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別把古琴弄得太神秘

電影《英雄》中的盲琴人,由浙派古琴傳人、
西湖琴社社長徐匡扮演
好把好書供諸友傳閱的朋友,日前在飯局中給我掏出一本書來:《弦外之音──當代古琴文化傳承實錄》。稍一翻閱,便覺內容豐富,值得瀏覽。

這基本是一個關於古琴在當代傳承狀況的調查報告,源自南京藝術學院二零零八年一個招收博士後研究生的研究課題。作者施詠入選,展開研究,就有了這本書。它主要分為兩部分,上篇「調查實踐篇」,是對各個古琴流派現狀的調查;下篇「理論思考編」,其實是古琴文化在社會上的傳播情況的綜述。

全書有三百多頁,在一年多之內寫就。我隨便瀏覽一下有個印象,就是內容博雜,資料繁多,很多是作者親自走訪各地採訪得來,很難得。但也正如作者的導師劉承華在序言中指出,「上升到理論層面所作的思考尚嫌不夠」。

古琴各個流派之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關山隔斷、訊息流通困難所致。如今交通便利、訊息相通,但要深入到各流派之所在地、逐一拜會有代表性琴人仍屬不易,有的琴人還以防範心理拒抗。介紹、評述的琴派有梅庵(山東)、廣陵(揚州)、虞山(常熟)、淅派、蜀派、金陵(南京)、中州(河南)共七個。現存的古琴流派數以百計,以上不過是被視為最有代表性的。

這個研究,是古琴在二零零三年獲列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興起了不大不小的古琴熱之後進行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琴熱的規模。書後有個「全國主要琴社分布一覽表」,洋洋大觀,共有125個之多。最多的是江蘇,28個;次為北京,19個。

過去古琴流派之形成,與交通、訊息不暢通有很大關係。到今天,彼此之間的樂曲、風格都容易互相學習,流派之間的差異已逐漸磨退。這有利也有不利,利是互相促進,不利是因為趨同而少了變化。對於古琴藝術,這是一個挑戰。

在這趨同的同時,又出現了新的差異,例如傳統派、學院派之間的差異;還有堅持傳統少眾高雅品味,與走現代化通俗路線之間的對立。

翻閱中,有時覺得有點像看武俠小說,就是不同門派之間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古今恩怨情仇之間不斷互相傾軋、爭奪,各自自詡為武林正統,爭當武林盟主地位,以一掌道統,號令天下。

過去,當各個古琴流派各自在自家山水之間、在少數琴人之間寂寞流傳之時,知音難得,爭吵少有。如今古琴興起小小的熱潮,涉及利益,摩擦就多了。

對於古琴是否應該有個奉為正統的道統,我是存疑的。我十分欣賞古典的古琴藝術,也認為這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值得原汁原味的傳承。但我又認為這並非古琴藝術的全部,古琴可以有其他方向的發展,包括向通俗音樂發展。

古琴不過是個音樂硬件,它不只可以載入一種音樂軟件,正如同一個電腦硬件可以根據需要載入無限的應用軟件一樣。如果鋼琴、小提琴……都只限於演奏歐洲古典音樂,音樂的損失不是太大了麼?前人一定沒有想過這些樂器應用到爵士等流派音樂上,會產生那麼精彩的音樂。更加難以想像人的嗓音──也是一種樂器──只限唱一種歌曲。想想,天底下有多少種歌曲?

不要把古琴弄得太神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