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梅園的梅花 |
這是小型中樂演奏會,幾位朋友以古琴、琵琶、古箏、洞簫、二胡演出,或獨奏,或合奏、重奏,還有美聲女高音獨唱。從這組合,已可見樂雅情閑。各人選擇的曲目,多屬「陽春白雪」一路,格調頗高,有《普庵咒》、《流水》、《梅花三弄》、《陽關三疊》、《彝族舞曲》、《高山流水》、《漁舟唱晚》、《二泉映月》、《漢宮秋月》、《寒山僧蹤》等,都屬所謂文曲,除了個別有點輕快節奏,多舒緩淡靜,最適合在月明風清的夜晚欣賞。
比較通俗、一般人較熟悉的是《洪湖水 浪打浪》、《不了情》,源自大陸和香港的流行歌曲,是我希望不要太高不可攀而選奏的。
不要以為這是面對特定文人雅士的演出,而是到一個盲人福利團體的義演。在一個能坐百餘人的禮堂中,聽眾主要是視障人士。無可諱言,香港盲人社群和很多地方的失明人士一樣,屬於弱勢社群,一般而言,較欠教育培養、文化薰陶。盲人也有出色的藝術家,南音說唱曲藝中,香港的杜煥、澳門的區鈞祥都很出名,不過似乎偏於「下里巴人」一路。向失明人士演出「陽春白雪」的音樂,會有怎樣的效果?
音樂是通情的藝術,儘管領域廣泛,形式多端,但只要有優秀的作品,出色的演繹,加上用心的聆聽,就不難引起共鳴。三者之間,若有適當的導賞穿針引線,加上適切的氛圍,就不難營造出好效果。
那天,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台上的投入演出與台下的用心聆聽是可以暗通的,仿佛心有靈犀,互相砥礪。視障者失明,身體其他接收訊息的器官會受刺激而比常人敏銳,欣賞音樂會更專注,更安靜,真的用心聆聽。
美國一位失明大學生在網誌說中細數了自己相對於常人七個長處:不以貌取人,直接感受人的品格性情;隨時能耳聽八路、洞察四方;能隔房「觀」影「看」電視;與人交談,不鑑貌辦色,而直訴衷腸,更易溝通;從盲人互助中學到大量常人沒有的知識,包括智能電話、電腦的使用;「觀」世入微,雨聲鳥唱皆樂事;利用聆聽閱讀,讀書更易更多。
那天,聽眾都只用心用耳去欣賞音樂,又常與司儀互動。朋友花了不少心思去作音樂導賞,不只談樂,還談中國文化等等,對樂曲的欣賞大有好處。「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其實沒有跨不過的鴻溝。
這小小的音樂會可說不惜工本。有在電台工作的專業人士調制音響。更難得的是,演奏古琴的朋友帶來一張明朝的古董琴獻技,琴音之通透、清明、綿長,一響已能洗心,加上朋友的不凡琴藝,實在相得益彰,難能可貴。
音樂需要知音人,知音人其實到處都存在,但要有適當的機緣撮合,而緣,存乎一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