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美國右翼對世界的「文化自信」

尼爾.弗格爾森要奧巴馬「滾蛋」的文章,在美國右翼群體中獲得歡呼喝采是意料中事。美國一方面很開放,另一方面又很保守,美國信教人口比例遠高於歐洲,是很好的說明。《保守日報》(Conservative Daily News) 網站有一篇文章,就弗格爾森文章掀起的風波,拿出他在《文明》一書中的觀點,對奧巴馬大肆撻伐。從中,可以了解美國右翼對世界的看法。

《文明》一書分析了西方文明可以在五百年間壓倒其他此前更強勢的文明、一統世界的原因。弗格爾森認為這主要靠六個「殺手鐧」,即競爭機制、先進科學、確立財產權、醫藥進步、提倡消費、良好的工作倫理。《保守日報》的文章逐點對照了奧巴馬政府的表現。

競爭:民主黨奉行大政府主義,高度集權,遏制市場作用,用高薪養着大批公務員,用綠色津貼等名堂大量資助無利可圖的事業。

科學:民主黨把科學政治化,最巧立名目的是「綠色能源」,補貼植物能源,推高全球糧價。

財產權:民主黨最反對私有產權,借環境、安全等等之名定立各種法例、稅收、費用,不斷蠶食私有產權。

醫藥:焦點自然是醫保改革,有機食物的推廣也危害社會,因為採用有機肥使大腸桿茵肆虐,禁止使用DDT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瘧疾。

消費:通過大批量生產滿足人們的需求,是西方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關鍵,左派對西方社會「物質主義」的批判最招人憤怒。左派絕不能沾手經濟。

工作論理:民主黨政府花大錢養懶人、資助虧本企業。「九成以上的稅收花在社會保障金、福利、醫保、失業救濟金……之上。」

文章作者還給弗格爾森作了補充,加上兩個殺手鐧,一是政府權力受憲法限制,二是文化自信心。

所謂文化自信心,就是「一個社會的成員熱愛自己的生活方式,要設法傳之子孫、並推廣到全世界。」

文章說,左派卻接受「多元文化主義」,即相信在其他地方的文化中,人們對自己的文化也擁有同樣的價值觀。文章說,這種視其他文化與西方文化平等,而不看它的內容、它的人民的生活如何的態度,對西方文明是不可思議的。

文章又說,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信心的源泉之一,左派卻敵視基督教,極左派甚至與政治化的伊斯蘭為伍。

文章有這麼一句話:「歷史上很多社會不是直接被征服的,而是在文化上弱化了、被吸收了的。」

很明白了,在美國這些自信的右翼保守派的眼中,西方文明應當是世界唯一的文明,美國應該有文化自信,要麼用武力征服其他文明,要麼用文化弱化其他文明,進而把它們消弭、吸收。他們的字典裡面沒有多元這個字,只有一元。

我相信這不過是對弗格爾森的理論的借題發揮,弗格爾森明確指出:「西方主宰世界的五百年已接近尾聲。」至於世界之後會怎麼發展,是另一個問題了。
**
《保守日報》文章:
http://www.conservativedailynews.com/2012/08/harvard-professor-niall-ferguson-obamas-gotta-go/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新聞周刊》竟叫奧巴馬「滾蛋」

《新聞周刊》以封面報道
叫奧巴馬「上路吧」
美國大選日近,共和黨的黨代表大會馬上就會正式提名羅姆尼為總統候選人,向在任總統奧巴馬挑戰。一般來說,在任總統佔了知名度、資源等各方面的優勢,連任沒有太大困難,是以窩囊如小布什也可以在白宮多呆了四年。可是奧巴馬是不是也可以連任,頗有疑問。到共和黨的競選機器全速開動,奧巴馬會更難招架。

美國《新聞周刊》上星期發表了一篇要求奧巴馬「滾蛋」的長文,預示着總統競選激戰一個新開始。

四年前,奧巴馬曾燃起很多人的希望,不只是美國人,還有美國之外的很多人。他鼓舞了全世界幾許也希望改變現狀的人,使「改變」這口號到處叫響。可是四年過去,美國的情況很令人失望,奧巴馬通過口才和演說展示的願景,並沒有多少在美國夢的土地上實現。

以《文明》等一系列著作知名的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弗格爾森(Niall Ferguson)上星期在美國《新聞周刊》撰寫了一篇用作封面報道、又是社論的長文,標題很矚目:「滾蛋吧,奧巴馬:我們要一位新總統的理由」(HIT THE ROAD, BARACK, Why We Need a New President)。文章招來很大反響,有批評的,有支持的。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在度假中也抽出時間來月旦一番,這又惹來弗格爾森撰文回應。美國學術、新聞界兩位重量級人物,於是展開了口水戰。

美國傳媒,就像很多地方的傳媒一樣,以自由派或稱開明派為主流。大概,加入這個行當的人本來都有向傳統、向既成體制挑戰的抱負,傳媒很容易就成為自由派的大本營。《紐約時報》、《新聞周刊》都被視為有這樣的自由派傾向以至偏見。《新聞周刊》竟然大張旗鼓地刊登這樣反奧巴馬的文章,就特別惹人矚目了。

惹火的弗格爾森,也因此在哈佛大學招來非議,甚至有哈佛校友要求把他逐出校園。

他的文章的確很不客氣,一開始就給奧巴馬翻舊帳,指他在第一份預算案(二零一零年)預言三年的經濟每年會增長3.2%4.0%4.6%,可是實際只得2.4%1.8%,今年看來也不會超過2.3%。據他的預言,目前的失業率該降到6%,可是實際高達8.2%。家庭人均年收入中位數自二零零九年以來下降了5%。他嘲笑說,美國成了50-50國家了,因為約一半人交稅,一半人吃福利。

為什麼奧巴馬之無建樹一至於此? 奧巴馬有巨星如雲的經濟顧問班子,怎會對經濟問題束手無策?弗格森引述顧問之一、前財政部長薩默斯(Summers)的話說:「我們家裡沒有成年人,很無助。克林頓從不會犯(在重大經濟問題上拿不定主意)這樣的錯誤。」說話中的「無助」,原文是 home alone,就是電影《寶貝智多星》的英文片名,一齣關於一名小孩獨留家中對抗匪徒的電影。薩默斯曾一再否決奧巴馬的主意,他說:「你無法進去提出你反對的理由,然後由他作決定,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要決定的是什麼。」

成了許多人的偶像的奧巴馬會這麼不濟事嗎?有點難以置信。事實卻是,他在四年裡沒有做出什麼政績來,儘管每次演說都贏得很多掌聲。他似乎更像一個偶像派而不是實力派的政治明星。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賭場設計與書店設計

一位到過新開張的香港誠品書店的年輕人,有個古怪的感覺:誠品有點像賭場。這年輕人念建築,或者從書店很花心思的設計上感覺到,兩者都千方百計要讓人留連忘返吧。誠品也像賭場一樣,有一些日子通宵營業。據說,到了深夜還有飲品、小吃免費供應呢,這也是賭場的招數。

我沒有到誠品「朝聖」的衝動,沒有去湊過熱鬧,難作評說。進賭場的經驗也有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到澳門萄京,煙霧瀰漫的賭場大廳中,氣氛迷離詭異,仿佛人人面目猙獰。我一穿而過,落荒而逃。

很多人說,賭場是看不到時鐘的,也不設窗戶,看不到外面晨昏變化,讓你一進去就把時間忘卻。我不知道此說是真是假,但可以肯定的是,賭場的設計是一門學問。誰都知道莊家在賭桌上的勝算比你高得多,賭場明搬着要從你口袋裡掏錢,它不花心思怎能讓你乖乖地把錢奉上?

