聞機構的老闆,一聊就聊到一位近日「一不忍則亂大謀」的總編輯的新聞上去,這位老闆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位同行錯就錯在要真個履行總編輯的職責來了。一管,下面的員工竟然舉行「編輯自主」的抗議牌來!「編輯自主」的真正意思似乎是:前線編輯可以自主,總編輯不可自主。

想來,頭銜貶值有兩個可能性。一是由於濫發,以致掛上銜頭的人不夠班;二是銜頭給前線人員奪權了,被架空,只留給你一個有名無實的虛名。於是,所謂「新聞自由」只歸下面的小編輯、小記者,與總編輯無關──這是香港「新聞自由」下的咄咄怪事。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香港花展2013

星期六早上十一時許,到會場上匆匆走了一圈,沒有什麼特別驚喜。人很多,但不如想像的多。薄雲下,光線柔和,很宜拍照。小心經營,還是可以拍到好照片的。人如蟻聚的地方,就不必湊熱了。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6 ÷ 2(1+2) = ?」 的爭議

6 ÷ 2(1+2) = ?

這是小學幾年級的數學題?大概誰都覺得太簡單了吧?想不到的是,這樣的題目在美國的臉書上引起了爭論。網上雜誌 Slate 上有文章介紹這場風波,題目是〈這笨蛋數學題的答案是什麼?人們都在臉書上攪渾什麼?〉我心想,美國人的數學也太差勁了,這麼簡單的數也算不清了?但也好奇:裡面究竟有什麼文章?

你試算一算,答案是1?還是9?

你可能這樣算:6 ÷ 2(1+2) = 6 ÷ 2(3) = 6 ÷ 6 = 1 。──方法一。

也可能這樣算:6 ÷ 2(1+2) = 6 ÷ 2 x (1+2) = 3 x (1+2) = 3 x 3 = 9。──方法二。

好了,哪一個才是正確答案?爭論來了,兩個答案都有支持者。據那篇文章說,兩個答案都不能說「不對」。

這同樣有爭議。教學是公認最「科學」的,任何算式都應只有一個答案,1就是12就是2,非對即錯,不可能模稜兩可,不會像文化、藝術、歷史等人文學科領域的判斷那樣往往憑主觀作出。

我算出來的答案是 1,可是把算式輸入到谷歌,答案是9,而據說ACT, SAT, GRE 考試──假設試卷會出這樣的「笨蛋」題目──只接受9這個答案。這真讓我沮喪。

據說,方法一在「歷史上」是對的,即把算式中的2(1+2)理解為一個整數,例如2a,算式中的(1+2)就是a,等於2(3),等於6。算式中第一個6是被除數,等於分數中的分子;後面的2(1+2)是除數,等於分母。於是6 ÷ 6 等於1

文章說,美國190719101912版的高中數學教科書都「建議」,計算乘除數時,應按算式中乘除符號從左到右出現的先後次序計算。這就是方法二的運算。可是數學歷史學家Florian Cajori一九二八到二九年在《數學符號史》(A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Notations)一書中指出:「算術題或代數題若含有 ÷ 和 號,目前並沒有協議該先處理哪個符號。」八十多年過去了,現在是否有協議?文章沒有說明。

我不知道那算式是哪裡冒出來的。我認為,這算式的標示本身有問題,它應該可以按需要標示得較清晰,例如:
1. 6 ÷ 2 x (1+2) = ?
2. 6 ÷2 x (1+2)= ?
3.     6
   ─── = ?
   2 (1+2)

數學有很悠久的歷史,可是標誌算式的方法不斷在改進。如今大家熟知的 ÷ 號,以前有過五六個版本,有些現在還使用,例如「:」和「 /」 還用來表示比例、分數,12,和1/2,都等於 1 ÷ 2。括號是為了標示清楚計算次序而出現的,否則ab/cd 是表示 (ab)÷(cd) ,還是 ((ab)÷c)÷d,還是……就不清不楚了。上述算式就沒有適當借助括號。

