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從「二元對立」到「三極並存」

非洲扎伊爾的面具
中西文化差異巨大,各有優缺點。可以見到,中華文明是唯一流傳不滅的文明,而西方文明催生的工業文明,不消幾百年就雄霸世界。

西方(歐洲)文明長於分析,可以不厭其煩地把一個事物不斷細分下去,不止不休。於是物質從分子、原子……一路細分,至今無窮無盡,還要花費天文數字的資金去興建新型對撞機,不管新發現會有多大實用意義。

在哲學上,西方對一個「對立」概念玩出很多花樣。已故山東學者龐樸在《對立與三分》一文說到:「即以『對立』範疇而論,畢達戈拉學派便已區分了三種對立的方式:特異、相反、相關。亞里士多德進一步將對立分成四種:相關、相反、有和缺失、肯定和否定;有時候他還加上第五種:兩端。到了黑格爾,對立的分別更帶上他慣常的深奧玄思和邏輯必然:從差異起,經過對反,達到矛盾。」

二元對立是相當有力分析工具,可以應用於不同範疇。最經典的是理性與感性二分,而對理性一向有較高的評價。又如存在與缺位的二分,同樣地,前者在西方哲學中的地位遠高於後者。其他如男性/女性、文明/野蠻、白色人種/有色人種、現代/前代、說話/寫作等的二分,都在對立中有所偏重,難以調和。

龐樸認為,中國哲學專長於綜合,中國哲學家雖然很早便注意到了對立,象徵對立的詞匯不知凡幾,關於對立關係的宏論更是辨證圓通;只是很少花工夫去分析對立的狀態,從而將對立分類;以至於,我們不甚知道陰陽、反覆、矛盾諸如此類範疇是否反映着不同種類的對立,也不介意對立本身究竟有無種類上的不同。

一直到現代,中國才有了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的劃分。其中最有名的,是毛澤東關於人民內部矛盾的分析。

中國人長於綜合之下,用一個「陰陽」就包容了天地各界的對立,也概括了相反、相關等各種對立,「經之緯之,籠之統之,萬物於是皆備於我了」。

龐樸特別指出:「作為不甚注意分析立雙方如何對立的補充和結果,中國哲學家花過很大的力氣研究對立如何和諧和結合;而這一方面,恰好是西歐哲學家所很少注意的。」

關鍵是一分為三。《易象》有「三極」之說,後來陸象山闡釋為:「有一物必有上下、有左右、有前後、有背向、有內外、有表裡,故有一必有二,故曰一生二。有上下、左右、首尾、前後、表裡,則必有中,中與兩端則為三矣,故曰二生三。」

由此而成三極。兩端是極,中間也是極;兩端的極相對而立,相較而存,更與中間的極相對而生,相較而存。一般總是說,中間是與兩端相比較而存在的,反過來一樣有道理,兩極是與中間相背離而生成的。孔子在《中庸》中提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更顯出兩端為了中間而存在」。

龐樸認為:「談『極』而只見兩端,將不免於淺顯;客觀存在的極,看來像是三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