找來有關賭場設計心理學的文章一讀,發覺果然有學問。

關於時鐘與窗戶一說,心理學家也有興趣。英國心理學家Mark Griffiths 最近檢閱了超過十五個有關賭場設計的心理學研究,卻說找不到明確的結論。賭場沒有窗戶據說是有必要的,因為要避免紙牌反光,當然也要避免場內光景外洩。

可是,最近有賭場反其道而行,大膽地把近年要把自然光引進室內的建築設計潮流帶到賭場去。這是永利賭場(Winn’s)在吃角子老虎機賭場設計上的新作風。在拉斯維加斯的永利賭場,老虎機大廳不幾年前才花大錢裝修過,大皮椅、高檔硬木家具,目標對象是中年男顧客。可是生意不如理想,原因竟然是,玩老虎機的主要是女賓。去年年底才完成的新裝修採取新路線,窗戶大敞,明亮開闊,荷花是主要元素,色彩也女性化,大量採用粉綠色、白色、金色,像個花園溫室,到處散發悠閑可愛的氣氛。

總設計師是Roger Thomas15年前設計Bellagio 賭場起,就開始顛覆賭場設計傳統,大膽創新,那設計被稱為「對人類心理的16億美元豪賭」。豪賭贏了,它的貴賓廳的收入,比拉斯維加斯各賭場貴賓廳的平均收入高三倍。他說,他的設計沒有目標對象,而是要設計「我喜歡進入的地方」。學者的研究發現,人們進入 Thomas 設計的賭廳,情緒較鬆馳,更樂於下注。

有學者經研究後說,這樣的賭場就像「成人遊樂場」,光線充足、方向指示清晰(並非故意設計得像迷宮一樣讓人暈頭轉向),讓人覺得舒適,有度假感覺,那裡當然有設計不斷或明或暗地促使你及時尋樂。

一旦進入賭場,人是不是樂於「尋樂」的確與心理有關。研究發現,在輪盤賭檯,紅色燈光、節拍快速強勁的音樂都會鼓勵賭客下注,那裡不會以白光照明,不會聽不到音樂,也不會墦柔和揉情的音樂。向空氣散發什麼味道的香水,也有講究。人是不是太擁擠也是問題,原來人太多了,女賓下注的意欲就減少。

書店與賭場看似勢如水火,但同樣要捕捉顧客心理,誠品在方面無疑是成功的,它受歡迎是最佳說明。不過也要知道,賣書己不是它的最主要業務了。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誠品廣告文案,粵音效果欠佳

很多東西,你不必知道箇中道理,而只要你接觸多了,就能擁有分辨好壞的基本能力。這是自然形成的,只要你有正常智力,就可以通過不斷的接觸培養出來。如若不具備,原因只能是兩個,一是智力有問題──這通常是否定的,二是接觸不夠。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你不必學習美學而就有基本的美醜判斷,不必學習烹飪也知道什麼東西好吃,不必學過文法也知道怎麼說話才對,等等。

曾聽很有學養的前輩說,他沒有學過舊詩的格律,但詩句怎樣才合律,一聽就能判斷。我覺得神奇之餘,真敬佩他們那一輩有深厚舊學根柢的文化人,自幼對中國古典詩詞習誦之勤。詩的格律是在不斷的誦讀中自然而然地烙進他們腦海裡的,用不着去記「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哪些字音是平聲,哪些是仄聲,一個對句怎樣才合律,讀出來是不是好聽,是讀書人的基本功,都能判別,都有共識。

用這個標準來要求今天的讀書人,是不是太高了?可能高了點,因為學校已沒有這方面的教育,而一般的讀書人也不重視這方面的自學,即使喜歡中國古典詩詞,也沒想到要弄通音調平仄,就如誰都喜歡美食,而沒幾個人會下廚一樣。

可是,以讀書人為對象的販書人、文化人也這樣,就有點說不過去。

香港是商業城市,商業廣告鋪天蓋地。廣告詞或稱文案,寫得好可以是一首詩,即使是上下兩句,也可以是一個對偶佳句,甚至是個佳聯。作者如果掌握平仄音韻,使聲調合律,聽起來更悅耳,效果一定更好。詩,有音樂性,這通常表現在三方面:節奏、押韻、平仄。節奏有很多變化,最簡單是表現在句子的整齊上。押韻是文案寫作人經常追求的,以求順口易記,特別是在創作廣告口號的時候。平仄就最難掌握了。

字句平仄的最基本要求是以平聲結束,平仄錯落。絕大部分舊詩詞都是平聲結束的,對聯的下聯末字必定是平聲,五七言絕句、律詩都是這樣,押的韻也是平聲韻。宋詞則有部分指定要押仄聲韻,例如岳飛的《滿江紅》押仄聲韻而且是入聲韻,予人壓抑之感,押韻句都如斬釘截鐵。不過這要用粵語或其他保持入聲的方言讀來,才有這樣的效果,用普通話、國語去讀,就感受不到了,因為已四聲不全,入聲消失了。

一個廣告文案,而且是希望引起豐富想象的文案以入聲結尾,效果就不好了。我在巴士車身上讀到誠品在香港的那句廣告詞就不舒服:
心靈之港
夢想之翼
「港」、「翼」都是仄聲字,「翼」更屬入聲。兩句話兩個意象,一開一合、一張一弛、一動一靜、一放一收本來很好,但開、張、動、放的夢想卻收在「翼」字之上,戛然而止,就很別扭。不知道這是不是文案寫手來自台灣而不諳粵語之故?

