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北京一景 |
二零二零年將是怎麼樣的世界?這個世界在加速轉變,回看過去了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從香港到中國到世界,每個十年的變化都很大。其中改變最劇烈的,當是中國,一代人的歲月過去,前後的世界簡直有天壤之別。
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即使是剛過去的十年,就是胡溫當政的十年,也經歷過驚濤駭浪,始是沙士疫潮來勢洶湧,繼是金融海嘯惡浪滔天。而正是在這十年,中國在國際格局的劇變中,登上的不久之前看來難以企及的台階。
這樣的變化很少人能夠預見到。對於中國,從來有兩派對立的觀點,樂觀派和悲觀派。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會招來那麼多分歧的評議。樂觀派的眼中,總是一片光明,形勢大好;悲觀派眼中,卻是一無是處,崩潰在即。事實則是,前進路上荊棘滿途,卻總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說中國分崩離析的預言,沒有一次實現。
對於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國的前景,國內外仍然有這樣兩種觀點對峙。對當前,就有人很不樂觀,說是中華民族又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德國《焦點》周刊網站的一篇文章最直截了當,談到中國經濟,說「中國龍癱瘓了」。
自然也有人從眼前的事實中總結出經驗來的。由冷戰結束、蘇聯瓦解而得出西方政治制度是人類最完善制度的結論,從而宣告「歷史終結」的美國學者福山,如今有了新的看法。他對記者說,人類思想寶庫得為中國制度留一席之地。
「中國制度」這樣的提法值得注意。中國從孫中山起一起在探索,中國在推翻了幾千年的帝制之後,該建立怎麼樣的政經制度。之後,中國進行了人類歷史上兩場最大規模的實驗:由毛一手推行中央計劃經濟,和由鄧開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一個實驗進行了三十年,失敗了;第二個實驗也進行了三十餘年,卻是成就驚世。
於是,在十八大中,出現了一個新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摸着石頭過河」的「道路」,看來已得到確認,被充滿信心地宣告成為「制度」了。
十八大中還有另一值得細味的字眼。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以小康社會為奮鬥目標。十八大仍然以此為目標,提出「確保到二零二零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過去說「建設」,如今說「建成」了,明確的日子是二零二零年,也就是約三千天之後。
這要有一定的持續經濟增長作保證。不少經濟學家對中國能否繼續高速增長不敢樂觀。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卻預測,通過方向正確的深化改革,中國還能保持20年8%左右的經濟增長率。林毅夫是少數很早就預見到中國可以長時間高速增長經濟學家之一,可是他的新預測仍然引起不少爭議。準不準確,當然只能留待歷史驗證了;而關鍵是「方向正確的深化改革」,這也就是習近平所言「肩上沉沉的擔子」。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談到中國未來時則說,「當然,困難依舊存在,因為前進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但「基於中國此前取得的成就,我相信中國會繼續前行」。
我相信,世界上從來沒有那麼多人對中國感興趣。習近平說:「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你說,香港人要不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不要待三千天之後才這樣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