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四方形的顏色其實相同,而中間一排即終不動。 |
戰國時,有養猴者改變一貫的餵食習慣,從早上三個橡果、晚上四個橡果,改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都不高興,覺得給虧待了。改回原來的辦法,猴子才高興。這就是成語朝三暮四的出典。
人會嘲笑猴子不懂計算,「無腦」。可是事實上,人一樣會這般「無腦」、不理性,難以避免。
很多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一只手放進冰水裡,一只手放進熱水裡,一會之後,兩手同時放進溫水裡;兩手有不同感覺,一手熱,一手涼。這是生理上的對水溫的相對感應,不由得你調整。水是熱是涼,你只可以用溫度計去作準確測定。
人們也知道,不要先吃了甜品才吃水果,以免覺得水果淡而無味;而在西瓜上撒點鹽,會覺得西瓜甜些。
視覺上,這樣的錯覺更多,專家們設計了大量造成錯覺的圖像,以周邊環境,影響人對某個圖形的顏色、大小、形狀的判斷。這樣的錯覺,常常是你完全無法抗拒的。
關鍵在於,事物的大小、長短、高下、多寡、貴賤、美醜、優劣……都要對比才能判斷,沒有對比地孤立存在,很難判斷。有了對應物,才能「高下立見」,朝三暮四成語中的猴子的對應物是三和四。前人在這方面有很多經驗,知道「池中無魚蝦為大」,「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這樣的道理可以廣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有人忠告去參加派對的男女,如果要找個同性伙伴一起出席的話,要找一個樣貌、身裁、氣質比你差的,這樣的伙伴會一下子把你抬高。
商人很懂得利用這花招。你光看某對皮鞋的價錢牌,你可能不知道這價錢是不是划算;可是商人寫上原價多少、現價多少,你一對比,馬上會覺得划算了。
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美國一家公司多年前率先向市場剛推出多士爐(烤麵包機)時,賣不出去。一家顧問公司提出一個辦法:再推出一款多士爐,體積要大一些,價格高一半。原來那款多士爐的銷路馬上打開了。原來,當市場上只一個產品時,消費者無從對比;給消費者一個對照物,他們就容易作決定了。
貧富其實也是對比而存在的,你口袋裡的錢是多是少,不由它的絕對值決定,而取決於你的鄰居的口袋裡有多少錢。當鄰居的錢不多的時候,你自覺很富有;可是當鄰居的錢多了,竟日到廣東道的名牌商店鑽,儘管你口袋的錢並不少了,你馬上就有「窮」的感覺,怨氣也來了。
觀乎人的心理,「祖國好,香港更好」這句話,未必是真理。
**
舊文重溫:眼見未必為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