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全球化:勢所必然何能逆

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為名詞出現,是晚近的事,似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出現,到九十年代初隨着冷戰結束而益趨流行。據此,全球化出現不過三四十年。不過全球化作為現象來說,可以追溯到人類的起源。據非洲起源說,人類是從非洲走出來,繁衍到世界各地的。依此說,全球化就有五百萬到七百萬年歷史,是勢所必然。

無論依哪一說,全球化都是指地球不同種族、國家的人口在發展上的擴展和依存,涉及人流、文化、經濟、技術、政治、投資、信息等等。這曾經非常緩慢:從非洲走出來的人類遠祖,經歷了多少歲月與艱辛,多少代「人」的畢路藍縷,才走到南美洲的盡頭,才遷徙到茫茫太平洋上的孤島?這可稱為全球化 1.0。

到了一萬多年前,地球上的小冰河期結束,全球暖化,生存環境大為改善,各地人口都活躍起來了。從中亞的兩河流域開始,不同文明產生了。各個文明聚居地如墨點濺落紙上,再向外滲染,濡染出的墨暈互相接觸,產生了全球化 2.0。

這樣的接觸最先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發生,從兩河伸延開去,各種興衰成敗故事不斷演變。向東向西一段一段相連起來的,就是後來的絲綢之路。據 Frankopan 的《絲綢之路》,其中形成了信仰之路、基督之路、變革之路、和睦之路、皮毛之路、奴隷之路……逐一說來,凡 25 章之多。其中的故事多姿多采,可歌可泣,波瀾起伏。

被稱為「(經濟)休克療法」之父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經濟學教授杰弗裡·薩克斯 (Jeffrey Sachs) 剛出版了新書 The Ages of Globalization (《全球化的不同時代:地理、技術與體制》)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七個全球化時代:
1. 舊石器時代 (公元前70 000年 - 公元前10 000年)
2. 新石器時代 (公元前10 000年 - 公元前3 000年)
3. 馬術時代 (公元前3 000年 - 公元前1 000年)
4. 古典時代 (公元前1 000年 - 1 500年)
5. 海洋時代 (1 500年 - 1 800年)
6. 工業時代 (1 800年 - 2 000年)
7. 數字時代 (21世紀以來)
他指出,每個全球化時代出現,總伴隨着動盪不安。

當前的數字時代全球化亦不能倖免。今年以來不到半年之間,造成全球化衝擊的「黑天鵝」事件接連發生,都是印證。半個世紀前預言的「電子恐慌」、「電子部落」等概念已一一活現,新冠病毒大流行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例「電子疫情」,是網絡生態下的疫情,又是自然新環境下最新一例人畜共患傳染病。

每次全球化動盪都與新技術造成新的不平衡有關,包括經濟力量不平衡和分配不平衡。

早在二零零二年,倫敦經濟政治學院舉辦過一系列全球經濟管理講座,邀請包括諾獎得主斯特格利茨等演講,文稿後來編彙成 Taming Globalization (《馴服全球化》)一書。該書的前言指出:「儘管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淨得益可能為正,但全球化的好處如果在那些參加者之間分配不均,那麼它就可能成為令人不安的現象。就像其他多數的大規模社會發展過程一樣,全球化不僅產生贏家,也產生輸家。通常,輸家是那些鑒於其他原因早已處於不利位置的人。當情況果真如此,從平等的觀點看,惟有這些贏家用積累得到的好處來補償這些輸家,才能證明經濟全球化是合理的。」

分配依然不平衡,甚至變本加厲,以致激發所謂「逆全球化」。美國總統特朗普因而高喊「美國優先」。薩克斯的評語是:「這顯然是幼稚、錯誤而荒唐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