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確診人數背後潛伏着什麼

圖一:武漢疫情發展
新冠肺炎一旦在一個地方爆發,衛生部門會公布確診人數、死亡人數等數據,數字一旦達到某個量,人們就恐慌了,為的是不知道多少有病徵、沒病徵的病人潛潛伏在社區中。武漢的慘痛經驗,可以在方面提供什麼參考?

在博客發布平台 Medium (由推特聯合創辦人 Evan Williams 創辦)上,Tomas Pueyo 有一篇非常精采的長文,用大量數據和圖表對不同地方的疫情發展作出分析和推算,令人耳目一新。文章特別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地方的疫情出現爆炸性擴散,而一些地方得以避免。

各地疫情的發展,常以統計表展示,最常見的是以時間為橫軸,確診數或死亡數為縱軸,以曲線呈現兩者關係的發展。

圖二:中國湖北以外地區及南韓、意大利,伊朗的疫情發展
以武漢疫情為例,曲線從去年十二月緩緩上升,到一月二十日之後呈現指數式飆升,確診數成倍成倍的增加。到疫情一個多月在海外擴散,韓國、伊朗、意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美國也紛紛發生這樣的徒升。這是否疫情發展的必然模式?

不是。中國湖北以外各省的曲線沒有這樣的徒升,即病人沒有爆炸性地指數式增加,都在除除上升後呈平台式發展。香港、澳門、台灣,還有新加坡、泰國等地都一樣。

關鍵在於它們都及時採取了果斷的措施,遏制了病毒擴散,特別是內地湖北以外各省市,在武漢一月二十三日封城之後即聞風而動,沒有出現第二個武漢。它們都汲取了沙士的教訓。

文章中有一個關於武漢的圖表(圖一,原載於《美國醫學會學報》〔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特別重要。它沿時間軸展示了確診數(橙色柱)與實際潛在的病患數(灰色柱)的變化。潛在病患數是逐個追查確診者出現病徵日子而推算出來的,確診者可能在若干天前就染病,成為潛在的傳染源。把兩者在同一圖表中呈現出來,可以見到在每日確診多少人的同時,社區存在多少未被發現的病人。疫情爆炸式發生之初、即呈指數式徒升時,日確診數雖然不大,但社區中其實已存在數倍以上的潛在病人。

圖三:香港、新加坡與意大利等國的疫情發展對比
根據新冠肺炎的潛伏期和傳染基數,再參照武漢的圖表,就可以根據一個地方的確診數和病死數,推算出實際存在的染病人數。文章作者 Tomas Pueyo 為此製作了一個應用程式。

他以美國華頓州有 22 病人死亡之日為例推算,存在的新冠肺炎病人約有一萬六千之多。22 死亡病人中有 19 人來自同一個老人院,如視之為單一的傳染源,推算的潛在感染者也有約三千人。

從這個圖表還可以看到,武漢一月二十三日封城之後,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兩天後的實際潛在病人數即大跌,然後從一月二十六日的高峰逐日下降,至二月二日下跌到確診人數之下,但確診數要 12 天之後才到高峰回落。

從中也可以推算,封城若猶豫不決那怕拖延一天,實際病例數也會在指式飆升下大幅增加千百例。

面對新冠病毒這樣的可怕傳染病,抗疫就像打仗。打仗,兵貴神速,決策、動員、執行、落實都容不得半點拖延、遲疑、敷衍。否則,就會出現圖表上那些如箭脫弦的飆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