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茶道中: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劇照
偶爾在 Youtube 看到對日本電影《日日是好日》的介紹,只有十幾分鐘,是電影的濃縮版。一位朋友說這改編自一本書,廿年前讀過,不知丟哪裹去了。一搜尋,電影果然改編自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修習茶道 25 年的日志《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 15 種幸福》,香港公共圖書館可以借到。

日志和電影說的都是在茶道修習過程中的人生體悟。修習過程跨越廿幾春秋,其間女主角求學、求職、失業、失戀、再戀、喪父不過是茶道修習的旁線,映襯出如何把在塵世熬煎的心一次又一次在沏茶中放下,專注、滿足於爐火與茶香中的每一個當下,沏出冬夏不同的茶,感受到梅雨與秋雨打葉的不同聲響,聽出熱水、冷水的不同湧動。

「只欣賞當下的美好,才是智慧美好的人生。」

故事伴着不同節氣展開,布置簡約的和室內更換着書法條幅:「薰風自南來」,「清風萬里秋」,「掬水月在手」,「梅花薰徹三千界」。或者只一個少字派中堂「風」字。

茶道老師武田(樹木希林飾,是為她的最後作品)反覆強調形式對於茶道的重要性,對每個動作要求嚴格、細緻,如紙門推開只到七成,先踏進左腳,一張榻榻米要走六步。不必問為什麼,不明白意義沒關係,照着做就是了。是形式主義麼?你什麼事情都用腦去思考,才會這麼想;不用思考,要習慣成自然;練習是積累,到最後手會自己動起來,要相信自己的手……,「聽手的感覺行事」。
電車路旁掇影

似曾相識麼?

人的所有學習、練習其實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直至人可以不加思索,靠「自動波」運動,說話、走路、寫字、玩音樂……都一樣,區別在沒有儀式化而已。不過也有人把步行儀式化的,就是「行禪」。還有感受每一下咀嚼滋味的禪食。

人都有不動腦筋的惰性,自動產品都設計得讓你不動腦筋,有時一動腦筋就糟了。有寓言說,百足之蟲蜈蚣本來行動自如,在旁人指指點點說走路該先動哪一足,它一動腦筋,就不知道該怎麼走路了。

學習是從動腦到不動腦的過程,不斷學習會讓大腦相應部位的神經元構築成穩固網絡,最後達到不動腦 ── 其實是自動反應地運作。實驗證明,思覺失調老人可能把很多東西渾忘了,卻可能保持着年輕時學習音樂建築好的神經網絡,一旦坐到鋼琴面前,會自動彈起舊時樂曲來。

到了手隨心動的境界,心其實沒有閑着,心除了專注於每一個當下,會有新層次的思考。電影中的武田老師九十歲了,面對桃李滿園時想到,每年都在重複做着同樣的事,開始覺得這樣的重複真幸福,因為做同樣的事,可以日益精進;做着同樣的事,可以錘煉出不同的心境,在不同心境下沏出不同的茶味。

茶道如此,人生如此。這相當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見山復是山」的三重境界。

中國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首著名的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日日是好日」大抵與之有關。茶道正是南宋時由日本僧人榮西連同茶種帶回日本的。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