文章指出,「運算次序」至今沒有世界公認的規則。

這很出人意料之外。當人們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喜歡把複雜的問題量化為數字以示夠「科學」的時候,我們在算術的基本問題上據然還那麼「說不準」。

從這簡單的算術題可以看到兩點:一是世界真複雜,少輕言「普世」;二是面對問題,先要弄清楚問題的真正意思是什麼,提出問題的人可能連自己都弄不清楚問題是什麼呢。
**
怎麼算這簡單的算式,YouTube 居然也有不同展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Pe1aBW_YC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凌亂,不必過分抗拒

愛因斯坦的書桌
愛因斯坦的書桌之凌亂是「臭名昭著」的。對於別人的批評,他曾經這樣回應:「假若桌子亂七八糟就代表腦袋亂七八糟,那麼桌子空空蕩蕩代表什麼?(If a cluttered desk is a sign of a cluttered mind, then what are we to think of an empty desk?)很多書桌、房間亂七八糟的人面對批評,常拿這話作擋箭牌。

這話不過是愛因斯坦式幽默的戲譃語,如果由此進一步推論,認為桌子、房間之凌亂有助思考,可以嗎?原來真的有學者做這樣的研究。

荷蘭有四百年歷史的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研究人員研究不同環境對工作效率和消費者行為的影響,發現凌亂的環境,反而會讓人的思維更加簡單、集中、明晰,效率較高。按照傳統思維,雜亂環境容易干擾思考、判斷。

研究人員的解釋是,視覺和精神上的干擾,反而會迫使人們集中精神,理清思路,激發創造力。

書桌、房子是凌亂一點好,還是整潔一點好?這雖然與工作效率有關,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個性。有人就是愛整潔,什麼都井井有條;有人就是不愛受拘束,你把東西都給收拾好,轉眼又會讓他或她弄得天翻地覆。這與性別無關,男女都會這樣。朋友兩個孩子,就是兒子把自己的房間弄得有條不紊,而女兒讓自己的房間一榻糊塗。

我以為,房子不可太凌亂,卻也不必太整潔、簡潔。

一位獨住的女鄰居有一天到我家來,批評我家雜物太多了,太凌亂。相對於她的家,的確是這樣。這位女士的家十分簡單,客廳除了一張沙發、一張小桌、一架鋼琴、一幅掛畫、一台電視機,就什麼都沒有了。廚房也簡單,因為從不舉炊。這樣的住所根本凌亂不起來,簡潔整齊得近乎冷清了,欠了家裡應有的生活氣息。

這有點像去參觀的新樓盤示範單位,所有布置都美輪美奐,可就是沒有日常生活的痕跡。只要有正常生活的家庭住進去,示範單位的華美馬上就會大打折扣。

生活的地方一定該有生活氣息才對,即使有點凌亂也不可怕,從中可以流露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個性、品味。散落的書報雜誌、生活用品、隨便貼上的照片等等,是為方便生活而存在的,而對於客人來說,這些無序的東西往往最有趣。去到同事的辦公室、桌邊,我愛看看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從這些東西,可以加深對一個人的認識,雖然你不是為了了解這個人去觀察這些東西的。

遇上有朋友新居入伙了,去參觀,有時會失望。為什麼?不是布置不華美,而是因為新而欠了生活留痕,像個示範單位。

在一個地方住得久了,總會有日積月累的各種雜物,以至造成凌亂。對這些雜物,要丟棄不易,因為都連繫着某段記憶。雜物繁多,以至亂七八糟,未必代表記憶豐富。但一個沒有雜物的房間、房子,像酒店的住房,記憶一定受壓抑。你願意長期住在空蕩蕩的酒店房間中嗎?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平板電腦的使用更廣泛

近年最成功的IT產品,我相信是平板電腦。不過兩三年間,現在到處都見到有人攜帶着到處使用了。我還注意到,使用者越來越多長者。日前在公園裡,就見到兩位長者在長椅上對着一部iPad談得興致盎然。

