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在長嘯 |
古之愛嘯文人似乎多屬隱士。魏晉多曠達之士,他們不受世俗禮法拘束,愛隱逸山林,常以嘯舒懷。陶淵明有句云「嘯傲東林下」(《飲酒》),又有句云「登東皋以舒嘯」(《歸去來兮辭》)。唐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則是讀過唐詩的人都熟知的。我那位朋友熱愛古琴,曾嘗試斲琴(造古琴),後因為對生漆有敏感反應,才在醫生勸阻下放棄了。想不到他為了得「彈琴復長嘯」的雅興,竟然北上到草原學藝去。
據《說文解字》,嘯,吹聲也。據網上的《漢典》,嘯的第一義是「撮口作聲,打口哨。」而據「百度」,嘯是一種歌吟方式,嘯沒有切實的內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隨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風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別適合亂世名士。
那位朋友要學的嘯有點不同。他告訴我時帶點神秘,要我猜他到內蒙古學什麼。馬頭琴?長調?都不是,他作了點解釋,我猜到了,是呼麥。但好生奇怪,為什麼要學習這種聽起來有點古怪的當地民間歌唱方式?
據「百度」,「呼麥」是圖瓦文xoomei的音譯,原義指「喉嚨」,即為「喉音」,是一種緊縮喉嚨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即一個人能同時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音。據朋友說,還有人可以發出三個高低不同的音的。
我以前在文字上知道有這種歌唱方式時覺很神奇,那時的報道說,內蒙能唱呼麥的人已寥寥可數,很難學,是瀕於滅亡的民間技藝。可是後來在到CD上聽到了,近年到香港演出的內蒙藝團也例必有呼麥表演。這可能與呼麥的瀕危得到國家重視之故。二零零六年五月,呼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零零九年十月,呼麥又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只是,我不懂欣賞呼麥,覺得無論高低音的音色都不好聽,兩者之間的音距很大,難以融合。
據朋友說,呼麥其實是漢人失傳了的嘯,嘯的藝術傳到了蒙古族去,經過發展就成為呼麥。朋友多年前接觸到呼麥就想學,可是在語言不通之下沒學成。這回再去拜師學藝,花上更多時間,入門了,但還不能唱兩個音。那天在酒樓裡,不便讓他放聲而嘯,聽他「彈琴復長嘯」,只能待來日了。
如果嘯是吹口哨,嘯可以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吹口哨,很多人會,但沒有幾個把吹口哨當作一門藝術手段提高技巧,去演繹音樂作品,甚至表演。這是冷門的藝術,卻也有國際比賽,「演奏」的樂曲可以是高深古典樂曲呢。「彈琴復長嘯」,原來也可以抱着結他去做。
**
吹口哨世界大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KF-UirUU-U
**
吹口哨世界大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KF-UirUU-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