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雪樺按:這原是朋友傳來的英語小故事,標題是 The Black Telephone (那具黑色的電話)。文章不知道出處。作者是誰,寫於什麼時候也不知道。到網上搜尋,看到多個博客的轉載。其中一位在表示欣賞之餘說,若有幸原作者造訪見到,請擲下大名,以便留芳。我也喜歡這不知道是真實的、還是杜撰的小故事。有感於社會上戾氣瀰漫,只知罵人而不懂責己、只求受惠而不思感恩,特翻譯過來,以期讓更多人閱讀。(後據M君留言,知道原作者為 Paul Villard。文後有補記誌其祥。)
我還是小男孩的時候,父親在左鄰右里中第一個安裝了電話。我清楚記得那掛在牆上的老箱子,光光滑滑,旁邊掛着閃亮的聽筒。我太小,拿不到電話,但每當母親講電話,我都會好奇地聽着。
於是我發覺,這神奇設備裡的某個地方住着一個神奇的人,她無所不知,名字叫「請接諮詢服務」。所有人的電話號碼她都知道,還知道準確的時間。
一天,媽媽串門去了,這讓我第一次接觸到那「瓶子裡的精靈」。我一個人在地窖的舊條凳上嬉戲,讓鎚子敲着指頭了,痛得鑽心,但哭沒有用,因為身邊沒有一個會關心你的人。我吮着指頭在頓腳,到了樓梯上。電話!馬上,我把客廳裡的腳凳拉來,爬上去,拿下掛着的聽筒,放到耳朵上。
「請接諮詢服務,」我對着頭頂上的話筒喊。
「我弄傷手指了,」我向着電話高聲嚷,眼淚隨即滾滾而下,因為有人聽我說話了。
「有人在家嗎?」那聲音問。
「沒有人在家,只有我。」我哭着說。
「流血了嗎?」那聲音又問。
「沒有。」我回答說,「我讓鎚子敲到手指,很痛。」
「你會打開冰箱嗎?」她問。我說會。
「那麼,拿一小塊冰,放在手指上。」那聲音說。
自此之後,我遇到什麼事情都找「諮詢服務」。地理問題找她,她告訴我費城在哪裡。數學上有問題也找她。我早一天在公園抓到一只花栗鼠作寵物,她告訴我可以給它吃水果和堅果。
之後,我們漂亮的金絲雀佩蒂死了。我打去「諮詢服務」,告訴她這悲傷的事。她聽了,說了一番大人安慰小孩的話,但我還是不開心,就問:「為什麼能給所有家庭唱動聽歌曲的小鳥,最終會變成鳥籠籠底一堆羽毛?」她大概感受到我深深的難過了,便溫柔地說:「威恩,要記着,還有其他天地要去歌唱呢。」聽了,我好像好過了一點。
又有一天,我打去「諮詢服務」,聽到那熟悉的聲音就問:「Fix 怎麼拼寫?」
這都發生在(美國)西北部太平洋區一個小鎮裡。九歲那年,我們搬家到了美國另一頭的波士頓去。我很懷念我的朋友。「諮詢服務」只屬於老家那個舊木箱子,對大堂那具放在桌子上閃閃發亮的新電話,我不怎麼使用。到進了青少年期,兒童年代電話上的那些對話,一直沒有從腦海中消退。
每遇到迷網、困惑,我就回想起那時的安祥感覺。她為一名小男孩花時間所表現的耐心、理解、慈愛,我至今感激不已。
幾年後,我回到西部上大學,要飛到西雅圖下機再轉機,有半個小時的候機時間。我花了约15分鐘與搬到了那兒居住的姊姊通電話,接着,沒有細想,便撥通了老家小鎮接線員的電話:「請接諮詢服務。」
我驚訝地又聽到那熟悉的、弱小而清晰的嗓音:「諮詢服務。」這出乎意料之外,我衝口而出說:「你可以告訴我 fix 怎麼拼寫嗎?」
停頓了一陣,那柔和的聲音回答說:「我猜,你的手指現在不痛了吧?」
我笑了起來:「真的是你!你大概不會知道,在那段日子裡,你對我有多麼重要。」
她答道:「你大概也不會知道,你打電話來對我有多麼重要。」
「我沒有孩子,我一直期待你打電話來。」
我告訴她,多年裡怎麼常常想起她來,又問,我再回來探望姊姊時可以打電話找她嗎?她說:「請再打來,說找莎莉就行。」
