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文化背景與抗疫反應

上海、廣州、香港、瀋陽、北京的搬椅子比例
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的行為大有分別,心理行為學家常以特定問題就此研究。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助理教授 Thomas Telhelm 研究過水稻與小麥地區的人在「搬椅子上」的不同行為。

Thomas Telhelm 懂中文,到廣州當過外教,到北大做過旁聽生。在中國五年間,觀察了很多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包括來自水稻地區與小麥地區的人的行為差異。

中國南北的地理、氣候不同,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種植區,北方以小麥為主,南方多種水稻,長江和秦嶺是天然分界線。 Telhelm 發現,水稻的工作量要比小麥大一倍,且 更倚賴非一家一戶可以完成的灌溉系統。

於是,小麥區的人與水稻區的人有不同的思維行為模式。小麥區比較傾向個體思維,而水稻區的慣於集體思維(holistic thought)。這不限於中國,例如日本人的集體思維與行為世界有名,而美國自由不羈的牛仔式思維和行為則也舉世皆知。

Telhelm 認為「來自集體主義文化的人(比如日本)傾向於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個體主義文化的人(比如美國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傾向於改變環境。」

他利用各大城市都有的星巴克設計了一個「搬椅子實驗」,先後在中國不同城市和美國、日本進行。

中國、日本、美國的搬椅子比例
他在星巴克桌椅之間的過道安放了兩張椅子,相距可容一人經過,若手着背包,要麼側身而過,要麼把椅子挪開。他要觀察,會有多少比率的人會動手「改變環境」?

他在上海、廣州、香港各做了約一百人的測試,大概都只有 5% 的人挪動椅子。再到北京、瀋陽,挪椅子比率升高至約15%。他在北京的星巴克發現,92% 顧客原籍屬小麥種植區;在上海的調查則發現,89% 顧客的原籍屬水稻種植區,情況與北京相若。

他進一步到美國和日本做測試,日本人的表現像中國南方人一樣,美國人挪椅子的最多,突破 20%。

影響人思維方式和行為的文化因素很多,小麥種植與水稻種植不過是其中之一。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文揚認為,把歐洲 Nomad 文明翻譯為「遊牧文明」不對,應稱之為「遊居文明」;相對之下,中國是「定居文明」。

文揚指出,中國人很早就定居下來,成為農耕民族。歐洲民族則有更長的遊居歷史。中華民族在同一片土地定居數千年,連綿不斷,遇到災難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守護家園和人口,政府對國民負全責。遊居文明長期在遷徙中鵲巢鳩占他人土地,劫掠搶奪他人財富,對自然災難的應對就不一樣。在當前疫情中可以見到,西方默認公民社會自行解決問題,「群體免疫」,國民也有更強的個人求生存、求自由衝動,自求多福。

文明也好,民族也好,終極的要求是更有利於生存、繁衍、發展,這不僅是吃麵包還是吃米飯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