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錨定效應:從砍價到 DSE 試題

去買東西,很多人喜歡講價,有些人特別善於此道,往往能以看來很低價錢把東西買下來。

賣的勉為其難地屈從砍價,說是血本無歸了;買的砍得痛快,滿懷高興。可是誰都知道,沒有人願意做虧本生意。賣的肯定賺了,問題是賺多賺少。

關鍵在於,打從砍價開始,你就處於不利位置:討價還價是由賣方的定價開始的。你是在他的出價的基礎上往下砍,而不知道他的底價是多少。賣方如果不標明價錢,你會覺得「不透明」,擔心被開天殺價,但他即使把價錢標明,分別其實不大,議價的起始價都由他主導。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它像錨一樣制約着估測值。人們在做決策時,會不自覺地過分重視最初獲得的信息。

「黑珍珠」的故事是一個例子。七十年代初,當開發者把人們都看不上眼的黑珍珠推上市場時,問津者稀;開發商說服了紐約第五大道一家高級珠實商,把黑珍珠與其他名貴珠寶一起展列,而且標出旗鼓相當的高昂標格;再在多家報刊雜誌大賣廣告。開發商的「錨」立即起了作用,人們一下子就對黑珍珠視如珍寶了。

生物學家發現,一些動物會對出生後第一眼見到生物有所依賴,例如幼鵝。幼鵝從蛋殼中孵出,首先見到的一般是母鵝,但有生物學家被一只幼鵝無意中第一眼見到了,幼鵝便跟着他形影不離。這也是一種錨定。

錨定很多時候是有意無意之間發生的,你不自覺地便被錨定了。

有人在英國一家超級市場的紅酒貨架前做過實驗:那裡賣的紅酒來自德國和法國,酒的品質、價錢都不相上下;實驗人員在那裡安裝了一台播音機,一天播德國音樂,一天播法國音樂,顧客的選擇竟然不自覺地被音樂左右了;播放法國音樂的一天,會賣出40瓶法國紅酒,而德國紅酒只賣出12瓶;到播放德國音樂的一天,情況倒過來。大部分顧客不知道自己被音樂「錨定」了,在44名接受了問卷調查的顧客中,只有6人(14%)說音樂起了作用。

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的55名碩士生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獲安排一起參加一個拍賣會,拍賣的有紅酒、書籍等,他們要把出價填進表格中,填表前得先把各自社會保險卡的最後兩個數字寫在表格上方。

分析發現:這兩個數字竟然神秘地影響着各人的出價,數字越大,出價越高;數字小,出價也低。

學過「錨定效應」的人可能不多,但很多人懂得利用它,會在一些問題中預設了語意陷阱,讓你上鉤。李天命在《哲道行者》中談到「不當預設的謬誤」中舉例:「我又不是聖人,做了錯事有什麼大不了?」句子預設了只要不是聖人,做了錯事沒有什麼大不了。「你把兇器藏到哪裹了?」句子預設對方有兇器。「你知不知道自己很(招人)討厭?請回答。」你回答知道或不知道都會落入預設的陷阱。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出了這樣的考題:「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

題目預設了什麼?錨定了什麼?

題目的錨定還是次要的,十幾歲的學生多年來在學校裹被錨定了什麼更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