因為不知善用平仄而不能收到更佳效果的廣告文案經常見到。香港中樂團新樂季開鑼音樂會以山水畫作背景的海報上見到這樣兩句題畫詩:
雲中秀氣山花醉
霞光疊影千水情
這不知出自誰人手筆,很可能是為了那場名為「千水情」的音樂會而「度身定造」的。可是聯句不合格律,特別是兩句各頭四個字都是「平平仄仄」,頭兩字更「撞到正」,陽平對陽平、陰平對陰平。真正有根基的畫家不會作這樣的題款。

另一個在地鐵站都見到的中式嫁喜餅家廣告,主題是男女結緣的四個階段:「邂逅、熱戀、情訂、盟誓」,大團圓結局不稱「誓盟」而稱「盟誓」,就讓人覺得美中不足了,因為「誓盟」(誓一個盟約)收在最穩定的陽平聲上,更予人「團圓」之感,而「盟誓」收在陽去聲,感覺是餘音裊裊。中式禮餅,該更有中國古典文化味道才對。

我不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這樣要求廣告文案,太苛求了嗎?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海景辦公室的「風水」

辦公室內面壁一角
我不信風水,對風水也沒有研究,但是相信風水中很多做法其實有道理,可以讓人生活得舒服些。

搬寫字樓之前,曾聽到一些同事討論如何「拜四角」的問題,這是不少港人搬進新居時要做的風水動作。我並不關心,因為相信不會起什麼實際作用,但對辦公桌怎麼擺放卻很關心。

香港樓宇的海景很值錢,可以看到海景的與看不到海景的,價錢相差很大。很多出售的單位,那怕只能在擋在前面的層層樓房中瞥見一線海面,也會在廣告上標榜是海景單位,並滿有信心地把價錢扯高若干個百分點。

我現在小小的辦公室,有很不錯的海景。海景大約只有90度吧,可以看到山色水影、雲彩天光每天在不同時光、氣象下不斷變化。在家裡看維港朝西望,在辦公室看到的則是東端,都可觀。同事到辦公室來,有人好奇問道,怎麼不把辦公桌朝向美麗的海景。我笑說,那可是風水問題啊。

這當然是說笑,但賺錢為上的風水師真可以就這景色搬出些嚇人術語來,讓你乖乖的按他主意布置,例如說什麼有「光煞」,是為大兇。

海景、河景、水景都宜人,不過有利也有弊,就是水面的反光會讓人不舒服,特別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水面的反光會聚焦般地強烈,而且總是閃爍的。水面的日出、日落景色,常常在照片上更好看,是因為照片都把強光壓下去了,不會讓你的眼睛難受。而在現場,你往往無法逼視。假若屋子長時間對着這般景色,你不會覺得是享受,反而被惹得心煩氣躁。金蛇狂舞般的反光,只會擾人心神。這是任何人都會自然感覺到的,你不必風水師來指點,也會想辨法去「擋煞」,即遮光。只是風水師可能會教你,根據五行之說,哪個方位的反光,要用什麼質料的窗簾去相剋。玻璃幕牆大廈的反光,也是「光煞」。

這個月份從我的辦公室望出去,太陽已逐步南移,不會有海面反光,但天空的自然光,特別是在早上,對得久了,眼睛仍會疲勞。若把桌子對着窗外,電腦屏幕背光,不放下窗簾,你面對強光,瞳孔會自然收縮,看電腦一定不方便。而若放下窗簾,無疑放棄海景,那又何必面海而坐?

所以,我寧願面壁而坐,把海景置諸腦後,要換換腦筋的時候,才回到「向海的日子」去。

另一原因,是避免讓電腦屏幕面朝房門,而是讓電腦背向或背側向門口,以保持工作上有時必要的機密,和個人的隱私。這樣也不會讓人悄悄走進來,在背後嚇你一大跳。我認為,辦公室布置的首要信條,是若有門的話,坐在座位工作時要看到門口。

這是風水嗎?如果是的話,也不過是如初民從生活中知道,聚族而居要找個藏風聚水、坐北朝南的寶地那樣的常識而已。

香港很多洋人也關心風水,很多大樓的設計會考究風水布局,匯豐銀行總部大樓據說在這方面很講究,用作公眾過道的地面層雖然只有扶手電梯和那兩座大獅子,也在方位布置上花了不少心思。這地方卻被某些人公然霸佔了好幾個月,這是不是說明當初的風水設計失誤了?
**
舊文參閱:我書桌的風水問題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0/12/blog-post_15.html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告別微波爐,用「十度良品」

每天中午,如果不是有朋友或同事相約午膳,我都吃自己帶備的午餐,主要是不想到外面擠,到處「搵食」,吃到的也未必滿意和健康。可是自備午餐有個問題,就是要加熱。我最近找到了方便而又放心的方法。

以前,很多人會使用保溫飯壼,它的原理與真空熱水壼一樣。現在連舊式真空熱水壼都難找到了。微波爐的出現帶來了很大方便,幾分鐘就可以把食物加熱到燙口。這已經成為家庭以至辦公室不可或缺的設備了。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不幾年就會有人傳來說長期使用微波爐有什麼健康弊端的郵件。我曾專門搜集資料,了解其中問題,發覺查無實據。一些專「踢爆網上謠言的網站,也有專文釋疑。(不要使用塑膠器皿承載食物放進微波爐加熱倒是真的。)另一問題是,如果辦公室人員眾多而只有一個微波爐,一到午飯時候,就會出現人龍。

於是,我老在找尋辦法為午餐飯盒加熱,不必老受威嚇,又不必排隊。幾個月前,找到了,是同事介紹的。有同事不知從哪裡發現了「十度良品」的「蒸快樂電熱飯盒」,到處「發動」同事一起團購。我一了解,便參與買了一個。幾個月下來,用得很好。

這是個很簡單的設計,主要由以不銹鋼加塑料製成的內膽飯盒,加承水煮沸加熱的外殼構成。加約七十毫升的水,放入飯盒鎖好,接電,二十到三十分鐘,飯就蒸得很熱了,水乾會自動斷電。煮飯也可以。我買的一款是圓柱形的,直徑15公分,高18公分,在辦公室可以隨便找個地方放置,我曾放在寫字檯上面。它有一大一小兩個飯盒,我只用一個就足夠了,每天帶着它上班下班。那外殼,就放在辦公室。

最近與朋友聊起上班吃午飯的煩惱,我便推薦這一新產品。「十度良品」是廣州的企業,生產不少設計新穎的家居用品,這些產品卻是不設店鋪零售。朋友打電話去查詢,看哪裡可以買到,答案是沒有零售點。到網上一搜尋,卻可以找到很多網上購買渠道。譬如在淘寶網,就有很多「十度良品」商品。我買的那款售108(人民幣),與我的團購價(好像是130港元)一樣。

網上購物,在香港不大流行,在大陸則大行其道,形成了新的生產和銷售模式。香港地方小、市場小,什麼都集中、緊湊,而且交通發達,要買個什麼,非常方便。對很多人來說,購物過程還是個樂趣。網上購物吸引力因而不大。

在「地大物博」的大陸,情況就不一樣,任何一個商場都容納不下大江南北的所有產品,購物中心又分散。這是習慣了到銅鑼灣或旺角就什麼都「搞掂」的香港人難以想像的。購物網卻是何止包羅「萬」有?而通過購物網接觸到的消費者又何止以萬計或百萬計? 這就是規模效應,也就是為什麼「十度良品」不在乎零售。

「蒸飯飯盒」不算什麼重大發明,除了「十度良品」還有其他品牌的,如「蒸氣派」,都很便宜。我欣賞它的實用,並切合中國龐大市場的需要。電飯煲也不是什麼原理複雜的大發明,可它對吃米飯民族的貢獻大得難以估量。沒有電飯煲,還有幾個香港人懂得煮飯?發明是由需求催生的。中國的龐大市場需求,一定還會催生出更多新穎產品來。
**
淘寶網上的「十度良品」商品: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釣島之爭與美國面對之三挑戰

