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嚴重傾斜:不可思議的華為

對於華為的崛起,有很多迷團,在西方的眼中尤其是這樣,很多恐懼由此而起。華為成為世界焦點後,對它的調查研究自然多了,一些迷團因而解開。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的四月号發表了 The Improbable Rise of Huawei (華為不可思議的崛起)一文,或多或少有助人們了解這家不可思議的企業。

文章報道,有分析師研究華為業務記錄後發現,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華為初創時,產研比例就嚴重地一邊倒:生產人員200人,研發人員500人。如今,華為一年向研發投入150 億到 200 億美元,員工中研發人員佔近半(45%),約八萬人。文章引述專家之言說:正是因為任正非從創業伊始便高度重視研發,如今華為才會成長為研發巨頭。華為作為非上市公司,不必向股東交代盈利,可以自由地向研發投入資金。

結果是,截至二零一八年年底,華為在全球累計獲得授權專利 87805 件,90%以上為發明專利。據聯合國下屬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此前公布數據,二零一八年度,接到華為 5405 份專利申請,排全球所有企業中第一位。

華為向研發「瘋狂」傾斜,同創辦人任正非的理想主義個人理念有重要關係。華為前天發表了任正非上月(三月)接受美CNN訪問的紀錄文本,任正非說:「其實我們是世界上最窮的高科技公司,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司都窮,但是我們的投資比世界任何一個公司都厲害,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了理想,為了未來,所以我們的科研投資很大,處在全世界前五名。」

但側重點已發生變化。「我們過​​去的科研投資更多注重工程技術創新,在工程技術上領先了世界。現在我們更多重視理論上的創新,為十年,二十年以後大規模的戰略布局,在數學、物理、化學、腦神經、腦科學......布局,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的競爭能力會更強。」

華為二零一一年成立了「2012實驗室」,作為華為創新、研究和平台開發的主體,以構築面向未來技術和研發能力,業界稱之為華為最神秘的部門,甚至是中國黑科技最多的地方。如今,華為又成立了「華為戰略研究院」。有什麼不同?院長徐文偉解釋:「戰略研究院關注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久遠的研究,而且希望是0到1的,不是延續性的技術,完全是理論創新和發明。而2012實驗室會關注相對前沿,研發兩到三年拿出產品化的整體體系。」

他接受「環球網科技網」記者採訪時說,這兩年華為提出的「創新2.0」並不是「吹一下牛」的,新成立的戰略研究院就要做一些「不靠譜」或者「嚇一跳」的事情。

這其實是逼不得已的。從二零一七年開始,華為乃至整個行業都處於迷茫狀態,因為已有基礎理論對現在行業發展已經成了瓶頸,如果「沒有基礎理論的突破和前沿技術的發明,產業就沒有未來」。

例如:一九四八年發表的香農定律,幾乎已經達到了極限;摩爾定​​律驅動了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前每年性能指標提升1.5倍,現在只能達到1.1倍了。

其實早在二零一六年,任正非已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在習近平、李克強面前坦然承認「迷航」了:「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累積,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這不僅是就華為自己而言的,而是就世界而言的。

任正非對 CNN 記者說:「我們希望和美國加強合作,共贏這個世界。」

合作範圍應包括基礎理論研究,誰都知道這是美國的強項。他進而說:「中華五千年來最大的缺點是閉關自守,由於封閉,所以五千年來沒有繁榮,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後才繁榮的。如果美國現在的政府走向閉關自守,美國會落後的,別人就會追上來。」

慣於頤指氣使的美國能聽得進去嗎?我覺得閉關自守這話觸不到美國的痛點,美國處於兩洋之間,地大物豐,又無強鄰,閉關自守也可以很好過,歷史上很長時間就獨處偏安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