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中」字,你真的認識嗎?

「中國」二字,最早見於何尊銘文
中國人都認識「中」字,但真的認識了嗎?

從字形來說,「中」字很好理解,中間一個口,一豎上下貫穿,如中軸線,寓義明晰。可是甲骨文、金文的「中」字不一樣,中間的「口 」或圓或方,一豎的上部和下部常有兩三條或向左或向右伸展的橫劃,有的是平行曲線、弧線。我一直疑惑,這是什麼意思?

直至日前讀到阿城的〈宅茲中國〉一文,才豁然開朗:「中」字原來是建鼓的象形字。

文章摘自阿城新著《曇曜五窟: 文明的造型探源》,從書名推斷,寫的是雲崗石窟藝術與文化淵源。阿城此前有《洛書河圖 : 文明的造型探源》 一書,他不僅是以《棋王》等著作聞名的小說家。

鼓是所有民族先民都有的樂器。湖北曾侯乙墓一九七八年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最為人樂道的是整套編鐘、編罄。另外還有建鼓。出土的樂器是作為一個樂隊陪葬的,其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建鼓。出土卻只存建鼓雕飾華美的銅基座。這是目前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建鼓實物,距今二千四百年。

據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建鼓,商人柱貫之,謂之楹鼓。近代相承,植而貫之,謂之建鼓。」

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銅基座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曾侯乙墓建鼓基座附有完整建鼓的照片,造型一望可知就是「中」字。漢代墓葬的樂舞畫像石中,擊打建鼓幾乎是必有主題,建鼓都居中,鼓柱上下都旌旗或飄帶飛揚。中國古代的鼓在祭祀、宴樂、儀仗、政法、軍事、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重要角色。這樣的鼓今天仍然可見,苗族至今保持着建鼓的上古制式傳統,建鼓只用於祭祀祖先和喪禮儀式,之後就收藏起來。

商周青銅器何尊
阿城所說的「宅茲中國」四字見於何尊 122 字銘刻禱文,銘文記述了公元前一千餘年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洛陽)之事。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的最早來源。何尊因此成為第一批不准出國的國寶之一。

阿城指出,初文中所有寶蓋頭(宀)的字,如宗、室、宅、寶,都有祭祀之意,「宅」不是住宅,而是宗教場所。何尊銘文通篇在講,我們於「茲」(這裡)擂建鼓通於上帝,祭祀你。

漢代墓葬畫像石中的擊打建鼓
那時的「中國,從本質講,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在宇宙觀或者世界觀,再或者從哲學觀上來說,是星象崇拜的概念。也就是,北極星,太一,這個唯一,才是『中』,只要是祭祀它的『國』,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各代王朝不斷遷徙自己的首都,從地理上說,這個『中』,漂移得厲害,現在我們應該明白,不管政治中心遷移到哪裡,只要權力者在那裡祭祀太一,天極神,上帝,那裡就是『中』。」

今天早上讀新聞知道,台灣有電視節目主持人忌諱「中」字,竟然把「中肯」說成「台肯」── 「去中國化」一至於此,無知得可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