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蓮花宮 |
蓮花宮是觀音廟,位於大坑區,是港島歷史較悠久的廟宇,清朝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建立,到明年就滿一百五十年了,該有一番隆重慶祝吧?
它小巧玲瓏,只建一個殿,現在旁邊一個儲物室房子是後來加建的。殿的建築也有別於一般廟宇兩邊對稱的矩形,而設計成向前凸出,門口相對開在兩邊。它利用天然環境,倚靠一塊巨型岩石建成,部分岩石突入殿內,部分外露殿後而沒入山坡之中。
這樣貌與蓮花宮的原貌已大不一樣了。與現存的、相信攝於十九世紀的照片對比可以看到,原來的蓮花宮似有兩層,而現在蓮花宮只餘上面一層,下面一層已被掩埋地下。下面一層很可能只是支柱構成的空間,類似棚屋或吊腳樓的底層。這裡原來靠海,可能為了防止潮水上漲淹沉,蓮花宮就像建棚屋一樣,用傳石柱撐起一個平台建造殿堂。現時裸露的部分,外貌沒有多大改變,屋檐瓦面仍然呈多邊形,上翹作蓮花狀。牆面則以現代的瓷片鋪蓋,明淨是明淨,但歷史味道索然了。殿堂底下的空間,已用沙土填上形成地面連接前面馬路,原來的主殿平台只比前面路面稍高。
由於看過蓮花宮的舊照,來到了,總有滄海桑田的感慨。那在正中突出的陽台,本來高高在上,現在卻是抬手可及。變化最大的是周圍環境。蓮花宮原來孑然而立,旁邊有一畦一畦的菜田,後面是怪石嶙峋的徒坡。現在的蓮花宮已受高樓環抱。後面的山坡已經人工整理,長長的樓梯之上,是港島市區最驕人的公共屋村勵德村。
開窗臨海面
閉月到籠洲
遠看山色秀
近聽水聲清
對聯分別寫在陽台兩邊的窗旁,寫的是凭窗所見、所聞。那時,廟前數十步之外就是海邊,現今呈半圓形的銅鑼灣道是沿着銅鑼灣岸邊而建的。向海望出去,可以見到海上的小島燈籠洲。小島看不到了,已因為填海成為灣仔岸邊一部分,即香港遊艇會所在;也因為樓房重重疊疊遮擋了視線,海岸線亦己推前到近一公里之外。廟的左邊百餘步外,是稱為大坑的溪澗,昔日居民常到水邊浣紗。溪澗後來變了水坑,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再埋進地下,上面就是現在的浣紗街。每年的大坑舞火龍,就在浣紗街上舉行。
對聯上的海面、籠洲、山色、水聲,都不見了;能看到重臨的,只有「閉月」。
對聯上的海面、籠洲、山色、水聲,都不見了;能看到重臨的,只有「閉月」。
在蓮花宮周圍蹓躂了一下,發覺頗有變化,食肆越來越多了,西式、越(南)式的不少,道地食肆也有興旺之象。星期天的早上,大部食肆還未營業,兩家正宗的街邊大牌檔生意正忙,賣的是港式西式早餐,主打是奶茶、多士。我們光顧了一家粥店,吃布拉腸粉,也坐無虛席。離座時,聽到一客人對店主嘟囔:「周潤發啱啱想幫襯,但無位(剛才周潤發要光顧,找不到座位)。」說的該是那位大明星吧,他似乎住在西貢,怎麼一大早到大坑來?也來拜觀音嗎?
大坑有大片舊式樓宇,是港島能整片保留戰前建築特色和社區風貌的地區之一。很多外國人喜歡住這裡,相信與此有關。但這特色還能保持多久是令人懷疑的。可以見到,一家專門收購舊樓重建的公司已在那裡開設了頗大的營業部了。
**
舊文重溫: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3.html
**
舊文重溫: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