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美國公共交通與路徑依賴

交通堵塞,世界現象
人退休後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睡醒了要想一想該做什麼?退休前,每天醒來都會不假思索地按「自動程式」行動,高效率地做完所有程序然後出門,走同樣的路線,坐同樣的車,甚至上車後坐同一個座位……。退休了,該建立怎樣的「自動程式」,好讓自己不假思索行動,不必天天為「有乜細藝」苦惱?

這看以有點荒謬,但確實存在。培養一定的慣性有好處,「唔駛諗」(不用傷腦筋)。

慣性很重要。在物理學上,牛頓對慣性的認識是科學發展的重大里程碑,是牛頓定律的重要內容。據此,慣性是物質固有的屬性,是一種抵抗現象,物質要盡量保持原來狀態,不論是靜是動。這個概念後來應用到人文科學例如經濟學去。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Cecil North) 就此提出制度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理論,從而在一九九三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慣性的最大好處是效率高,你把物體或制度(包括個人的行為模式)運動起來之後,它不需多大的額外力量,就能自動運行。要改變,則要巨大力量才行,甚至可能徒勞無功。

路徑依賴有時很荒謬。QWERTY型鍵盤是機械打字機的設計,由於各個字母臂打印的來回速度有限,鍵盤故意把常用的a安排到最不順手的左手尾指位置,與最少用的q、z同等看待,好減慢擊鍵速度。如今電子鍵盤再沒有機械臂糾纏的苦惱,可是佔據市場多少年的QWERTY型鍵盤不動如山,什麼更好的鍵盤設計都撼動不了它的地位。倉頡中文輸入法之不合理受很多人咒罵,但仍在港台普遍使用是另一個例子。

三藩市的公共交通算是美國最好的,其中一個
原因,是公共電車沒有被通用汽車摧毀。
昨天關於美國公共交通的文章,在fb上受到一些朋友議論。移居美國數十年的一位朋友以切身體會說,這同城市人口密度小有關,除了在纽约和東岸一些舊城市,人們多住獨立房屋,都有車庫,自己駕車十分方便。美國人又愛獨立、自由,不愛受公車限制,甚至反对讓公車開進本區,以防冶安惡化。一个星期才買一次够全家吃一周的食物,不自駕怎辦?

這些道理完全成立,在城市(包括富裕中產愛住的城郊)都按人人有車、人人駕車理念設計和運作之下,你實在看不到公共交通存在的必要。

關於昨天提到的「美國電車大醜聞」,不妨補充一下。通用汽車等組成的財團收購了洛杉磯等城市的電車公司後,曾引發反壟斷訴訟。一九五一年結案,通用等敗訴。通用被判罰款 5, 000 美元(!),其務總監罰款一美元(!)。走過場乎?

英國《衛報》二零一六年有〈洛杉磯與「美國電車大醜聞」〉(Los Angeles and the 'great American streetcar scandal')提到,直至一九七四年,人們才廣泛注意到,通用等故意摧毀美國的公共電車的陰謀。當時,年輕的反壟斷律師 Bradford Snell 到聯邦參議院陳詞指出,此案的要旨不在通用等公司壟斷了代電車而起的巴士服務,而是以噪音大、油味濃的巴士把原來的公車乘客趕走,同時賣出數以百萬計的私家車。「通用汽車在全國摧毀公共電車系統,讓數以百萬計的居民除了靠自用汽車出行,別無有吸引力的選擇。」

關於路徑依賴,有這樣的描述: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

1 則留言:

  1. 認知和思想上的路徑依賴,後果更嚴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