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端午本意,飛龍在天

端午節,會聯想到什麼?糉子、龍舟,還有屈原、雄黃酒等等。這些與端午節有關連的元素,是先後如海納百川,匯聚到這個節日來的。節日本身源遠流長,遠超乎屈原約二千三百年前投江之前。

從端午節的兩個主要元素糉子、龍舟可知,端午節與南方關係密切。糉子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用糯米,是南方食材;包裹用的糉葉等也產於南方。龍舟競渡更只能在水鄉進行。後來屈原投進的泊羅江在湖南。「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的雄黃酒產生於南蠻瘴癘之地。

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說,端午節的習俗並非一成不變,現在民間流傳的習俗主要自明清演變而來。如今交通運輸方便了,北方過端午節要吃糉子不難,要扒龍舟就不易,而目的在殺蟲闢邪的雄黃即硫化砷有毒,能令白娘子變身,但今天哪怕是在入夏後蟲蠅飛舞,也鮮有人用它來殺菌解毒了。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恰好分布在四季,端午是夏天的節日,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在夏至前後。今年因為有閏四月,端午在夏至之後第四天才到來。端與夏至,年年接踵而來。

「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代《風土記》,但端午的習俗如龍舟競渡早已有之。古屬吳越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當地的史前文明早在五千至七千年前就有獨木舟和木槳。龍舟的原形是雕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後來才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聞一多在《端午考》中認為扒龍舟最早源自於戰國之前江浙地區的吳越民族。當時,龍已是吳越人的圖騰。龍不僅是吳越民族的圖騰,不同部族的融合使龍進一步演化為全民族的圖騰崇拜,有不同的祭龍儀式,並逐漸有了扒龍舟的習慣。

龍舟競渡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據《事物原始》記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吳越一帶直到東漢時才開發。扒龍舟等習俗最初可能只在吳越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融合,這些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融合的產物,並逐步注入新的內容。

對北回歸線及以北地區來說,夏至日是一年中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古時亦稱夏至節,吃粽子、扒龍舟都是夏至節的活動。由於端午與夏至的日子接近,彼此的活動內容互相滲透融合,至今已難分彼此了。各地的慶祝、紀念活動也不限於五月初五這一天。端午節也稱天中節,指的其實是夏至,以之為節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與屈原無關。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謝茂松認為,端午節與賽龍舟聯繫在一起,即與「龍」之天象、天道聯繫在一起,近於端午節的本意。在天象上,端午節是二十八宿的東方蒼龍七宿的主星「大火」,即心宿二,上升到正南方天空的中天,這就是《周易》乾卦九五爻的「飛龍在天」。

龍代表陽氣,端午節既祭祀代表天道之「龍」,又紀念、祭祀代表人道之「君子」的屈原,像徵着扶持陽氣、正氣,這就是中國文明最重視的家國情懷所在。

九五爻是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