從傳來的斷斷續續話語中知道,是一人向另一人推薦這先進科技新玩意,說可以看報紙、看電視劇,還可購物等等。

不知道喬布斯當初推出iPad 時,是不是考慮到年老人群的需要,事實則是,iPad 越來越成為長者的恩物。它的出現,讓長者幾乎無縫地與最先進的通訊科技銜接起來了。他們只要稍加指導,就可以使用,可以在網上瀏覽、搜尋信息,也可以收發電子郵件。它與人為善的使用介面,一下子消除了長者們對科技新產品的恐懼。

日前與一位長者交談,對方在努力使用桌面電腦,可是要以中文發出電子郵件很廢時失事,因為只可以靠拼音,輸入一個字常常要不斷「試錯」。我馬上建議她買一部平板電腦。她是音樂家,更可以從中找到無窮樂趣。美國有人在網上推薦十大最適合長者在iPad上使用的應用軟件(apps),其中一個叫Virtuoso (大師),是進入網上音樂世界之門,還有模擬的鋼琴鍵盤。由於長者已成為平板電腦一個重要的使用人群,很多以長者為對象的應用軟件正在出現。

美國一位社工通過工作認識到iPad 對美國長者的極大好處,他說:「iPad 對於長者的潛在好處決不可以低估。讓我驚奇(以及欣喜)的是,它的最大好處,是為長者、子女、孫子女之間建立了一個共用平台。」

到網上搜尋一下,可以發現很多關於長者使用平板電腦的討論、議論,以至爭論。例如有人提出想給父母或祖父母買一部平板電腦,詢問買哪個品牌好?爭論就很熱烈。有人認為iPad 好,最方便易用,馬上就有人反駁說,用Android 平台的也沒有問題,甚至更好用。iPad 首先佔領市場,有先入為主之利;一不留神,我也會把iPad 變成平板電腦的用義語,把Samsung 等牌子的平板電腦忽略了。

我一直覺得,平板電腦只適用於接收、展示,而不適用於輸入工作,例如寫作。現在知道,情況也在改變,因為已有配合使用的鍵盤,打字不必用手指去畫了。

我也至今不大接受拿着它看書,這看法可能也要改變。一是有了迷你版的平板電腦,拿在手上輕便多了。二是據研究說,長者在iPad 上看書比看傳統書籍快兩倍。據德國古騰堡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學者為一家電子書公司做的研究,雖然電子書和電子書讀者都在增加,但人們對電子書仍有疑慮,擔心視力受損。研究中,接受測試者分別以Kindle(以電子墨水顯示)iPad 和傳統書閱讀,研究人員用儀器測量他們的眼球活動和腦電波反應。結果是,iPad 上的文字信息得到最快的吸收,它除了讓人看得最清晰,還便於處理信息,儘管所有參與者都說最喜歡看的還是印刷的書。

我一直推薦較年長的朋友、特別是不懂上網或少上網的朋友學用平板電腦,也推薦朋友教自己的父母使用平板電腦,但自已很少使用。看來,我也得換換腦筋。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不動也可運動:你沒有藉口不做運動

雙手相握,用力互推,誰都可以做到的動作。
人們普遍重視起運動來了,可是仍然聽到有人以沒有時間為理由不做運動。其實,如果你真的想做運動,只有幾秒鐘的空檔也可以運動一下──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如果你每天有幾分鐘做這樣的運動,堅持下去,效果會很不錯,例如練出不錯的身體線條,包括腹肌。

這種運動的英文名稱是 isometric exercise,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中文譯名。Isometric 這字源自希臘字根 iso (相同的、同一的) metric(距離),顧名思義,這是「不動」的運動。

「運動」可以理解為體育活動,也可以理解為物體的移動,都與「動」有關。「不動」的運動因此很費解。可是 isometric exercise 真的不必動,手、腳、身軀都不必活動。它又叫static strength training,可以稱為「靜態力量鍜練」。

