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大瘟疫的移風易俗作用

大瘟疫都有移風易俗的功能,大量人命傷亡會改變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形成新風尚,其至形成社會發展的分水嶺。

在香港出外聚餐,人們已習慣使用公筷,即使家人到餐館團聚也這樣做,一些較高檔的餐館會給每位客人配備兩對筷子。在我的印象中,這是沙士一役後成為集體行為的。沙士是呼吸道傳染病,而非飲食傳染病,但在衛生受到廣泛重視之下,口-口傳染病也受到重視了。

沙士之後,到中式酒樓用餐,又興起了先用熱水沖洗碗筷的潮流。老一輩到茶樓歎一盅兩件時,都會先用滾水沖洗茶葉,然後順勢沖洗杯碗,與如今的沖洗程式有別。現在到個別老式茶樓如蓮香居去,拿着銅水煲的「企堂」仍會主動給客人沖洗一遍茶葉,順便燙洗茶杯。

先沖洗碗筷的做法影響到內地,一些地方還發展出升級版,服務員會主動給客人燙洗,用一個大盆子加上夾子,雙手不接觸碗筷。我是多年前在台山廣海的大排檔第一次見到這做法的,如今,珠三角很多地方的酒樓都這樣做。

今天讀到,上海推出了《餐飲服務單位分餐製管理規範》,制定了分餐制的「規定」,對餐飲單位的餐具、場所、人員、流程等各個環節都有規定。

看來,新冠病毒感染費已引起更高的集體衛生要求,並外溢到對其他傳染病的管控,例如通過口-口傳播的幽門桿菌、手足口病細菌、傷寒桿菌、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這個《規範》提出了四種分餐制模式:「分派式」、「位上式」、「公筷公勺自取式」和「自助餐式」。分派式,就是宴會上每上一道菜,由服務員分給客人。位上式,是服務員把先分好的菜給每人上一份。這都要求餐館有一定的服務條件,包括硬件和服務人員的培訓。在香港,分餐仍在由高檔酒店向各種檔次中式酒
樓緩慢擴散。在內地,這看來仍有個漫長的過程。

社會的飲食衛生習慣對社會成員的整體健康有重大影響。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歷史學研究認為,中國人的壽命是在宋朝以後明顯延長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人此前一般喝生水,被大腸桿菌感染的可能性極高;到宋朝,中國人開始喝燒開的水。

對人類文明發展影響最大的瘟疫,是歐洲十四世紀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估計歐洲當時死了二千五百萬人,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蹂躙整個歐洲,死亡人數亦僅為其人口的 5%。黑死病對歐洲的影響遠超乎醫療衛生之外,而是劇烈衝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影響巨大。許多學者把黑死病看作歐洲社會轉型和發展的一個契機。因為勞動力稀缺,土地與人口的比例失衡,歐洲文明走上了另一條更光明的發展道路,原來看起來非常艱難的社會轉型因為黑死病而突然變得順暢了。它不僅提升了農民的地位,打破了教會與貴族的專制地位,亦推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啟蒙運動產生重要影響,從而改變了歐洲文明發展的方向。

新冠病毒疫情會不會是世界發展的另一個分水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