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中國公共衛生問題,從人均夀命變化去看

中國人均預期夀命自一九六零年以來變化
一段時間以來,我有一個很大的疑惑:為什麼中國人均預期夀命的增速,到改革開放之後放緩了,如失去動力?

在這個疑惑之前,是另一個疑惑?那是在七十年代後期開始從事新聞工作時,拿中國與非洲國家比較,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在人均GDP上與很多非洲國家相若,但可以比非洲人多活二三十年?

英國學者羅思義(John Ross)喜歡從各國的人均預期夀命去比較各國的發展成就。例如,他根據世界銀行一九六零年之後較準確的統計數據指出,自一九六零年到二零一七年,中國平均預期壽命從 43.7 歲提高到 76.4 歲,增長 32.7 歲,增速高於世界上除中國以外99.2%的人口。

他曾在《一盤大棋》一書中專門拿人均夀命的變化,對比中國與條件相若的印度的發展,肯定了中國的巨大成就。

新中國建國時,人均預期夀命只有 35 歲,去年到建國七十周年,增長到77歲。

可是從時間軸去看會發現,增長不是均速的:前三十年增長迅猛,增長了31歲,一年增加一歲多;後四十年只增加 11歲,一年只增長3.3 個月。兩個階段的差異不可謂不巨大。

中國一九八零年開始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增長潛力如井噴般爆發,人均 GDP 在 40 年間增長了 30 倍。可是人均夀命的增速大大放緩下來,與經濟發展完全不同步。這是為什麼?

中國人均夀命自周以來變化
二零零三年沙士爆發之後,王紹光教授(香港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現為清華大學教授)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國公共衛生的危機與轉機》,分析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對中國的經驗與教訓。新冠病毒危機爆發後,文章再度刊出,讓人驚覺 17 年前血的教訓仍然深刻而鮮明。

文章提到,中國自一九八零年以來,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了,佔 GDP 的比重從一九八零年的 3.28% 一路提升,至一九九九年第一次達到了世衛組織規定的 5% 最低標準,次年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 5.3%,達到 5.7%。全國醫療機構、醫院床位、醫療專業人員數量都大幅增加。

一個地方的公共衛生水平有兩個重要標準:平均預期壽命與嬰兒死亡率。這兩個指標自建國以來的改善都讓中國人自豪,中國人民的健康水平總體上已經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前列,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沿海發達板塊大城市的水平,已與發達國家不遑多讓。

王紹光卻指出:「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此輝煌的成就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前取得的……人均壽命的增長基本上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完成的。八十年代以後,增長似乎失去了動力。」

一九八零至一九九八年間,中國內地的人均壽命增加了兩歲,而基數比中國高的澳洲、香港、日本、新西蘭和新加坡增加了四至六歲;與中國基數相同的斯里蘭卡,增加了五歲。

顯然,中國的公共醫療存在重大問題。

(三之一)

2 則留言:

  1. 不能只簡單看數字,還需比較基數和百份比吧?還有其他方面,別如環境污染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