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重心轉移圖 |
世局變化的犖犖大者,如蘇東波巨變,「九一一」事件,中國加入世貿,伊拉克戰爭,茉莉花革命,金磚五國興起,華爾街金融風暴等等,都具有里程碑意義,但都沒有改變世界經濟重心遷移的總趨向,即世界貿易集中地由地中海向大西洋和西北歐轉移,再靠向美國,然後反向往「環太平洋地區」轉移的趨勢。
近年有不少經濟學家把這樣的轉移視像化,虛擬出「世界經濟重心」,繪出重心在歷史中的移動路徑。例如美國麥肯錫全球學院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 全球的經濟重心 (Global economic’s center of gravity) ,「財富-X」(Wealth-X) 機構的「全球財富重心」 ,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柯成興 (Danny Quah,日前剛獲宣布出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接替退休的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製作的「世界經濟重心」。
對於這樣的轉移,用保羅.肯尼迪的觀點,可說是回歸「正常」。
他強調:「在對美國領導地位的衰落進行討論時,有必要反覆強調,這裡所說的衰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因而也是完全正常的。」
他以大英帝國昔日的輝煌說明:不列顛諸島的地理面積、人口和自然資源表明,在「正常」情況下,它應該大致擁有世界財富和力量的 3% 或 4%;它在「日不落國」的巔峰時佔有世界財富和力量的 25% 是「不正常」的。
按美國的地理版圖、人口和資源,它本應擁有世界財富和力量的 16% 或 18%,但由於有利的歷史和技術環境,美國之所佔一度達到世界的 40%以上 。「我們現在目睹的一切,只不過是它從那一非常高的地位降落到一個較為『正常』位置的早期階段而已。」
「然而,即使美國衰落到佔有世界財富和力量的『正常』比重,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僅僅由於它的規模,美國在一個富極世界中仍將是個十分重要的大國。」「它有所作為,或者無所作為,比任何其他大國決定幹什麼都重要得多。」
中國也曾處於世界巔峰,據西方一些統計,在一八二零年,中國的產出佔世界三分之一。到一九四九年擺脫一個多世紀的屈辱時,中國處於谷底。即使到了一九七八年,中國的人均 GDP 仍只有 155 美元,在全世界倒數第三。世界只有不到 1% 的人口的人民生活水平比中國人更不如。
「中國夢」其實很簡單,就是重歸「正常」,即擁有與中國地理版圖、人口和資源相稱的財富和力量就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