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香港抗疫成績:是大?是小?

世界越來越復雜,如何評斷一件事的好壞、優劣,那怕黑白分明,也越來越困難了。好些事情本來能夠用科學數據說話,好些人卻視而不見,而只憑個人喜惡偏見論斷。對當今香港抗疫成績的判斷就有這樣的情況。國際衛生專家認為香港的成績世界第一,可是在「民意」調查中,香港卻在 25 個經濟體列於榜尾。

權威的英國《自然》科學雜誌四月二十七日曾報道科學家評比各地最有效的抗疫措施,開宗明義就是:「七百五十萬人口的香港,僅有四人死於疫情,看來給全世界就如何有效抑制 COVID-19 上了一課。」研究人員發現,香港迅速對受感染者偵查、檢疫,迅速頒布戴口罩、封校等社區隔離措施,有助切斷病毒傳播,二月初曾把傳染指數遏制到接近 1。

疫情爆發之初,各地科學家建立過不同的數學模型,預測病毒的蔓延趨勢。隨着疫情發展,各地都產生了真實數據。如今的研究,是用真實數據印證不同措施的有效性。如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 電腦數學模型專家 Rosalind Eggo 說:「這不關乎下一次疫情,而關乎我們現在做了什麼。」研究對抗疫有實時指導作用。

 Rosalind Eggo 指出,這不僅是數據處理,要分辨數據與措施之間哪些有因果關係,哪些並無因果關係非常困難。這項研究的團隊涉及牛津大學等十個機構,目的是為世界衛生組織建立一個公共數據平台。

研究從一百個經濟體採取的 13 項干預措施中選取 7 項,縱合成一個指數,以作橫向比較。可以發現,較貧窮國家會採取較嚴格的隔離措施,而自恃醫療資源充足的如歐美國家會反應遲鈍,甚至採取什麼都不幹的「群體免疫」。

新加坡的 Blackbox Research 則伙同國際民調機構 Toluna 對 23 個經濟體的個人進行了調查,了解各地民眾對政府抗疫政策的滿意度。結果,中國以 85 分高踞第一,越南 77 分名列第二。

「西方」經濟體中除了新西蘭得 56 分,其餘都低於 45 的平均分,表示這些地方的民眾都不滿政府的抗疫表現,法國只得26 分,居於倒數第二位。最低的是日本只得 16 分。

在其他評比和國際評論中都是優等生的香港和韓國,分別只得 27 和 31 分,都排在榜尾。

顯然,這些評分中,客觀標準與主觀評判相背離,反映的主觀情緒多於客觀事實。

一位退休醫生朋友傳來一段視頻,是一位外國小哥眼中的香港抗疫成就,朋友附言:「不俗的總結。」

短片名為「香港抗疫十法」,這十法已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毫不陌生,但對外來者尤其是「個人自由大過天」的西方人來說則很新鮮甚至不可思議。其中包括戴口罩、迅速封校、網上辦工、全城消毒、廣泛檢測、政府堅持、全民行動、適當封關、入境者戴手帶檢疫14天、追蹤所有接觸者並網上公開相關資訊。

 努力的回報非常巨大。視頻作了這樣的對比:
發病率(百萬人口計):美國 3 129,法國 2 542,英國 2 374,。
香港僅為 138

死亡率(百萬人口計):法國 364,英國 319,美國 179
香港僅為 0.4

檢測率(百萬人口計):法國 7 103,英國 11 245,美國 17 885
香港 19 426

這不過是簡單的對比,如果拿人口相若的城市如紐約比較,差距會更驚人。這既說明了香港抗疫成績的巨大,也說明了一些人之罔顧事實、黑白不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