釣魚島每隔幾年就成為輿論的焦點,讓傳媒慷慨激昂一次,讓兩岸三地同胞熱血沸騰一番。這一回的沸點似乎上升了幾度。從物理角度看,沸點上升,與壓力有關。有關的國家,的確都受到壓力,這是指中、日、美。

登島的香港保釣分子本來只準備做個秀,沒有真的打算到釣魚島去,所以出發時連糧水都沒備好。可是他們在香港獲得順利放行,更意外登島了。日本的船艦早就在「恭候」,連島上也布署了幾十個警察。保釣船卻是如有神助般靠了岸,讓保釣分子登島展示了旗幟,讓日本傳媒在上空拍攝了很完美的照片。照片馬上傳送出去,讓日本、還有兩岸三地傳媒各取所需。

接着的發展也快,日本迅速放船放人,幾十艘日本船只載上右翼分子、議員也登島,擾攘一番。

整個事件看來是香港的保釣分子偶然「促成」的,可是從中國和日本的部署和反應來看,很難相信事件是個意外。

香港的保釣船出發那一天,我偶然聽到中央電視台報道了消息,當時就很奇怪,心想,中國政府的態度怎麼改變了?事後證明,中國對民間正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確實減少了遏制,像打開了洩氣閥。這究竟是經濟計算還是政治計算?

日本也有同樣情況。右翼分子如石原慎太郎之流拿釣魚島說事已一段時間了,不斷在挑動日本人的情緒。日本首相官邸去年十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日本表示對華「沒有好感」的民眾上升至七成。這進一步鼓勵右翼分子利用當前首相野田佳彥的弱勢謀取政治利益。野田則無從選擇,被挾持在右翼的戰車上。

這也反映了日本在發生福島核災難,日本排第二的經濟地位被中國超越,以及俄羅斯和韓國的國家元首先後踏足與日本有爭議領士之後,整個國家的不安情緒。在日本,「日本要有所改變」的聲音在加強。

要怎麼變,不由日本說了算,要看美國的。美國卻也在改變在西太平洋的戰略,要「重返亞洲」,潛台詞其實是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國。釣魚島的主權爭議本來就是美國在中日之間早就埋下的炸彈,炸彈在這時刻爆炸,雖未正中美國下懷亦不遠矣。

但中國是不是現在也去引爆炸彈?

在中國的宏觀戰略中,最重要的是繼續增強國力,盡量減少不必的國力消耗。在這過程中,這個十年是關鍵,對美國亦一樣。按照不同專家、機構的推算,中國可在二零二零年前後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奧巴馬要美國重返亞洲,是衝着這個變化而來的。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袁鵬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中國真正的挑戰不在眼前,而在未來五到十年,就是在中美力量對比進一步從量變到質變的時候。他指出,美國戰略界目前在集中思考三個有關中國崛起的根本性問題,也是三個挑戰:
──如何應對一個13億至15億人口大國的崛起帶來的資源、能源和經濟上的挑戰?
──如何應對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崛起帶來的政治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上的挑戰?
──如何應對一個尚未完全解決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大國所帶來的軍事安全上的挑戰?
即經濟、政治、軍事的挑戰。

中國更應從大視野去思考未來的挑戰。從這個角度看,釣角島之爭,最好還是能如鄧小平所願的,擱置一下為好。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你興幸屬於另一代,但高興得了麼?

會良朋,玩手機……
今天收到一輯照片,標題是「朋友」。把圖輯串連起來的文字大意說:三五知己相聚多好啊,彼此相伴,聊聊瑣事,喝喝咖啡,共享晚餐,逛逛博物館,享享清風,看看比賽,遊遊車河……。最後,是一句用較大字號顯示的話:Thank God, I belong to another generation(感謝上蒼,我屬於另一代人!)

單看這些文字,你會摸不着頭腦。把文字配合圖片來看就不一樣了。文字其實文不對圖,因為圖片裡根本是另一回事。從文字,你會想像到朋友相聚時的歡快交流,語言、眼神、動作、情緒、笑意……等等的交流。可是在圖片上,你完全看不到這些,只見到三五知已(想當然的)圍坐着,各人都盯着各自的手機,神情專注而肅穆,可能神遊千里之外,而眼前的一切,從良友親朋、良辰美景到桌上美食,統統冷落了。

這是一個悖論式的圖文特輯。圖與文相悖──正是這相悖的荒謬感,讓人感慨。

圖輯的照片是不同場合拍攝的,都是朋友聚會的場合,餐廳、酒吧、咖啡室、博物館、運動場看台、沙灘、開蓬跑車……都是外國景象。不過,你絕對不會覺得陌生,而覺得這就是眼前生活裡的「時尚」,且慣見不怪了。

這是先進科技帶來的「時尚」,隨着通訊科技突飛猛進並迅速普及,不但大城市如是,鄉鎮以至農村也受波及了。到大陸可以見到,農村的手機普及率提升得很快,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各種山寨版智能手機大量推出,而網絡早已鋪天蓋地。可以想像,農村也不乏上述圖輯見到的「現代化」景象。

上星期天在茶聚中,就有朋友談及這話題,說是在家庭聚餐中,三代人坐到一起,只見孫兒一輩每人在做同一動作,都對着各自的手機埋頭苦幹,對旁人則不瞅不睬。

……眼前人,何足惜?
這樣的情景現在隨處可見。地鐵上,你會見到一排座椅上的人都只顧盯着自己的手機,玩遊戲、看劇集電影、讀電郵……。站着的也一樣勤力而專注,你上車下車走過,他一點不受影響,也不挪讓;倒是你得讓他,因為擔心萬一把那可能幾千塊錢的手機踫在車底下會有什麼後果。

有一回,我在一個體育館看到這樣一個鏡頭:往一個供租賃使用的遊戲室瞄進去,裡面的六七少年使用者中,約有一半人靠牆坐在地板上玩手機。租場玩手機?

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那麼沉迷的,一位朋友曾向我笑談一件趣事。有一回,也是家庭聚餐的場合,他那九十後的女兒「下令」在飯桌圍坐的所有人把手機交出來,因為她對老的少的都對着手機埋頭苦幹的情景看不過眼了。

很多私人會所都限制手機的使用,如果你不熟悉規則,在裡面講電話,會大出洋相,即使不被人客氣地請出去,也會受人白眼。這規則是為了保持場地的閑適、寧靜而定下的,要拒現代科技的干擾於門外。

如今,另一種干擾悄悄地潛進來了,而且干擾更大,以一張張無形的簾幕把人一個一個分隔開來,彼此疏離;把本來要營造的融洽親和氣氛冷卻。這干擾即使還未至讓人人互不瞅睬,也已擴大代溝的距離了。這些會所是否有必要進一步規定,使用者要關掉手機?

