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沛霖上星期六在宏光的「克紹箕裘薪火傳」音樂會上演奏了中國作曲家徐景新的鋼琴協奏曲《一江春水》。我相信,對喜愛鋼琴的聽眾來說,這一曲一定不能予人滿足。它並沒有嚴格的協奏曲體裁,樂意也沒有充分展開,很多地方點到即止,無論在內在感情還是外在技巧上,都發揮不足,聽眾不夠「過癮」,演奏者可能亦一樣。
余沛霖在獨奏會上,可以滿足一番了,儘管這不過是個很小型的獨奏會。獨奏會安排在一家琴行的小型演奏廳舉行,可容納約百人。演奏曲目分量卻是一點不小,完全是一場獨奏會的規模,四個節目有貝多芬的A大調奏鳴曲,蕭邦的升F大調船歌和F小調敘事曲,德布西的六首練習曲,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曲目有很大的風格、技術跨度,可以充分展示這位年輕鋼琴家的音樂才華。
余沛霖出生於香港,在香港開始習琴,音樂才華卻是九歲到了加拿大,在彼邦適當的環境下才得到真正展露和發揮。他此後不斷得到鼓勵和栽培,於是在國際上屢次獲獎,並走上了職業鋼琴家的道路;至今25歲,樣子仍稚嫩,卻已是久經歷煉,慣見風雨了。他一邊在柏林藝術大學深造,一邊經常到世界各地演出。那個晚上的小型獨奏會,對他來說,相信不過是「小菜一碟」。而可以見到,他一面認真,從抒情內在的蕭邦,到華麗奔放的李斯特,都一樣投入。
我還是喜歡他的蕭邦。似乎,華人音樂家在氣質、文化上與蕭邦特別親近,與蕭邦在心靈上暗通。歷年來,在國際的蕭邦鋼琴比賽中得獎而聲名鵲起的華人鋼琴家頗不少。最著名的,早年有傅聰;近年有李雲迪。余沛霖贏得的第一個大獎,也是「加拿的蕭邦大賽」,那年,他只有17歲,是參賽者中最年輕的。幾個月前有報道說,在第九屆愛沙尼亞國際青年蕭邦鋼琴大賽中,得獎的也是華人,由俄羅斯12歲的華人少女陳子儀獲得大賽冠軍和最佳蕭邦夜曲演奏獎。
蕭邦被稱為「鋼琴詩人」,在音樂上對個人及國族情懷有特別深邃而細膩的表現。中國是詩的國度,讀過書了也就讀過詩,以前更是所有讀書人都要懂得寫詩,都是詩人。華人在中華文化的不知不覺熏陶下,或許也就不知不覺地走近了蕭邦。
音樂家在舞台上接受掌聲、歡呼,是很多人艷羡的。人們卻不大能領略他們付出的艱辛。對於這樣成功,「關於專家的專家」有一個很簡單的歸納:成功
= 十年和一萬小時。就是說起碼經過十年的奮鬥,其中有不少於一萬小時的努力。這約莫等於十年裡年中無休地每天練習近三小時。
聽了余沛霖的演奏,寫了這個嵌名聯:
沛若江河馳大地
霖如細語潤心田
上聯可說是他的李斯特,下聯是他的蕭邦。
**
舊文參閱:
專家 = 十年和一萬小時
溫哥華的音樂「黑」勢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