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張家界之「庸人自擾」

楓葉初酡天子山
到神州大地旅遊,除了可以飽覽風光名勝,還可以多少受到中華文化薰陶,得到應有的國民教育。這回去張家界,時間雖短,一樣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收穫。這是事前預料不到的,到那裡買了一本《人文張家界》(作者為金克劍,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後來又翻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近年才「被發現」的張家界和新出現的張家界市所在地,其實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可是,張家界的自然美景,尤其是張家界市取代了原來的大庸市,把本該趁機讓更多人了解的歷史更加塵封了。

張家界林場本屬大庸市,由於張家界的名聲太響了,為了進一步借助張家界美景的東風,大庸市一九九四年索性改名為張家界市。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改名慎而為之;棄大庸而改叫張家界卻缺乏應有的慎重和文化識見,一下子割斷了這方水土與三千多年前歷史的一個極重要連繫。

百龍天梯外,幽壑育青雲。
「庸人自擾」這句成語,華人都認識。其中的「庸人」現在都理解為「平庸之人」,其實「庸人」的最早出處或許要追溯到大庸。

早在商朝時期,有庸國,是群蠻之首,統領百濮。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武王興兵伐紂,庸率盧、彭、濮等八國以兵相從」(《尚書》),庸國列為支持武王壯舉的八國之首。滅商後,庸國勢力擴展到秦巴山區大部分地區,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稱雄於巴、秦、楚三國之間。春秋時代,庸國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

西元前六一一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楚莊王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庸國乘機起兵東進,楚國危在旦夕。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大舉破庸。庸人留着安樂日子不過而自討苦吃,是為「庸人自擾」。而楚莊王則留給我們「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成語。此後,庸國之地在秦楚兩強之間屢屢易手,就是「朝秦暮楚」之來由了。

蘭生幽谷金鞭溪
梁啟超曰:楚莊王即位三年,聯秦巴之師滅庸,春秋一大事也。庸人亡國後,大舉南徙,沿着武陵山脈過峽江,進入到清江、酉水、澧水流域,這區域,正是現在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當地於是出現了大庸溪、大庸坪等地名,並建立了大庸國(也稱下庸國)。在大庸溪一帶置大庸縣,始於明朝定鼎的第二年(一三六九年)。這歷史稱號,到一九九四年被張家界市取代了。

庸人已經在遷徙過程中融入不同民族當中,湘西如今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瑤族、白族……漢族等,當中其實埋藏着庸人的血統。庸人與當地族群和諧共處之後,大庸成為避秦遺世的隱逸之地。與庸人同宗同族的赤松子是道家的開山人物,歸隱大庸。被視為縱橫家鼻祖的鬼谷子也隱遁於此,天門山至今有鬼谷洞。張家界之得名,據說由張良退隱至此而來;他替漢高祖劉邦打得天下之後急流勇退,就躲到水繞四門去了。

溪布街,仿建的舊城街道
庸人在湘西一帶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傳,可惜今人不領情,把原來大庸市的大量文物,包括舊城毀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已故教授朱暢中生前有言:「永定衛城(大庸一舊稱)如果能像麗江古城、平遙古城那樣完整地保存下來或進行恢復改造,今天絕對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說來滑稽,武陵源景區外新建了一條溪布街,街道中央沿途有小橋流水,完全是仿照麗江舊城街道風貌興建的。「拆除自己的真古董,仿造人家的假古董」這樣的可笑事,在大江南北,豈止武陵源獨有?

庸人不見了,庸人自擾卻不絕。

(張家界行腳,之五,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