現代通訊科技本來是為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發展起來的,現實中,效果卻相反。你固然可以興幸地說「感謝上蒼,我屬於另一代人」,但想一想,你雖然不屬沉迷手機的一代,但沉迷手機的一代把你遺棄了,你高興得了麼?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聯合國定義粵語為語言」之所以受關注

所謂「聯合國定義粵語為語言」之所以受到廣東人特別關注,我看不是粵語因此就得以獲承認為一種語言了,而是滿足了部分廣東人的潛意識:粵語不是方言。

語言學家把方言分為兩種,一種是地域方言(regiolect),一種是社會方言(sociolect)。地域方言是由於地域不同、地理分隔,而在一種民族語之內形成的;社會方言則是同一地域之內因為職業、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等差異而在同一種語言內形成的變體。年輕人的網上語言因而也是一種方言。

一般來說,所有的方言,儘管可能局限於某一個地域,實際上都可以被稱作或視作語言。它們本身都有完整的語言系統,語音、辭彙、語法都自成系統,能夠滿足本地區社會交際的需要。同一民族語的各種地方方言,一般都「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些方言之間有親緣關係,可以互稱為對方的方言。與方言相對的,不應是語言,而是它們共同的民族語,即各方言的母語共同體。

在中國,據一般的劃分,漢語之內存在七大方言(也有說八種或更多的),每種方言之下,還有不同的方言。其中地域最廣、人口最多的是北方方言,因為地域廣了,不同地方自成口音、各有用語,又形成方言。例如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陝西話……有明顯差別。鄧小平的四川話就不是北方人都聽得懂的,更加稱不上是普通話了。普通話其實是以北方方言中的代表方言北京話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一種話。而普通話在推行的過程中,也因為中國地域太大而產生不同地方口音的普通話,如上海普通話、四川普通話、廣東普通話等。台灣的國語也可以視為台灣腔普通話。新加坡的普通話又自成腔調。於是,普通話之中也存在各種口音的各方之言。

我去聽過國際的普通話演講比賽,讓我覺得港式普通話一點不比別的地方的差。我甚至覺得北方人的普通話也不怎麼樣,他們一樣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北京人的普通話也是可挑剔的,因為很多北京人仗着王城腳下的優越,不好好學習普通話詞彙、語法,說起普通話──不是北京話──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

從語言的角度看,一種語言作為方言,沒有什麼大不了。任何一種語言,相對於另一種語言,亦只是一方之言而已。就算是庶幾可以世界通行的英語,也因為推廣面大了,而形成分化,出現不同口音和形式的英語,以致有人要提倡大家都可以接受的Globlish

不過,各種方言既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同時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經濟、文化、政治的不平衡性。

在實際中,某種語言的地位受到多種非地域因素的左右。例如是否擁有成熟的書面語;語言表達能力是否達到高級水平;所在地域的經濟影響力是否足夠;所在地域的軟實力是否充分;是否擁有相當的政治地位;同一民族(或國家)是否存在形成競爭的多個語言系統。

粵語是不是方言不重要──它本身既是語言也是方言──重要的是語言以外的因素。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粵語從「人」至「隱」的微妙變化

粵語當中有很多變調的字,只要懂粵語,一定可以通過日常對答掌握不少這方面的讀音,知道在什麼時候該讀哪一個音。可是,不是誰都知道其中有什麼規律,又或者某字變調之後,意思上會有什麼微妙轉變。

變調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文讀音與白讀音之分,即誦讀文章詩詞時的讀音與口語講話中讀音有分別,也即文白異讀。中國各種方言都有這現象,只是有些方言多些,有些少些。有些方言的文言異讀成了重要特徵。粵語有不少變音字,但相對之下,據說吳語、潮州話等方言的文白變音更多。

這樣的文白異讀,是在方言的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的。據陳澤泓《廣府文化》一書:「白讀系統保存的往往是上古讀音,文讀系統則是唐以後的讀音。」吳方言、閩方言的文白異讀音較多,或者說明了它們的形成與定型都早於粵語。

試舉一些例子(前為文讀音,後為白讀音)
重:要,輕
坐:言起行,排排
研:磨,(讀「顏」)
生:存,
行:動,
惜:珍,愛(讀「錫)

以上文白兩音的韻母不一樣。還有大量變音是聲母韻母都不變,而只是聲調改變了的,例如:
門:蓬今始為君開,後
桃:李春風一杯酒,楊
蝶:莊生曉夢迷蝴,蝴

以上三例中的文讀字音,都屬粵語九聲中最低音的陽平聲字,當放到雙字詞的第二個字,就變調成最高音而且帶滑音的陰上聲字了。但在「莊生曉夢迷蝴蝶」這句詩中,「蝶」字在最尾,仍不會變調,儘管變了調仍屬仄聲,是合律的。

由低向高轉變,是為變調的規律之一。中國人的姓氏很多在聲調上較低沉,有很多屬最低音的陽平聲,例如陳、梁、黃、何、胡、楊等;也有只高了一度的陽去聲姓氏,如趙、廖、邵、謝等。在熟朋友之間,人們常會在這些姓氏之前加「亞」、「老」的前綴,而把姓氏變調為聲調最高的陰上聲字以稱呼。例如老陳變成老「診」,老梁變成老「両」,你不這些稱呼,就顯得過分客氣而見外了。

這既是為了讀音響亮,也為了增加親切感。這樣的微妙變化,是掌握粵語時應當注意的。即如「走後門」的「門」字如以白讀說出,就有點輕蔑的意思。又譬如「友」字,在朋友、親友、老友等詞中正讀,但在「嗰條友」、「西裝友」、「花弗友」等稱謂中,「友」讀高一調而成「柚」,就帶有明顯的鄙夷之意了。只是很奇怪,吸毒的道友不讀「道柚」;同是雙字詞的衰友(壞朋友,也常用作昵稱,如衰仔)則說「衰柚」。

不知為什麼,現在電視台讀新聞,總把「人」(陽平聲)字變讀成「隱」(陰上聲)音,例如三個「」、八個「」,讀釣魚台搶灘的新聞就這樣讀。不知道別人的感覺怎樣,我每次聽到都不舒服。「人」讀成「」,也如「友」讀成「柚」一樣,意思有了微妙變化。黃錫凌在《粵音韻彙》一書中的「粵語九聲變化」一節指出:「『人』字不變讀,無特殊意義;但如變讀『』,如『嗰個人』,則含有他的性情人格行事似乎還有問題的意思。」說「『嗰個()』鬼鬼祟祟」,與說「『嗰條柚()』鬼鬼祟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後者更富市井語氣而已。

「人」也會變讀成「恩」(陰平聲),「一個恩()」意在強調「孤零零(變讀為陰平聲)一個人」。

香港人對粵語很有感情,也自覺香港成為重興粵語的重鎮了。要肩負此重任,首先要說好粵語。大陸的新聞播音員要持證(中央廣播學院的證書)上崗,以保證普通話字正腔圓,香港的新聞播音員卻常有滿口懶音的。曾向認識的電視台中人投訴,得到答案是:「冇得揀,已經係最好架喇(沒有選擇餘地,人選已是最好的了)。」奈何?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從「聯合國確認粵語」看傳媒責任

