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現代記譜法對古琴的衝擊

中國水墨動畫片《山水情》劇照
前些天在一家樂器行拿到一份免費音樂雜誌:《樂友》。對於免費取閱的資訊出版物,根據經驗,是不必寄予厚望的,《樂友》卻出乎意料之外,頗有可讀性。

這是香港音樂專科學校出版的刊物,看來是月刊,拿到的一期,細看是二零一二年十二月號的,是大半年前的出版物了。好在內容沒有什麼時間性,不會有過時之感。香港音樂專科學校一九五零年創立,簡稱香港音專,可算是香港當今歷史最悠久的私人音樂學校。我記得它以前位於灣仔交加里,即舊國泰戲院後面橫街一列漂亮的五六層高洋房裡,那裡現已改建成大廈。從刊物發現,它的現今校址在九龍長沙灣道。

刊物內有多篇有分量的文章,例如《香港音樂發展的歷史回顧》(劉靖之),《評簡嘉明〈逝去的樂音〉》(徐充清),《對香港藝術管理人員培訓的一看法》(鄭新文),都是從宏觀的角度去看香港的音樂發展,立意很高。《評簡嘉明〈逝去的樂音〉》一文,論述的不僅是音樂(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問題,還是語文問題,涉及粵方言與漢語書面語的關係,其中對一些廣東歌語句不通之批評很有見地,讀之頗有得益。

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其中三篇關於古琴的文章,是為《古琴教學輔以現代樂譜的利弊》(謝俊仁),《香港斵琴藝術的傳承》(吳英卉),《關於對彈與古琴教學的幾點看法》(姚錫安)。三文都是古琴研究心得的歸納,寫得嚴肅認真,而非泛泛的入門之談。三位作者都是香港古琴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水墨動畫片《山水情》劇照
我也接觸古琴,不過只限於自學、自娛。對文章論及的古琴的現代樂譜問題,我亦頗感興趣。傳統的古琴減字譜尤如天書,這其實是古人在當時缺乏系統、準確的記譜法下勉為其難地把樂曲記錄下來的產物。它逐個音記下在古琴七弦中的位置和左右手指法,把每個音的這些訊息壓縮在一個經簡化再合成的字裡。至於拍子就付諸闕如了。要把樂譜還原為樂曲,就要逐個音解碼,然後惴摩各個音的時值安排,是為打譜。

這很明顯是一種不精確的記譜法。可是,打譜衍生出積極意義,就是打譜人不得不參與創作,由安排拍子、節奏到增刪樂音、樂句以至樂段。古曲因此而歷代不斷煥發新生命,有新時代的樂思、樂音、節奏。從這角度看,古琴是相當自由的音樂,鼓勵創新。

另一方面,很多彈古琴的人又非常保守,例如學生要嚴格遵老師所教,每個音、每個拍子、每個指法都不得越雷池半步。從積極角度看,這有利於一板一眼地傳承,有利於不同風格、琴派的形成。但另一方面,這是對音樂發展、對彈琴者個性的約束。

現代記譜法出現後,傳統記譜法受到衝擊是必然的。兩種記譜法互有利弊,一流於粗疏,一流於死板。這其實更關乎對待音樂的態度,是要求刻板式重現樂譜,還是鼓勵多點創作參與、多點個性抒發。

現代記譜無疑在音樂、節奏的記錄上都準確得多,可是音樂是活的,有大量無法準確記錄的東西。在非西方的音樂裡,尤其是這樣,例如有很多在十二平均律之外的音高,十分自由的節奏,都記錄不了。這在中國音樂裡大量存在,一個戲曲唱段、一首器樂獨奏曲(例如二胡的《一枝花》),你怎能記錄得了裡面豐富的全部音樂變化?

我以為,兩者不應對立,而應互為利用,而音樂態度重於記譜法。

5 則留言:

  1. I happened to have translated NG Ying-Wai's article for Friends of the Art Museum, CUHK Ltd. from this very same magazine.

    http://torguqin.wordpress.com/2013/04/04/ng-ying-wai-the-tradition-of-qin-carving-in-hong-kong/

    This was a special edition to us qin players.

    回覆刪除
  2. Many thanks. Appreciate your effort very much.

    回覆刪除
  3. 余只中少學上過音樂課,年青時也學過木吉他;
    但不懂音律,看不懂五線譜,天生節拍感低,五音不全...
    但好中國傳統,中年後有空學習,選了古琴,因五音正聲也,現世古樂器存五音者琴也!
    其餘樂器多鄭聲,損傷機體...
    因不懂現代樂譜,一開始學琴,由減字譜入手,指法也,
    老師也加上簡譜,方便記拍子..
    因此習琴,不應唐時的減少譜...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同記譜法各青利弊,最好能互補不足,並在知道不同記譜法之弊之下,趨弊求利。古琴對拍子的要求有異於一般,太執着次拍子準確,反有損害。

      刪除
  4. 全篇所言,質疑筆者是否真的通曉樂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