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粵語歌詞的佳作與不佳作

香港書展中一個研討會
Tracy 君在這裡昨天一文後留言,推薦了黃霑《緣》的歌詞。我聽流行曲其實不多,這曲就沒有聽過,不過從歌詞看,的確可列為香港粵語流行曲高峰期的佳篇。日前在文章中說,多年來能像宋詞一樣離開曲調而獨立流傳的香港粵語流行曲歌詞絕無僅有。這是事實,卻不等於說多年來沒有好的歌詞出現。

我曾經提出,香港的教育當局不妨選一些粵曲曲詞佳作做語文教材,既有助中文教育,也有助扶持粵曲。還可以考慮的是流行曲歌詞,在似恆河沙數的香港粵語流行曲中,不乏文字、技巧、立意俱佳的作品。這樣的詞作大都非常淺白,小學生也可以誦讀、歌唱。

這樣的歌詞不能獨立流傳與缺乏推廣有關。多年前,我曾給朋友出過點子:編一本《港詞三百首》,把香港粵語流行曲歌詞的佳作,像宋詞一樣脫離音樂而獨立流傳。這當然沒有成事。

七八十年代,的確不乏這樣的佳構。例如鄭國江的《詠梅》(關正傑唱)就很好:
雪入梅林梅傲雪  風入梅林梅耐風
韻味適雅士  折在家裡奉
梅蕊銀瓶幽香送

吐艷華堂人盡嗅(讀如「汞」)  身在重重榮譽中
說是詩意重  說是畫意重
誰料難得百日紅

一朝芬芳散  回想似一夢
枯枝泣風裡  空言當初勇

最羨同儕仍耐凍  果實盈盈仍耐風
愛極反變害  讚譽不永在
寧願形態不出眾

這樣的詞,文字隽永,音調協諧,立意超脫,有對梅花的感詠,也有個人對人情世事的感悟,即使脫了歌曲,也完全可以當作詩詞來誦讀。這樣的歌詞並不少見,黃霑填過不少(如文首一例),盧國沾也填過不少(如《大地恩情》:大地倚在河畔  水聲輕說變幻  夢裡依稀  滿地青翠  但我鬢上已斑斑)

有這樣功夫和修養的填詞人,如今似難覓了。新晉的填詞人,或許較熟悉年輕人的心態,較能寫出他們的心聲,但文字素養看來差遠了。

日前在《樂友》中讀到徐允清的〈評簡嘉《逝去的樂言》〉一文,知道有這麼一本研究七十年代香港以方言填寫歌詞風氣的書。我到圖書館借來閱讀,又順手借了《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發展》一書。在後一書中,讀到了《傳說》一曲的歌詞,是林夕的作品,Raidia 樂隊演唱的。這歌我沒有聽過,但從歌詞來看,距離能獨立成篇的要求差很遠。且看這兩句:
小玉典珠釵鉛華求長埋
君把新歡乘龍投豪門
且不說文句通不通,一讀就非常拗口,你若能說粵語,即使不懂粵語的什麼九聲六調,也不會喜歡「鉛華求長埋」、「乘龍投豪門」這樣的句子,原因是要連續讀五個陽平聲字,這是粵語中最低音的音調。再看下去,後面還有「檀郎無忘情」,「瑤台求重逢」,「長平難逃情」,「流離仍重圓」,「難為郎長情」,「泉台諧盟鸞」。讀了這些句子,你一定知道粵語的陽平聲是怎麼的。

在舊詩詞格律中,最忌「三平調」,即三個平聲字連在一起。「五平調」更不可思議,況且沒有一較高音的陰平聲、而都是低沉的陽平聲?不是說現代的歌詞也要遵守舊詩詞的格律,而是應了解這些格律,知道文字音調怎樣安排會好聽一些。

好的詩歌應有好的音樂性,歌詞更該這樣。
**
《詠梅》(關正傑):
《大地恩情》(張學友):

1 則留言:

  1. 要把香港流行曲歌詞的佳作,要像宋詞一樣脫離音樂而獨立流傳。當詩詞來誦讀,我想不能推行原因可能是當年歌曲琁侓太深入民心,一時間曲,詞不可分割矣
    TRACY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