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驚喜合唱:快閃藝術化

「讓我的歌聲隨那微風,吹開了你的窗簾。」
從朋友傳來的鏈接中,看到一段「快閃合唱」的短片,很受感動,讓人覺得藝術與生活似魚水般融和,是魚因水而活?還是水因魚而活?你難以分得清楚。藝術不應脫離生活,生活也離不開藝術。

那「快閃合唱」發生在台北的101大廈,在那裡人頭攢動的美食中心裡,忽然有女高音的嘹亮歌聲不知道從哪裡響起:「這綠島像一只船,在月夜裡搖呀搖。……」一把男高音接上了:「讓我的歌聲隨那微風,吹開了你的窗簾。」是台灣人都熟悉的《綠島小夜曲》。當滿堂食客都又驚又喜地翹首找尋那美妙的歌聲來源之際,和聲合唱的立體音牆從四面八方響起來了,把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融入了歌聲裡。

接着,笛子、二胡、古箏加進來,唱起了江蘇民歌《茉莉花》、閩南語的《望春風》,兩首歌曲又交織成來,以合唱方面演繹。最後,敲響了鼓聲,《阿里山的姑娘》讓人們擊掌、扭動起來。

即使不在現場,你也完全可以感受到那幾分鐘之內營造起來熾熱氣氛,可以分享那種倏然而至的藝術感動。

末了,短片像商業電影那樣,有長長的字幕,讓參與者、參與機構都分享成就的榮光。我數了一下,參與合唱的有七十多人,伴奏的有四十多人,涉及的幕後音樂、影片、文化、商業、學術團體和個人難以細數,單是攝映師就有十人。拍出來的短片不到十分鐘,但從策劃到「演出」到製作,一定花了多個月時間。由此看來,這已經大大不同於「傳統」的「快閃」概念了。

快閃族或快閃黨,即 flash mob,這現象和名稱的出現,只有十餘年歷史,是手機、互聯網通訊普及的產物。最初的一次快閃據說是二零零二年在紐約發生,是哈潑(Harper’s)雜誌的編輯Bill Wasik 發起的。他召集了約二百人擁進凱悅酒店等高級消費場所,作無厘頭擾攘,然後鳥獸散。

關於 flash mob的定義,二零零四年版《牛津字典》稱之為「不尋常的、無目的的舉動」;新禧版《韋伯斯特字典》的解釋則是「一群人通過互聯網召集,到一個公眾地方迅速聚集,標奇立異一番然後解散」。這看來是針對初期的 flash mob 而言的,後來,「快閃」被賦予藝術表演、社會議題等內容,更接近於西方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現過的「聰明暴民」(smart mob),指的是當年優皮士以街頭劇提出政治訴求的行動。如今的「快閃」少了「無厘頭」,而出現兩個不同的方向,一趨向政治化,一趨向藝術化。

藝術化的「快閃」有過很可觀的表演,最出名可能是在荷蘭安特韋普火車站的《仙樂飄飄處處聞》舞蹈了,百多名看似是旅客的男女忽然「即興」在大堂載歌載舞起來,讓人們驚喜莫名。倫敦希思羅機場的無伴奏合唱等亦非常出色。看得出,都經過非常精心的安排。這樣的安排都以不着痕跡、富有即興色彩、能激發圍觀者的情緒為佳。在YouTube 可以搜尋到不少這樣的表演,但真正出色的不多。101的驚喜合唱是其中的表表者。

香港也有過類似的藝術快閃,不過都屬傚顰之作。
**
101驚喜合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bbqY1P6KJmI
經典的Do Re Mi 快閃舞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LCZOG202k
希思羅機的歡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MG2vNVq0ww
星球大戰快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D2g5yhJazY
哥本哈根地鐵車廂內的快閃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gww9_S4PNV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