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新聞毒害多,不讀也何妨

杜貝利的《清醒思考的藝術》
朋友傳來一篇五千多字的長文,標題很長,在〈新聞對讀者「有害」?〉之後還有個補充題〈資訊爆炸下如何擬定閱讀策略〉,出自一位在英國進修的香港傳媒人之手。文章從瑞士作家 Rolf Dobelli (杜貝利)的文章、著作,以至在 TED 「大肆宣講」不要看新聞談起,講到對資訊爆炸的應對之道。

我對杜貝利的觀點並不陌生,翻看一下這裹的資料,二零一三年時翻譯過他在英國《衛報》的 News is bad for you – and giving up reading it will make you happier (新聞對你有害,不讀較快樂)一文。此前不久,還買到他的暢銷書《清醒思考的藝術》(The Art of Clear Thinking)一書,了解人們常犯的 52 種錯鋘思維。多年來一再翻閱這書,大有裨益,最近常置案頭。

報紙、傳媒一直有兩面性,可以傳播新知而為精神食糧、引領社會進步,亦可以作為商品而利用人們齷齪的好奇心去賺錢,以至謀奪權力。

有日本作家說:「仔細閱讀幾份報紙的人,一年所學到的知識比大部分學者在他們龐大的書室內所學到的還要多。」本港已故作家林燕妮曾自言:「我們從小就在報紙上學到很多新知識,也學懂了教科書上沒有的字和用法,一直看到長大成人,報紙其實是我們上學之外的另一間學校啊!」

可是亦早就有人看到報紙醜惡的一面。馬克.吐溫辛辣地說,報紙最大的本事是「先抓住事實,然後隨心所欲地曲解它。」歌德因而說:「自從不讀報紙後,我輕鬆愉快而情緒良好。人們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所作所為上,而忘卻自己身上的義務。」

不讀報紙,我以前會覺得不可思議。我讀書時就每天買報、讀報,後來進入報館,更與報紙難分難解,讀香港的,讀外國的。李約瑟引用他中學時校長的一句話提出:「要用廣闊的視野思考問題。」好的報紙能讓人擴闊視野,為思考建立更堅實的基礎。可是日益商品化、市場化之下,傳媒不可避免地淪為商品。林燕妮多年前就看到,香港大多數報紙已「低落到青樓妓女的程度,只說趣事讓客笑,依偎青客襟頭任君摸」。

聽到一些朋友說不再看報紙了,包括一位在新聞圈內曾經位高權重的朋友說從退休的第一天起就不再看報紙,我一點也不奇怪。我自己亦一樣。

所以幾年前在網上讀到杜貝利的文章,大有共鳴,立即就把它翻譯過來。如今再讀,更覺得有道理。他指陳的新聞報道問題,如誤導性、理性缺失、徒增認知錯誤、無助闡釋事物、妨害獨立思考,如今更變本加厲。

在很多領域裹,競爭會帶來進步。傳媒不一樣,新聞商品化之下,為了奪取眼球,為了「賣紙」,什麼新聞道德操守都是廢話、屁話。傳媒老闆把責任推給讀者:我不過滿足他們之追羶逐臭。

人確有一受「壞消息(新聞)」刺激就腎上腺素上升的本性,因而愛看「壞消息」。幾年前,美國媒體研究中心進行過一個關於美國三大電視台(ABC、NBC、CBS)六個月內新聞報道的調查,發覺負面新聞佔了差不多三分之二(61%),而正面新聞約只有七分之一(15%)。

香港傳媒上有多少正面新聞?如果你對壞消息已上癮,那就繼續讓新聞毒害身體吧。
**
參閱:
Rolf Dobelli:新聞無裨益 不看更快樂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3/04/blog-post_1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