這裡的瀏覽量近日出現了「井噴」現象,就是突然飆升起來了,前天一天超越二千五百人,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我有過多次類似經驗,知道一定是有人把這裡某篇可能有爭議性的文章轉貼到哪一個人流眾多的網站去了。

一看統計資料,果其然。點擊集中在六月時寫的〈粵語獲聯合國定義為語言?〉一文,而流量的主要來源是「面書」(fb)。這就是說,有人把文章和連結轉貼到「面書」去,於是吸引了大量有興趣的讀者到來。後來,一位Raymond 君留言「自動投案」,說是發覺越多越多人在fb傳播「聯合國確認粵語」之說,於是把上述文章連接到fb去,以讓更多人「得到正確資訊」。

六月時,這篇文章也曾被人轉貼到高登討論區去,也造成過一次「井噴」,但程度上沒有這回猛烈。

很感謝 Raymond。但對於文章裡的資訊是否就是「正確資訊」,我還是有點保留的。實事求是地說,我是盡自己之所能,在聯合國網頁裡完全找不到「粵語獲聯合國定義為語言」之說的根據,而又找到那位教授之謬說,再憑自己的常識去判斷,認為所謂「粵語獲聯合國定義為語言」是不確的。自始至終,我弄不清楚「粵語獲聯合國定義為語言」之說是怎麼發生的。是故意無中生有?還是始作俑者對聯合國某一文件的文字理解錯了?原文的意思是什麼?這些,我都不知道。因此,無法直搗黃龍,挖出禍根。

互聯網是個功能非常強大的溝通工具,它把很多本來由部分人專享的權力下放到每個人的手上。例如,向人群廣泛傳播信息的權力,過去只由政府和傳媒掌握。個人過去也可以傳播消息,但只可以通過「小道」進行。有了互聯網,「小道」一下子變成了「大道」,誰都有權向全世界──理論上──發布消息。

不過,兩者之間,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的信息和在大眾傳媒上發布的信息之間,有一點很大的區別。

網上虛擬世界是個放任的空間,不但內容、感覺可以虛擬,連責任也可以輕易虛擬掉。它使人覺得,一切可以獨斷獨行,要怎麼做就怎麼做,要怎麼寫就怎麼寫。這使每個網上作者、轉播者都受到「慎獨」的考驗。

《禮記.大學》說:「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是指人在無人監督下要高度自覺,按一定道德規範行動。這是自律,也是情操、修養。這比在傳媒中做事有更高的要求。

在傳媒中寫作,「文責自負」是假的,你不可以以此為藉口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校對、編輯、主任、老總會在每篇文章的背後層層把關,以保證不出文字上、內容上的錯誤。所以平面傳媒、包括由傳統傳媒開辦的網上傳媒發布的信息,相對於網上個人發布的信息準確、可靠得多。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旦發什麼大事,人們都要看傳統傳媒的報道,而不敢輕信網上的流言。

可是讓我驚訝的是,竟然看到有作者也在平面傳媒上散布「粵語獲聯合國定義為語言」,還有人把文章掃描了放到fb上去。這名作者似乎以為自己在網上寫作,可以「自把自為」,根本不去檢驗消息的出處、是否可靠。更可悲的是,有關傳媒本該為文章把關的層層人員也一樣,一路大開綠燈。說不定,還有其他傳統傳媒發表了類似的報道。

傳統傳媒在把業務推向虛擬世界,希望不要因此而把責任也虛擬化就好了。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奧運之後,米字旗還能飄揚多久

英國網球手梅里奪得男單奧運金牌後揚起米字旗,
在家鄉蘇格蘭招來非議
倫敦奧運的聖火熄滅了,曲終人散,總有點失落。打開電視,還會像過去兩星期般,按到熟悉的奧運台去,看到的當然不再是衛星轉播的體育競逐了。在英國,燃燒起的熱情也還未冷卻,而這餘熱又烤起了另一個熱點:關於國民身份的爭論,準確點說,是關於蘇格蘭要脫離聯合王國獨立的爭論。

蘇格蘭的正式名稱是蘇格蘭王國 (Kingdom of Scotland),人口近五百二十萬,佔英國不到一成,但領土佔三分之一,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規模都僅次於英格蘭。蘇格蘭風笛、格子裙、威士忌酒等作為英國的重要標誌名聞世界,可見它在聯合王國中的地位。蘇格蘭的旗幟圖案是個大交叉,英格蘭則是個十字;兩者結合,便形成了米字旗。假若蘇格蘭獨立而去,米字旗可能就無法繼續存在了。倫敦奧運那一片米字旗旗海,說不定會「只待成追憶」。

米字旗在倫敦奧運會很風光,英國運動員拿了金牌,都會興奮地披上它彰顯國家的榮耀。但這並非無可爭議。英國人很看重的一枚金牌,是安迪.梅里 (Andy Murray) 擊敗費天皇(費達拿)奪得的網球男單冠軍的金牌。梅里曾經三次在網球大滿貫比賽決賽中給費達拿壞了奪冠的好事,這次能在奧運、能在萬千英國同胞面前吐氣揚眉,對他個人和英國人來說,都非同尋常。他是GB隊的一員,於是揚起米字旗揚威一番。

問題是,梅里是蘇格蘭人,在正醞釀獨立投票的蘇格蘭,就招來了非議。即使在奧運氣氛熱火朝天之際,英國人也沒有忘記英國另一個時事熱點:蘇格蘭鬧獨立。

奧運會結束後,《每日電訊報》這樣說:「上星期最有力量、最動人的景象之一,是米字旗鋪天蓋地。(英國)得獎選手披上它,觀眾自豪地揮舞它。對於希望聯合王國擊退蘇格蘭民族黨(Scotland National Party) 那幫破壞分子的人來說,這是個偉大的景象。」倫敦市長約翰遜則揶揄說:「這次奇妙的奧運會樂事不絕,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樁,是打擊了Alex Salmond 要結束聯合王國的運動。」

針對Alex Salmond來說事,是因為他領導的蘇格蘭民族黨去年五月終於控制了蘇格蘭議會後,今年年初決定把蘇格蘭脫離聯合王國獨立的議案交付全民公決,日期初定在二零一四年秋季。這一年,正好是蘇格蘭抵抗英格蘭入侵的最著名戰役The Battle of Bannockburn 的七百周年。

倫敦奧運的確使大不列顛贏得了「快樂與榮耀」(英國國歌《天佑女王》的歌詞),但隨着蘇格蘭的獨立公決逼近,關於國民身份認同的爭拗升溫,奧運熱潮不會持續很久

日前,有香港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在報章撰文,質疑「每個國家都有國民教育」之說,並說英國「把公民教育列為英格蘭地區中學的必修科和小學的選修科……不要求學生愛國……」。文章沒有說蘇格蘭這方面的教育,蘇格蘭人可能也不要求學生愛國──愛聯合王國,但一定要求學生愛自己的王國──蘇格蘭。這未必通過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進行。一個事實是,如BBC蘇格蘭歷史網頁上說的:如果蘇格蘭有一個人盡皆知的史實的話,那就是誰打贏了Bannockburn之戰。答案自然蘇格蘭。這是教育──未必是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的結果。

英國不在公民教育中要求學生愛國,自然有它的理由,其中一點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愛國?愛哪一個國?聯合王國還是自己的王國?