難做嗎?一點不難,誰都可以做,有時你不自覺地就做了,譬如握緊拳頭、咬緊牙關、擰毛巾到最後的靜止、坐在馬桶上的發力……,都是這樣的「運動」。運動員比賽時,也不是非動不可的,有時會做出靜止動作,靜止的時間還規定不可以太短。體操比賽中,吊環、雙槓、自由體操比賽都有這樣的動作,如十字懸垂、直角支撐等。這都是高難度動作,一般人做不來,但可以做毫無難度的動作。

我就一直在做,只是不知道這真是一種運動,而且有個正式的名稱而已。

我習慣了每天都做的是,刷牙時拉緊腹部,就像你要把六塊腹肌展示出來那樣。這樣做一定要身體向前微彎,而刷牙一定要彎腰,動作一樣。那幾分鐘於是便可以充分利用。如果要加大運動量,還可以提肛,把小腿、大腿的肌肉盡量拉緊。不要小看這幾分鐘,你試試,第二天可能發覺腹部、兩腿痠痛。

一位醫生多年前介紹我做這個動作,手與頭角力,
以鍜練頸部肌肉,減輕頸椎負荷。
這樣的運動很有好處。一般做運動時,有關肌肉組織其實不是全部參與、不是高度參與,而做靜止運動時,例如盡力握緊拳頭,你雖然不必擊倒什麼、舉起什麼,但有關肌肉組織都參與了。你的發力到自己的極限為止,也就不用擔心使用機械設施超逾極限而受傷。它是靜止的,所有關節都不動,也就沒有關節因為過量活動而磨損之憂。

不要以為它不動就小覷它的運動量,做一兩分鐘也可以叫你渾身發熱、冒汗、氣喘。它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應用:天寒地凍的晚上如果沒有電熱氈,被窩好久暖和不起來怎麼辦?不妨放鬆一下,然後把全身肌肉──從頭到腳趾──繃緊,堅持幾秒,放鬆,再做。快者半分鐘,慢者一分鐘,被窩就不冷了,而經過幾個回合的一張一弛,你很快便入睡。

日前收到電郵,介紹說站着做全身的 isometric exercise 可以治高血壓云。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有一點要注意:無論做身體哪個部位的肌肉靜態鍜練,都不要閉氣去做,要保持呼吸,給肌肉送氧。也不必追求極限,繃緊到80~90%也就可以了,更不要一下子發力到100%。你真有高血壓,更要注意。

這樣的運動很適合長者做,因為它不必活動關節,又可以隨意調節。它主要是對肌肉的鍜練。人到三十歲,肌肉就開始慢慢萎縮,體重的負荷越來越落在骨絡上。可是骨絡也隨着年齡增長而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增強肌肉力量,也就可以減輕骨絡的負擔。女性的釫質流失較快而肌肉較少、力量較弱,隨着年齡增長,更應重視肌肉鍜練。

肌肉這東西,正合洋人一句話:Use it, or lose it (用則長,不用則廢)。不論什麼年紀,肌肉都可以在鍜煉下成長起來,否則就自然流失。

那麼,做做「靜態力量鍜練」吧。在YouTube 上輸入 isometric exercise,可以找到很多示範錄像。你會發覺,坐在辦公桌前、等升降機、搭地鐵、走路……的時候,都可以做運動──誰也不知道。你還有藉口不做運動嗎?
**
參考文章:http://www.sport-fitness-advisor.com/isometric-exercises.html
YouTube 的示範:http://www.youtube.com/watch?v=kA78Dtu2-q4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運動:不以出汗多勝,不以量勝

日前在一個晚宴上,同桌的朋友不知怎的談起運動來了。從旁聽中,我發覺有些概念很多人錯了,例如出汗。

現在很多人做運動是為了減肥,務求運動可以讓體重降下來。這要一定的運動量才能達到,而運動量不易量度,於是很多人便以出汗多少來做標準,出汗越多越好。聽朋友說,現在有一些專供運動時穿在身上的裝備,務求讓人多出汗。這是為了滿足減肥者需要而出現的,據說可以針對身體某一部位進行減肥。我對之將信將疑,反而擔心追求出汗會弄巧反拙。

