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踎,文明?不文明?

蹲姿──亞洲式
在公眾地方,蹲在地上,確有點不雅。如果衣着光鮮時髦,而又蹲着,着實有點讓人覺得不倫不類,起碼香港人有這樣感覺,甚至認為不文明。幾天前,有線電視一個節目,拍到兩名看來是大陸人的女子在火車站蹲着候車,還讓兩名香港青年上前指出這姿勢「不文明」,讓兩名女子知趣站了起來。

香港人對蹲姿(廣東話叫「踎低」)很不恭維,覺得人停下來要麼就站,要麼就坐,不該「踎」。「踎低」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形象很負面,尤其是在路邊「踎低」,人們一看到會聯想到乞丐、擦鞋仔(要上點年紀才有印象)、「監躉」(港產監獄風雲片多見)等。他們的蹲姿,都一律是亞洲式的。

是的,蹲姿有歐亞之分。歐洲式只用腳前掌(有時單有時雙)着地,兩腳較靠攏;亞洲式雙腳都全掌着地,雙腳分開約如肩距。相比之下,歐洲式似乎較「優雅」,英超球隊車路士(切爾西)比賽時,現任領隊保亞斯(博阿斯)愛蹲在場邊指揮,蹲的就是歐洲式姿勢。亞洲式姿勢,不限於中國,在南亞、東南亞各地都隨處可見。

西方有人認真地研究了這兩種姿勢的不同,結論是亞洲式較優,因為合乎力學、穩定、省力,歐洲式一推就倒,蹲久了站起來更痠痛難受。

西方近年更有人推崇起蹲式便廁來了,認為現代化的坐式便姿和便器都有違人體生理健康,不利於排便。一個名為「大自然平台」(Nature’s Platform)的網站,為此列舉了蹲式便姿的七大優點。

在人們日益注意健康和運動之際,下蹲也受到特別關注。去年在《紐約時報》上讀過一篇題為〈哪種單一運動最好?(What’s the Single Best Exercise?)的報道,記者採訪了不同的運動學研究人員,想找到答案。報道說,不同專家有不同答案。它着實談到步行,特別日本研究過的快慢結合步行,三分鐘快,三分鐘慢,共十個循環。五個月研究中發現參與步行的人的高血壓、高血糖等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減少兩成。

但更簡單而功效好的運動是下蹲起立。McMaster 大學的運動學教授專門研究抗力運動,他推薦說,下蹲起立可以鍜練身體最大的肌肉,即臀部、背部、腿部肌肉。只要雙手抱胸前,挺腰,下蹲至大腿低過水平,再起立就行,共做25次。做得輕鬆了,可握着啞鈴做。它的最大好處是對抗肌肉萎縮。人到了30歲之後,肌肉就開始慢慢萎縮,耐力運動在對抗肌肉萎縮上 無能為力。

下蹲看似簡單,但不是誰都做得來,蹲下了站起來更難。此所以外地遊客到了中國大陸,往往視蹲廁為畏途,那怕廁所很乾淨。主要原因是少有蹲坐或做類似的運動,臀部、背部、腿部肌肉都萎縮以致無力之故。

最近讀一本有關語言學的書,看到一個小故事:一位美國語言學家到亞馬遜森林傳教兼做研究,對象是原始的皮哈拉族。一次,語言學家帶兩名皮哈拉人到一個小鎮去,三人走到街上,總成首尾一線,無論他怎麼吩咐兩名皮哈拉人與他並肩而行都不行,兩人總要直排單行地走,三人成一線。

語言學家後來經過研究,知道這是皮哈拉人在叢林生活形成的習慣,那裡沒有寬敞的路可走,最多只有小徑,必須首尾相隨而行;若根本無路,首尾相隨最省力,也最容易互相照應。

亞洲人愛蹲的原因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想一定與文化背景有關,可能與農耕文化有莫大關係。田頭地裡要休息,要麼坐在地上,要麼蹲下。而凡是源自長遠文化的習慣,要改變不容易。不過,近年已較少見到香港的大陸人蹲在路邊了。

翌日補記:
朋友傳來在大陸風行的「312養生法」錄像,很簡單:「3」是三個穴位(合谷、內關、足三里)的按揉;「1」是腹式呼吸練習;「2」是兩腿的鍜練,據說「每天蹲下站起三百下,能治百病」云。
**
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