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攝於2025年3月2日晚 |
那天,平流霧又洶湧而來。春霧早上如潮沖擊維港兩岸,在高樓大廈的阻擋下「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太陽出來,霧到十時左右消失了,到傍晚再殺個回馬槍,從鯉魚門萬馬奔騰而至,景色更可觀。港九兩岸華燈溢彩,如玉宇瓊樓,似夢似幻。見到這奇觀的市民,例如剛好乘車打東區走廊走過,一定都掏出人人必備的手機拍下可能從未見過的美景,並廣傳親友。從傳媒報道可見,海濱、山頂一些打卡點,人堵如牆,手機如林。
每年這個乍暖還寒時節,我早上起來都先觀海,看看有沒有平流霧悄無聲息淹來。它要有足夠氣象條件才能形成,一些年頭從不露臉,有些年頭會出現兩三次,都是早上從鯉魚門湧入。我見到的唯一一次例外,是二零一六年四月的一次,傍晚時霧從西邊吹進來,讓我第一次見到維港兩岸幻變成人間仙境。
能參與這次萬民狂歡的一定都是踫巧遇上的。能不能有個預告,好讓更多人包括市民和遊客能看到? 維港的天際線世界第一,是山、海、摩天大廈、燈光夜景的天人結合。若加上霧海奇觀,世界更沒哪個地方能一比。
我試問DS:平流霧能預告嗎? DS沒叫人失望,迅速整理出來一個兩千一百多字的報告,要點如下:
平流霧形成的關鍵條件是,空氣與下墊面(如海洋、陸地)須有顯著溫差;空氣濕度須接近飽和(相對濕度≥95%);風向穩定(通常為低空暖濕氣流),風速適中(約2-7公尺/秒)。預報難在微地形、海陸風環流等的影響,同一城市不同區域差異極大;霧的生成與消散可能只在數小時內,預報要有高時效;傳統氣象模型(如全球預報系統)空間解析度較低(通常≥10公里),難以捕捉城市尺度的精細變化。
提升平流霧預報能力要有高解析度數值模型,解析度提升至一公里以下;要耦合海洋模型,精確計算海表溫度對霧形成的影響(如香港周邊海域的溫度梯度);要即時整合氣象衛星(如Himawari-8的紅外波段監測霧區)、地面自動氣象站、雷達垂直剖面數據,動態修正模型初始條件;利用物聯網設備(如港口浮標、高樓傳感器)取得微環境參數。
可以借助AI模型(如卷積神經網絡)識別歷史平流霧事件的氣像模式,結合即時數據預測觸發機率。香港天文台可建立本地化資料集,納入維港兩岸風場、濕度垂直輪廓等特徵參數。
DS相信,若能實現精準預報(如提前12-24小時,誤差範圍±3小時)可衍生以下價值:
- 推出「霧海觀光」主題活動(如夜間燈光秀、無人機表演);
- 結合AR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如虛擬仙山瓊樓導覽);
- 與飯店、餐廳聯動推出「觀霧套餐」,提升消費附加價值;
- 影視劇組可依預報規劃拍攝行程,捕捉特殊天氣場景。
DS的結論是:平流霧的準確預報在技術上可行,但須針對特定城市優化模型、整合多元數據。香港若能建立細化預報系統,不僅能提升城市形象,更可為氣象服務商業化提供範例。未來隨著AI與物聯網技術的普及,類似「奇觀氣象預報」或將成為智慧城市的新標配。
可名之為「霧經濟」。這是不是霧幻空想? 就當這是頭腦風暴一次踫撞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