汗的作用是調節體溫。人一運動,血液流動加快,體溫就上升。出汗後皮膚濕潤,汗液蒸發時帶走皮膚的熱量,人會覺得涼快些。天冷了,汗腺和毛孔收縮,流汗減少,以防體溫散失。不過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24小時內會不知不覺蒸發約600700毫升水。人於是要不斷補充水分,以維持人體正常運轉所需水量,否則就會缺水。通常,人在出汗後都會覺得口渴,這是大腦向你發出要補充水分的訊號。

出汗後不及時補水,後果可能很嚴重。大量出汗後,體液減少,如果不及時補充,會導致血容量下降,心率加快,排汗減少,散熱能力下降,體溫上升,機體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紊亂,引起脫水,嚴重時甚至導致中暑。

脫水會影響一些主要器官生理功能,如心臟負擔加重、腎臟受損。鈉、鉀等電解質的大量丟失可導致神經-肌肉系統障礙,引起肌肉無力、肌肉痙攣(抽筋)等症狀。脫水還會產生疲勞感,使運動能力下降。

這樣,運動脫水後要補充水分是自然的需要。你喝水解渴後,因為排汗而下降了的體重,馬上就會抵銷,除非你甘願冒體內器官受損的風險。運動減肥的作用,是通過消耗積聚的脂肪而達到的,與流汗多少沒有直接關係。流汗多少,只可以作為運動量的一個標誌而己,而這又與個人的體質有關。有些人汗腺發達,出汗特別多,有些出汗會少些。

不但運動不必追求出汗的量,即使運動本身也不必追求量。新的研究發現,閒適點做運動,有勞有逸,比每天都激烈運動好。

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大學曾經找來72名平常少做運動的女士來做研究,她們6074歲,隨機分配為三組做運動。運動分舉重和耐力運動(跑步、踩單車)兩種,一天做一種。第一組每星期運動兩天,第二組四天,第三組六天。每次的運動量逐步增加,到最後每次達到40分鐘,如是者四個月。

最後的測試發現,在達到的力量與耐力上,只運動兩天的與運動六天的沒有分別。效果最好的是運動四天的。另一差別是,運動四天的,在運動之外的日常活動中更有活力,每日多消耗225卡路里熱量。運動兩天的,每天消耗的熱量增加100卡路里。可是運動六天的,因為每天運動後太疲累,每天日常消耗的熱量反而減少200卡路里。

這很好地說明,運動不可少,但不必過於求量,年紀大了更加如是。
**
文章參考: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維園的春意

昨天約了朋友中午在維園旁一家酒樓茶聚,趁着之前的空檔到維園走走,拍拍照片。一年一度在維園舉行的花展還在籌備,而場地之外,驚蟄已過的維園,堪稱春意盎然了。

一早起來,看到維港在一縷朝陽斜照下,惺忪初醒。天空晴朗無雲,但有薄薄的煙霞,山色樓房都有點朦朧。高聳的幾幢大廈得朝陽之先,反照出橘紅的光芒特別耀眼。近日上班之前,已多次見到這景色,但未及拍攝,昨天才補上了。

從天台下望,維園的樹色很豐富多彩。全樹換上新嫩綠色的,該有大葉榕、楓樹;在綠叢中點綴出火紅的,該是紅棉了。提到楓樹,一定先想到它秋天的一身紅裝。其實初春時楓樹的嫩葉也非常逗人喜愛。香港很多地方有楓香樹,維園也有不少,這個時節就展現出你見到一定欣喜的姿彩來。楓葉的形狀漂亮,初出時很薄,在陽光映照下,重重疊疊下的色彩層次非常豐富。