歐洲國家都有這樣的尷尬。歐洲歷史是一個不斷走向分裂的歷史,分裂是常態,至今如是。中國的歷史則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統一是常態。有此區別,本地的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豈能以歐洲或美國為模式?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大不列顛在倫敦奧運的最大收穫

倫敦奧運剛結束,幾天之後,英超就要開鑼。現代足球發源自英國,足球也是英國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英超已不僅是英格蘭的足球聯賽,而且是全球足球迷的注視焦點。可是英超今天的輝煌,相對於英國的體育傳統,是個異數。

英超是世界最商業化的足球聯賽,球星的薪酬高得驚人,簡直是天文數字。而在英國傳統中,體育是高貴的,主要是精英階層的活動,公平競賽重於勝利,更鄙夷金錢獎勵。以體育運動為業,那等同勞動階級了。依此,很難想像英格蘭會出現英超這般商業化的體育運動。

相反,現代奧運的很多競賽項目,是在英國形成雛形的。倫敦也是唯一舉辦過三屆奧運會的城市,英國對推動現代奧運不遺餘力,也一直努力提倡傳統的奧運精神。一九九二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英國馬術隊的T恤背面還印着 Winning’s not everything. Taking part is (爭勝為輕,參與為重)。直到戰後很長時間裡,英國各種體育比賽都嚴格限制授獎,獎杯價值不得超過12英鎊(約百餘港元)

如今,情況大大不同了。

倫敦第一次舉辦奧運會,是在一九零八年,那是英國奪得最多金牌的奧運會,一共拿了56面,差不多是本屆的兩倍。兩屆奧運會其實難以比較。那時參賽單位只有26個,而本屆多達205個。更大的不同是,那時的體育競技以業餘為尚,而如今,英國也追隨很多國家一道,改由國家主導,支持精英運動員參賽、爭奪獎牌了。

英國的這一變化以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為分水嶺。那一年,英國只奪得一面金牌,在獎牌榜上跌落到第36位,這被視為奇恥大辱。體育體制的改革應當追溯到戴卓爾夫人當政的八十年代,她要求英國擺脫「二流的慵懶」。接任的工黨首相馬卓安(梅爾)一九九三年成立了全國彩票,把收益的六成用來支持奧運選手。自此,加上政府的撥款,英國的奧運獎牌工程約花了十億美元,其中大約有一半是北京奧運之後花的。

從輿論看來,英國人很滿意奧運的成就。以英國只有六千二百萬人口計算,它的人均獎牌數量遠遠超過獎牌榜上第一第二位的美國和中國。(人均獎牌榜排第一的是格林納達,只有11萬人口卻奪得一面金牌)政府自然也滿意,答應為培訓奧運精英增加經費。

最大的提升應當是英國人的國民意識和對國家的自豪感。英國的正式名稱是「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個國家的聯合體,簡稱英國或GB,即大不列顛。英國在奧運就自稱為GB隊。但英國人對GB的歸屬感反不如對各自所在國家例如英格蘭之忠心。倫敦奧運舉行之前,不少報道提到英國人對奧運較冷淡,與此有關。

但隨着GB隊的獎牌數量越來越多,英國人的熱情持續上升,對GB、對米字旗的感情發生了升華的變化。奪得29面金牌共65面獎牌,比北京奧運的19面金牌共47面獎牌,是個了不起的大躍進。閉幕式在砌成米字旗狀的運動場上大開派對,是最後高潮。

多年來,聯合王國的分裂危機一直揮之不去。倫敦奧運的成功之後,王國政要們相信可以安枕一段時間了。倫敦奧運的最大收穫,或許是它的國民教育效應。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維港及環保組識的能見度

維港能見度,有時可達幾十公里……
昨天傍晚,一位四歲的小朋友告訴我,從台灣旅遊回來坐飛機到了香港上空,從天空上見到我家的陽台。

這自然是童真之言,但我很相信,昨天傍晚從天空上俯瞰香港夜景,會在腦海中留下非常漂亮而深刻的印象。走出陽台看到,維港兩岸每點燈光都晶瑩剔透,十幾公里外愉景灣、迪士尼樂園、汲水門大橋的燈光都歷歷在目。天上雲量雖然較多,但飛機朝赤鱲角機場下降時,飛得較低,靠在舷窗,就可以欣賞到這世界最美麗的夜景。

到香港天文台網站一查找,維港昨天傍晚的能見度確實很高,中環在30公里上下,西灣河更在50公里以上,圖表上呈現一條長長的水平線。在天文台的觀測數值中,這是最高值,不能再高了。我家在中環與西灣河之間,能見度取個平均值,算是40公里吧。我家與深圳的直線距離不過30公里左右,若沒有獅子山、大帽山阻隔,而一路的空氣能見度不變,視力又好,從我家就可以望到深圳去。

這幾天,在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之上飛行了十天的三名中國太空人正在香港訪問。據說,他們在三百公里的天空上,看到香港的燈光非常耀眼。

這取決於一定的氣象條件,主要是雲層厚薄和風向。雲層太厚,燈光就遮閉了;風向則決定香港的空氣質素和能見度。

……有時只有一兩公里
過去三個星期裡,香港的能見度曾經很差,一再跌到一二公里,兩岸如籠輕紗,高樓大廈若隐若現,這都是在颱風環流影響下出現的。颱風的威力,不只顯示在風力上,也顯示在對大範圍空氣的擾動上。颱風會以中央的低氣壓為中心形成極大的氣旋,氣旋直徑以千里計算,周圍的空氣以反時針方向內流向中心,形成旋渦,越接近中心,風力越大。過去三星期,香港一再處次這樣的氣旋影響之下。颱風都在香港以東出現,反時針方向的氣旋於是都形成偏北氣流吹向香港,把大陸、珠三角的污濁空氣送到香港來。這樣的氣流常常是颱風的「風尾」,風力很弱,把污濁空氣送來了,就讓它停留下來,無法消散。颱風吹向上海、浙江一帶,當地受災,香港也受罪,要在一片灰濛濛中忍受達到37攝氏度的高溫。

在香港夏季中,這屬於反常天氣。在正常夏季吹偏南風的情況下,潔淨的風從南中國海吹來,如果不帶來陰雨,香港總會藍天白雲,氣溫不會那麼悶熱,空氣更不會那麼渾濁。這應該屬於香港人應有的通識了。

可是偏有環保組織缺乏這樣的通識。不久前當香港處於颱風環流之下時,就有環保組織跑出來,利用空氣污濁「抽水」一番,無非就是批評政府的環保政策不當,以致造成香港空氣質量不佳。

環境保護是科學的事業,這樣的環保組織卻似乎連最簡單的天氣常識都沒有,完全是無的放矢,愚弄公眾。這很可悲。更可悲的是,傳媒同樣無知,不假思索就跟着別有用心地起哄。這反映出,它們的眼光的能見度很低。

