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神說:你將摧毀一個帝國

朋友傳來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律系教授兼法律教育學院院長溫長明(Walter Woon)教授一篇文章。文章今天(六月十七日)發表在新加坡的英文《今日日報》(Today),談的是中美關係,切入角度是:美國要知道,它面對的不是一個新興的大國(rising power),而是一個復興的大國(returning power),兩者的心理不一樣。

他指出,特朗普為了爭取連任,大肆攻擊中國,又在疫情應對失敗下向中國卸責,用的字眼是 the Chinese。這不但惹怒了中國百姓,也使樣貌與中國人差不多其他亞洲人成為種族主義的迫害對象。這就把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抗演化為文化對抗了。特朗普曾揚言對華貿易戰很易打贏,可能也以為文化對抗亦一樣。

溫長明認為,這必然挑起中國人飽受欺凌的歷史記憶,激發起民族主義情緒。

他指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被逼簽下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國動武的藉口也是貿易不平衡。

去年二零一九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簽下《梵爾賽條約》一百周年。一戰中,中國分別向法國和俄羅斯後方派出了十幾萬工人從事生產,支援前線,但和約卻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送給日本。這使中國人對視為老師的西方大失所望,也在兩年後催生了中國共產黨。

文章指出,西方的種族主義受到兩種矛盾心理驅動:自大又自卑。巴黎和會表現出西方看不起其他民族的自大。美國面對中國崛起,抗疫表現上又遠遜於中國,自卑之下就對中國胡加指責、排斥起來。這與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白人工人在工作就業上競爭不過華人,一八八二年祭出了《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如出一轍。

這讓美國到處宣揚美國價值觀變得虛偽,當美國陷入「社會困境」(socieltal morass)之際,更是如此。

溫長明說,東盟各國並不天然親中,但對一個非西方(non-Caucasian)國家取得的成就,會與有榮焉。二零零三年,中國太空人第一次成功巡天歸來;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東盟各國大使紛紛向中國大使致賀,「這不僅是外交禮儀而已」。溫長明當時是新加坡駐德國大使,這相信是他的親身見聞。

新加坡的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曾對東盟各國做過民調:如果非要在中美之間選邊,東盟該怎麼選?絕大部分國家寧願不選。若非要選不可,十個國家有七個選擇中國。

溫長明認為,美國的施壓會適得其反。

有美國官員說,美國懂得怎麼「把對手拖垮」(spend an adversary into oblivion)。溫長明就此說了個古希臘的故事:呂底亞(Lydia)王國財傾天下的君主克洛伊索斯要遠征波斯,於是求問神的旨意,得到的回答是,「一個偉大的帝國會被摧毀
」。克洛伊索斯大喜過望出征而去,結果大敗於波斯的居魯士大帝。他一手摧毀的,是自己的帝國。

文章認為,美國應汲取歷史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