木棉花在盛放,以天空、以大廈作背景,都可以拍出可觀的照片來。

大葉紫薇則展現出另一番影象,它的紅葉還未落盡,色彩斑斕,盡展風情。
杜鵑花盛大的花潮在醞釀着,最熱鬧的時刻可能要兩三星期後才到來,但花已一叢叢地開放了,蜜蜂已忙於甜蜜的鑽營。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那些年的清純模樣

吳哥窟的賣花始娘
一位朋友的舊照片被人放上「臉書」,引起一片嘩然,招來一千六百幾個like,過半百人留言。照片沒有什麼驚人內容,不過是一張非常普通、非常規矩的學生相而已,就是要貼在學校手冊上的那種,今天叫證件相。引起嘩然,是因為相中少女那樣的清純模樣在當今世界即使未至絕跡,亦極度稀缺了。於是乎,眾皆驚嘆!──不能叫「驚艷」,「艷」字與那清純樣貌八輩子沾不上邊。

照片是一位新晉青年學者放到「臉書」上去的,說相中人是他一位「報業 auntie」,是他從外婆仿如寶庫的舊照片堆中發掘出來的;據說,又是城中某「才子」少年時代的「女神」。學者說,那些年,所有人都給人很清純的感覺。

相信,任誰看了那照片都會有相同的感覺。原因首先是樣貌清純,看來十三四歲,眉目神清氣朗,抿着嘴唇靦覥地微笑。其次是打扮清純。或者應該說,根本沒有什麼打扮,一頭清湯掛麵,一襲白襯衫,完全沒有多餘的飾物。照片還是黑白的,什麼色彩都欠奉。照片倒是認真拍攝的,那年頭,這些照片要到照相館拍攝,從燈光到姿勢──雖然只是正面坐姿──都經過攝影師的認真擺布。這大概是六七十年代之交的照片吧?

重看那個多年代的照片,的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照片因相中人的清純更讓人眼前一亮。這恰如李白兩句詩的描述: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句中的芙蓉花,就是荷花。

這樣的清純,在那些年,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說社會上沒有人作精描巧飾的打扮,而是這與普羅大眾距離遙遠。一般人,都簡簡單單、清清純純地過日子。如今,這樣的簡單、清純讓人覺得新鮮、稀罕,恰恰說明這個世界太虛飾、太污濁了。那些年讓人懷念,則不僅是那時女子的樣子清純。

照片中的朋友,恰與我認識的一位現代少女形成強烈對比。她剛讀完中學,正在念服裝設計課程。多年來,都知道她愛打扮,愛玩 cosplay,但不久前見到她,仍然對她的濃妝艷抹大吃一驚。這個年華的女孩子,青春美本是最大的本錢,可是她用種種化妝品把這些都掩蓋了,連假眼睫毛也用上。

這與缺乏自信有關。「腹有詩書氣自華」,腹裡沒有詩書,那就只好靠虛飾,就如聖誕樹要掛滿飾物那樣來打扮自己。

更重要的是風氣、潮流。現在有沒有朋友那個年紀般漂亮的女孩子?肯定有,但誰還會以那般清純模樣示人?那些年的黑白純情照可以讓人驚歎,這些年的清純模樣根本不可以獲得最可以清純的青春少艾們接受。各方面的消費資訊、情報,包括父母的教育,都自小把孩子們朝早熟的方向催趕。十幾歲的姑娘哪裡來「卻嫌脂粉污顏色」的定力?「十八姑娘一朵花」變成「十八姑娘一假花」也就成為今時今日自然而然的事。

現代城市人還有清純期嗎?至少在樣貌上不再有。到某些「落後」地區去,你才可以找到失落了的清純。而即使是那些地方,清純也在迅速受污染。

早些年到吳哥窟旅遊,在一處遺址中見到一位小姑娘,她分明是賣花的,手執有荷花等鮮花,但不知什麼原因,就是不叫賣,冷冷地坐在一個石雕門洞上,神情孤傲,對川行而過的遊客不瞅不睬。我不知道她在想什麼,只覺得她的冷傲超乎外表的稚嫩。她很可愛,但在生活歷練下,她可以清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