香港市區樓宇密集,困在石屎森林裡,有時的確不易看到天空,更遑論看到若干公里外的山水景色了。那麼,不妨登上香港天文台網站查看一下即時的能見度。剛才上去一看(八月十三日下午一時三十分):中環13公里,西灣河35公里,赤鱲角30公里,橫瀾島35公里

**
香港的能見度: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從膠粒事件看傳媒政客之「抽水」

向政府和傳媒通報在愉景灣發現大量膠粒的
Tracey Read(左)和Gary Stokes(右)
香港近年流行一個詞:抽水。

這可能源自麻將枱。我不打麻將,但也知道這是指麻將耍樂期間,每次有人「食糊」,就按一定比例抽佣,謂之抽水。打完多少個圈之後,抽到的「水」可能足夠大伙去吃一頓。若到酒樓打雀局,這就用來支付開支。誰輸得多,貢獻就大。

香港人愛打麻將,這用語很容易就應用到四方城之外去。最初好像用來指男女之間的揩油,如今已廣泛應用到政治層面,指某些人假借事件謀取利益,例如曝光機會,提升知名度,或達到打擊別人的目的。

不要以為只有政客會這樣做,非政府組織,例如環保團體也懂得鑽這樣的空子,利用各種時機「抽水」。

今天在《明報》上看到一條不怎麼起眼的新聞,標題是「揭『膠災』組織指政府積極環團冷淡」。我把標題重複讀了幾次,因為標題的文字很糟糕,不好懂;弄明白了文字的意思,卻又發覺這與傳媒連日來的報道矛盾,讓人不明所以。

塑膠原料粒被颱風刮下海,再沖到香港各個海灘去之後,引起了各方關注,傳媒廣為報道。這循着一個規律進行:渲染事件的災難性,魚吃了膠粒會「窒息」(魚的呼吸道受阻?),可能中毒,人吃了魚會受害;然後把矛頭指向政府,說政府反應遲鈍、不做事;然後追究責任。環保團體出來了,政客出來了,紛紛到沙灘出鏡……。

今天的報道卻說出了新聞的「前傳」和另一面。

膠粒是颱風韋森特襲港時被刮下海的,那是17天前的事。三天之後,住在大嶼山的兩名外籍人士(環保組織DB Green 成員)在海灘發現了大量膠粒,知道事件不尋常,立即就通報政府,並向44個環保團體、80家本地和海外傳媒發出新聞稿。食環署第二天便派了幾十人前往清理。第三、四天,與事件有關的公司的代表也來了。環保團體作出反應的卻「屈指可數」,傳媒更只有一家報紙作了個小篇幅的報道。

兩名報道了事件的外籍人對環保團體和傳媒很失望,「批評環團和媒體初期置之不理,但當事件鬧大了,就只懂炮轟政府及涉事公司。」

一位參與清理的外籍環保人士說:「就像房屋火,我們到處打響警鐘求救,竟然無人理會,於是我們自己也跳進火場,忙與政府一起救火,可惜為時已晚,房子燒了,這時才有人指摘說『為什麼隱瞞』、『為什麼不通報』。這令人非常灰心。」

主流媒體是到八月四日即打颱風11天之後才開始「造新聞」的,本來冷淡的環保組織也出來了,政客、政團也發覺這是為一個月後立法會選舉造勢的好機會。於是都開始排山倒海地「抽水」,批評政府,追究責任。

兩位外籍人士卻盛讚清理沙灘的食環署工人:「他們才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很難得見到《明報》刊登向政府「擦鞋」的報道,只是這實事求是的報道與此前譁眾取寵的報道,在篇幅上如小巫見大巫。

**
參閱:《明報》報道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超越二元對立

世間事物常常相對存在,從物質世界到非物質世界都一樣,誰都可以隨手舉出例子來,白天黑夜,好人壞人,男人女人……等等。人們也常說,要辨證地看待事物,要一分為二。只要肯去分,就總能分,高矮、肥瘦、美醜、忠奸……,小朋友也能做。他們自小就懂得分辨苦與甜,知道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甚至知道愛誰、憎誰。

事實上,人自小就受到以二元眼光看世界的訓練。到長大了,受到教育,從中受到不同的熏陶,建立特定價值觀,並以之衡量眼前世界,更會作出自覺不自覺的對與錯判斷。每個人似乎都是這樣看待客觀世界的,世界的紛爭越多、越錯綜,就越要求你去判斷,輿論、環境會逼使作出抉擇。常常是二揀一,A餐還是B?支持還是反對?

我們也常常見到有人以寬大的胸懷擁抱世界,例如不同宗教的人士,會以慈悲博愛之心宣教導人,不分愚智貧富,所有人到了他們各自的神祗之前,一律平等。

可是也有一些宗教到了關鍵時刻,特別要與其他宗教打交道時,就念念不忘我的神祗至高無上,就有了與異教徒以至與異族的對立,甚至不惜宣戰征伐,要把異族和異教徒消滅,因此而屠城的慘烈,史書屢記。

佛教史上,不見這樣的宗教戰爭,這相信與它提倡勿存「分別心」、視「分別心」為魔障有關。

它認為,一般人心中的是非、好壞、善惡、對錯等二元相分的判斷,都是從「自我」出發去界定的,往往遠離實相。人通過自己多少年來培養成的標準,會預設了一個「自我」的立場,由是分別出「自我」與「他者」,把自我的判斷當作「實相」,並要求別人符合這個「實相」。很多人因此剛愎自用,還會美其名曰「擇善固執」。執着,也是妄想,那怕執着於所稱的善。

是否因此就不必分別是非、好壞、善惡、對錯?不是,這就等於糊塗了。它的要求是開啟智慧,不是從「自我」出發去作判斷,而是從「無我」去看世界。剛看到一個新詞:「智」識分子。這是相對於重知識欠智慧的知識分子而言的。

一位師傅在講分別心時舉例說,從經堂出來聽到竊竊私議,說誰的經講得好,誰講的不好;哪家寺廟的齋菜好吃,哪家的不好吃,這就是分別心。若以感恩之心去聽去吃,所得該是愉悅,哪有不好?

一位法師講得好:「不要總是好像認為自己就是聖人,自己是正義之師,然後總是要拿着很嚴格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是在跟眾生結惡緣。」解脫之道,是不要向外看,不要向外去界定,要回過頭來淨化自己,讓自己提升上來。

應當提倡超越二元對立,把白天黑夜平等看待,白天神聖,黑夜也神聖,並不對立,而是和諧一體。

客觀世界裡確有眾多對立的二元,但必須看到兩點。一是,二元之外還有三元以至多元,黑白之間還有灰,還有繽紛的多彩;二是,二元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陰與陽不但對立而且統一,還互相依存,獨陰不生,獨陽難存;陰陽和諧所得,遠遠大於二。

很可悲,很多香港人眼中只有二元,眼中只有對立,只有衝突,只有你死我活。

**
舊文重溫:「You are not Good Enough!」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09/10/you-are-not-good-enoug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