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以雅著稱,然而是雅是俗,亦見仁見智。 |
活動的構思頗有新意,新在加入了攝影元素。正式的演出都不准拍攝,而這項活動則標榜「用鏡頭探索崑曲表演的『美』」。從活動海報等的介紹,我其實弄不清楚活動會怎樣進行,雖然也愛好攝影,但對崑劇的講與演更有興趣。事實上,這是一場關於怎樣欣賞和捕捉崑劇之美的演講與示範,講者呂福海在一些地方有意識地結合到攝影去講,說得有啟發性,但不算深入。如他所講,他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過因為從事崑劇四十餘年,看過不少專業攝影師的崑劇攝影作品,對其中少數作品之成功自有獨到體會。
他認為,一定要懂得欣賞崑劇才能拍好崑劇。他發覺,由演員擺「甫士」去拍攝的,一定欠佳,欠的是活的神彩、神韻。在演員活動中拍攝,則可以捕捉到活靈活現的一剎那,那是演員亮相時神彩飛揚的瞬間,這瞬間稍縱即逝,拍攝的訣竅是掌握好崑劇的音樂節奏,熟悉它的鑼鼓經,特別是要捉到由板鼓和小鑼漸慢中敲出的最後一聲「鏘」。戲曲鼓點千變萬化,配合着不同角色和劇情進行,要掌握得好一點不容易。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
呂福海又認為,還必須對不同行當有認識。崑劇的行當分得很細,他示範了生行內大冠生、小冠生、巾生、窮生、雉尾生等的表演程式,都在一昂首、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反映各自的社會地位和心理。
呂福海很強調崑劇的規範,說是他對有五百年歷史的崑劇的最深刻印象。因為規範嚴格,崑劇的唱腔、曲詞、音樂、表演等等都有規有矩,難越雷池,以致不像京劇、粵劇等劇種可由名角根據自己的特色和喜好創造出表演流派來。
這顯然有利有弊,利的是傳統可以保持數百年而不變,能呈現文物般的古典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停滯,較難有所創新和發展。崑劇崑曲以典雅精緻著稱,這與數百年來的嚴格規範分不開,而這也注定了它只能是小眾的藝術。
不是所有的藝術都能普及、能大眾化才好的,「下里巴人」終究無法也不會去欣賞「陽春白雪」,反之亦然。讓兩者各在自己的空間存在好了,這個世界有夠大的空間,小眾中的存在也是存在。
活動進行中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表演場地背後有下垂到人半身高的投影幕,示範演出時,根據劇情有不同景色的投影,兩邊還有字幕投影幕。有觀眾高聲要求把背景上的投影幕拉起,只保留後面深色的天幕。這場活動吸引了不少攝影發燒友到來,提出要求的看來是攝影發燒友,考慮的只是攝影效果,把這當作是另一場由靚女擺「甫士」的攝影活動了,對崑劇可能沒有多大興趣。主持人表明,活動主要是為了介紹崑劇,拒絕了發燒友的要求。
這就是「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的矛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