三個月後,我又回到西雅圖。「諮詢服務,」接電話的是另一把聲音。我說要找莎莉。對方問道:「你是她的朋友嗎?」我答道:「是的,很老的朋友。」
她說:「對不起,我得告訴你,莎莉幾年來一直在病,只當兼職。五個星期之前,她去世了。」
我快要掛線的時候,她說:「等等,你剛才說叫威恩是嗎?」我說:「是的。」
「那好,莎莉給你留了個口訊。她寫下來了,好待你打電話來。我唸給你聽。」
字條說:「告訴他,還有其他天地要去歌唱呢。他會明白我的意思。」
我謝過了,掛了線。我明白莎莉的意思。
切不可低估你可能給別人留下的印象。今天,你介入到誰的生活中去了?
展開你大鵬之翼吧,願你找到你渴望的喜悅與祥和。
生命是莫測之旅,而非導賞之遊。
生命是莫測之旅,而非導賞之遊。
(蕭雪樺譯)
補記:
想不到,以上譯文放上網兩個多小時,就有M君留言,提供了英文原作的出處,還附上鏈接。載文的網頁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有關連,卻是私人辦的,純粹出自對電話發明史的熱誠。這熱誠從網頁的名稱 Telephone Tribute (電話頌)顯露無遺。故事的題目叫《真實的故事》,是經轉載再轉載的,最初見於一九六六年的《讀者文摘》。據M君說,原本的名稱是 Information Please (請接諮詢服務)。我沒有到《讀者文摘》查找,不知道這是為《讀者文摘》原創的文章,還是摘登在《讀者文摘》之上的。如果是摘登的,該有更早的出處。
我見到的英文版本,和在其他博客上見到的版本,都與 Telephone Tribute 上的版本大致相同,但已經過刪節和整理。原作者是 Paul Villard,原版故事的主角因而叫 Paul (保羅);後來流傳版本的主角不知何故改叫 Wayne (威恩)了。文章的標題也不一樣。
謝謝 M 君的指教。
原版故事的鏈接:
http://www.telephonetribute.com/a_true_story.html
補記:
想不到,以上譯文放上網兩個多小時,就有M君留言,提供了英文原作的出處,還附上鏈接。載文的網頁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有關連,卻是私人辦的,純粹出自對電話發明史的熱誠。這熱誠從網頁的名稱 Telephone Tribute (電話頌)顯露無遺。故事的題目叫《真實的故事》,是經轉載再轉載的,最初見於一九六六年的《讀者文摘》。據M君說,原本的名稱是 Information Please (請接諮詢服務)。我沒有到《讀者文摘》查找,不知道這是為《讀者文摘》原創的文章,還是摘登在《讀者文摘》之上的。如果是摘登的,該有更早的出處。
我見到的英文版本,和在其他博客上見到的版本,都與 Telephone Tribute 上的版本大致相同,但已經過刪節和整理。原作者是 Paul Villard,原版故事的主角因而叫 Paul (保羅);後來流傳版本的主角不知何故改叫 Wayne (威恩)了。文章的標題也不一樣。
謝謝 M 君的指教。
原版故事的鏈接:
http://www.telephonetribute.com/a_true_story.html
原作者是 Paul Villard,文章標題為 "Information Please",刊在 1966 年的 "Reader's Digest"。
回覆刪除來源:
http://www.telephonetribute.com/a_true_story.html
M君:
刪除非常感謝你的指教和提供的鏈接。這實在意想不到。
雪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