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笙路」上,鳳凰初展翅

星期日(六月十七日)晚上去聽了一場名為「笙路」的演奏會,這是香港年輕的笙演奏家梁仁超的演奏會。「笙路」,就是他從不知道「笙」字怎麼念而開始學習笙走過來的道路。這場小型演奏會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舉行,也可以說是一場別開「笙」面的演奏會,因為它讓笙這種有三千年歷史的中國樂器作了不同方面的演繹,尤其是在新派音樂方面。

在中國樂器中,笙比較特別,它的特點是「沒有特點」,即缺乏像其他中國樂器那樣鮮明的個性,音色的穿透力不強,力度也不足。這卻使它有很強的協調性,成為在樂隊中融合其他太有個性樂器的樂器,可以把吹、拉、彈各聲部結合起來,是很好的伴奏和合奏樂器。有人認為笙接近西洋樂器多過接近中國樂器。西洋樂器中的口琴、風琴、手風琴的構造和音色都與琴相近,據說都是在笙的簧片發聲原理啟發下發明的。梁仁超和其他三名也是香港演藝學院出身的西洋管樂好手(長笛、法國號、薩克斯管)組成了新的管樂四重奏樂隊「四不像」,也在向西洋樂品接近。

全場九首樂曲,是梁仁超的笙與不同樂手、樂器的合奏,除了「四不像」,還有五人全有36簧笙的「笙仕」樂隊,與電腦合奏的電子音樂,與琵琶合作的二重奏,還有開場時幕後的清奏。這很好地反映了笙的獨奏、協調、合奏多元性能。

我覺得,笙其實還可以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若有足夠的樂手,笙其實可以組成自己的樂隊。在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不少蘆笙隊,每在節慶時出動,載歌載舞。這種蘆笙隊受制於樂器性能,音樂表現力上不強。如今在舞台上演奏的笙,性能強大得多,有不同簧片數的,音域寬廣,還有坐彈的鍵盤笙。這些笙完全可以組成高低音域寬廣的笙樂隊,樂曲則可中可西。

香港的口琴演奏水平很高,口琴隊演奏的樂曲大都改編自管弦樂隊的合奏曲,重奏、和奏都在國際比賽中屢得大獎。笙樂隊完全可以仿效口琴隊的做法,把適用的中西樂曲改編來合奏。笙樂隊加上一些色彩性樂器合奏,效果相信也很好。若能與口琴隊合作,中西簧片樂器一起演出,可成佳話。當晚「笙仕」演出的《二泉映月》是這個方向的嘗試,把弦樂合奏改成笙合奏。可惜五人都用36簧笙,變化受限制,效果不很理想。

在香港,演奏笙的人大概不多,有多少人,我不知道。梁仁超已走上了「笙路」,看來有志把志同道合者拉攏起來。昨晚,他就把剛學笙的五位看來不到十歲的小朋友也組織起來上台表演了。能不能有一天組成一支幾十人的樂隊?應該有可能。

梁仁超這晚可說施展了渾身解數,除了九首樂曲中八首的獨奏、合奏,還現身說法,在樂曲之間談談自己的學藝經歷、對音樂的追求和理解等等。在這個只有三百餘座位的場合,很適合這樣做。演出者都穿着便服,使演出不那麼「正規」,而更像一個雅集式的聚會。這意圖很好,可惜各人還是拘緊了些,梁仁超也是直到「安歌」加奏《鳳凰展翅》時才能鬆馳下來,說說笑話,與觀眾有互動交流。據說,他初學這曲時,被人嘲笑是「小雞拍翼」,如今,他調侃說,終於成為「大雞」了。

應該是鳳凰初展翅吧,至於能否大展翅,要看繼續的努力了。

(聽「笙路」,上)

2 則留言:

  1. 我相信中國古代是有笙樂隊的, 成語中, 竽是笙的近親, 要有相當多人, 南郭先生才可以當隱形樂手呀!

    回覆刪除
  2. 這補充很好。今天如有笙樂隊,一定會有「較大的笙」──古制中的竽就是較大的笙,而且不止一種。這樣的笙樂隊,一定比古之笙樂隊有更強的表現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