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亞洲世紀」與「世界經濟重心」東移

《經濟學家》周刊二零一八年的新版世界經濟重心移動路徑
日前〈疫情催生亞洲世紀2.0?〉一文有留言認為,以前貿易以航運為主,如今陸路交通成為新選擇,加上歐亞大陸在蘇聯解體後帶來大量機會,歐洲最理想是左右逢源,最終接受歐亞大陸的共同繁榮,而美國則自我孤立。

這其實就是「一帶一路」幾年來迅速發展的地緣政治變化。

自人類文明約一萬年前迅速發展以來,歐亞大陸一直是主要舞台。演變到近代,歐亞大陸兩端形成東西兩大文明,連接兩端的中間則繁華落盡,以致被視為衰敗之地。

英國學者 Peter Frankopan 的《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一書幾年前出版,引起不少轟動,正是從世界史的角度重新讓人們認識東西兩大文明之間地帶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意義,並展示了其中正在發生、鮮為人知的深刻變化。

歐洲文明崛起不過幾百年,但已使全世界習慣以西方為中心地看世界。地中海(Mediteranean Sea)的字源是拉丁語的「中間」,以之為起點就有近東、中東、遠東之說,潛移默化地傳播着歐洲中心的意識。

可是當你知道,世界幾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都起源東西相交的地帶,該知道「地中」在哪裹。而這「中」又正在不斷受到東面亞洲的牽引。

〈疫情催生亞洲世紀2.0?〉一文中引述了美國經濟學家 David P. Goldman 對亞洲各國在疫情後內部貿易加強的現象。今天又讀到,他在新文章中把二零二零年五月視為「亞洲世紀」的起始日期。他認為亞洲已發展為像歐盟一樣緊密融合的經濟區,越來越不受美國或歐洲經濟衝擊的影響。

不妨同時參考路透社市場分析師 John Kemp 今年三月六日的專欄文章 China and the world economy's shifting centre of gravity(中國與世界經濟重心轉移)。「世界經濟重心」是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柯成興 (Danny Quah)二零一一年提出的世界經濟發展指標,這重心二千年來呈現出由中東向西移到大西洋,近年又轉頭向東的路徑。

 文章指出,這東移始於上世紀九十年未和本世紀之初,當初的影響幾乎難以察覺,但此後二十年來的東移趨勢加快,快得不容忽視。結果,源自中國的經濟衝擊向世界各地造成遠為強大的溢出效應。

文章就美國近來對中國的打壓指出,他們幾乎肯定低估了減慢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或者使之逆轉要付出的巨大代價。中國城市化、工業化迅速發展,中產階級迅速冒起是近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據 IMF 統計,全球二零一三至一八年的經濟產出中,28%由中國貢獻,比美國多不祗一倍,比印度多不祗一倍。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受到任何遏制,全球經濟增長可從哪裹得到補償?

西方一些國際關係專家出於安全考慮,提出把世界劃分為分別以美國和中國為中心的兩個經濟體系。這顯然源自冷戰時期對付蘇聯的遏制模式。John Kemp 不以為然,指出中國的經濟遠比蘇聯強大;中國無論作為生產國與出口國,還是作為消費國與進口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程度都遠遠超乎蘇聯。

什麼叫大勢所趨,世界經濟重心趨向東移就是這樣的大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