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的巧妙處在於「觀音山」的「觀」與「山」在下半句重用為「觀山水」。一般的七字句是二二三字結構,它卻是三一三字結構。首三字都是平聲,中間的一字是虛字,最後三字是個動賓短句。主要音節落在第三字、第七字,一般七字句中「二四六分明」的第四字,反為不太重要。「觀音」二字其實是動賓短語,「觀」是動詞,先而觀「音」,後而觀「山水」。
嚴格來說,上聯「山水」中「山」與「水」相對,是自對。下聯六七字也該相應自對。
上述DS對出的兩個下聯,羅漢洞/卧佛洞的平仄都對,對仗方面,「卧佛」自然勝於「羅漢」。「羅」字作不了動詞,改用「賞」字「賞洞天」就對不上「觀山水」了。「洞天」指洞中可通天的神仙福地,可對「山水」。兩個下聯都無大用意,只求文字上對得上。
我想了一句:無韻樂中無樂憂。
陶淵明云: 「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則撫弄以寄其意。」彈的是無聲之樂,「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也就是老子說的「大音希聲」。「韻」的本義是和諧悅耳的聲音,無韻之樂,即無聲之樂,就是陶明無弦琴之樂。「無聲」都是平聲,以之對「觀音」欠佳,改之為「無韻」。「音樂」之「樂」與「憂樂」之樂屬同一字而異音。「無韻樂中無樂憂」作為下聯,字面上可以,讀誦則欠理想。孔子曰: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但看破了,就無所謂仁智樂憂,喜歡就好。
是為:
觀音山上觀山水
無韻樂中無樂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